收藏 分销(赏)

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74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2023年第1期第22卷(总第124期)No.1,2023General No.124,Vol.22安 徽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喻春林,韩秋艳(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重庆409000;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检察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是进一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等司法制度改革的理念要求。以司法实践中重罪案件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现状为视角,分析司法实践中问题

2、的表现特征及产生原因。基于司法实践发展需要,宜从更新办案理念、转变重刑思想,注重矛盾化解、强化沟通协调,明确审查重点、提升研判能力,接受外部监督、加强请示汇报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对重罪案件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作用发挥有所裨益。【关键词】重罪案件;少捕慎诉慎押;认罪认罚从宽【中图分类号】D9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01(2023)01-0054-05少捕慎诉慎押是在 2021 年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相关文件中被正式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并开始在实务中贯彻落实。虽实务中主要针对轻罪案件,但并未将重罪案件排除在外,司法办案人员不能“一刀切”。针对重罪个案,也要

3、秉承谨慎、客观立场,理性判断,杜绝“因果倒置”思维模式直接将重罪案件隔绝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之外。基于此,在对重罪案件及少捕慎诉慎押概念内涵进行相关辨析的基础上,以 C 市的司法实践为主要样本,结合实务现状的分析,希冀对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有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一、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理论明晰司法实务中,特别是作为主导角色的检察机关,需纠正观念认识中的错误,准确把握两者之间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处理重罪个案,更加精准地使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一)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概念论辩1.重罪不等于罪重。“重罪”不等于“罪重”,刑法 分则规定相关罪名

4、规定有不同幅度的量刑档次,有最高刑也有最低刑,甚至还有第十三条的“但书”条款,作为司法办案人员要以精准的专业法律知识和素养,树立正确的办案理念,杜绝“眼高手低”,避免盯住最高刑期不放。2.重罪类严重犯罪不等于个案严重犯罪。诚然,很多重罪案件都应当“从严”“从重”打击和处理,这些犯罪所展现出客观方面罪行十分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危害后果巨大,且行为人主观恶意深、人身危害性大,有效惩治这类犯罪是重罪检察核心业务。但此类犯罪的严重性,不等于重罪个案的严重性,类案不等于个案,具体个案所产生的危害后果、社会影响等需具体分析,个案不能被类案所裹挟和代替。3.重点不等于排斥。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收稿日期

5、】2022-11-29【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新型网络犯罪刑事规制研究”(项目号:GJ2022C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喻春林(1992-),男,重庆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官助理,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检察实务;韩秋艳(1983-),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检察实务。54诉 讼 法 学喻春林,韩秋艳: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的适用重点在绝大部分轻罪案件,但该政策适用范围并非将所有重罪案件排除在外

6、,个别重罪案件无论从罪行严重程度、主观恶性程度,或是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比一般轻罪案件严重。既然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不排斥重罪案件适用,司法实务就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一小部分,谨慎、客观、谦抑应是司法办案人员职业素养的本分。1(二)重罪案件可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法理辨析1.落实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现实要求。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中的“宽”以及“认罪认罚从宽”的“宽”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不能将重罪案件排除在政策之外,重罪案件不能一味“从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也可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22.罪责刑相适应刑法原则适用的必然路径。罪责刑相适应作为刑法的基本原

7、则,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在个案审查中,全面、客观审查判断案件具体情况,给出合理、准确的刑罚,做到罚当其罪,避免罪刑失衡。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正是如此,一个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密切关联的是该案件的“罪责”,因此对于一部分重罪案件,应当考量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精准适用。3.证据裁判诉讼规则的实务体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刑法的基石,这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在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全过程严格遵循证据裁判规则,根据证据收集和固定情况,严格依照法定立案、破案、审查起诉、起诉等证据标准作相应处理,在实务中需要特别谨慎降低证据要求和证明标准,从而降低证据风险。特别是在重罪案件中,由

8、于办案人员面临破案、追诉的舆论压力,“铤而走险”的可能性较其他案件更大一些。这些年纠正的重大冤假错案,绝大多数都存在类似问题,办案人员未严把“证据关”“事实关”,导致错案、冤案。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起关键枢纽作用,在审查把关重罪案件时更应牢固树立“少捕慎诉慎押”的司法理念,对证据不足、不充分,甚至证据链存在重大矛盾等情况,做到该不捕的坚决不捕、该不诉的坚定不诉。当然,在具体案件审查把关的同时,检察机关要根据审查情况给公安机关提出针对性侦查方向和思路,在补强证据情况下,及时、有效、准确打击和追诉犯罪。3二、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实务现状分析目前,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适用的重点

9、主要在轻罪案件中,重罪案件适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从最高检和部分省级检察院总结的相关信息材料梳理分析,可以为探究重罪案件能否适用及如何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提供指导。(一)最高检的规范引领2020 年 8 月 28 日,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发布 关于印发六件毒品犯罪不捕不诉典型案例的通知,该批典型案例系重罪中涉毒品相关罪名案件,展现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涉毒品相关犯罪案件时,严把证据关、事实关、法律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司法理念,发挥着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2021 年 4 月 19 日,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发布 关于印发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典型案例的通知,该批典型案例涉及五个重罪案

10、件,为各级检察机关办理重罪案件时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及把握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范围提供了指导性范例。(二)部分省市探索及适用情况1.C 市的实务探索。其一,根据 2022 年 C 市检察机关重罪条线业务数据分析研判报告,C 市检察机关 2022 年共受理重罪审查逮捕案件 2340 件3290 人,同比分别下降 14.5%、15.64%。逮捕 2758人,同比下降 15.61%,逮捕率为 85.95%;不捕 451人,不捕率为 14.1%,同比增加 0.8 个百分点。共受理重罪审查起诉案件 4013 件 5984 人,同比分别上升 7.3%、7.5%。起诉 271

11、3 件 3858 人,同比分别上升 9.57%、13.34%。不 起 诉 114 人,同 比 上 升34.12%,不诉率为 2.8%,同比增加 0.4 个百分点。2022 年重罪案件不捕、不诉率同比略有上升。其二,2021 年 11 月 29 日,C 市发布 关于印发少捕慎诉慎押典型案例的通知,该批典型案例中有一起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案件承办人针对个案具体情况,依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附条件不起诉等制度,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有很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2.其他省市的实务探索。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在 2020 年工作总结中提到,各地检察机关要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12、提升重罪案件认罪认罚适用率。如 F 省检察院制定 关于重罪二审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工作指引(试行),加大二审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55诉 讼 法 学喻春林,韩秋艳: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罚探索力度;不少地方检察院陆续出台 值班律师参与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实施办法 等,强化值班律师会见、阅卷等权利的保障。3.总体的特征表现。从最高检结合全国检察系统办理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贯彻少捕慎诉慎押政策而发布典型案例的导向和全国部分省市推行、探索情况分析,重罪案件并未绝对排斥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各地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纵

13、深推进过程中,较以往更多地关注到重罪案件,这也反映出司法办案人员观念的转变。虽然司法实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同认罪认罚在重罪案件中适用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一样,但个别重罪案件能够体现和贯彻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已是很好的开端和转变。4三、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问题审视(一)司法办案人员谨慎“过度”虽司法实务中有重罪案件体现了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案例,但当下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比例仍然较低。当然,这跟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本身适用重点有必然关系。目前,司法实务中办案人员对该政策仍是“过度”谨慎,呈现不敢、不会、不愿在重罪案件中适用少捕慎诉慎押的现象。而且,打击犯

14、罪是司法机关主要职责职能之一,实务中,某一重罪案件发生后,办案人员为践行犯罪后刑罚的不可避免性,追究司法办案的效率,在案件审查中较其他轻罪案件可能会出现“重事实轻证据,重实体轻程序”的导向,忽视案件证据本身存在瑕疵,或者证据存在重大风险、重大瑕疵时,顶着风险将案件“不该关的关了、不该捕的捕了、不该诉的诉了”。5(二)传统办案理念导向“过时”受传统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大部分重罪案件通常伴随着极大社会危害性、犯罪后果严重性,民众朴素的价值观要求“重罪重刑重判”,以致在实务中也形成与民众朴素观念类似的办案理念和导向,导致部分办案人员在办理重罪案件时首先考虑的仍是“严字当头”“重字当头”,而忽视个

15、案中需考量的具体情况,进而忽视综合考虑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应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在 2021 年 4 月才确定为刑事司法政策,而且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也处于探索阶段,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可以说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升级版要求,这对于司法办案人员办理重罪案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探索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处理过程中,逐步摸索重罪案件适用少捕慎诉慎押的相关问题。目前,囿于办案人员的重罪案件传统办案理念,导致个别承办人员针对个案的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量刑上可以考虑适度从宽,但在“关与不关”“诉与不诉”问题上慎之又慎,不愿、不敢尝试,以致实务中重罪案件适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案例

16、普遍较少。6(三)案件当事人反应“过强”受“同态复仇”及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重罪案件中传统暴力犯罪给民众留下严重性、危害性的印象,但凡涉及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一般民众普遍认为要严厉重处,民众一般不会关注个案本身的具体情况,而更多关注的是案件最终处理结果。作为个案中受害方的当事人(被害人及亲属),通常会特别看重案件处理结果,而非像司法办案人员那样从专业性角度作审查判断。但在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以及少捕慎诉慎押政策探索过程中,又必然要考虑民众接受程度、案件当事人的合理诉求等因素,结合案件本身情况,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如 C 某一未成年强奸案件,嫌疑人和被害人均为未成年,两人属交往对象

17、,因被害人系未满 14 周岁女性,被害人家长发现后报案,并在案件审理中一再要求严判并反对适用认罪认罚。在类似案件中,被害方关注重点在重罪罪名及其处理结果,甚至会对比同罪名的其他重判案件,而不考虑所涉案件具体情况,其强烈反应会给办案人员造成一定压力,对案件处理也有一定影响。四、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实务建议实践中重罪案件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适用率仍较低,但倘若对重罪案件一味追求“严”“重”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实务情况,这要求办案人员认真分析个案情况,准确适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为更好地在重罪案件中贯彻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稳步、有序推进,以期办案人员在

18、重罪案件中敢于、善用、会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一)更新办案理念,转变重刑思想受传统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民众朴素的报复情绪熏陶,大部分民众对于重罪案件最直观的看法是“重罪重刑重判”,而司法实务办案是专业性司法裁量,办案人员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法裁量,很多案件的处理与民众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别,56诉 讼 法 学喻春林,韩秋艳: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司法实务裁判也并非完全不考量民众朴素观念和想法,但个案都有其特殊性,正是因为案件裁量的专业性和个案特殊性,加之办案人员和普通民众对案件信息了解的不对称性,一定程度导致民众预想结

19、果与实务处理的偏差。最高检近几年发布有关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典型案件和部分重罪案件不捕不诉典型案件,给全国检察机关释放出正确的信号,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审查把关重罪案件时,要严把“证据关”“事实关”,同时适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作为司法办案机关,案件处理必须考虑民众普遍接受程度,毕竟司法实务不能与民众意志和朴素观念完全背离。所以,在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同时,对于民众关注度高、影响广泛的案件,要在秉承客观、严谨、理性原则下,做好案件信息披露和释法说理工作,通过个案逐步转变民众朴素观念,并接受民众监督。7(二)注重矛盾化解,强化沟通协调当前,倡导恢

20、复性司法理念是刑事司法领域重要导向,这必然要求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中做好矛盾化解和沟通协调,而在这个过程中被害人的诉求和利益必须作为重要参考。毋庸置疑,大部分重罪案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犯罪危害后果、主观恶性等比轻罪刑案件更为严重,被害人及其家属情绪较为激动,安抚和矛盾化解的难度也就越大。检察机关在刑事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审查判断重罪案件能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及从宽幅度时,要充分保障被害方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的参与度,倾听诉求的同时,能动性促进双方进行沟通,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积极赔偿等方式以更平衡、经济的方式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要耐心给被害方将涉案“法理

21、情”讲清、讲透,缓和被害方的激烈情绪,从源头减少被害方的对抗性以及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提升被害方对重罪案件“从宽”或“轻缓刑化”处理结果的可接受程度,追求司法办案“三个效果”。(三)明确审查重点,提升研判能力判断一重罪案件能否适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主要审查判断该案具体案情,如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犯罪后果情况、主观恶性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审查,以此综合判定:一是“罪行”的严重程度。根据犯罪行为产生后果及影响的大小,初步判定该罪可能受刑罚处罚的必要性或大小,倘若初步判定需在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考虑量刑,原则上应当限制该政策的适用。二是量刑情节的情况。审查案件是否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情节

22、。三是认罪认罚情况。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认罚及其悔罪程度。四是被害方意见。要考虑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五是主体身份是否特殊。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民营企业家等。8(四)接受外部监督,加强请示汇报重罪案件能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必然涉及司法机关对重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处罚宽宥的问题,这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民众朴素报复情感和重刑观念相关。因此,要求司法机关特别是检察机关在审查重罪案件时,特别是案件可能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及少捕慎诉慎押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书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3、另外,如对重罪案件拟作从宽处理,如不捕不诉等,可视情况进行公开听证,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意见。针对个别“重罪轻刑”但社会舆论较为敏感的案件,因民众关注度高,案件承办人处理此类案件,必须及时、动态做好请示汇报工作,避免因案件信息披露不全或处理不当而引起不当舆情。(五)贯彻法定标准,杜绝风险处理“罪行法定”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基石,贯彻“罪行法定”原则更多是针对涉案事实性质的判断,而刑事犯罪立案、逮捕、起诉等各诉讼环节对于犯罪事实的证明标准要求不同,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犯罪案件各阶段已有明确法定的标准,无论怎样的证明标准,犯罪事实及犯罪情节的审查判断必须以证据为支持。对于已经

24、发生的重大重罪案件,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过程要严格执行法定证据标准,对于证据存在重大瑕疵、证据链条存在重大风险等情况,要敢于、善于做不捕或不诉的决定,避免发生“亡者归来”“真凶出行”等不当案件,切实保障和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9【参考文献】1徐彪,陈玉苹,梁风培.犯罪结构变化与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落实J.中国检察官,2022(19):29-32.2王渊.深入落实少捕慎诉慎押促进社会治理N.检察日报,2022-09-26(003).3兰梦茹.“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功能阐释与困境消解以57诉 讼 法 学喻春林,韩秋艳:重罪案件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探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

25、2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为切入点J.政法学刊,2022,39(5):90.4张强,于军.“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刑事检察工作的影响J.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2,32(4):32-40.5王彦春.少捕慎诉慎押检察实务贯彻路径J.中国检察官,2022(15):21-24.6张佳华.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22(8):242-249.7董梦瑶.涉企轻微犯罪刑事合规整改中“少捕慎诉慎押”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22(19):159.8王建明,朱虹润.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实施难点及其破解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

26、37(3):18.9张桂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检视及发展路径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2,23(3):87.Study on the Judicial Policy of“Less Arrest and Cautious Prosecution and Detention”in Felony CasesYu Chunlin,Han Qiuyan(The Fourth Branch of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 s Procuratorate,Chongqing 409000;People sProcuratorate of Chengyang Count

27、y,Qingdao Shandong 266000)【Abstract】The judicial policy of less arrest and cautious prosecution and detention is the latest conceptrequiremen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levant systems of judicial reform,such as plea of guilty,leniency inpunish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28、judicial policy of less arrest and cautiousprosecution and detention applied to serious crime cases in judicial practice,the characteristics,reasonsand problems reflected in judicial practice can be analyz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ious crime cases and the judicial policy of l

29、ess arrest and cautious prosecution and detention.Based on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practice,it is advisable to improve it from aspects such as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handling cases,changing the thinking of severe punishment,focusing on resolving conflicts,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30、 and coordination,clarifying the key points of review,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study and judge,accepting external supervis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requests for instructions,so as to play a beneficial role in applying the judicial policy of less arrest and cautious prosecutionand detent

31、ion to felony cases.【Keywords】felony cases;less arrest and cautious prosecution and detention;plead guilty and be punished leniently(责任编辑:唐世业)(上接第31页)Analysis on the Sentencing Problems of New Drug CrimesZhou Xianliang,Wang Jin,Dong Fei(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Yuhui District,Bengbu Anhui 233010)【Ab

32、stract】Drug crimes are socially harmful and difficult to combat among many crimes,and are an extremely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to solve.The increasing proliferation of new drugs,especially 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work related to combating drug crimes.The lack o

33、f sentencing standard regulation for new drug crimes has brought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to judicial practice.By summarizing and integrating the relevant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thernormative documents of new drug crimes,and combining the examples of judgments on new synthetic cannabinoid drug crimes,we put forward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of new drugcrimes.【Keywords】New drugs;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责任编辑:唐世业)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