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论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叙事_王艳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602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论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叙事_王艳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论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叙事_王艳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论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叙事_王艳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 论拜厄特小说 占有 的历史叙事王艳萍 内容提要 本文拟从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欲望理论出发,分析 占有 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之间的关系。叙事欲望推动叙事者编织情节,而情节编织的好坏也体现着叙事者欲望实现的程度。在其理论中,欲望指的不是对某个具体客观事物的占有欲,而是拉康所说的对“原物”的欲望,是推动人不断言说的动力。拜厄特采用后现代的写作方法再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历史,同时也采用“全知叙事者”、“设置结局”这两种传统叙事手法,满足了小说人物、读者及作者对“连贯性与完整感”的本能欲望。旨在表明: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实现对“原物”的欲望、抵达真理之彼岸,但可以通过叙事

2、来赋予生活以意义、减轻焦虑感。关键词占有 叙事欲望 情节编织“连贯性与完整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新历史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项目编号:)、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乔治艾略特在维多利亚文学场的声誉建构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世纪、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股书写历史的小说热潮。这些小说家包括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朱利安巴恩斯()、彼得艾克罗伊德()、拜 厄 特()、亚当 索普()、伊恩 麦克尤恩()、萨 尔 曼 拉 什 迪()、石 黑 一 雄()、马丁艾米斯()、珍妮特温特森()等。这些小说在不同程度上表达和审视了人们在处理当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种种焦虑感。产生焦

3、虑感的原因主要有四。第一,人们对现在的浮躁浅薄感到失望,认为过去更丰富、稳定,并渴望回到过去,如斯威夫特的 从此以后(,)和拜厄特的 占有(:,)。第二,人们认识到人类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走错了路。通过重新书写历史,作者暗示了一条正确的历史道路,同时也让那些被主流意识形态(胜利者)所压制的声音得以释放。温特森的 激情(,)等女权主义小说和拉什迪的 午夜的孩子(,)等后殖民主义小说就属于此类。第三,人们感觉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没有真正的自由感,试图通过叙事来恢复自信、成为生活的主人,如斯威夫特的 洼地(,)和麦克尤恩的 黑狗(,)。第四,DOI:10.16345/11-1562/i.2023.02

4、.005日益增长的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导致人们重新审视历史本身。这类小说不再关注一个事件是否发生了,而是关注这个事件的建构过程及意义,如巴恩斯的 卷人的历史(,)、福楼拜的鹦鹉(,)和石黑一雄的 长日留痕(,)。这些小说都暗示: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有些欲望不能被满足,而叙事可以满足欲望。相对于其他当代历史小说,占有 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占有 是拜厄特的代表作,年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曾被翻译成中、法、德、意等多国文字。年凭借这部小说,她被 泰晤士报评为自 年来英国 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本文拟从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欲望理论出发,分析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之间

5、的关系。一、叙事欲望在 情 节 阅 读 叙 事 设 计 与 意 图()一书中,布鲁克斯将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叙事学结合起来,提出叙事欲望理论。他没有给“叙事欲望”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根据此书第二章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它指的是“以欲望为动力的叙事”,“因欲望产生的叙事”,“欲望结构推动下的叙事”。布鲁克斯的理论建立在拉康学说基础之上。拉康认为,对“原物”的欲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原物”存在于语言与意识之外,是最原初的、被压抑的、不能被彻底表达或捕捉到的欲望。它进入语言的能指链条中、通过语言符号的不同组合来呈现自己。但是语言并不能完全呈现它,语言意味着不在场的“原物”,或者说,是“原物”在场

6、的不完全替代,因而每一次对“原物”的言说,总会留下没有言说之处。布鲁克斯所探讨的欲望不是对某个具体客观事物的占有欲,而是拉康所说的对“原物”的欲望,是推动人不断言说的动力,是一种欲望结构。拉康将欲望与语言结合起来,布鲁克斯在其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欲望与叙事结合起来。他指出,人在欲望结构的推动下必然要进行叙事。叙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世界施加一种秩序,将混乱不堪的事件加工成一个可以被人理解的形式。叙事可以赋予事物以意义,进而减轻人们的焦虑感,“它制造的意义能让读者产生激情”,同时也能调动起读者“对意义的热切渴望”(,页)。叙事既是欲望的产物也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虽然人们无法通过叙事获得世界真相,实现对“

7、原物”的欲望,但是叙事本身(特别是文学叙事)是一种治愈性的活动(,页)。布鲁克斯认为,从 世纪开始,人们就逐渐对“神圣的宏大情节”,对“起源、进化、进步、系谱学产生强烈质疑”(,页),进而导致了“无法被叙述的瘫痪性焦虑”。布莱恩 麦克黑尔指出,为了克服焦虑,人们应该在明知叙事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仍然创造叙事:为了逃避或转移他人对自己话语中宏大叙事性的指责,我们让自己的话语被塑性或被变形。与其这么做,还不如尝试着尽可能讲一个好故事,使人们尽可能地理解所涉及的现象并激起他们活跃的批判性审查、争议、反提议和反故事。布鲁克斯与麦克黑尔都认为,叙事是人的一种本能,能满足人的生存欲望,能帮助人们理解混沌的自我

8、存在和生存空间。在 占有 中,虽然那些当代学者们研究维多利亚诗人艾什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和欲望密切相关。艾什研究基金会的理事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克拉波尔与大学教授布列克艾德受名利驱使,将研究作为商业投机的手段。他们的热情在于出书、上电视做广告、参加访谈节目、拉赞助商,可谓是“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灵魂的贪婪之徒”(,页)。贝雅特里斯、利奥诺拉与弗格斯研究艾什是出于敬佩与崇拜。贝雅特里斯将她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奉献给一个事业:编辑艾伦(艾什的妻子)的日记。她的研究态度是平静而谦卑的。她致力于保护历史人物的尊严,使之免受功利研究者的破坏。罗兰和莫德对艾什的研究欲望源于知识的获取。小说伊始

9、,罗兰在伦敦图书馆突然发现艾什写给一位匿名女士的两封情书,他“令人吃惊的兴奋”地(,页)预感到他将了解一些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东西。那个神秘女士是谁,艾什与她什么关系,他觉得自己在“窥探着什么,被某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 那绝对不是贪婪。就是好奇,这种好奇比性欲还原始,是一种对知识的欲望”(,页)。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人的本能,艾什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作为人,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了解一切能被了解之事。”(,页)罗兰凭借他的理论知识和以前的资料积累断定这位女士是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兰蒙特。为获得相关资料,他找到了研究兰蒙特诗歌的学者莫德,二人开始一同探索这个历史奥秘。一次,莫德对罗兰说:我想知道过去的事,而且我希

10、望发现真相的人是我。当你带着那封偷来的信到林肯郡的时候,我觉得你疯了。但是现在,我深有同感。这不是出于职业贪婪,而是源自某种更原始的冲动。(,页)罗兰 听 完,问 了 一 句:“是 叙 事 好 奇?”(,页)莫德给予肯定的回答。后来,莫德受“好奇心和叙事贪婪”(,页)驱使,不惜牺牲与斯特恩的友谊,偷偷跑到法国获得了萨宾收藏的兰蒙特的日记。欲望与焦虑密切相连: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根除焦虑的方法就是去追寻那些未知的东西、满足欲望。莫德希望发现真相的人是她,而不是任何其他人。如果她掌握了别人不掌握的信息和知识,那么她就会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稳定感及优越感。二、情节编织:“连贯性与完

11、整感”布鲁克斯指出,叙事欲望推动叙事者编织情节,而情节编织的好坏也体现着叙事者欲望实现的程度。他认为“情节是叙事的逻辑和动力”(,页),是叙事的目的,是引领读者理解意义的线索。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虽然不断创新,将情节处理得奇特诡谲,甚至似乎抛弃了情节,但是情节依然存在于文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叙事是我们采用的某种诉说方式,是我们遵循的某种大的思考类型”,那么“情节则是它的构思线索,是使它成形的活跃力量”。我们抗拒虚无,“顽固地坚持让世界及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才产生了情节”(,页)。情节能够赋予文本以意义和生命,任何历史叙事都离不开情节。情节编织的作用就是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事件进行整合。

12、如果没有情节编织,那么再有趣的事件也成不了具有前因后果的故事。拜厄特笔下的小说人物通过情节编织建构叙事,她本人在设计这部小说的情节时也煞费苦心。她采用元小说、碎片化、互文性等后现代主义技巧再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历史。然而,她也采用“全知叙事者”、“设置结局”这两种传统叙事手法制造出“连贯性与完整感”(,页),编织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全知叙事者”小说主要是以“限制性叙述视角”展开的,维多利亚时期事件的叙事主体限于艾什、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兰蒙特、艾伦与格洛弗,当代事件叙事主体限于罗兰、莫德、克拉波尔等研究者。作为读者,我们是通过这些当代学者了解艾什与兰蒙特的,他们的认知局限了我们的认知,他们的

13、语言之网不可避免地将原始资料弯曲变形。在小说的四个关键点(章、章、章、后记),作者采用了“全知叙事者”。“限制性叙事者”的视角等同于小说人物的视角,而“全知叙事者”提供的细节、事实及线索没有记载在任何资料里,因而读者可以得知小说中那些人物 当代学者所不知道的信息。第 章描述罗兰和莫德到艾什和兰蒙特曾经居住的小屋“贝山尼”进行探访的情景。这章的大部分内容以罗兰和莫德的视角展开叙事,但当他俩走到门廊时,叙事主体突然转变为“全知叙事者”:“她翩然出现在这里,脚步快捷,动作果决,黑裙子掀起一阵旋风。她双唇紧闭,双手紧贴在手提袋上,大大的眼睛中含着恐惧与希望,十足狂野。”(,页)第 章开始描述的是坐在火

14、车车厢里的一男一女:“他们的样子很文静端庄,两人膝上都放着打开的书本,当火车摇动得不太厉害时,他们就会低头看书。”(,页)第 章结尾处的叙事主体是罗兰和莫德,因此,乍看这一句,读者会以为这二人是罗兰和莫德。认真品读才发现,原来他们是艾什和兰蒙特。弗雷德里克霍姆斯认为:拜厄特迷恋 世纪资料,她用这些资料虚构出很多事件。现在,似乎她愿意放弃这种迷恋,开始采用一种更直接的、更自由的方式来想象艾什和兰蒙特到底是什么样的。当她采用“全知叙事者”的直接与自由的方式,以超然的态度呈现事物时,“读者离开了阐释()的世界,进入到一个表现()的世界”。在阐释的世界中,艾什和兰蒙特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读者只能通过别

15、人的文本知道他们。但是,在表现的世界里,读者可以穿越他人语言这道藩篱,和原汁原味的历史人物直接接触,似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呼吸、闻到他们身上的气味。小说的 章由艾伦的 篇日记构成。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艾伦要保护丈夫的隐私,不让那些“盗墓食尸鬼”般的研究者耙出艾什的任何资料。她的日记是“精心编辑过、细心过滤掉很多事实的记录”(,页)。很多事情,她并没有写在日记里。日记的叙述主体是艾伦,然而,将这几篇日记串联起来的是“全知叙事者”。通过“全知叙事者”我们得知:因为艾伦害怕性生活,所以她与艾什的蜜月不完美;艾伦埋葬了艾什的一些信件,特别是他写给兰蒙特的最后一封信;兰蒙特将格洛弗的自杀归咎于艾什;艾什去世

16、后艾伦形单影孤、万念俱灰,等等。“全知叙事者”也构建出艾伦的心理活动,例如:“我希望这些信件能保存一段时间要是盗墓食尸鬼们把它们挖掘出来,怎么办呢?”再如,“总有一天,不是现在,现在不行,我会写信给她(兰蒙特),告诉她,告诉她什么?告诉她,他死得很安详。要告诉她么?”(,页)有人认为,“全知叙事者”已经过时,拜厄特不赞成这种观点,她通过反驳福尔斯的观点来证明这种叙事策略的合理性:福尔斯说,世纪的叙事者假装自己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实际上,他什么都不知道)。我认为,恰恰相反。和模仿出来的第一人称叙事者相比,这种虚构的叙事者能够潜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接近人物情感,同时它也能提供一个希腊合唱队。拜厄

17、特深知,有些感情、想法、经历永远不会诉诸笔端。因而,她利用“全知叙事者”实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现了材料的自由驾驭,帮助读者弥补现在与过去的鸿沟与断层,建立历史连续感与完整感。.“设置结局”一般来说,叙事都包括开头、中间及结尾这三部分。布鲁克斯提出“结尾决定论”(,页),即结尾书写开头、塑造中间,最终决定叙事意义。结局有助于人们获得稳定感、安全感和完整感。布鲁克斯说:“如果叙事的发动机是欲望、是完整性、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意义单位,而意义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结尾,那么叙事欲望归根到底就是对结尾的渴望。”(,页)在小说中,拜厄特借艾什之口说:“我必须得知道故事的结局,要不我可受不了。我会去读最琐

18、碎的东西,出于一种狂热的欲望,一旦开了头,我就想将结局一口吞下,管它甜的酸的”(,页)小说表明,不仅维多利亚人渴望结局,那些当代学者也如此。当代人之所以喜欢研究历史,是因为他们觉得过去比现在更完整、更有实质性内容,过去的人人性更丰富饱满。之所以有这种感觉,部分原因是过去的人已然消逝、有了结局,而活着的人不具备这一点。小说结尾处描写的是 世纪 年代发生的事件。那些研究者们撬开了艾什的坟墓,发现了艾什的标本玻璃箱中的遗物:一条手环、一个银夹子、一个装着一条金发辫的蓝色信封、一个装着一捆信件的丝袋。通过这些信件,大家得知莫德原来是艾什与兰蒙特的后代。读到这里,读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故事结束了。然而,当

19、他往后翻,发现还有个“后记”。叙事虽然结束了,但是故事还在进行,叙事结束于故事进行之中。在“后记”中,“全知叙事者”再次登场,叙述了艾什与女儿玛雅在 年 月会面的场景。在与女儿的对话中,艾什得知:兰蒙特为了避免流言蜚语,一直以姨妈的身份生活在女儿周围。艾什让女儿给姨妈带个口信,她答应了,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她遇见了哥哥,一起胡闹打滚,可爱的皇冠损坏了,她也忘记了口信,这个口信永远被忘记了”(,页)。这个场景和这个口信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这个“全知叙事者”在后记的开篇之处这样说:有些事发生了,却没有留下任何踪迹让人察觉到。这些事情未被说出也未被记录,但是就此认为它们根本没发生过,且接下来的事件

20、都与它们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页)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传统叙事的一个批判,有些历史事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因而任何历史叙事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德尔 伊万雅尼克认为,这段后记“能提醒我们认识到,所谓的历史中包含着无限多的历史 知道的、不知道的、被发现的、未被发现的、被忽略的及被回避的”。历史上有些事件未被记录,但并非未曾发生。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用虚构手法建构历史有能力让读者知道结局。拜厄特在这个后记中,充分展现了文学创造的魅力,她有意给艾什与兰蒙特的爱情故事设置了一个结局,一个完美的结局:艾什见到了自己的私生女;女儿生活得很幸福。拜厄特认为,一味地强调叙事不可靠性及破碎性会使“艺术和

21、道德生活贫瘠”。?I1她说:正如勃朗宁所说,我们可能是天生的骗子。但是,只有当我们能瞥见真理和真实的可能出现时,这种想法就非常有意义了。无论成功的系数有多小,我们一直在不可避免地追求真理和真实。?I2拜厄特旨在表明: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抵达真理之彼岸,但我们仍然相信真理的存在,并且必须尝试获取真理。通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叙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的。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三、“连贯性与完整感”满足了谁的欲望?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采用情节编织模式(浪漫剧、喜剧,悲剧、讽刺剧)。这些模式反映了历史学家自己的解释模式、意识形态及与历史的关系。同样,作者和小说人物选取何种叙

22、事也反映出他们的态度和意图。但是,无论他们的态度和意图是什么,其根本目的都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虽然世界是凌乱的,历史是片段化的,但人们内心深处对完整感的渴望是不可遏制的。大卫普赖斯认为构建一个连贯的叙事是人的本能需求:我之所以喜欢以小说形式来进行整体解释,不是因为这样的解释是完整或不可避免的,而是因为人们内心有一种追求整体化的欲望。要想充分理解概念化的过去给人造成的影响,就必须满足这种欲望。?I3拜厄特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她利用小说人物罗兰之口说:“连贯性与完整感是人类深层的两种欲望,目前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它们仍然具有夺人魂魄的魅力,仍然被人们不顾一切地去渴求。”(,页)她用“全知叙事者”和“设

23、置结局”的叙事手段营造出的“连贯性与完整感”,既满足了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的欲望,也满足了作者自己的欲望。.满足了小说中人物的欲望在 占有 中,维多利亚时期纯美的精神世界与现代社会的市侩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维多利亚人珍视爱情,热爱家庭,重注精神层面的修为。当代人贪婪轻佻,玩世不恭,一味地追新猎奇,游戏人生。性作为一种工具,已然成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中心话题。爱情变成了放浪情欲,浪漫温馨不再有,只有冷淡、猜忌与倾轧。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不过是一个古今杂糅的双料爱情故事,实际上它蕴涵着当代人对人类精神内核的深度思考。罗兰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苍白、甚至是扭曲的。他与女友瓦尔就是搭伙过日子。后来瓦尔遇到

24、当律师的尤恩,即刻抛弃了清贫的罗兰。莫德的爱情也同样是浅薄、枯燥的。当他们读到艾什与兰蒙特的信件时,被前人热烈真挚而又克制无私的感情深深打动。莫德说:我一直在努力想象他,想象他们我们从不提“爱”这个字眼,对吧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令人怀疑的意识形态建构物 特别是那种罗曼蒂克的爱 所以我们不得不认真努力地想象,他们来到这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相信这些事情 爱 他们两个 相信他们做过的事情都很重要。(,页)对情感的渴望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他们开始意识到研究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术需求,更多的是生活需求。维多利亚先辈唤醒了他们内心的激情与温情,引领他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活。他们彻底改

25、变了以前用理论分析文本的方法,开始运用感知力与共情力去阅读各种文本踪迹、推衍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一筹莫展之时,莫德突然想起兰蒙特一首爱情诗中的句子“洋娃娃保守着秘密”(,页),于是他们去找这个洋娃娃,果然在其中发现了至关重要的信件。爱情意识在破解谜团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罗兰和莫德按照浪漫爱情的模式去探索、书写先辈的历史,最终破解历史谜团。历史是历史叙事者欲望的投射物,写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写自己。他们希冀通过叙事消除内心的空虚麻木感,进而满足对爱情的渴望。布鲁克斯用心理分析术语指出,人们想建立一种“再现过去的叙事是为了干预现在”(,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页)。基斯詹金斯也提出过类似的观

26、点:当我们认为过去的确存在而且有其自身要求时,我们忘记了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我们认为历史化的过去是独立于当今各种各样想法而存在的,这种想法是荒谬的所有所谓的属于过去的特征都是属于我们的,所有所谓的来自过去的要求都是我们对过去所作的要求。?I4在编写先辈历史的过程中,罗兰和莫德彼此之间也渐生情愫,相互爱慕。莫德最终不但找到了自己的祖先,也找到了爱情,她的文本探索以“有血有肉的发现”?I5为结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情节编织不但使他们与先辈建立起了牢固的纽带,获得历史连续感,而且使他们理解了自己,相信了爱情。小说中那些当代研究者们都渴望破解艾什与兰蒙特之间的神秘关系,可是最终只有

27、罗兰和莫德达到了目的。蒂莫西高蒂尔认为,“叙事成功与否取决于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I6克拉波尔、耐斯特、布列克艾德把自己完全捆绑在研究对象身上,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存在。他们只把艾什作为研究对象,没有运用文学想象和共情心理编织情节,只想占有历史资料,而实际上是被历史所占有。罗兰和莫德放下后现代虚伪面具、接受浪漫冲动,通过诗性灵魂与已逝之人感同身受,将历史编织成一个浪漫传奇。这种态度使得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来了某种平衡,进而促使他们找到了生命意义与自我并占有了历史,恰如雅尼克所言,占有 对“想占有过去”的人与“允许自己被过去所占有”的人进行了区分。?I7区别的标准就是叙事能力:谁

28、能够制造出一种合理的叙事,谁的叙事能够满足欲望,谁就能够“占有”历史。.满足了读者的欲望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设置适当的“空白”,邀请读者参与。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空白本身是一种缺失,但是作为一种缺失,它们却是推动读者与文本交流的重要的力量。”?I8拜 厄 特 在 论 文 集 论 历 史 与 故 事()中说,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注重“提高读者利用想象力介入文本世界的能力”。?I9然而,如果“空白”太多,读者就会失去耐心和兴趣。拜厄特有意采用“全知叙事者”,提供了必要信息,填补空白和神秘之处,交代了结局。这样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读者消除不确定性,建立认知完整性。在后记中,叙事者描述了艾什与女儿的相见,这个

29、事件无论对艾什还是读者,都有着非凡意义。见到亲生女儿这一刻改变了艾什的一生,改变了他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尽管他不确定是否能与兰蒙特及女儿团聚,尽管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如一块巨石压在身上,但他摆脱了不知女儿生死的痛苦折磨。他觉得一切都变得完美起来:“他以前生命中的事件都奔向它,以后的事件都由它而起。”?20他以此来诠释整个人生。这种中心性使后记在故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最让他激动的时刻,艾什竭力克制自己,没有去打扰孩子与兰蒙特的平静生活,女儿玛雅没有感到不安和恐惧。此处,叙事声音很超然冷静。“全知叙事者”对周围景色的描绘细致入微,但是却丝毫没有触及人物的情感。这使得后记没有沦落为一般

30、意义上的俗世爱情小说。这个场景的心灵净化作用并不是通过情感的肆意宣泄来实现的。它的力量在于它轻轻唤醒了艾什与读者对真相及故事完整性的渴望。因此,这个后记恰如托尔金所说的“转折点”,它使读者“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精神振奋,要流泪或已泪流满面。它就像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那样能穿透人心。它具有一种特性”。?21布鲁克斯从弗洛伊德的移情说提炼出文学的移情模式。在心理学上移情发生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而在文学欣赏上,移情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发生在叙事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如果医生知道病人在胡言乱语,可以随时打断、插话、疏导。同样,如果读者意识到所写内容均为虚构,随时可以放弃阅读。然而,在占有 中

31、拜厄特用元叙事时时提醒读者自己在虚构,读者还是愿意沉浸其中,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有些东西唤起了读者的共情心理,唤起了读者隐藏于内心的朦胧愿望,净化、提升了读者的心灵。每个人都希望家庭完满,婚姻幸福,儿女快乐。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这些愿望,那么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拜厄特通过巧妙合理的情节设置,让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保持得恰到好处,能够让读者快乐着人物的快乐,悲伤着人物的悲伤。艾什的完美结局让读者怦然心动,让读者在内心体验到一种归宿感和完整感。.满足了作者的欲望拜厄特将自己作为作家、讲师、批评家的经验都融入到这本小说的创作之中。这部小说充满悖论性:既建构情节又解构情节。很多批评家认为,这是一部

32、自我意识很强的后现代派小说。她使用了元小说、碎片化、互文性等后现代主义技巧,但也表现出对后现代的高度警惕,以至于被迈克尔莱文森称为稀有的“后现代维多利亚人”。?22可以说,她是在用维多利亚小说框架书写后现代小说。拜厄特的许多著作,尤其是 占有,体现了她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意义之否定的焦虑。她说:我们的叙事只是不完整的小说 无论这种想法最初是多么有魅力,甚至明显是事实,那么对这种想法的无限热衷最终导致了兴趣与力量从艺术与道德生活中被剥离出来。?23她不希望看到人们为了某种艺术形式而丧失内容。她坚信,和维多利亚祖先比,我们目前的生活缺乏活力或生命力。她试图通过建立与过去的联系来恢复生命的本质。她不想

33、让我们回到维多利亚时代,而是强调它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因而她在后现代技巧层出不穷的当今,仍然选择给大家讲一个维多利亚式的完整故事。她承认 世纪小说形式不适合当代生活,然而还是执着地用 世纪小说模式来创作。她开诚布公地说,花园中的处女(,)就是仿照乔治艾略特()的 米德尔马契(,)创作而成的。?24在 占有 中她也选用这个模式来建构历史。她声称,其目的是满足自己及读者的“真正的叙事饥渴”:我已经指出,我回到用情节写小说这个老路子。但是,我并不是天真地运用情节。实际上这是我的一个技术试验,它给了我很大乐趣。我喜欢那些维多利亚小说。读那些小说,到最后你会了解整个故事 从开始到他们去世的时刻。我喜欢那种

34、叙事,它让我高兴。我不明白我们为何不可这样写小说。就如我们在 年代被告知的那样,这种写作方式并不邪恶,它令人赏心悦目。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虚构的,每个人都知道整个事件是虚构的。?25她认为故事会的完整性会让人赏心悦目。拜厄特在这部小说中力争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恢复文学的力量与活力。这个独特的手法就是传统与后现代并存。她采用元叙事含蓄地批评了当代学者的历史研究方法:克拉波尔的方法是最卑鄙的,布列克艾德的方法最笨重,耐斯特的方法最令人怜悯。元叙事让读者感觉到,是作者在控制一切,作者的认知远远高于小说中的人物。“占有”历史既表明了小说中那些当代学者们的渴望,也表明了作者本人的渴望。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

35、她青睐于罗兰与莫德的历史编撰方法。她暗示,他们二人所编撰出来的关于艾什的历史大部分是正确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的(除了一两处错误)。另外,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浪漫传奇”也表明了拜尔特对传统叙事的青睐。实际上,拜厄特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她所塑造的人物 罗兰与莫德 非常相似,即致力于建构一种具有历史意义与内在一致性的叙事方法。结 语 对意义的渴望是推动叙事前进的动力,而成功的叙事能满足欲望。也就是说,叙事既是欲望的产物,也是满足欲望的工具。叙事欲望推动叙事者编织情节,而情节编织的好坏也体现着叙事者欲望实现的程度。拜厄特深知,虽然后现代世界凌乱不堪,但人们内心深处对整体感和意义感的渴望是不可遏制

36、的,这种渴望可以通过叙事得到满足。恰如怀特所说:“时间具有巨大破坏力,使人们产生空虚、渴求、挫败等噩梦般的感觉。叙事行为致力于用一个完整、连贯而有意义的意象来填补空白、取代幻灭。”?26占有 显露了拜厄特精湛的情节编织技巧。她采用后现代的写作方法再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历史,同时也采用“全知叙事者”、“设置结局”这两种传统叙事手法,满足了小说人物、读者及作者对“连贯性与完整感”的本能欲望,以此表明: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实现对“原物”的欲望、抵达真理之彼岸,但可以通过叙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进而减轻焦虑感。在现代社会,事物瞬息万变,人们感觉到与历史的联系被割裂。建立在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基础上的传统历史叙事

37、已然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而过分强调实验技巧、过分自省式的后现代写作也让读者失去了阅读喜悦感。占有无疑给当今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部小说表明,传统与后现代可以共存,元叙事与故事情节可以齐美;作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去编织情节,而情节也可以满足作家和读者的欲望。拜厄特旨在向传达这样一个道理:书写历史是为了满足当下人们的欲望而服务的。恰如菲尔班克所言:“历史小说家不希望能照亮过去。他或她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过去来照亮现在。”?27注释:参见 ,:(:,),页。(以后引用,在正文中随文标注“”及页码。)拉康所使用的德文术语“”可以翻译为“原物”或“大写之物”,指的是在实在界中“超越所指”()的

38、“原物”。这个概念与康德的“自在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参见迪伦埃文斯: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词典,李新雨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页。,(:,),.,.,:(:,),.(以后引用,在正文中随文标注“”及页码。),“:”,(),.,(:,),.,:(,:,),.,“”,(),.,“:”,(),.?I1 ,:(:,),.?I2 ,:,.?I3 ,:,(:,),.?I4 ,“?”,叙事欲望与情节编织:,(:,),.,.?I5 ,“:”,:,(:,),.?I6 ,.?I7 ,“:”,.,.?I8 ,(:,),.?I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责任编辑:陈思红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