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删改现象研究_钱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52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删改现象研究_钱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删改现象研究_钱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删改现象研究_钱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语文教学119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提 要】本文基于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经过删改的选文,包括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及林庚的说“木叶”。对词语、句子以及标点符号这三个部分的删改现象进行研究。选文删改体现出了知识性读物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本文从对阅读文本的字词的把握、对知识性读物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思路。【关键词】统编本 高中语文 知识性读物 删改一、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删改现象分析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在注释中标注了改动的有三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2、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及说“木叶”。笔者以此为依据,将这三篇课文的原文和选文进行了对比,将所有删改之处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其中,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原文选取自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95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原文选取自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加来道雄,2009);说“木叶”的原文选取自唐诗综论(林庚,1987)。在进行数据统计时,笔者剔除了选文与原文排版的差异以及插图的删除,将删改之处按照字词、标点和句子三种类别进行统计。(1)原文的“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在选文中修改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删去了“最”,这就算一处修改。(2)而原

3、文的“我想,妈妈对于她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修改成“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虽然修改了 4 处,但是因为涉及到整个句子的陈述问题,所以整体算为一处句子的修改。表 1 第三单元选文删改数量统计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删改数量5280124据统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删改有52 处,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删改有 80 处,说“木叶”的删改有124处。再分别对这三篇选文从字词、句子、标点符号三个类别进行数据统计。表 2 第三单元选文

4、删改分类统计表字词句子标点符号总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414752中国建筑的特征5651980说“木叶”41479124据表 2,在三篇选文中,说“木叶”的删改数量最多,高达124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删改数量最少,只有 52 处。具体到每个篇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的删改主要集中于字词上,有 41 处;对整个句子的修改较少,仅有 4 处。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删改同样主要集中于字词上,有56 处;相比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它的标点符号修改也较多,有 19 处。说“木叶”的删改主要集中于标点符号,高达 79 处,而句子的修改只有 4 处。(一)字词的删改1.繁体字的简化(3)原文:然则

5、“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疎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选文: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疎朗(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笔者查阅了简化字 繁体字 选用字 异体字对照掌中宝,“疎”改为“疏”,是由繁体字改为简统 编 高 中 语 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 文 删改现象研究钱 程DOI:10.14014/11-2597/g2.2023.08.042汉语文教学120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体字。这样的修改符合学生的用字习惯,更便于学生阅读(王自强,2003)。2.字词

6、的规范(4)原文: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选文: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察看)而狂乱挣扎。原文的“查看”改为了“察看”。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对查看的解释是“检查、观察(情况)”,对察看的解释是“为了解情况而仔细看”(字词语辞书编研组,2016)。相比“察看”,“查看”更多了层检查的意思。例句的前文写作者想象自己抓到一条鲤鱼“科学家”,他要仔细地观察这条鱼。因此,此处用“察看”更为贴切。3.内容的适切(5)原文: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选文: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

7、世界的鱼冷嘲热讽。这个例句中的字词的删改是与前后文内容相关的,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原文中的某些字词与前后文内容并不相符,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就容易产生阅读障碍。例句中,编者将原文的“睡莲”改为了“水池”。在例(5)的上文中,作者写到鲤鱼生活在水池中,而睡莲只是它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按照原文所用的“睡莲”来说,就不符合文章的逻辑,改成“水池”更合适。(二)句子的删改(6)原文: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选文: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例(6)涉及到两处字词的删改,一处是前半句增加了一个“

8、们”,变成了“它们”;后半句将“它”替换成了“而”。此处只分析后半句替换的“而”。此例句由两小句构成。前半句是否定,后半句是肯定。编者将“它”替换成“而”,构成了“不是而是”的句式,使句子间的联系更紧密,也更符合用语的习惯。(三)标点符号的删改1.引号的增加(7)原文: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选文:“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例(7)有两处删改,一处是给“大文章”加上引号,一处是将“等等”后面的分号改成逗号。此处分析的是前一处。例(7)的前文提到“大文章”和“小品”时都用到了引号,且例(7)中的“小品”也用了引号,所以笔

9、者认为,“大文章”的引号可能是作者漏加了。这里的引号表示“大文章”“小品”这两个词汇是引用的原文中的词汇。2.分号的替换(8)原文: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选文: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个例句是分号的误用。标点符号用法(2013)中认为,分号连接的句子大多表示并列关系。而上述例句,分句之间并没有并列关系,因此不应该用分号,而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句子间的停顿。3.问号的替换(9)原文: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选文: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10、。此处的例句,只讨论问号的替换,不涉及其他标点符号的删改。此处只是提出了“木叶”,而不是疑问。标点符号用法指出:“不是疑问语气的问话,不用问号表示”。因此,这个例句不需要使用问号(卢伟鹏,2013)。二、知识性读物删改现象分析在单元导语中,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被归类为知识性读物。知识性读物是 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内容之一。相比于其他读物,知识性读物更侧重于其知识性。李卫东(2020)指出,知识性读物是“从功能作用的角度提出来的阅读材料类型,是包含若干文体(亚文体)的大的文类”。对第三单元三篇选文删改现象的研究,其实质是对知识性读物文本独特性的关注。(一

11、)体现了知识性读物的准确性严谨性是知识性读物的特征之一。编者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诗经”“营造法式”等书籍加上书名号,为说“木叶”中引用的诗句加上引号。以及将“熟习”改为“熟悉”,“查看”改为“查看”汉语文教学121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等,都体现了知识性读物的严谨性。(二)体现了知识性读物的逻辑性知识性读物的语言是具有逻辑性的。逻辑性的缺失会导致语言的表意不明。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编者将“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中的“但是”删去了。原文中这两个短句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因此,用表示转折意思的“但是”并不合适。三、知识性

12、读物删改现象的教学价值对于知识性读物删改现象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知识性读物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来说,有更高的阅读难度,主要体现于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以及说明、论证的思路。知识性读物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文中所涉及到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对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说明论证的思路等有清晰的认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关注知识性读物的删改现象,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知识性读物的教学,尤其是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教学。因此,知识性读物删改现象具有教学上的价值,在开展知识性读物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分析删改的角度

13、入手。将原文与删改后的选文进行对比,从表层来说,是对所删改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删改字词的好坏。从深层来说,是对知识性读物这一类文本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一)对阅读文本的字词的把握通过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删改的重点在标点符号和词语上。就实际教学而言,词语的删改可以专门作为一个部分来展开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鉴赏词语。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例:【师】同学们,文章的第九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而在原文中,作者使用的是“熟习”一词。请大家思考下,在此处,“熟悉”和“熟习”哪一个

14、词更好?通过对词语的鉴赏,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在思考词语的使用是否贴切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上下文进行阅读和思考,也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去鉴赏词语,这样能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二)对知识性读物的特点的把握知识性读物是具有准确性和逻辑性特点的。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进行知识性读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选文的删改进行分析,来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性读物的准确性、逻辑性等特点。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师】同学们,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到了两本书:工程做法则例和营造法式。经过和原文的比对,老师发现编者对这两本书的书名进行了改动,将原来的引号改为了书名号。除此以外,“诗经

15、”也改成了诗经。这样的改动,从知识性读物的语言来说,体现出了什么?【预设】语言的准确性。(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字词的鉴赏,还是对文体特点的把握,其目的都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性读物的删改鉴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辨析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性;在知识性读物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删改现象的研究,并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较高的教学价值。课文删改现象的探讨,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上。教师在对词语或标点符号等经过删改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学生的思考随之展开。无论是自主搜集资料还是小组讨论,最终关于删改现象的

16、看法是学生经过深度思考而得到的。注释梁思成 1954 中国建筑的特徵,建筑学报第 1 期。加来道雄 2009 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林 庚 1987 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温儒敏主编 2020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字词语辞书编研组 2016 新编现代汉语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卢伟鹏 2013 标点符号用法,东南大学出版社。李卫东 2020 知识性读物研习: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语文建设第 9 期。参考文献王自强 2003 简化字 繁体字 选用字 异体字对照掌中宝,上海辞书出版社。(通信地址:225009 扬州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