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_陈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56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_陈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_陈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_陈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月 ():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陈燕,周镇宇,蒋有君,索心睿,宋新山,王宇晖(东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中国科学院 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摘要:以长三角为例,基于碳排放空间化模型,在格网尺度下量化分析路网密度与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响应特征,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区域路网密度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特征 结果表明:在时空特征上,碳源主要为沿湖沿江的都市功能发达区,碳汇主要为长江、新安江水域及南部林地区,整体呈现碳排放逐渐分散化的趋势;在响应特征上,单位面积碳排放与路网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人均碳排放与路

2、网密度呈倒型曲线关系;在耦合特征上,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上升,呈现高值区以各大城市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张的发展态势关键词:路网密度;碳排放;耦合协调;长三角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通信作者:陈燕(),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 家自 然 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中 国 科 学 院 流 域 地 理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严峻挑战绿色、低碳的发展

3、模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国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仍在持续推进,伴随而来的城市化率的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的增加都对城市群碳排放产生了深远影响路网是高质量一体化的基础支撑,其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路网会在区域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利用、居民出行方式、区域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 另一方面,碳排放作为改善区域土地规划、引导居民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和门槛也将促使区域路网格局发生改变路网密度作为城市交通路网规划的关键指标,可以较好地描述道路网络的空间模式及其结构属性,直观地反映交通对社会经济要素空间流动及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较好地解释普遍存

4、在的城市蔓延或城市扩张现象,在“碳达峰、碳中和”及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探究路网密度与城市群碳排放之间的时空响应机制及其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 ,关注路网通过城市空间布局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如 等 研究表明,路网的加强有助于抑制空间功能分工深化导致的单位产值碳排放的增加;等 研究表明,更高的路网密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另一类研究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路网与碳排放之间的影响途径,如 等 研究表明,路网的人口规模效应有利于减少碳排放,而其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效应则增加了碳排放;等 研究表明,旅游流动性

5、和产业集聚是交通基础设施间接影响碳排放的两个重要中介因素发达的路网可以减少碳排放,但路网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却是非线性和内生的现有研究尺度多为省、市等行政区划尺度 ,对路网与碳排放之间的空间特征描述不足,主要集中在单个城市或国家区域 ,缺乏在相对精细尺度下,对城市群路网与碳排放之间时空特征及变化机理的深入探讨本文以长三角为例,在格网尺度下对路网密度与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耦合协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概况长三角包括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泰州市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舟山市、台州市市,安徽省的合肥市

6、、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市,以及上海市,市总面积约 万 长三角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水系覆盖广,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各类产业发达,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水域和建设用地次之,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少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路网覆盖广度、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多个层次要求下,长三角路网密度迅速增加,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发展趋于协调,但新型城镇化也将对环境质量和脱碳计划、污染控制及气候行动计划的预期激励措施施加进一步压力 数据来源以长三角

7、 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为新型城镇化规划期间(年),研究数据均来自于国内外公开数据库数据来源及说明,如表所示构建 大小的格网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单元,各类数据的处理过程如下: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及研究区实际情况,重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共类在综合考虑道路通行量、低级路网的准确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取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的路网数据,通过核密度法计算路网密度,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路网密度分为个等级;夜间灯光数据采用中值滤波与低阈值去噪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所有地图数据均通过 投影为 坐标,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重采

8、样大小为,并将数据统一提取至格网中表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类型数据来源数据精度数据用途土地利用数据武汉大学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的 土地覆盖数据集(:)直接碳排放计算路网数据众源数据集 (:)路网密度计算夜间灯光数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重要的卫星系统()卫星数据集的稳定灯光数据(:)间接碳排放空间化人口数据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数据集(:)人均碳排放强度计算能源数据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间接碳排放计算研究方法 路网密度的计算路网密度一般采用路网总长除以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易受分析单元大小、位置和方向等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任意性 在栅格、格网等小尺度下,核密度()法能够输

9、出平滑的密度表面,提供更具一致性的分析结果因此,路网密度采用 法进行计算设,是从分布密度函数为()的总体中抽取的独立同分布样本,则有()().式中:()为核函数;为带宽,;为估计点到样本处的距离在 法中,带宽的大小会影响计算结果,越大,估计点与周围点的重复面积就越大,空间上点密度的整体变化就越平滑,结构上点密度被掩盖的程度就越高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带宽的核密度曲线,将带宽定为 碳排放的测算 直接碳排放的计算直接碳排放的计算公式为,.式中:为直接碳排放;,为第种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为第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利用面积;为第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系数各种土地覆被的碳排放系数,如表所示 表中:为耕地碳排放

10、系数;为林地碳排放系数;为草地碳排放系数;为水域碳排放系数;为未利用地碳排放系数表各种土地覆被的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系数()参数值文献来源取值 文献 文献 文献 文献 文献 文献 文献 间接碳排放的测算间接碳排放的计算公式为.式中:为间接碳排放;为第类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为第类能源的消耗量;为类能源的第期陈燕,等: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 :折标准煤系数;为第类能源消耗碳排放转换系数能源消耗数据主要参考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能源折标准煤系数和能源碳排放系数主要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标准,如表所示表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及碳排放系数 指标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

11、油气天然气电力 碳排放空间化模型鉴于夜间灯光强度与能源消耗碳排放有较好的相关性 ,以无截距的线性模型为基础,分别计算各省级行政区、各时相的转换系数(),结合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碳排放,再裁剪得到研究区碳排放数据.的相关计算公式为,.式中:,为第个省级行政区的第个时相的能源消耗量;,为第个省级行政区的第个时相的转换系数;,为第个省级行政区的第个时相的稳定夜间灯光数据值;为稳定夜间灯光影像第个像元值;代表第个像元值所对应的个数 年、年各省级行政区指标,如表所示表各省级行政区指标 指标浙江 年 年安徽省 年 年江苏省 年 年上海市 年 年 万 耦合协调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可测度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

12、相互作用程度,在地学研究中,一般使用表征多系统之间离差公式计算耦合度,即().式中:为耦合度;分别表示耦合分析采用的各指标,由原始数据经极差法标准化得到正向指标为 负向指标为 式中:为各类数据中的个经极差法标准化的数据;为最大数据;为最小数据为更好反映各网格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有 ,式中:为协调度;,分别为各指标对应的各系统权重;为耦合协调度选用土地利用强度、路网密度、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为分析指标 其中,土地利用程度、路网密度为正向指标,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为负向指标在 环境下,采用独立性权重确定各时相各成分的系统权重 各指标权重,如表所示 表中:

13、为路网密度;为复相关系数;为复相关系数倒数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表各指标权重 年份指标权重 年土地利用程度 年土地利用程度 参考文献 ,将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为个阶段,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如表所示表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协调阶段协调等级.分离阶段.低度协调.拮抗阶段.中度协调.磨合阶段.高度协调.耦合阶段.极度协调结果分析 城市群碳排放空间格局按自然间断点的分类方法,将碳排放由小到大分为级,共级碳排放空间分布,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时空特征上,碳源主要为沿湖沿江的都市功能发达区,上海市位于长江出海口,苏州市、湖州市背靠太湖、合肥省临近巢湖,常州市处于江湖之间,宁波市、台

14、州市沿海存有港口碳汇主要为长江、新安江水域及南部林地区,如太湖、巢湖、安庆市西北部的大别山林地、安庆市杭州市一线以南的大面积林地地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上海市、嘉兴市、宁波市、杭州市等中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碳排放明显下降,而盐城市、池州市等次中心城市的乡镇、城镇地区碳排放略有增加()年()年图碳排放空间分布 级碳排放变化情况,如表所示表中:,为单位面积碳排放;为总碳排放;为变化率由表可知:长三角呈现,级碳排放区域面积减少,排放(吸收)总量降低,而级碳排放区域面积增加,排放总量上升的变化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碳源区挤占碳汇区,高值区的碳排放分散到低值区的变第期陈燕,等: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

15、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 :化趋势这是各省市环境规制成效显现,城镇化进程稳定推进的综合结果表级碳排放变化情况 碳排放级别网格数 年 年,年 年万 年 年级 级 级 级 级 级 上海市早在 年就开始实施工业节能政策,“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工业领域节能“双控”目标,年月扩大了政策扶持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 江苏省于 年月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年月发布政策法规推进燃煤电厂的升级改造浙江省于 年月提出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目标,年月着手推进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建设 安徽省编制的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年)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期间,我国城市规模结构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

16、缩小 在各省市环境规制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推动下,长三角产业聚集的中心城市地区碳排放下降,而多个乡镇地区碳排放增加 城市群碳排放效应分析级路网密度区域碳排放特征,如表所示表中:,为人均碳排放;为人口密度表级路网密度区域碳排放特征 年份指标路网密度区域级别级级级级级级 年网格数 ,人 ,人 年网格数 ,人 ,人 由表可知以下点结论)长三角的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路网密度区域空间分异,与 呈明显的正相关 年,在级路网密度区域仅为 ,而在级路网密度区域则达到 ;,与 呈倒 型曲线关系,年,级路网密度区域,为 人,在级路网密度区域上升至最高点 人,随后回落至级路网密度区域的 人;与 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越

17、高,就越高,呈加速上升趋势,年,级路网密度区域人口密度仅为 人,而级路网密度区域则达到 人)年、年,长三角交通格局显著变化,路网明显密集化,各密度区域面积发生较大变动而影响碳排放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年相比于 年,各级路网密度区域的,和均减少,的减少幅度逐级降低,在 至 之间;人口密度的减少幅度先增后降,从级路网密度区域的 上升至级路网密度区域的 ,再下降到 ;,在级路网密度区域减少,在级路网密度区域上升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变化累加,如图所示 图中:()为直接碳排放变化累加值;()为间接碳排放变化累加值 由图可知:间接碳排放下降的拐点出现在 处(前),碳排放累计增长 万;直接碳排放下降的

18、拐点出现在 处(前 ),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碳排放增长 万;在 处(前)出现平稳点,下降趋缓()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图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变化累加值 耦合协调分析 不同耦合度的时空演化不同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如图所示()年()年图不同耦合度的空间分布 由图可知以下点结论)在空间维度上,耦合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都市功能发达的地区,如合肥省的庐阳区、蜀山区,南京市的鼓楼区、玄武区,常州市的天宁区、武进区,无锡市的江阴市、锡山区,苏州市的姑苏区、吴中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杨浦区,杭州市的拱墅区、上城区,宁波市的鄞州区、海曙区,金华市的义乌县级市,马鞍山市的雨山区 耦合

19、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巢湖、高邮湖等湖泊水库地区,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一带的山地丘陵地区及各种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地带,大致呈现“东高西低”、“中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从时间维度上,耦合度高值区以圈层的形式向外扩散,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呈现耦合度高值区以各大城市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张的发展态势 年,处于分离阶段和拮抗阶段的地区较多,分别占比 ,处于磨合阶段和耦合阶段的地区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 ,自 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以来,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交通运输路线的建设势头迅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长三角的能源消费,但更密集的道路网络则一定程度减少了碳排放,使得长三角整体的耦合水平上升、达到耦合阶

20、段的地区范围扩大 与 年相比,年处于分离和拮抗阶段的比例分别为 ,处于磨合阶段和耦合阶段的比例升高至 ,自 年长三角区域规划落地以来,长三角便确立了加快城市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进程,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和调整的整体方针 年,长三角明确推动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方向,年,提出“形成 多三角、放射状 大交通联动发展格局”的目标 长三角道路交通的发展对耦合度的提升是显著的,大量分离、拮抗阶段的区域因路网密度的提高而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增加一定程度抑制了耦合程度的提高,但耦合度整体仍上升 路网密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处于磨合、耦合第期陈燕,等: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

21、分析 :阶段区域的产业调整,使得区域间接碳排放明显下降,耦合度提高长三角的耦合系统逐渐向有序、协调的耦合阶段迈进 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不同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如图所示()年()年图不同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 由图可知如下点结论)在空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无锡市梁溪区,杭州市拱墅区和宁波市海曙区等地,以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呈现“东高西低”、“中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的耦合协调度大幅上升,平均水平从 上升至 ,呈现大量低度协调、中度协调区向更高一级转变,而高度协调区转变为极度协调区的比例却较少的特征 年,长三角

22、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度、中度协调状态,占比分别为 ,处于高度协调状态的地区也有较大的比例 ,但极度协调地区的比例仅有 年,低度协调地区的比例大幅下降,变为 ,而中度、高度协调地区比例较大幅度上升,分别上升为 和 ,极度协调地区比例小幅上升为 年相比于 年,低度协调区有 的比例转变为中度协调,中度协调区有 的比例转变为高度协调,而高度协调区仅有 转变为极度协调,落差较大我国自 年以来陆续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积累经验 年末,上海市建立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并启动碳排放交易,管理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清缴、交易等活动,规范企业碳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等活动 年末,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年

23、,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增速逐渐降低 在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低碳政策、碳排放市场两方面的调控和管理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量待发展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得到转移产业的经济支持,上海市、杭州市等中心城市地区的碳排放则得到一定的缓解,使得长三角逐渐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 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较小,仅分布于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无锡市梁溪区,杭州市拱墅区和宁波市海曙区等少数区域,低值区同样为各类碳源地结论)时空特征上,碳源主要为沿湖沿江地带的都市功能发达区,如上海市、苏州市、合肥市、常州市、宁波市、碳汇主要为长江、新安江水域及南部林地聚集

24、区,如太湖、巢湖、安庆市西北部的大别山林地、安庆市杭州市一线以南的大面积林地地区 呈现碳源区挤占碳汇区,碳排放逐渐分散化的趋势)单位面积碳排放与路网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人均碳排放与路网密度呈倒 型曲线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间接碳排放下降的拐点出现在 处(前),碳排放增长 万;直接碳排放下降的拐点出现在 处(前 ),碳排放增长 万)长三角路网密度与城市群碳排放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中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时间上呈现高值区以各大城市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张的发展态势 其中,耦合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都市功能发达的合肥市、南京市、常州市、上华

25、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海市等地,耦合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巢湖、高邮湖等湖泊水库地区,安庆、池州、铜陵、宣城一带的山地丘陵地区及各种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地带参考文献:冯志新,陈颖彪,千庆兰,等东莞市交通路网格局对城市空间扩张影响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龙雪琴,关宏志基于交通方式出行距离需求的网格状城市道路级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蔡军,程茂春,朱峰杰 路网规划关键指标对开发强度的影响作用分析:以国内外 个 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唐健雄,何庆,刘

26、雨婧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错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期陈燕,等:长三角城市群路网密度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耦合分析 :,:,():,():李颖,黄贤金,甄峰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增刊):石洪昕,穆兴民,张应龙,等 四川省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肖红艳,袁兴中,李波,等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南京:南京大学,段晓男,王效科,逯非,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生态学报,():李峰

27、,刘小阳,刘军,等夜间灯光数据下河北省能源消费量的空间模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吴健生,牛妍,彭建,等基于 夜间灯光数据的 年中国地级市能源消费动态地理研究,():顾羊羊,乔旭宁,樊良新,等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化测绘科学,():丛晓男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经济地理,():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人文地理,():田泽,景晓栋,肖钦文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产业结构区域创新耦合度及时空演化华东经济管理,():赵荣钦,李志萍,韩宇平,等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地理学报,():张旺,周跃云,胡光伟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地理科学,():,?:,:(责任编辑:陈志贤英文审校:刘源岗)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