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_李艳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656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_李艳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_李艳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_李艳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0-20作者简介:李艳红(1991 ),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23-4,2:24-30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23-4,2:24-30DOI:10 13839/j cnki hae 2023 2 003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李艳红,郝婷,高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摘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是农林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选择。当前,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学科生态不健全、承担国家重

2、大任务能力不足、支撑平台不完备和标志性成果产出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科融合“催化剂”作用,加快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国特色、农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林高校以更高标准、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词: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981(2023)02-0024-07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

3、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党中央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 2016 年至今,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面向 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等文件,形成了“从上到下”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高校是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其哲学社会

4、科学发展水平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建设水平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就高校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价值的思路建议。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3;要开放学科边界,以交叉融合助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4;要打破学科边界,积极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5;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6。农林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在涉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争创一流的重要责任。加强农林高校哲学社李艳红等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发展研

5、究会科学建设,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农林高校在更大时空范围内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制定“中国标准”、作出“中国贡献”。但是,当前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深入挖掘我国“双一流”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态及存在问题,有助于推动农林高校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加快补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短板,更好地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发展。二、研究对象的选择2022 年 2 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 10所农林

6、高校进入建设序列,分别是中国农大、西北农林、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华南农大、北京林业、南京林业、东北农大、东北林大、四川农大(下文简称“双一流”农林高校)7。作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农林高校起步较早、门类较广、层次较高,总体上代表了我国农林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对“双一流”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全面展示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完整度、科技创新力和有组织科研潜质,从宏观上把握和认识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推动农林高校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7、三、现实困境:“双一流”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存在问题剖析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高校承担着在涉农学科领域创建世界一流的重要责任。但是与“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水平相比,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难以支撑其发展愿景和目标定位。(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生态不健全世界一流学科生成于健康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而健康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取决于合理的学科布局。由于我国农林高校大多从单科性大学发展而来,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本起始于原来的基础课部,使得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生态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点总体偏少,且传统优势学科存在专化、窄化、僵化和功能弱化倾向

8、。如,“双一流”农林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分布在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在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布局不多或没有布局。二是前沿与交叉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已布局建设的交叉学科缺乏引领性、前瞻性,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粘合度不强。如,根据 2022 年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均拥有 9.7 个交叉学科,“双一流”农林高校平均仅有 3.4 个交叉学科,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布局更为不足8。(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不足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情况,是研判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能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高校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质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双

9、一流”农林高校承担国家和教育部有关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农林高校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承接国家重大任务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如,20162022 年间,“双一流”农林高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73 项,平均47.3 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共 34 项,平均 3.4项。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承担项目 18968项,平均 129 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共 1662项,平均 11.3 项。“双一流”农林高校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67 项,平均46.7 项;其中重点选题、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仅 1项。而“双一流”建设高

10、校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9780 项,平均 66.5 项;其中52总 338 期高等农业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重点选题、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688 项,平均 4.7项。20162022 年间,“双一流”农林高校共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2 项,平均2.2 项;其中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 6 项,平均 0.6 项。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获批 705 项,平均 4.8 项;其中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345 项,平均2.3 项。(三)重要支撑平台(基地)不完备高水平科研基地、平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

11、服务的关键抓手,也是高校强化有组织科研、建制化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载体。当前,“双一流”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基地数量较少且大多属校级水平,缺乏国家层面的共享大平台、大基地,限制了高水平有组织科研的开展。如,“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 139 个,平均约 1 个;拥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共 29 个,平均 0.2 个。而 10 所“双一流”农林高校在相关平台建设方面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四)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不够从一定范围看,奖项的成色和水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科发展的质量水平。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成果产出相对较少、影

12、响力和贡献力较低。如,20162020 年间,“双一流”建设高校累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1253 个,平均8.4 个;其中一等奖 148 个,平均 1 个。10 所农林高校累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13个,平均 1.3 个;其中一等奖 2 个,平均 0.2 个。20162021 年间,“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393 个,平均 2.7 个;10 所农林高校共获 2 个。20162019 年间,“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人大报刊重要转载来源作者 1112 人,平均 7.6 人;“双一流”农林高校共 9 人,平均不到 1 人。综上所述,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存在

13、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矛盾是重大责任与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主要挑战是如何在激烈的国内外同行竞争中抢占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制高点。四、应然转向: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中外高校的综合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9。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交叉融合的学科综合化发展日益成为各领域解决重大复杂性科学技术难题、产出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10。为此,农林高校要抢抓“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机遇,不断优化调整哲学社会科学布局

14、体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农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以交叉融合优化农林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生态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高校在创建及初步发展阶段,学科都比较单一。但是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深入发展,这种格局满足不了为社会、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为此,农林高校要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从单科向多科和综合发展,着力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一是探索实施“哲社+”学科会聚研究计划。既促进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也大力推动农林水传统优势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实现深度融合创新。通过大跨度、大交叉的知识耦合,充分用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改造提升

15、哲学社会科学,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探索设立“马克思主义+”学科会聚研究机制,重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二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补齐学科发展的短板。农林高校应重点62第 2 期李艳红等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发展研究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等一级学科建设,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升与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三是聚焦“三农”实践与理论、国家乡村全面振兴、全球粮食安全、“一带一路”等领域重大政策需求,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如,中国农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兽医公共卫生

16、、分子设计育种、功能食品、全球食物安全、乡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自设目录外二级交叉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农林聚焦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合成生物学、营养与健康、农业碳中和、农业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数字经济等交叉学科方向;华中农大面向生物医学、智慧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二)以交叉融合促进农林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12。这为农林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构建学

17、科交叉融合、农林特色鲜明的学术理论体系。众所周知,近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基础科学都源起和兴盛于西方,这使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受西方学科理论影响。尽管有效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西方相关学术理论的文化沟通、交流互鉴和思想碰撞,但也造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术理论体系,存在“照猫画虎”“亦步亦趋”倾向,而此种现象在农林高校更为严重。为此,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紧密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通过国内外学术合纵连横,构建符合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大理论”“大方法”,为我国“强农兴农”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二是构建学科

18、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支撑体系。这是破解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数量少、层次低、协同性差等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农林高校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平台进行优化重组和功能提升,着力打造一批层次水平高、开放共享的“哲社+”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切实推动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联合校内、国内有关学科资源,打造跨校际、跨学科、跨界别、跨区域的学术大平台,共同履行国家重大使命;要面向全球科技前沿,联合世界一流科教机构,建设跨国界的科研平台,携手承担全球性重大科研攻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引领科技发展新方向。三是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组织体系

19、。就是要以国家战略目标任务为导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为此,农林高校要着力打破传统的学科、学院“篱笆墙”,组建一批跨学院、跨学科、跨校际的结构合理、知识互补、分工明确的学术创新团队,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大交叉大融合,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作出引领性突出贡献。如浙江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科学前沿、区域重大需求,布局建设了 11个会聚型学科领域和交叉研究方向,旨在通过交叉融合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以及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联合体,面向未来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优势学科。其中,双脑计划、生态文明

20、计划、数字社科计划等都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四是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农林高校高水平成果产出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囿于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人事管理机制、成果认定机制,使得学术评价机制还不能满足农林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农林高校更要大胆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更大范围内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和72总 338 期高等农业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人才引进自主权,激发其干事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打破学科、学院界限,推动跨院系、跨校际的教师互聘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工作量通用互认;要创新科研成果评价

21、机制,破除“五唯”惯性,建立健全以突出贡献、绩效和质量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着力破解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和重大科学理论问题。(三)以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林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举措。我国农林高校要坚持“以我为主”、积极主动“走出去作为”。一是要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农林特色、世界广泛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深化人文交流,在交叉融合中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二是积极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充分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的跨国界学术交流平台,

22、在国际更大空间范围内讲述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历史文化、“三农”伟大成就等“中国故事”。三是鼓励支持师生积极在国际性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兼职任职,牵头或参与组织国际性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或研究项目,推动“中国标准”逐渐成为“国标”。四是要联合国内外著名科教机构有关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农林特色智库和国别研究中心,强化资政服务功能,增强我国农林高校的国际话语权、参与度和贡献力。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全球公民”意识,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科教优势,联合国际粮农组织、国际一流涉农企业,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全面振兴和人类健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五、结论与讨论综上所述,与

23、自身承担的重要使命相比、与“双一流”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从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趋势看,农科与理、工、医、人文、社会等科学的交叉融合是一个普遍趋势13。文章就农林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农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有利于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变轨超车”,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但是在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要予以把握。(一)交叉融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的知识创造和研究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教师个人的随心所欲,必须

24、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能够凸显一所大学的服务面向、优势特色和国家使命。因此,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出发,针对不同的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领域或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等科技难题和政策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院系、跨校际、跨界别的创新团队,系统性地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带一路”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是农林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赢支持、促发展的关键所在。(二)处理好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间的关系有组织科研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制高点重大战略部署。农林高校要打破“小、散、

25、杂”的科研弊端,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探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专项、优化重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等工作,使尽可能多的教师以团队形式开展有组织协同攻关,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强调有组织科研,并不是要否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自由探索的价值,不同学科研究之间差82第 2 期李艳红等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发展研究异性很大,推进学术创新也不可能采用单一模式,也要鼓励部分教师把个人学术兴趣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取得开创性标志性成果。(三)“有限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

26、科综合化发展从全球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演进看,一些发展层次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涉农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综合化,农林学科仅是其众多学科之一,且占比不断下滑,这种演化与相关国家农业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一产向“三产融合”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林高校是否也要走发达国家涉农高校的发展之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肩负着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关乎广大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我国这一特殊国情研判,我国农林高校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涉农高校完全“脱农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农林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会更为突出、更加重要

27、,肩负的强农兴农使命也将更为艰巨。要履行好这一国家使命,农林高校迫切需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综合化发展。但学科的综合化发展不是将农林高校办成综合性大学,而是要求农林高校紧密围绕自身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和承担使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布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形成高峰学科与高原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布局体系,切忌追求贪大求全,避免在学科的综合化浪潮中失去特色、失去位置。参考文献:1 2 12 新华网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2016 05 18)2022 10 10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 05/18/c_11188

28、91128 3 6 徐青森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J 大学与学科,2022,(1):9 10 4 光明网 开放学科边界学科 交叉融合助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 EB/OL (2022 05 17)2022 10 09 https:/m gmw cn/baijia/2022 05/17/35739719 5 学习时报 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EB/OL (2021 08 04)2022 10 10 http:/paper cntheory com/html/2021 08/04/nw D110000 xxsb_20210804_1 A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29、部官网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EB/Ol (2022 10 12)2022 10 10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EB/OL (2022 09 08)2022 10 10 http:/www moe gov cn/jyb_xxgk/xxgk/neirong/fenlei/sxml_gdjy/gdjy_xwgl/xwgl_glbf/202209/t2

30、0220908_659458 html 9 11 刘献君 在共性和特性的发展中形成个性 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之道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2 16 10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6 05 31(1)13 光明网 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 培养农林紧缺人才EB/OL (2022 10 12)2022 10 20 https:/m gmw cn/baijia/2022 10/11/36078010 html,2022 10 1292总 338 期高等农业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Promoting

31、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 in China 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by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Li Yanhong,Hao Ting,Gao Li(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Shaanxi,China)Abstract: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

32、ences is an essentialchoice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decisions and arrangements of the CPCCentral Committee and effectively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

33、es in China,such as imperfectdiscipline ecology,insufficient ability to undertake major national tasks,incomplete support platforms,and inadequate output of landmark achievements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catalyst”role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

34、stem,academic system,and discourse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andforestry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ducive to China s agricul

35、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country s primary strategic needs with higher standards,more profound levels,and broader ar-eas,and accelerating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Key word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ross fusion(责任编辑 于长志)03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