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爱莲说(二、)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习题。1.请给下列生字词注音。蕃( ) 淤( ) 濯( ) 亵( ) 涟( ) 噫( ) 陶后鲜有闻(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之: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外:中通外直 ( )遂与外人间隔 ( )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不复出焉 ( )远: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词类活用(请解释下列四个字)不蔓不枝。 蔓: 枝: 香远益清。 远: 清:(3)重点词语释义淤泥( ) 不染( )盛爱牡丹( ) 甚蕃
2、( )妖( ) 亵( )亭亭净植( )( ) 予谓菊( )同予者( ) 宜乎众矣( )濯( )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字 ,谥号元公, (朝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 或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 的问题。5、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同予者何人?(3)宜乎众矣。(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请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
3、品格?(3)、作者把“莲”、“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样的人?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分别是怎样的?(4)、“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它们?(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完成下列表格。莲的特征人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请背诵默写有关“莲”、“菊”、“牡丹”的诗句各两句,并注明诗的出处及作者。莲:菊:牡丹:23 核舟记一.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器皿( ) 罔 ( )不因势象形 贻( ) 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箬( )篷 髯( ) 石青糁( )之不属( ) 诎( ) 衣褶( ) 椎髻
4、( ) 舟楫( ) 篆文( ) 壬戌( )( )二.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诎右臂支船 ( )左手倚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侠者为之( )(2)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之:径寸之木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其:其两膝相比者 ( )其人视端容寂 ( )(3)同义词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5、)珠可历历数也钩划了了( )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 )(4)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罔不因势象形:罔不( ) 因( ) 象( ) 尝贻( ) 高可二黍许:黍( )黍(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兴( )如有所语( ) 其两膝相比者( ) 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珠可历历数也( )其船背稍夷( ) 钩画了了( ) 曾不盈寸(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雕栏相望焉: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三.填空本文作者( )字( ),( )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 )编辑的 。四、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1
6、)省略的量词应补出。(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只)舟 为人五(个) 为窗八(扇)五、预习内容(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六、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