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2 月第1 期政治建设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建设路径陈康琪舒建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广州5 1 0 0 5 3)【摘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现代化事业正稳步推进,中国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然而,中国现代化举世瞩目的发展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与现代化进程相协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尚未成熟。因此,积极应对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破解“话语赤字”困境,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匹配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
2、同思想基础,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应然之举和必然要求。【关键词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8 0 X(2023)01-0029-06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意识形态不是孤立和固定的,其变化与社会形态的变迁紧密相连。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1 1 0-1 可见,话语是意识形态生成和表达的重要媒介,话语维度是对意识形态进行细分和探究的重要维度。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变迁中的生动实践,与此相适应的
3、话语体系也在发展演变,这就要求话语表述要进行对应的转型和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凝练出前后承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核和行之有效的话语传播路径;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趋势下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话语场域从单一到复杂: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发生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现代化的巨变督促着我国必须发展与实践相符合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总结现代化经验,提炼现代化理论。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是充分展现现代化“历史演进”动态特征和“历【
4、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及其建设路径研究”(2020GZGJ275)【作者简介陈康琪,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舒建华,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哲学博士。9史积淀”静态特征的压缩型社会。社会历史压缩式演进加速了社会的交互与分化,突破和重构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深刻改变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传统观念迅速瓦解,文化价值多元共存。无论是从横向的维度看还是从纵深的维度看,现代化都让今天的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景,阶层流动的频繁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差异化的个体思维与价值观的
5、碰撞愈发猛烈,同时拥有多重样貌的我国社会呕需新的意识形态诠释与整合体系,呕须形成独立的、具有说服力的、能够阐释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话语体系,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话语支撑(二)话语要素从一元到多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意识形态话语在产生、内容、传播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发展是多种话语要素变化的“综合效应”,话语要素的变化从根本上推动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型,主要表现在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多样化、话语传播个体化。话语主体多元化。皮埃尔布尔迪厄指出:“人们常问:谁是话语的主体?话虽是自己说的,但谁也不能肯定自己就是这话语的
6、主体。”2 1 2 2 现代化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愈发凸显,也不再仅仅依赖于权威尤其是政治权威,话语主体由单一的政治话语主体拓展至学术话语主体和大众话语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在差异化动机的驱动下,话语争鸣不断加剧,话语权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话语内容多样化。从社会转型的时代变迁和空间变换双维度结合起来看,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历史变,经历了对内宣传话语到对外传播话语、现实生活到虚拟世界的空间变换,话语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下逐渐从单一走向多样,逐渐形成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互吸纳、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相辅相成的新局面。与此
7、同时,逐渐多样化的话语内容也意味着逐渐走向碎片化,话语体系越来越成为不是体系的体系,话语内容不再完全以理论、思想等理性形式呈现,而是掺杂着情感、爱好等感性形式,与日常生活直接统一的作为社会规范和价值信仰的意识形30态叙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意识形态的感性转向使得话语内容往往更容易得到传播。话语传播个体化。与传统意识形态话语“自上而下”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同,现代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在互动的背后,一个根本性的颠覆是个体性的彰显。教育、宣传等传统传播形式仍发挥作用,但由于新媒体等大众媒体的出现,人们更不易于被过去的媒体“守门人”所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现代化传
8、播途径是借助互联网在社会领域内的个人互动进行的,个体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互联网的共通共联极大提升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聚集效应,概念、观点、舆论很容易形成爆点热点,这是传统社会所不具备的条件。(三)话语功能从遮蔽到祛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实践功能发生了改变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似乎失去了现实支撑,阶级身份的弱化,社会共识的强调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可辩驳的具有“遮蔽性”,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真善美的面目示人,在隐性操控中巩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经济霸权。其背后的利益本质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建构的根本动力,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混战的
9、核心逻辑。由遮蔽转向祛蔽,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遮蔽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向的必经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接轨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现实状况下,要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与大众文化活泼性、意识形态崇高性与日常生活世俗性之间的交集,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功能而非“遮蔽”作用。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发生了从“针尖对麦芒”到“化骨绵掌”的转变,从“阶级斗争是纲,其余的都是目”的革命话语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建设话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话语,一方面要看到话语主题的变换是对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陷人“去阶层化
10、”“淡政治化”的陷阱一一空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泛谈“共同富裕”等话语主题的科学内涵和路径、避谈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在社会各群体间的分配格局。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会让话语“浮在空中”,最终只会“有劲儿使不上”。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切实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引领功能,同时也要在“西方三论”一一“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的“遮蔽”下,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积极识别与“祛蔽”,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整合作用,从感性上获得认同,从理性上求得共识。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一
11、)现代化话语体系长期被西方垄断,中国话语长期受制于西方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开始可以称之为一条“西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标准被等同于西化的程度。“现代化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事实上升为理论体系和西方意识形态力量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话语形态发展并向全世界散播,对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方向形成了单一导向判断。在话语体系领域上也是如此。首先,西方现代化话语中的“启蒙运动”“自由平等”“代议制民主”等话语“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3 7 5。马克思主义
12、戳破了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假面,但是在自身理论话语建构方面有所不足,部分中国现代化话语概念和框架仍沿用西方话语体系,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诠释中国实际,最终只会落入西方话语的白。其次,理论跟随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翻译、阐释西方理论成为学界尤其是人文社科界研究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4 ,甚至于“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5 1 3 2 9 虽然学术进步离不开学术理论的借鉴和引
13、用,但是长期引用西方理论,于中国自身原创性理论和话语建构有害无益。再次,“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奥论”6 1 9 7,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多是被动“他塑”而不是主动“自塑”。在现代化语境下,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和“饿”的问题,强起来和富起来的中国必须解决“骂”问题。当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必要以反西方尤其是整体性的反西方主义为前提,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不是非此即彼的“反西化”和绝对化的“否西立中”,而是要精准识别西方话语体系隐含的意识形态属性,找准自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可突破点,避免落人西方的“话语陷阱”。(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利益格局分化,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社会
14、整合能力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指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溯其根本是经济基础问题和物质利益需求多样化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1 7 2。缺乏时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总会显得贫弱无力。一方面,经济利益格局分化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获取能力的差异性,社会财富愈发集中到少数富裕群体手中。世界财富与收人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前1%人群的财富份额从1 9 9 5 年的1 5.8 4%增长到2 0 2 1 年的3 2.6 3
15、%,增幅超过一倍,而中国后5 0%人群的财富份额从1995年的1 6.0 0%下降到2 0 2 1 年的6.1 7%,减少了近四分之三。已经占据大量物质资源,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利益主体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积累的甜头,导致他们心理上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但对于大部分的社会中间阶层和底层群众来说,他们能够掌握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共产主义描摹的美好图景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使得他们对数据来源:世界财富与收人数据库,见https:/wid.world/data/,可获得的数据最早从1 9 9 5 年开始D“共同富裕”的实现感到质疑和抵触,弱化了社会主义
16、意识形态理论话语的引导力。另一方面,经济利益格局分化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伴随利益分化格局的形成,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断对现存的利益问题进行片面、歪曲的“深度解读”,用极端化的话语和激进的形式获得流量,扩大其现实影响。消极、错误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是以个体性、强共情性情绪的方式出现,当这种病毒式传播方式大行其道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阶级立场将被极大程度地抹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将被极大程度消解。(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现代化进程及意识形态环境的要求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处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
17、设存在时代调适性问题。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仍主要沿用前现代化话语体系,而社会总的话语环境已经进入现代化甚至具备明显的后现代化特征,这三者之间的断裂和失衡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整合社会文化、主导社会话语、引领社会思想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当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虽进行了一些创新,但仍带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特征:以宏观叙事为主要特点、以政治为主要媒介、以自上而下为主要途径。第一,话语内容未能实现从简单语境向复杂语境的多点式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导致的社会愈发立体且复杂化的当下,我国社会环境中的异质性日益凸显。在革命时期单一的话语场域下,一套以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为主的话语足以匹配当时的意识形
18、态语境,宏大叙事的激荡足以丰沛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但这显然难以满足当今异质性突出的复杂的话语场域。第二,话语传播媒介未能实现由政治宣传转向文化宣传的柔性化输出。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仍以政治宣传为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官方媒体对广大群众自上而下地进行传播,这种传统的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肩负着“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但在今天看来不免带着权威性、强制性、单向性色彩。第三,话语表达风格未能实现从理论32话语向大众话语的生动性转向。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于话语规则的规范性,而大众话语区别于理论话语是在于其先产生话语内容,后形成话语规则或没有话语规则。传统政治
19、话语体系的规则感、范式感过于突出,这也让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流于虚化、表面化、口号化,不接地气,跟不上社会话语的叙事要求。三、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一)转变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以现实和问题为根基形成话语内容“问题”是话语建构的起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动实践而产生的“中国现实问题”是话语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库。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1 1 6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逻辑,真正切入经济生活领域,而不是先构建一套话语去生
20、搬硬套现实问题。从中国现实、中国问题出发,研究其生成逻辑,从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标准,这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应遵循的科学路径。传统意识形态建构主要通过政治逻辑、政治话语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然后再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宣传教化人民。这种模式符合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但在改革开放步伐行稳致远的当下,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领域、内容及价值越来越交织在一起,仅以传统社会中的政治实践、政治逻辑及政治话语是难以真正统合社会思想的,更会造成政治逻辑一套、经济实践一套,政治话语难以解释甚至不去解释经济生活领域的问题。话语内容的生成逻辑应当实现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双向互动,真实地把握大众的利益、需求、情感,
21、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符合大众、能够引导大众的政治性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应该对社会实践保持建构性、引领性。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于现实,但又要超越现实,不应仅仅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允许探讨、碰撞,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与现代化发展相协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二)构建符合现代化传播时代要求的话语表达,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编写能力意识形态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抓住以新媒体、新舆论为典型的话语环境变化,注重转换话语场域、话语形态、话语方式,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转变、从理论话语向大众语言转换、从政治媒介向文化媒介转变,实现话语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一要主动拓宽话语场域,开拓网络意识形态“新疆
22、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建立了覆盖广泛、灵活多变、高速互动的虚拟话语场域。习近平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人,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 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7 8 4 互联网场域信息共享度高、信息生产个体性突出、传播覆盖面广、传播过程交互性强,消除了因职业、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而造成的话语差异和限制。研究流行语等网络话语发展规律和网民认同规律,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通过生动积极的网络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3、,用话语场域的变换引领话语表达的创新。二要积极转变话语形态,实现日常生活叙事“新转向”。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 1 5 3 1。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让人们的关注点从满足生存需要转向生存以外的事物,生活从生存中剥离开来,日常生活存纳着人们无限的审美想象力与物质欲望诉求,人们希望在随处可见之事与随处可遇之物中获得审美满足与精神寄托,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再也不能将自身束之于楼阁之上,“崇高”在“距离”中得以显现,“信仰”在“距离”中得以澄明的方式再不能深人人心
24、。当意识形态话语表达面向人们最普遍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诉求相对应时,它能产生强大的隐性力量,让话语以最为感性和柔和的方式沁人人心。三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探索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新路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共识是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当前无产阶级政权已经成立,必须借助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共识。一方面要让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相互吸纳。当今中国已然形成两个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体系,即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针对政治话语在人民群众中“叫不开”“传不响”的现实状况,政治话语应致力于打造以日常叙事为基础的新词汇和接地气的言说方式。另一方面
25、要让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相互补充。以现实为基础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话语是理论的载体,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体支撑,“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 1 1。彻底的理论既能在学术共同体中形成广泛共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四要坚定话语自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新优势”。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系统中,道德榜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寓言故事则是传统儒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提及“六尺巷”的故事,即便是垂馨小儿也能感受到张英父子的包容博大、崇德尚礼,“美德叙事”下的一系列
26、微言大义的寓言故事成为沉淀在中国人思维中不可磨灭的底层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话语自信的不竭源泉,而文化的传承不是通过概念范畴的解构重构实现的,也不是经由思辨论辩完成的,而是通过历史中的人的具体实践延续下去的。美德叙事通过大众化的话语让德性与德行兼具的道德榜样在历史中得以呈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德叙事方式与时代性的话语内核相结合,为弘扬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好风尚注入强劲动力。(三)拓宽意识形态话语的全球性视野,推动构建人类现代化的共同标准和价值。“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7、9 1 2 8。现代社会的资本运行,催生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也孕育了“现代性”的开放性特33征。“现代性”如同一朵绚丽的花,开放了多样的色彩,也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共同标准和价值的可能性。面对这一现实情境,中国把“未来世界走向何方”作为推动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键问题来思考,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应有之义,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1 0 1 共同体概念通过不断寻求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增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8、在超越西方个人主义、现实主义等传统价值理念的同时,重归了马克思“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现代性目标。为了让对外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主动抓住机会,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另一方面也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能力。这是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有益举措和创新性实践,也是提升中国核心术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一,在共识域中创造话语传播契机。聚焦于现代化世界性问题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创造话语传播机会,增强话语认同力和感召力。问题域的形成是知识传播和文明对话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话和共识只有在双方就某一问题形成沟通交集时才有可能产生。在集中的现代化世界性问
29、题域中进行探讨,站在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论高度上,构建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赋值”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走向世界的过程。其二,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推动话语叙事创新,推动话语叙事和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与“一带一路”的话语实践相结合,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在话语的表达方式上,要运用现代化和国际通用的手段,创新对外传播方式,不断提高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同时,要紧密联系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紧密联系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多用外国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1 1
30、 6 0 来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全球视野。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2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M.许均,译.沈阳:沈阳教育出版社,2 0 0 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5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1 6-0 5-1 9(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7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5.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0李伟红,王烨.习近平集体会见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议长 N.人民日报,2 0 1 8-0 1-1 1(1).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