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为例_易水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660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为例_易水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为例_易水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为例_易水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2023 年第 2 期总第 458 期广西经济Guangxi Jingji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为例易水发,杨佳容 摘要 以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等西部六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衡量指标,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后可知,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其驱动影响是非线性的。加强人才供求区域合作、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创新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模式、创新区域人才合作模式是促进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关键词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中图分类

2、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462(2023)02-0010-06一、引言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是落实“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则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武器1。本文以耦合协同度模型为工具,测算20002019年我国西部地区六省(区、市)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下文简称“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需耦合协调情况,分析结果认为,促进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发展对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理论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焦点对乡村人才振兴做了大量研究:一是关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培养机制的研究。谢辛2提

3、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人才素质相对不高、队伍结构不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认为要进行机制创新。叶惠娟3认为应创新农村乡土人才考核机制,改革农村乡土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二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田书芹等4从需求、路径、方式和手段四方面总结西部部分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构建了乡村振兴人才整体治理图式。顾苗丰5提出从政校企协同合作的角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三是关于人才供给途径的研究。潘明明等6对西部民族地区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开展研究,总结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唐丽桂7基于西部某市三个村庄的实地调研

4、,针对农村“空心化”现象以及乡村精英人才反向流动问题,提出了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的对策建议。四是关于供需耦合的研究。朱德全等8提出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在结构层、功能层与价值层呈现出人才供需调整、产教动态磨合以及育人理念博弈的三大实践样态,应通过内外作用实现功能、价值、结构三者耦合。刘奉越9分析了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空心化”治理进程中作用耦合的机理,并提出治理耦合的路径。前期研究反映出目前学界对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策略研究比较多,研究焦点集中在“问题对策”模式,存在浅层重复现象,对不同区域乡村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后疫情时

5、代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2ZJY1595)作者简介 易水发,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杨佳容,南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经济管理与法治11人才缺乏差异化的研究,对特定区域乡村人才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战略引领,且多数学者处于对农村地区单向输入方面的思考,对供需双向互动的设计研究比较少,对促进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理和协调发展的探索不够深入。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区域性特征突出,目前学界对特定局域内乡村振兴需求与供给的耦合缺乏精准研究,本研究可以为局部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借鉴。二、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的 演进(一)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为了考察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

6、兴人才供求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本文根据廖重斌10研究的模式,构建如下耦合度模型,模型将乡村振兴人才供求权重值均设为0.5:D=f(x)f(y)(f(x)+f(y)2)2(1)式(1)中,D为耦合度,其取值范围是0,1,f(x)、f(y)分别表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的综合发展水平。考虑到科技兴农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出路,因此采用农业科技人才对标乡村振兴人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采用西部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人数与上一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总和来衡量,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用在我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比重乘以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结果来衡量。为实现乡村振兴人才供求指标

7、的可比性,采用min-max标准化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出西部乡村振兴人才供求综合指标,分别为fx、fy。为避免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很低时较高的耦合度,本文借鉴胡瑞等11研究的模式,在耦合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M=f(x)+f(y)(2)N=D T (3)式(2)和式(3)中,M为综合协调指数,和分别表示乡村振兴供求的相对重要程度,设定=0.5;N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的耦合协调指数,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示两者间的协调性越好。(二)相关数据来源本文以我国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该区域乡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山区分布广

8、泛、少数民族人口聚集,乡村振兴任务相对较重,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人才供求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西部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估算而得。(三)结果分析1.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总体演变特征本文借鉴逯进等12的对耦合程度的分类,根据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协调度均值进行判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协调度总体存在上升趋势。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度从2000年的0.406(濒临失调衰退)上升到2019年的0.44

9、3,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这得益于国家对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视。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门用一章来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后,充分发挥学科融合趋势,着力提升涉农人才培养质量;云南农业大学培养了云南80%以上的农业高级技术人员。二是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700.451之间,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和濒临失调衰退之间。三是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协调度总体存在上波动变化的趋势,从2000年的0.406(濒临失调衰退)下降到2

10、006年和2007年的0.370(轻度失调衰退),之后显著提升到2009年的0.451,后面略有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保持在0.4330.446之间的濒临失调衰退(见图1)。2.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的空间变化特征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存在较大的差异,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现象。云南和四川12处于第一梯队。云南的耦合度协调度均值为0.654,达到初级协调发展,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四川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577,属于勉强协调发展,位居第二,这主要得益于四川农业大学探索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乡村振兴人才。广西和贵州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第二梯队,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

11、60、0.421,基本维持在濒临失调衰退区间。重庆和西藏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第三梯队,分别为0.284、0.124,属于中度到严重失调期间。西藏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主要是其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巨大,而相关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可喜的是,西藏的耦合协调度已从2000年的0.085上升至2019年的0.230,上升了171%,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是西部六省区市中上升率最高的。为了进一步分析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趋势,本文选取了 2000 年、2010 年、2015 年和 2019年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值进行分析。其中,0.1000.299、0.3000.399

12、、0.4000.499、0.5000.599、0.6000.699分别为重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2000年符合初级协调的地区只有云南,2010年四川与云南均符合初级协调,虽在2019年初级协调地区又只有云南,但从总体上看,相比于2000年耦合协调度等级有所提高,西藏由于多方面局限,耦合协调度虽一直处于最低位,但也从极度失调跨越到中度失调。三、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驱动因素分析(一)耦合驱动模型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发展经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取耦合协调度(N)为被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PGDP)、城乡

13、差距(RUD)、高等教育发展程度(TSP)为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N=cons+1pgdpit+2pgdpit2+3rudit+4rudit2+5tspit+6tspit2+?it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度(N)具体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结果而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PGDP)用人均GDP衡量,城乡差距(RUD)用城乡收入差距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程度(TSP)用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来衡量(见表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处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界位,生师比高意味着高等教育存在规模化发展,而当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之后,生师比越低则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越高。(二)单位根检验为确保数据平

14、稳性,对本次研究中的6个变量图1 20002019年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协调度均值13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各个变量都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三)实证结果分析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为0.9707,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608,F值为98.25,对应的P值小于0.0001,说明模型较显著,并且所有指标均在10%的范围内显著(见表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次项为正,二次项为负,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呈倒U关系,即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状态

15、会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的一次项为负,二次项为正,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呈U型关系,即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时,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随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上升;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随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下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一次项为正,二次项为负,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关系呈倒U型关系,即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阶段,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随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师生比上升)而上升;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阶段,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随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师生比下降)的提高而上升。进一步考虑区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高等

16、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人才供求的耦合驱动拐点(见表4)。其中,区域发展与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表1 耦合协调驱动因素中博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说明单位被解释变量耦合协调度N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结果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PGDP人均GDP元/人城乡差距RUD城乡收入差距元高等教育发展程度TSP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人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T统计量P值PGDP-1.5188*0.0644PGDP 2-2.4374*0.0074RUD-1.5508*0.0605RUD 2-1.7548*0.0396TSP-2.4056*0.0081TSP 2-2.3445*0.0095注:*、*、*分别表示

17、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表3 回归结果变量系数P值pgdp5.81e-060.054*pgdp2-4.14e-110.085*rud-0.0000420.013*rud21.11e-090.016*tsp0.0265510.031*tsp2-0.0010270.005*cons0.4324230.003*可决系数0.9707修订的可决系数0.9608F值98.25P值0.0000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14才供求耦合存在倒U型关系,即区域经济水平较低时,高校培养的涉农人才愿意到乡村就业,从而提升了乡村振兴人才耦合协调水平;当区域经济发展较高时,高校培养

18、的涉农人才往往不太愿意到乡村就业,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耦合协调水平下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拐点为70109.62元/人,而目前西部六省区市都没有超过拐点,因而区域发展有利于推动涉农毕业生到乡村就业,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也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时(规模扩张阶段),高校培养涉农人才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涉农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水平;当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时,其发展质量的提升(师生比下降)使高校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与涉农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水平。高等教育发展的拐点为12.93

19、,目前西部六省区市高等教育发展都超过拐点,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地高校更加注重涉农人才高质量培养。城乡收入差距与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存在U型关系,即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时,不利于吸引涉农毕业生到乡村就业,不利于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则意味着城市工作压力更大,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乡村相对较小的压力成为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因素,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耦合。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为18780.31元,目前西部六省区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均超过了这个拐点,此时乡村振兴吸引人才方式应该是相对较小的工作压力,以及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四、主要对策建议(一)夯实乡村振

20、兴人才的根基当前西部六省区市区域经济发展尚未超过拐点,乡村人才供求耦合的根基尚未牢固。西部地区应积极推进西部区域创新高地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政府方面要积极加快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合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新生态经济发展。要在西部地区实施支持性的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继续稳健推进“六保”“六稳”方针,积极推进援企稳岗举措,大胆制定降税降费制度,帮助市场主体稳定持续输出经济活力,增强乡村就业的吸引力。(二)创新乡村振兴人才供

21、给模式当前西部六省区市高等教育发展都超过拐点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应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西部六省区市应坚持“面向需要、重点发展”的原则,面向乡村振兴的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完善办学基础设施,加快培养涉农专业紧缺人才,推动本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三)创新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模式一是创新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机制。乡村振兴吸引人才的机制应该从工资收入激励向良好工作环境激励的转变,因为乡村优美的工作环境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传统的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模式是人才工作生活均在乡村,而随着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乡村振兴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模式逐渐实

22、现职住分离,即工作在乡村,生活在城镇。二是拓宽乡村人才来源渠道。围绕西部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把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源由高校毕业生拓展到本地户籍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让更多本地人服务当地发展,增加人才的根植性。可升级“西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农业科技员、产业信息员、生态护林员、大学生村官等的队伍建设。三是搭建智能化人才与岗位配置平台。改变以往乡村人才依靠表4 驱动因素拐点值序号名称拐点1区域经济发展70109.62元/人2城乡差距18780.31元3高等教育12.9315“跑腿”才能实现信息匹配的不足,实现乡村振兴人才

23、与岗位匹配智能化。(四)创新区域人才合作模式筹划建立西部六省区市乡村振兴人才研究中心和人才市场平台,共商共建区域引才聚才合作高地,建设更大覆盖面的“孔雀西南飞”人才基地,精准把握本区域乡村振兴人才供求规律,促进区域内涉农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推动建立西部六省区市建立涉农高校联盟,创新广西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方式,共享优质的师资和涉农科研力量。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在涉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力度,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东部地区人才到西部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人才融合发展。参考文献1 张远照.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图景、困境及愿景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

24、报,2018(3):78-83.2 谢辛.西部地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6):16-21.3 叶惠娟.江苏省实用型乡土人才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8-9.4 田书芹,王东强.乡村人才振兴的模式比较及其延伸: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多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8):66-71.5 顾苗丰.基于政校企协同的地市高职服务县域经济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30):10-14.6 潘明明,龚新蜀,李光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

25、016,18(2):44-54.7 唐丽桂.“城归”、“新村民”与乡村人才回流机制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20(3):117-122.8 朱德全,熊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基于系统耦合的立体性分析框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3-22.9 刘奉越.乡村振兴下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耦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40-46.10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11 胡瑞,沈祖贤,宾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7-79.12 逯进,郑逸瑾.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基于山东省17市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J.东方论坛,2019(2):51-61.(责任编辑:农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