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地方普通高校样本研究——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82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地方普通高校样本研究——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地方普通高校样本研究——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地方普通高校样本研究——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闻学XINWENXUE-1-基金项目2022年度苏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910358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钱毓蓓(199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顾亦周(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 地方普通高校样本研究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 钱毓蓓,顾亦周摘要新闻学专业是最早拥抱互联网、进行融合转型发展的文科学科,与其他各类学科均存在交叉重叠,因此,在我国新文科建设中新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改革备受关注。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引领以及关于提高高校新

2、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指导下,全国高校都对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进行升级与优化。地方普通高校在学科提档升级、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厘清自身学科与专业发展思路,结合生源、师资、实验室建设及业界资源等多方情况,确立切合实际、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发展路径。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人才;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地方高校2018年9月,教育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

3、舆论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1。在新文科背景下,这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模式、路径提出全新命题,对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创新转向提供指引。作为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地方普通高校,其需要抓住时代机遇,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教学改革与培养目标,实现学科教学的整体进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卓越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中,新闻学被学界、业界普遍认为是新文科建设的“先行者”,在“卓越计划”的指导下,国内众多知名高校进行了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理

4、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打通专业壁垒,弱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推行“兴趣专长”“项目任务”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段全部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依托国际政治、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八个专业进行宽口径培养,后两年进入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学习,同时升级现有课程体系。深圳大学构建二三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全媒体培养+产学研合作”双轮驱动,以“优质课程建设工程+教学实践平台创新工程+本科毕设改革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实现“理论与实践融通+技术与人文融通”高水平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2。这些国内知名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

5、备人才”方面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探索,实现技术与人文在业界、学界的初步融合。然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2-2023年第12期总第127期而,对地方普通高校来说,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照搬目标模仿学习,尤其是“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多数地方普通高校并未建设硕士点,因此其只能为其他拥有硕士点的高校输送优质生源,为“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做好本科段的基础铺垫。与国内重点高校、地方强势高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在媒介资源整合、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不具备显著优势,难以支撑“部校共建”“地校共建”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对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地方普通高

6、校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培养目标开展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城市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全国首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获准成为独立学院。2020年12月,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目前,苏州城市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苏州大学支持办学3。新闻学专业作为苏州城市学院开创之初就设立的本科专业,为当地及周边城市输送了大批新闻传播

7、人才。文章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样本,得出其总体培养目标:培养拥有多种媒体的报道写作、宣传出版、媒介管理、媒体发布、舆论监管、舆情引领、融合报道等综合宣传策划和实践能力,具备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与区域理念、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等相结合的融合媒介素养,能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出版社、通讯社、互联网、新媒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工作的应用型传媒人才。这里将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定位为可以服务于各级各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未提及“卓越计划”中的“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这是充分考虑该校的生源、师资、媒介资源等多种因素而

8、做出的合理取舍。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应实事求是,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段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卓越化”。二、学科升级与转型:价值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与思政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具有教学、历史及实践资源优势,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新闻传播教育有着学科自身的目标驱动、现实动力与资源优势4。思政融入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培育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必由之路。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

9、,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打造文科专业教育的中国范式5。其中,价值塑造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前,是这三者统一关系中的首要问题,而新闻学本身有着很强的课程思政内驱力以及业界传导的现实动力。基于此,苏州城市学院在开设属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课程之外,还在新闻学专业第一学期专门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作为教材,以及选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作为案例读本,系统性阐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中国新闻事业,讲授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新闻传播的客观规

10、律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通过对我国新闻事业的不同阶段的梳理,探寻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创新路径,以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实现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总目标。新闻学专业的价值塑造需要围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6的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7。新闻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需要

11、帮助学生在本科段夯实基础,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为此,苏州城市学院开设诸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其中包括属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生美学素养,属本专业选修课程的中国文学专题、剧本创作、中英写作、新闻社会学、跨文化传播、网络流行文化等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融合型课程,以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其人文社科学科素质基础。新闻学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新闻学XINWENXUE-3-宽泛的理论视野、深入的社会体验、开阔的国际眼光,才能培育出具有深入学习能力、持续创新精神的全媒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三、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践课程前置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

12、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与落脚点,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加快学生实践课程学习进程,深化学生全媒体新闻采编能力,是地方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从2023级开始,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将实践课程整体前置一个学期,学生在学习通识课程的同时就接触新闻学入门级的实践课程。比如:新闻采访课作为实践课程的初阶课程被前置到第一学期,让学生在入校之始就能学习相关采访实践知识,以撰写采访提纲、实地采访、拍摄采访视频等实践形式,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热情;到第二学期,学生就可以按顺序进行新闻写作课的实践学习。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新闻写作课也调整课时分配模式

13、,从此前的2.0学分、34讲授学时增加到3.0学分、68总学时(34讲授学时+34实验学时),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课堂新闻写作练习,并配合采访写作作业,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类媒介的文体偏好、写作风格、写作要求。基于相同理念,新闻编辑课也做出相应的课时调整,目前调整为3.0学分、68总学时(34讲授学时+34实验学时),增加34实验学时,削减17讲授学时。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三门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苏州城市学院调整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与学分比重主要是因为新闻学专业学生较多,而教师的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因此,增加实践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

14、,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三门课程作为最传统、最基础的新闻学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已被一些重点高校做删减、合并处理,以分配更多课时给学科交叉的数据挖掘、融合报道等以新兴媒介为基点的创新课程,而对生源质量一般,师资、实验室支持稍显不足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这存在“拔苗助长”的隐忧。笔者以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字功底不扎实、新闻敏感性不强、语言口才仍须提升等问题,学生理论学习消化不透彻导致难以实践的情况较为普遍。这需要教师直观清晰地演示采写编的实践过程,并通过讲述经典新闻案例,帮助学生进入专业实践状态。以新闻写作课为例,教师从消息写作开始进行

15、课堂实训,让学生从校园新闻开始写起,从改写到撰写消息,从校园新闻到社会、民生、法制新闻,全方位进行文体训练。另外,学生完成消息的客观性写作训练后再进行通讯写作训练,先从通讯改写开始,再到基于面访的人物、事件、风貌通讯等,随后再进行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网络新闻以及各类新媒体新闻的写作训练,以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新闻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除上述三门实践课程以外,苏州城市学院的其他实践课程同样被前置,如第三学期的电脑图文设计、非线性编辑基础、新闻摄像、新闻摄影,以及第四学期的数字媒体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以实现课程高效衔接。学生在本科段前两年学习完全媒体形态的实践类课程,到大三年级则已

16、具备深入学习和创作的能力。四、人才潜能提升策略:导师制培养与联培国际化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借鉴了众多高校教改中涌现的“项目化”“工作坊”“导师制”的创新教学模式,其以导师为突破口,开设传媒实务课,以78人的小组带教模式开展小组化教学,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的机会。传媒实务课分为上、下两门课,均为68实验学时,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导师用一年时间带领组内学生进行媒体实践。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安排各类项目的学习,如要求学生培育抖音号、小红书号、B 站号、微信公众号,或者创建个人账号,打造个人 IP,让学生在长期培育账号的过程中深度体验新媒体运营、个人形象传播等前沿的自媒体、公共传播实

17、践。另外,导师也带领学生“以赛促学”,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使学生将在实践课程中学习到的策划、拍摄、剪辑、写作能力融会贯通于比赛作品的制作中,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补充并发展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把学生的兴趣、专长、能力协调在实践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实践,形成自己的作品集或打造个人 IP。对导师来说,其可以一对一指导更多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情况,基于此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卓越计划”中提到的构建国际新闻传播

18、人才培养新范式启动国际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全媒体+国际+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社会实践和国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4-2023年第12期总第127期际交流。探索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深化国际传播相关新闻单位与高校合作,创新国际新闻传播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新机制的重点举措要求,正是服务于我国对外传播新形势的时代呼唤。对本科教育来说,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格局培养8,地方普通高校可通过跨文化课程学习以及联培交流项目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成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

19、。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设立了基于文化交流目的本专业选修课程,如跨文化传播、中英写作,此外在本专业选修课程新闻作品赏析中也有英文新闻作品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建立起国际化视野。以上仍是较为初阶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范例,真正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是苏州城市学院121中美人才新闻联培交流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9。该项目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一年级在中方大学学习并修得规定课程学分,二、三年级在美方大学学习并修得规定课程

20、学分,四年级返回中方大学继续完成剩余课程。按规定修完双方大学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双方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苏州城市学院新闻联培专业学生,在符合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到美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这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更多机会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新闻传播工作者。五、结语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内知名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配置、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界、业界开放式教学、打通文理科壁垒宽口径培养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开拓出一条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才培养路径。这种基于新闻传播业态大变革而带来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对地方普通高校造成价值冲击。对地方普通高

21、校而言,盲目跟从这些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是缺乏基础的,其在教学改革上须比照自身条件与资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卓越化”道路。苏州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将价值塑造与综合素养教育贯穿整个本科段的人才培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注重实践课程培养,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前置实践课程,让学生刚入学就能投入学科实践,尽早对本专业特色形成正确认知,逐步进入“准新闻人”的职业角色。同时,苏州城市学院通过导师制的深入培养与双语课程、跨文化课程、联培项目的推进,促进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17)2023-03-17.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