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1 诺贝尔》
一、 巩固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诺贝尔》(板书)边看老师板书,边回想课文内容
师: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发明是什么?(发明了炸药)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课文,回想炸药的发明经历了哪些过程?(先—然后—最后)
师: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付出了很多很多,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是?
师:(出示课件)请齐读这句话
师: “整个生命”你怎么理解?
生:人的一辈子。生: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
生:所有的一切。(问3个学生)
师:这是大家现在的理解,文中的“整个生命”究竟有哪些内涵呢?请在书上画住这个词语,在旁边做个问号。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诺贝尔。
二、 精读感悟
师:请大家结合《新方案设问导读2》进行学习,为了学习方便,老师将问题呈现在这里。想想:为什么说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品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你的感悟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师:老师看到大家收获不少,现在带着你的感悟到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相信有同学的帮助,你的感悟会更深刻。
师:大家学得认真,讨论得也非常热烈,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感悟和大家交流。谁代表你们组来谈?按顺序从前往后说好吗?
预设一:第6自然段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生: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连亲人都失去了。(为了发明,失去亲人)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炸成了残废,但诺贝尔还没有放弃。(你看到了他的坚定)
生:诺贝尔失去了亲人,他还坚持发明炸药。
师:孩子们,这次爆炸,炸死了弟弟和4个工人,残废的父亲不久也去世了,邻居受到惊吓,把他称为“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他停止这样危险的实验。
师:亲友们也纷纷出来劝阻,这时,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亲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来了,她含着眼泪哀求道——
师:除了母亲,他还有一个亲人——哥哥,这时也怒气冲冲地跑来,声泪俱下,说——
师:一些朋友也来劝他——
师:面对邻居的责备,亲朋好友的劝说,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这是怎样的坚强啊!谁来读一读?
师:这次试验,除了亲人,诺贝尔还失去了什么?
生:实验室、研究数据、试验设备、合作伙伴……
师:也就是说,,没有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只能孤军奋战,以后的研究都要从0开始,这是多大的打击啊!可诺贝尔——
师:一个“毫不气馁”勾勒出了诺贝尔不同于常人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决心。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毫不气馁)
预设二:
师:为了避免给邻居们带来伤害,他把实验室搬到了远离城市的马拉伦湖上。继续往下交流。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生:我从这句话中“四个”年头“几百次”读出了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实验。
师:你能抓住数字来理解,真会学习,
师:想象一下,四年几百次的试验中,诺贝尔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他可能会被炸伤。
生:他可能会没有钱买实验材料……
师:是啊,困难重重,若干次差点送掉性命,但他会怎样给自己打气?
生:我一定不能放弃,也许我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永不言弃)
生: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坚持,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生:坚持不懈,我一定能成功。
生: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我放弃,前面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师:这数字背后隐藏着一种精神,是什么?谁来读出你的理解?
师:老师听到你强调了:终于,为什么?
生:我从这个词读出了诺贝尔的成功来之不易。
师:是啊,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实验室,在远离城市的船上苦战4年,终于取得成功,不容易啊!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他取得了成功?(板书:坚持不懈)
师:从此,人们可以安全利用炸药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他最初的目标实现了吗?但对诺贝尔来说,发明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接着往下交流。
预设三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生:我从“亲自”“紧盯”读出他非常关心他的实验,为了炸药他真是不顾一切。
师:准确地说是不顾什么?(自己的生命)
师:为什么不离开?(想知道实验的结果)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双眼紧盯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你很会观察,关注了诺贝尔的眼神。如果把盯换成看行吗?
生:不行,因为盯更能体现诺贝尔的看得入神、专注。
师:如此入神地盯着什么?
生:移动的火星。
师:读出相关的语句。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我怎么感觉你不紧张啊!
师:孩子,标点符号也会说话,读出它情感!
生读
师:听出了什么?
生:情况越来越紧急,越来越危险。
师:火星一点一点向炸药靠近,把诺贝尔的心也拎起来了,
孩子们,再关注这句话,还有什么近了?
生:离死亡近了
为什么?
生:因为诺贝尔离炸药很近,而且炸药的威力很大,如果被炸到肯定会死
师:一生的研究,他难道不清楚火药的威力吗?
生:知道。
师:为什么还盯着?
生:他希望成功
师:为了实验成功,就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勇于献身(板书)
师:终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涌了出来,人们惊呼:------生读
师:老师怎么没听出你们惊啊?背后“轰”的一响,人们肯定吃惊不小,“诺贝尔完了”前面一定有一个叹词(师示范),你还习惯加什么词?
师:这样,老师给你们模仿爆炸,你们惊呼,记住,加上你的叹词才更真实,(师:“轰”——)
师:突然,奇迹出现了——请大家放声读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师:你们抓住了典型镜头——(浓烟滚滚 )(满身鲜血)(满脸兴奋)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吗?
师: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师:失败面前,他毫不气馁,死亡面前,他毫不畏惧,让我们一起有声有色地读一读8、9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实验的惊心动魄和诺贝尔的勇于献身。(齐读,自由读,看情况)
师:从文中我们已经知道,为了发明、改进炸药他冒着生命危险投入了实验,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亲人,老师还要补充一点,他一生都没顾上结婚。知道为什么吗?把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再读这句话。(出示课件)
三.升华情感
师:“整个生命”仅仅是指他活着的生命吗?大家看看最后一段,明白了吗?读读相关的句子,从哪开始?(教师引读)
师:这真是献了身前献身后,这里的“整个生命”,理解了吗?带着理解再读一次。旁边的问号可以擦去了吗?
师:所以人们爱戴他,敬重他。回过头看文章的1、2段,为什么要选12月10日下午4点在斯德哥尔摩颁奖呢?(纪念他,怀念他)
师:更要记住他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孩子们,诺贝尔当初为了减轻劳动负担,历尽艰辛发明了炸药,而如今,大量的炸药用于战争,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会说什么呢?
师:我想他不会这么说,有了炸药工程建设多方便啊!遗嘱中再加一条,禁止将我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叫2学生)
师:其实,诺贝尔已经预见了这一点,因此在奖项中设立和平奖,为的是激励人们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师:诺贝尔生在斯德哥尔摩,也葬在斯德哥尔摩,这就是他的墓地,多么朴实无华,他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墓碑只有名字和生卒年月。我们今天给诺贝尔写个小传,就当是对碑文的补充,想想;还应该写什么?(2生答)老师告诉你小传除了姓名、生卒年月,还要写明国籍、身份,主要成就和贡献。注意:,100多字语言必须简练。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