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任课教师
宋一曼
课型
问题解决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作为第八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到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学
生
分
析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
计
理
念
为了体现“有效教学”模式,以问题的形式解决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中注重了问题由浅入深、选择不同类型、自主动手、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等方式,强调先学后导,加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
点
、
难
点
重点:1、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能根据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教
学
方
法
在导学案中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学习中,从自学探究到小结归纳,再到合作讨论、积极展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关
键
问
题
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
学
准
备
围绕实际问题设置应用题
学生提前自学课本105页
教学环节
时间
问题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复习回顾,提出问题
2
检查预习效果,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导语: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如何解方程组。本节我们继续探究如何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回忆相关问题,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检查预习效果
5’—10’
通过自学,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1、 深入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巡视,指导学生对完成的《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 关注学困生,进行“一分钟”指导策略
3、指导学生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
4、教师板书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相互评论,并能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达成小组共识,找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
小组向全班展示,进行问题讲解
15’—20’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1、 完成当堂练习
2、 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学成果,并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思路。
3、 教师做好组织、指导、规范,对生成的新问题进行讨论,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分小组展示;
学生代表讲解《导学案》中的问题,明确讨论的结果,能根据提示较清晰的叙述自己的思路;
其他学生能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并解决生成的新问题;
期望能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热情,参与展示的过程。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2’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 指导学生归纳、反思。
2、 明确课后任务。
学生能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问题训练,小组展示
3’—5’
关于实际问题的几个相关应用
1、 当堂练习
2、 小组展示
3、 提出疑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存在的问题
板书设计
一、 探究一
二、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 应用
教学反思
把课堂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