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85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1-05-01基金项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22ZDA036)。作者简介赵志阳,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赵志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科学把握劳模精神需要从生成、理论、价值三个维度入手。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它以自身生成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相统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方向遵循。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以生产劳动

2、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映射,是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的生动诠释,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它的科学内涵,集中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动力源泉,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关键词劳模精神;生成之维;理论之维;价值之维中图分类号G711;D648.1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3-5478(2023)03-0149-08DOI10.19649/22-1009/d.2023.03.0162023年第3期总第231期CHANGBAI JOURNAL No.3 202

3、3Sum No.23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31。回顾历史,“劳动模范”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生产竞赛活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承下来。劳动模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优秀劳动精神的实践展现,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的统称。他们作为时代引领者,其彰显和承载的劳模精神始终发挥着楷模和引领作用。劳模精神反映“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强调用劳模的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2。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

4、不同,劳模精神也处于嬗变之中,其内涵也被赋予特有的时代元素。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伟大实践,创造和孕育了新时代劳模精神。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根植于广大劳动模范群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模精神蕴含深刻的思想要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34。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新风的精神高地,生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神实质、主要特征和重要内容。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深化提升,工匠精神既是劳

5、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技能报国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导向”4。深入阐释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之维、理-149论之维及价值之维,对于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之维马克思认为,“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544。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逐渐积累构建起来的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升华,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

6、生成、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新时代劳模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根源在于文化的创造和孕育,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诠释。不同文化的发展、演变都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614文化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实践发展是互为影响的。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文化内涵日益丰富,而文化作为对具体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又为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提供了科

7、学指导。劳模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其发展、创新、超越的实质就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形态。劳模精神始终坚持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中的精神系统和价值符号加以吸收、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敬业、奋斗、奉献等思想,为新时代劳模精神提供了丰厚历史文化滋养。比如,朱子提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导人们应该严肃认真、积极努力对待自己的事业,时刻做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周易 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身应努力上进,永不懈怠

8、,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论语 里仁 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君子行事应以义为先,以道德楷模标准要求自身,在获得利益时充分考虑获取的正当性,不能获取不义之财。这些思想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铸就伟大精神的原生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年代特色的劳模精神,凝聚着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独特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中涌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精神,催生和造就出一代代劳动模范。如革命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影响、熏陶下,劳动模范“以 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

9、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7,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外化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进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新时代,在提倡“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锻造与凝练了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彰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精益求精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断塑造出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劳模精神。(二)新时代劳模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演进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探索而建构的劳动伦理和政治文化

10、,也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劳模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特定的文化现象,也彰显出党和国家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1950年,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致的祝词中,称赞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并号召大家“继续在战斗中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只有决不骄傲自满并且继续不知疲倦地学习,才能够对伟大的中华人2023年第3期-150民共和国继续作出优异的贡献”895。1

11、954年,刘少奇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祝词中提道,“在工人阶级中间,在工业战线以及其他经济战线和文化战线上,在各个工作部门的工作岗位上,也出现了空前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出现了大批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发起了先进生产者运动,领导着广大的工人群众和知识分子群众,为又多又好又快又省地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而斗争”,“千百万劳动者在先进生产者率领下为消除落后而斗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9268。1978年,邓小平在 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 中对劳动模范的时代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在党的领导和工会的帮助下,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工业部门的职工群众都涌

12、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和革命骨干,他们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10134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对“模范”和“先进”做了理论概括,提出社会各个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必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判断一个职工、集体是否模范、先进,最终还是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否有显著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做出较大贡献。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模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发挥的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2015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

13、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24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高度重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发现新情况、探索新问题,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认识,深化且丰富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国属性和实践指向。(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成功探索劳模精神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继承与发展,而劳动模范就是劳

14、模精神的具体实践主体。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稳固红色政权,在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当时主要开展的是农业领域的劳动竞赛。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苏区的各级干部群众积极组织“生产突击队”“生产模范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这一时期,相继涌现出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极大地鼓舞了当时苏区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对支援当时前线军事斗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延安时期,劳动竞赛的活动方式得以延续,促使当时的生产运动直接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劳模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安时期同样也涌现出了

15、一大批劳动模范,涵盖领域由早期农业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使当时延安地区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各行各业中也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爱岗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精神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始终代表着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始终引领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力量和民族时代精神符号的化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

16、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34实践表明,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衍生目标、在具体目标导向中推进实践而催生的重要精神力量,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传承就是要将这一重要精神力量运用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之中,推进新时代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弘扬,要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生成、深化、实现的实践逻辑,在演变态势和目标导向的立体互动中领会内在的实践导向,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遵循和方向引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151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之维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丰富,既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也对劳模精神的思想要义和政治旨趣进行当代阐

17、释,彰显时代新理念。从理论维度看,它是以生产劳动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映射,是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的生动诠释,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追求。(一)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以生产劳动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映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类本质问题、劳动性质问题、劳动价值问题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问题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建构提供了学理支撑。马克思以劳动为起点揭示与阐释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四部分,即人与自身类本质之间的异化、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并得出应彻底清除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

18、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163,“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5158。在异化劳动的压迫和束缚下,劳动者自身的劳动仅仅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其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并未彰显,最终劳模精神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产生。同样,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以劳动为基本点对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与剩余劳动进行了科学阐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恩格斯也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具体论述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逻辑。他认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

19、3550。他们的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只有当劳动彻底摆脱异化的束缚,人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不但可以用劳动来真正定义自身的属性,深刻阐释现实社会主要矛盾,而且也应以此为基点具体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劳动的属性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异化劳动产生的制度基础得到彻底清除,实现了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大解放,在社会主义劳动中并未背离人的本质,而是真正实现了劳动者本身归属的“自由”。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社会属性。根据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劳模精神是劳动理论的时代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意识映射。进入新

20、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23。新时代劳模精神蕴含深刻的理论内涵,既继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集中体现出崇尚劳动的价值认知、劳动至上的价值追求、劳动创造的价值导向等新理念,成为全社会对劳动模范的时代礼赞。首先,崇尚劳动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要义。在本质意义上讲,劳模精神就是劳动精神的升华凝练,特别强调用新的态度来看待新时代劳动特质,有效地契合时代社会发展语境,建构劳动新秩序、塑造劳动新价值、振兴劳动新地位,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

21、荣的时代风尚。劳动至上是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既彰显了当代劳动模范的伟大功绩,生成且传播了劳动者光荣、劳动者高尚、劳动者崇高的劳动观,也推动劳动模范回归到最初的本真意义。劳动创造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现实中的美好梦想,才能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1446。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的解放,摆脱了以往的发展限制,顺利过渡到创造性主体的人性本位阶段,使中国社会中劳动者有效利用所拥有的劳动资料、劳动环境、劳动条件,积极地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劳动模范作为各个时期的工作典范,他们始终对自身的工作岗位保持激情,按照劳动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实现自身

22、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进而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的生动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的引导,它是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2023年第3期-152现实利益需求的时代精神。在整个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重要的实践主体而存在,成为国家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国家建设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发展成果也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分享。127新时代劳模精神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肯定且认同劳动群众的劳动态度,号召劳动群众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始终强调劳动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建,也由人民群众共享,真正实现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二者的有

23、机统一。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实践主体,要坚持劳动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建,由人民群众创造。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创造历史的进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124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性力量。新时代劳模精神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坚信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时刻依赖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时刻推动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新时代劳模精神就是要切实维护好人

24、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劳模精神的政治旨归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方位需求,以便于将精神力量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劳模精神均以不同的社会主题呈现出来,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方位需求,持续缓解社会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15,当时的劳模精神以激励人民群众参加大规模生产劳动,积累物质生活资料,支援前线军事斗争,实现人民解放为主要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由国内“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25、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矛盾,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样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精神始终以解决不同的社会矛盾为价值指向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特征,具体彰显在每一历史时期评选出的先进劳动模范身上,以其精神内核持续动员人民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以满足人民群

26、众的多方面多方位现实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新时代劳模精神既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也自觉地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作为重要衡量尺度,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劳动共建与劳动共享的辩证统一。(三)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生动体现,包括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164,更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追求,极大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出新时代劳动群众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首先,新时代劳模精神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

27、会中的劳动关系入手,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过大、劳资关系日益矛盾的突出现象,反映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相互对抗、僵持的紧张局面。新时代劳模精神所建构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生产关系,而是公正合理、规范有序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时代劳模精神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调适现实中的冲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维护广大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128其次,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同志指

28、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153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17。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首要之义,正是倡导一种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弘扬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劳动的伟大品格,而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逻辑起点。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目标就是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劳动群众在劳动过程中真正得到尊重、体面、光荣,而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营造出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社会环境,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风尚。最后,新时代劳模精神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型劳

29、动关系中“劳动自由”与“劳动民主”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劳模精神倡导的“劳动”,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资本逻辑的侵蚀和奴役,实现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生产劳动,使劳动群众真正体验劳动之愉悦、劳动之价值。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倡导,推动了“劳动自由”与“劳动民主”的有机统一,促使劳动群众权益得以保障维护。虽然资本逻辑或资本的现代化导致现代劳动的异化,但实现人的解放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彻底解放。当人民群众的劳动权利得以充分自由支配,劳动过程得以民主组织管理,劳动成果得以充分尊重共享,劳动价值得以充分认可,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才得以建构,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之维新时代劳

30、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结晶,集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力地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社会实践创新的动力源泉,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一)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劳模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深刻诠释,也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拓展。马克思早年对劳动进行了科学解读,他认为人的发展必然经历自然人、社会人两种发展阶段,而劳动在两种不同发展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不仅实现人的解放,也实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更加完善社会关系中的内部结构。当进入

3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劳动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压迫、抽象、异化等标签,实现了人民群众劳动的自由性、独立性,让劳动重新回归到光荣、美丽、崇高、伟大的话语属性。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劳模精神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一方面,劳模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阶级属性概念。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文中分析了工联组织中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他把“劳模”作为一种否定性概念“出场”,把劳动模范当作“工人贵族”、工人中的“异己性”而存在,认为他们凌驾于工人阶级之上,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始终发挥着“奴役工人、压迫工人”的工具作用5375。反观新时代劳模精神,它

32、的核心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它的发展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也是对劳动模范群体在社会文化价值层面上的生动诠释。新时代劳动模范孕育的劳模精神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劳动理想的“人格化”,集中展现出整个国家人民群众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伟大社会风尚。可以说,从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劳模精神的概念经历了由“阶级否定性概念”转化为现在的“政治肯定性概念”,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指向。马克思在早期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来探讨劳动,而当时主要指的是社会工农业劳动,并非代指一切劳动。他认为,劳动是以人的活动为主导,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相互推

33、动、相互促进的物质变换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精神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指向,明确劳动作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只有社会分工的差异、存在形式的差异,任何形式的劳动都应充分认可。新时代劳动涵盖社会各个领域,既包含工业劳动、农业劳动,也包含服务劳动、智力劳动、技术劳动等,增强了社会成员对劳动实践的政2023年第3期-154治认同,更加尊重社会劳动成员的主体人格。(二)提供了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所引领的劳模精神始终以社会实践逻辑和问题导向为立足点,直面现实社会关切。“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

34、人民尊敬。”7新时代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尊重劳动、重视劳动、崇尚劳动,营造劳动最美丽、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的社会风尚,进而倡导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发挥重要的实践创新引领作用。新时代劳模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驱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1825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持续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新动力,而广大人民群众应当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坚持不懈地推动实践创新,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前行,真正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示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一方面,新时代劳模

35、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劳模精神发展演进的历程充分表明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都可以创造宝贵的社会财富。劳模精神通过将全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智慧,使劳动模范身上的先进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创新的强大内在动力,进而为全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新时代劳模精神融汇于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92。可以说,劳动模范的优良品质,正是当代伟大民族精神所映射的主旨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劳模精神作为践行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中,让民族精

36、神贯穿到实践创新中,直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新时代,社会劳动方式、分工、内容与以往不同,但劳动精神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在全社会始终倡导诚实劳动,自觉遵从“劳动最光荣”理念,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主人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新时代劳模精神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创新创造,为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源泉,持续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37、”208劳动模范形象是对国家劳动模范群体的个性化、人格化“抽象”,而劳模精神作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具体实践。劳动模范是显性表象中的“在场”,劳模精神就是隐形实质中的“在场”,二者存在显性与隐形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劳动模范在社会中“出场”时,劳模精神就会以隐形的方式在社会文化精神系统中“在场”。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效应。劳动模范作为国家社会的劳动榜样,他们是在社会主义劳动竞

38、赛体制下涌现的典型代表,而劳模精神是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间的“视窗”,透视出政党国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党和国家而言,劳动模范充分体现出广大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逐步建构起关于劳模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塑造和阐释新时代劳模形象,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以期对劳动模范实现“再生产”,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劳动氛围,使劳模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第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引领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讲,劳模精神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联。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何种精神来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导向就需

39、要何种精神来引领。劳模精神的形塑,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空间,引领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能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三维审视-155力、文化动员能力,以精神感召、文化唤醒、社会认同等方式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导向。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陈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22-04-27(9).3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彭维锋.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成风

40、化人N.光明日报,2020-11-26(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8毛泽东文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0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全国劳模大会改期明年举行N.人民日报,1979-09-14(1).1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马克

41、思恩格斯文集(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董振华.党的百年伟业与唯物史观的胜利J.红旗文稿,2022(1).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习近平.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N.人民日报,2013-10-24(1).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

42、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A Three-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aZHAO Zhiyang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History,Party School of the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Henan School ofAdministration),Zhengzhou,Henan 450046 Abstract: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

43、a is the mainstream value that gradually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grasp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scientifically needs to start fromthree dimensions:generation,theory and value.The generation of model workers spirit in the new era has its inte

44、rnal logicmechanism,which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y the unity of cultural logic,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generated by itself.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a is the cultural reflectionof taking productive labor as the value p

45、ursuit,the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taking the people being supreme as the politicalpurport,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taking the new socialist labor relations as the goal.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highlights thevitality of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new era of socia

46、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tinu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has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labor concepts,provided a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ist practical innovation,and strengthened the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ul-ture for the people.Keywords:Spirit of Model Workers;Generation Logic;Theoretical Logic;Value Logic责任编辑:赵丽丽2023年第3期-1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