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泰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梁斌玉
第一环节: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四人小组间互相认一认,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同时在 “认一认”活动时,认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有什么识别人民币的好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第二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换钱游戏情境,由易到难,提出:“5角可以换几张1角?1元可以换几张5角?1元可以换几张1角?学生通过数换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通过情境“1元钱能买什么”,在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明确1元里面有5个2角,有10下1角,有2个5角等”这个难点解决了,对1角=10分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第三环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钱
这是认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学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在解决数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也许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况?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学生(缺乏买东西经验或是一些后进生)稍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
2.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见学生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