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探析_王代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48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探析_王代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探析_王代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探析_王代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林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及林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林科”具有时代性、现代性、科技性、传承性、创新性、融合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1。新林科建设的提出使涉林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培养“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林业人才是当前农林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2。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新林科共识为林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3。2018年12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发布新林科共识4,提出林业高校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林业草原功能定位相符的涉林学科专业新体系,促进林科与更多学科门类交叉融

2、合发展,为林业草原事业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设新林科,要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规律,借鉴国际林学学科建设经验,统筹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新理念,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新的工业革命来袭与“新工科”概念的提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已从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由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工科的变化比其他学科更快更多,工科教育也一直在变化中,新的工科专业不断涌现,新的工科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运用5。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新工科的内涵与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等

3、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工科”中的“新”,是相对的、多样化的“新”。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相较传统工科,“新工科”注重以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交叉学科融合为核心的新型工科教育模式,更注重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新兴的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等。从国民经济产业发展角度,“新工科”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工科教育和技术已无法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新工科”则更关注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需求,从研究生人才培养角度,新工科是指为实现国家发展新战略培育合格人才而建立的新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其更注重人才跨学科交叉、多元化的发展,“新”在工

4、科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许多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KPI指标明确指出计算机类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为“支持一流学科建设考核”和“支持一流学科水平评估”,并从学科梯队、招生报录比、一志愿率、就业率、课程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国际交流、学术成果等方面给出了A+等级的建设要求。这不仅对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相比同类学科,多数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特色不鲜明,同一化现象严重,走特色发展道路,与双一流学科深度协同并实现横断性支撑,是高校计算机类学科真正的新工科发展之路和价值体现。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工作伴随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深收稿日期:2 0 2 3-0 5-2 5基

5、金项目: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S J G Y 2 0 2 0 0 0 4 0)、“新农林经济视域下图书文献服务学科能力提升与服务供给优化研究”(S J G Y 2 0 2 2 0 1 3 7)作者简介:共同第一作者:王代琳(1 9 7 4),女,吉林通化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图书馆学研究;刘丽娜(1 9 8 0),女,黑龙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视觉研究;通迅作者:刘亚秋(1 9 7 1),男,辽宁法库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控制研究。doi:10.3

6、969/j.issn.1674-9499.2023.07.023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探析王代琳a刘丽娜b刘亚秋b(东北林业大学 a.图书馆;b.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新时代林业高等教育对教育体系、方法和路径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林科,林业“双一流”特色学科的发展急需新工科的横断性协同与支撑。依托林业“双一流学科”以计算机类新工科为例,面向“A I+”,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构建智能学习(I n t e l l i g e n c e)、多元发展(P l u r a l i s t i c)、贯通培养(T h r o u g h)

7、,“三位一体”的“I P 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5 A”内涵智能学习观念的树立、“4 能”多元途径学科研究方向团队的组建、“3 通”协同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结成一体,明确可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OB E 导向和目标,设计相应的实施计划、途径和方法。关键词:新林科;新工科;“双一流”特色学科;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6 4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7-0 0 7 7-0 4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78高等教育研究入开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互联网+”、“AI+”时代背景下,

8、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应与时俱进,深入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措施,适应新发展阶段对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通过“双一流”建设强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结合“OBE”理念优化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树立“双一流”建设协同“OBE”的教育理念,在“双一流”服务智能背景下构建智能学习(Intelligence)、多元发展(Pluralistic)、贯通培养(Through)三位一体”的“IP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涉林高校应聚力高等林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新林科建设为引领,融合新工科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

9、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新林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融合交叉及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以此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中国特色林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涉林高校如何在“新林科”视域下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上完成学科一体化建设,成为目前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的重点。二、现状分析及问题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0、“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意义,意味着,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新时代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教育战线上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战略的推进背景下,如何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流的新工科研究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美誉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共同为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出了最强音。目前,高校学科点众多,学科发展及内在发展动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新工科学科建设的目标从发展特色层面可以分为三类:一流学科应突出

11、全面领先,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要形成并时刻保持和增强全方位的科研学术优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时刻掌握“控制话语权”;优势学科应突出强项领先,在某些领域长期保持确定的优势,并且其优势可以随时转化为提升进军一流学科的基础,即“确保话语权”;其他学科应突出特色领先,根据国家现实情况或者地域特色,发展出富有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学科生态,并且这些学科生态应具备随时可以转化为进军优势学科或一流学科动力的能力,掌握“争夺话语权”。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学习成果的重要性,而非传统的基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教育方式。OBE最

12、初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后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美国学者William Spady在其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6一书中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揭示了OBE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衡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成就”的本质。OBE在西澳被认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其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作出贡献,就要被重建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与OBE教育模式相类似的还有OFE(Outcomes Focu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论是OBE还是OFE,其本质都是一个以学习产出为驱动的

13、课程学习结构与系统。显然OBE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育者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首先,需要确立学习目标,并做好评估与反馈。OBE注重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目标并明确学生要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来评估学生是否实现了各项学习目标,反馈给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采用多种教学策略。OBE教育者不能只重视传统的讲授认知知识,还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和创新,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课程、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最后,要求教育者提供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方式,以便让每个学

14、生都能够实现最好的学习成果。从此方面来讲,OBE模式可被认为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OBE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并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评估,以提升教育教学培养质量。引入研究生层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非常重大。OBE计算机类新工科与“双一流”的关系可总结为协同关系,即在“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OBE教育理念契合“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最终目标。其关键要素是确立学习目标、落实学生定位、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及迭代循环改进。基于OBE教育理念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思考,课

15、题提出从认识目标、选择定位、落实举措三个方面切入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认为构建计算机类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高于本专业基本要求,以学生学习能掌握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支撑技术为中心,以培养能形成标志性成果能力为导向,以提高体现创新能力、工程能力、技术支撑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根本,最终达到深度协同,互相促进。另外,课程思政是指依托于各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术成果之上发展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课程思政将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去,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在此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

16、响。课程思政的理念强调促进全面育人;课程思政的结构包含立体、多元等元素;课程思政的方法倡导显隐结合;课程思政的思维注重科学探索和创新实践。计算机类课程特点,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工具特性,还有丰富的伦理学特点与专业责任,其在各学科的横断性支撑不言而寓,将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融入服务“双一流”学科的行业拔尖人才协同培养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79高等教育研究体系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国内外学科建设与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既各自特色又向同一共识转变,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引入先进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次拔尖人才是高校的历史责

17、任和使命。涉林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精准对接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科学树立质量文化,重点发挥林学、林业工程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依托丰厚的绿色教育积淀,着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任务,融合开展以“新林科”建设为主导,“新工科”建设协同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计算机类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研究并思考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关系,以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提升培养能力,推进强

18、国教育,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三、问题解决路径1.确立研究目标以林学、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为例,调研分析林业“双一流”学科背景下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7,确定服务林学、林业工程“双一流”特色学科的计算机类横断性新工科协同人才培养方案与技术保障支撑,落实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与明确目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智能学习(Intelligence)、多元发展(Pluralistic)、贯通培养(Through),“三位一体”的“IP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强化过程管理,培养一流的行业拔尖创新人才。2.以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抓手第一,“5A”为内

19、涵的智能学习观念的树立,高校研究生智能教学科研系统的构建,智能教学科研平台的搭建。第二,培养研究生“4能”的多元途径的学科研究方向团队组建和“双一流”特色学科技术支撑有机结合问题。第三,“双一流”特色学科人才培养中“3通”协同模式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第四,适用于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所需的现有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升级改造问题。3.明确研究内容第一,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深入调研林学、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的学科内涵、机遇、挑战与技术需求。研究设定服务林学、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的横断性支撑研究生教育目标、教育内涵,形成较长时期的指引。目标

20、设定:以计算机类新工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机器人等)为背景,探析OBE理念下“双一流”建设高校计算机类学科研究生“IPT”协同培养模式。强化内涵:以“I体系-P方法-T制度”为核心,注重加强服务于“双一流”特色学科协同支撑的“5A/4能/3通”教育内涵:“5A(Any)”,即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媒体、基于任何基础开展个性化、强特色的自主学习;“4能”,即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具有“双一流”视野的对外交流能力、与“双一流”特色学科行业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新兴产业变化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满足IT领域多元化的培养需求;“3通”,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学科支撑技术实践教

21、育”课程体系纵向贯通,“思政教学科研”教学模式横向贯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程贯通,促进一流人才脱颖而出。第二,服务双一流学科的计算机类新工科的多元(P-Pluralistic)学科方向凝练,既要保证计算机类学科本位先进性,从“新”入手,同时,兼顾服务林学、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的基础横断性技术支撑特点,以及协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探索与“双一流”学科深度渗透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学科方向,新人才培养学科体系、新教育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实“4能”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基于服务“双一流”OBE理念的计算机类新工科研究生协同培养过程(T-Through)研究,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落实“3通”培养模式

22、。以“目标导向”为切入点,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反推设计需要采取的培养措施,形成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框架和要求,分别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7,规范教学考核,强化教育资源共享与学科领域交叉。从深化行业拔尖创新类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卓越农林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角度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主要培养环节和学位标准的修订,以实现林业“双一流”高级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使东北林业大学校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适应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多元培养属性。第四,构建可服务“双一流”学科横断性技术支撑作用的计算机类新课程体系、课内知识及衍射结构,并拟建立以第三方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教学

23、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落实“5A”智能学习方案。如围绕林学、林业工程、生态文明、野生动物保护、碳汇经济、林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开设若干门高质量“金课”和精品在线课程、研究生精品通识课、全英文授课课程;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满足学校KPI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开课量50%覆盖目标要求。第五,从导师队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构建可服务“双一流”的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激励并引导师资队伍和完善KPI政策体系。通过引进、联合模式加快高层次导师指导团队建设,实现导师队伍优化;在现有创新培养系统平台建设,加强服务“双一流”的计算机类新工科联合基地建设,实施协同培养。四、设计实施计划借鉴“两交

24、叉四融合”8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新模式,“两交叉”是指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交叉、学科专业交叉;“四融合”是指专业方向融合、校企师资融合、培养方法融合和学生素能融合。具体实施计划如下:一是“两个目标”、“一个内涵”和“多元方向”的确立。从新工科的内涵和服务林业“双一流”学科协同培养与技术支撑角度,反推出计算机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以一级学科点为单元,分别设立与林业“双一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80高等教育研究流”深度交叉融合的多元学科方向,并要求各方向有代表性导师团队和方向带头人。二是贯彻OBE(基于成果的教育)理念,构建服务于林业“双一流

25、”计算机新工科的培养体系,并实施五个重大转变,即从学科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和产出导向的培养方案;从分段培养转变为贯通培养的培养模式;从单一导师指导转变为团队指导;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从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7,如图1如示。图1 基于O B E 理念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及体系构建三是优化培养措施,修订培养方案,以计算机类学科(东北林业大学信息学院所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包含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点)为例,从KPI指标体系入手,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组织实施,配合学校KPI体系完成协同人才培养、

26、成效反馈与推广。五、明析研究途径与方法1.研究途径一是项目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分析和国内外会议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案例,从培养方案层面来讲,其制定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指导文件精神,按照上一级学科研究规划,从培养方案的指定层面规范教学考核,贯通硕博培养计划,加强资源共享并促进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当以新工科学科建设目标为依据,以“目标导向”为基础,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围绕满足“双一流”计算机类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展开7。二是建立实验组。课题实施期间,征集研究生和导师自愿者组建细粒化的“双一流”深度合作导师团队,将五个转变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即从选拔优质生源、优化培养措施、加

27、强过程管理这三方面完成新工科行业拔尖人才培养7。三是本课题人员结构合理,均为学科方向(二级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且为学院主抓或主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负责人,组织实施保障有力。2.研究方法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题导向法、调查研究法、实验法、因果分析法、运用归纳总结法。文献分析法:在调查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定时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新工科横断性协同与支撑以计算机类学科为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而扩展到省内其他“双一流”高等院校。案例研究法: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结如何改革计算机类

28、学科9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合“双一流”建设需求的研究。调查研究法:通过在“双一流”大学、行业、企业单位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目前学科设置、各课程实用性的反馈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因果分析法:分析计算机类学科研究生“双一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必要性。运用归纳总结法:制订以“IPT”为核心的“双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六、策略成效分析完成服务“双一流”特色学科的计算机类新工科协同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系统平台补充、升级建设;形成IPT理念服务“双一流”的计算机类新工科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多元化协同培养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

29、;修订具有服务林业“双一流”的计算机类新工科OBE理念的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含课程体系)及补充服务“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应细化KPI指标考核体系。将“三全育人”融入育人体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向获得突破创新:一是按服务“双一流”的目标定位,设计计算机类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目标定位、内涵发展和学科方向凝练,形成以计算机类新工科为背景,探析OBE理念下“双一流”建设高校计算机类学科研究生“IPT”协同培养模式。二是注重加强服务于“双一流”特色学科协同支撑的“5A/4能/3通”教育内涵,将OBE理念融入并指导修订具有计算机类新工科协同培养方案(含课程体系),构建可服务“双一流”学科横断

30、性技术支撑作用的计算机类新课程体系、课内知识及衍射结构。三是形成按五个转变后的一套人才培养措施,深入落实贯通教育:培养方案由学科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产出导向,培养模式由分段培养转变为贯通培养,导师指导由单一指导转变为“双一流”团组指导7,树立以“5A”为内涵的智能学习观念,评价体系由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七、结语当前社会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快节奏变革期,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需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本研究以服务于“新林科”如林学、林业工程等

31、“双一流”特色学科的横断性基础学科的计算机类新工科为例,以服务“双一流”为目标,引入OBE理念,以“新”为抓手,以技术基础平台横断性支撑为基点,探索不同学科渗透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学科方向,新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新的教育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而解决传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个性(下转第 91 页)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91教育教学研究“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N e w b y D e s t r o y i n g t h e O l d”T h e“I mme r s i v e”I n n o v a t

32、i v e H i g h-Q u a l i t y C a s e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i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C o u r s e sZhang Qia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Abstract:The use of teaching ca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teaching ef

33、f ect and teaching quality,that is,changing from“no breaking,no standing”to“establishing the new by destroying the old”.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use of teaching cas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 following measure are suggested:breaking through the previous“excellent”subjective teach

34、ing concept,fully respecting student-oriented“immersive”teaching experience,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learning enthusiasm.The“immersive”case teaching mode has more strong advantages in vividness and persuasion,and can realize the teaching eff ect that the previous case teac

35、hing cannot achieve and maximiz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since it has undergone the evolution from the previous passive“cramming”knowledge indoctrination,to active participation in“immersive”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n to the“sharing”learning.Key wor

36、ds: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modern history of China;“immersive”teaching method 责任编辑:刘艳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等相关内容相互结合,正确讲解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质量”的必要性。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高学生对“三农”“乡村振兴”等内容的了解程度与认知程度,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结语案例教学不一定只是局限于“

37、以教师为主体,案例由教师选择,学生只能处于受众角度被动接受、了解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具体实践证实,将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信任与鼓励学生,促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之中,对案例进行设计、创新以及主动分享,最大化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赋予案例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采取最佳的案例展示形式,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主动了解、学习争夺的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从而获得以往案例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董艳华.沉浸式教学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与思考J.新智慧,2022,27(1).2高晓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

38、新思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0,13(36).3牟丽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3).4熊英.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探索以中国近代史(上)课程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2,24(3).5吴晓莉.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6(1).6赵海波.高校公选课课程设置与课程思政研究以“韩国近代政治史”课程为例J.海外文摘学术,2020,34(11).7乔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9、课程“一诗一课”体验式教学课例应用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8杨会巧.启发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8).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y n e r g y a n d S u p p o r t o f N e w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i s c i p l i n e s S e r v i n g “D o u b l e F i r s t-C l a s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D i s c i p l i

40、n e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N e w F o r e s t r y D i s c i p l i n e s Wang Dailin a Liu Lina b Liu Yaqiu b(a.Library;b.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Abstract:Forestry higher education in

41、the new era has formed a new forestry discipline wit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ystem,methods and paths,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double fi rst-class”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needs the cross-sectional synergy and suppor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The study takes the new en

42、gineering discipline of computer science as an example,facing“AI+”,and proposes the“Trinity”innovative talent model involving“Intelligent”,“Pluralistic”and“Through”,which is known as the“IPT”.The innovative talent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by establishing“5-A”learning concept of connotation intellige

43、nt,forming a team of disciplinary research direction in multiple approaches with“4-Abilities”,and constructing“3-Pass”collaborative curriculum system.Therefore,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plans,methods and approaches can be designed after defi ning the OBE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new engi

44、neering discipline that serve the“double world-class”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Key words:new forestry discipline;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double fi rst-class”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talent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刘艳萍 化”人才成长需求的核心瓶颈问题,在“双一流”服务智能背景下克服三个“不适应”:一是固化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泛在的学习生态;二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不适应多元的发展需求;三是分

45、段的培养机制不适应人才的高效成长。构建“IP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双一流”高校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横断性技术支撑对策、探究新时期计算机类研究生新工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举措,高效服务社会经济、地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参考文献:1李运庆,张丽霞.“新林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及路径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20(3).2雷鸣,等.新林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调查与分析J.高教学刊,2023,9(3).3沈月琴,等.深耕绿水青山,全面加快新林科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1).4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中国林业教育相互发布新林科共识EB/O

46、L.(2018-12-12)2023-03-07.http:/ G.Outcomes-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Louisiana: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68-70.7高井祥,丁淮,段晨龙.“双一流”背景下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矿业,2020,36(2).8郑庆华.“两交叉四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9秦礼章.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背景下数据库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142(6).(上接第 8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