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做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充分就业的必要和困境成因,从“五维共育,就业赋能”角度,探讨建立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高质量和充分就业赋能机制;升级帮扶手段维度,构建“云就业”服务赋能机制;精细帮扶队伍维度,构建教师队伍全员化参与赋能机制;多元帮扶力量维度,构建帮扶主体协同合作赋能机制。这些举措望能够有效提高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关键词:新就业形态;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指出,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的内在要求1。同时,这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仍在持续演变,经济下行、就业岗位需求收紧、就业结构矛盾突出、求职和招聘受阻等问题将给就业带来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因其形式丰富、发展迅速、规模较大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性(一)新就业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模式有很大不同,主要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代表。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
3、就业理念和就业方式,呈现出一种比传统雇佣关系更加灵活、松散的劳动者就业形态2。互联网平台为多元化就业领域赋能。新就业形态以互联网平台为技术支撑,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业态进入高速发展期,就业领域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赋能组织形态重构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强化了个人认知的系统化和社会化。在新就业形态下,被雇佣者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工作方式也趋于更加灵活松散,劳动关系的组织形态正逐步形成3。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的岗位需求和就业机会优化了就业市场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新就业形态重构了传统的雇佣形式,优化了就业理念和就业结构;而新就业形态的灵活
4、性,则在缓和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减轻重点人群就业压力及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和“保就业”的重要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新业态的高速发展。同时,它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遇和挑战。(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性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心理、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弱势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就业率相较于平均就业率低约百分之十,这些人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遭遇就业质量不高甚至失业的境地。建立一个高质量且充分的就业机制,有利于增强这些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就业形
5、势,缓解就业压力及心理负担。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提升资助实效、人才培养成效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在新就业形态下,落实国家对稳就业的战略部署。除此之外,高质量就业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结构的良性循环有着积极的作用,能降低企业及社会所承受的人力资源成本。此举也符合国家教育扶贫战略,使就业成为首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困境成因(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就业环境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年之最,总规模基金项目:2022 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
6、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策略研究”(22SZC-130)。高校观点176就业与保障2023.6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由于公共卫生危机持续影响,限制了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容量,影响了中小微企业对就业增量和存量的消化能力,凸显就业结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力的就业保障政策及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就业处境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更为严峻。(二)高校指导体系的同一化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困难先赋性影响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因缺乏先赋性经济资本,导致他们面临教育投资不足、人脉资源匮乏及求职机会成本过大的局面,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
7、从而降低了求职成功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科学及就业指导体系的同一化,导致弱势群体从高校层面获得的帮助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增加了该群体化解就业困难局面的难度。(三)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力与求职效能不适配新就业形态市场需求新形势带来的新就业形态因其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较高的就业期望与其不相符的综合素质之间存在矛盾,他们心理上存在剥夺感和迫切需要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之间的矛盾,以及现代社会就业信息的密集化、求职方法的信息化与其自身条件制约之间的矛盾,都导致他们不能完全适配新就业形态的市场需求。三、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路径(
8、一)延伸帮扶过程维度,构建就业力全程化赋能机制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灵活就业的新形态应运而生。这种新形态的就业对于不同的就业主体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能力表现出了多样性。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需要结合经济环境特征、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实际情况,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应通过拓展帮扶过程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就业动力全程化赋能机制,优化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将就业帮扶体系贯穿于入学至就业期间的全过程之中。学生入校时处于职业探索准备期,高校资助部门应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立即开展弱势群体学生认定工作,并迅速建立数据库。高校就业部门可以安排专人针对库中学生进行生
9、涯规划指导和职业认知教育,协助该群体了解大学情况、专业前景和就业现状,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指导弱势群体学生学会使用 MBTI 性格测试、16PF 人格问卷等测评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职业测评系统,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构建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降低该群体发展成就业困难的可能性。在二三年级的综合能力培养期和职业初步定向期,高校应引导他们认识到新就业形态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更全面,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还需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灵活选择就业方向奠定基础。在四年级的就业冲刺期,高校要更新弱势群体学生数据库。高校就业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联动,基于多
10、维度测评体系,不仅考虑“弱势群体因素”和“就业困难因素”,而且要特别考虑二者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特殊因素。采用多种数据模型,如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和灰色聚类法等,构建适用于该群体的界定模型,实现精准帮扶。高校应高度关注在新就业形态下法律保护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劳动争议和职业伤害问题时有发生的现象,指导学生了解并使用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二)拓宽帮扶思路维度,构建就业指导全面化覆盖赋能机制与相对稳定且福利待遇有保障的传统就业岗位不同,新就业形态的工作职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选择。这就要求该群体顺应形势,及时调整就业观念与期望值,端正择业心态,避免出现“有业不就”的局面。
11、高校应指导他们了解新就业形态,把握行业发展前景,理顺就业思路,建立客观的职业认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理念,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和谐。在高校心理筛查工作中发现,该群体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佳。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更增加了其面对就业形势变化产生的焦虑感与无助感。高校必须加强其心理素质建设与心理健康疏导,构建点面结合的心理帮扶机制,定期安排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沉着应对变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新形势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三)升级帮扶手段维度,构建“云就业”服务赋能机制在公共卫生危机后的常态化防控情景中,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加速了高校就业工作向“互联网+”模式的迅速转
12、型和升级。随之而来,“云就业”服务便应运而生。“云就业”服务计划包括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和充分保障“云就业”服务。充分保障“云就业”服务是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线对线”的重要措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精准、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并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记录台账。新生入校后,就需要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档案,指定专人跟进就业信息库工作,记录学生参与就业的心理活动、预期的就业方向、掌握的就业技能,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内容,指导老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就业动态。同时,该信息数据库工作在学生毕业离校后仍应持续,用于评价是
13、否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177就业与保障 2023.6评价高校就业帮扶效果,以便同步改进。在新就业形态下,需要充分利用就业“云平台”,占领“云就业”信息阵地。“云就业”服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下已成为刚性需求,高校应逐步将就业市场拓展、专场宣讲会发布、校园招聘会发布、就业咨询辅导、就业帮扶转换成线上“云就业”服务。(四)精细帮扶队伍维度,构建教师队伍全员化参与赋能机制1.教师全员参与,提升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全员教师为主体,将就业工作渗透在每一项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工作任务中,加强“专业+职业”课程模式建设。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与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环节,促进“大就
14、业观”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并注重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2.做好全过程指导,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增加专业相关的职业选择内容,提高该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同时,建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根据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训练和实习的目标,提高该课程体系的实效性。3.实现全方位覆盖,强化就业创业个体咨询与指导效果。作为课下补充,个体咨询持续为该群体提供全面、系统地指导。学校升级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聘请优秀的校内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和心理学专家作为咨询室的指导顾问。他们将对工作室的理论指导和就业疏导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助。(五)多元帮扶力量维度,构建帮扶主体协同合
15、作赋能机制在新的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充分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监管,调整和完善就业市场环境。同时,政府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义和保障方面。社会应该发挥助力作用,调动社会组织的丰富社会资本和就业资源,扩大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态,注重就业对招生培养的反馈作用,真正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应该关注这些弱势群体,
16、与政府和高校合作,给予他们一定的实习实训机会或就业岗位。最后,学生也应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认识新的就业形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加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要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各类技能,尽早融入新的就业形态,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四、结语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更是社会和谐之基。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构建就业帮扶机制,实现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会同各方力量,着力推进“五维共育”模式,开创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参考文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6):24-3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0(9):4-5.钟云华,王骄华.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及其精准化解路径 J.教育文化论坛,2022(1):69-7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