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20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原文化研究1 2 0 2 3 年3 月创刊号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宅河北保定0 7 1 0 0 3)摘要:西藏河谷经济为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同时“一江两河”也是西藏河谷经济的动脉,高质量发展的西戴河谷经济能够为全国其他地区河谷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因此,西藏河谷生态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生态脆弱性成了西藏河谷经济的发展瓶颈。只有进一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肯定生存环境的因素中找到确证人类肯定自身的因素,才能通过探索创新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河谷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发

2、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河谷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西藏河谷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分布广泛;降水与光热资源分布不均衡;冲沟广泛分布;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发展西藏河谷经济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在建设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建设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持续推进西藏河谷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推出多元化发展举措,改变河谷经济的发展样态,包括修复河谷地带生态脆弱区,合理安排组合种植,在对土地划分类别和评定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治理,加强污染物治理,同时也要依托既有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西藏河谷经济走上持续发展轨道。关键词:西藏河谷;“一江两河”;战略地位;存在问题;

3、发展举措:生态建设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7-2 6 9 5-(2 0 2 3)0 3-0 0 7 3-0 1 1西藏河谷地区涵盖了林芝市、拉萨市、山南市和日喀则市等区域,由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拉萨河形成的“一江两河”地区成为河谷经济的核心区,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西藏河谷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河谷地区的经济长期以来受到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困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方式以及农业产业的作者简介:孟祥林,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与社区治理、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等研究。73粗放经营均对西藏河谷经

4、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任何否定自然的力量也包含着对人类自身进行否定的因素,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包含或者较少包含持续发展因素的发展模式,注定都要以损失长期收益为代价换取短暂的近期发展,只有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河谷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在当前发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孟祥林展中生产出河谷经济的发展未来。随着现代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西藏河谷经济开发力度加大,探索西藏河谷经济发展模式的学术关注度逐渐升温。很多学者开始从河谷地带在西藏。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角度审视“一江两河”流域,前瞻性地思考西藏河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为提升西藏河谷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理论探索和提供理论

5、依据,很多研究从西藏河谷地区的水土保持、植被结构、生态恢复3、气候特征等诸多视角展开,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研讨。西藏河谷地区海拔高、雨热不同期、水土流失严重,严酷的生态环境成为农业产业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探索西藏河谷经济问题时,需要将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城乡关系、科技支撑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要处理好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河谷生态是河谷经济的基础,在选择河谷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支撑元素进行考虑。在河谷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方面,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通过开发合理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脆弱的河谷生态环境对河谷经济发展造成的约束,或者通过产业转型,或者通过创新生态发展模

6、式,有效推进了河谷经济发展。法国的马恩河谷通过在河谷地区发展商贸基地推进了经济发展,英国的奥斯本河谷则通过遗产保护的方式找到了经济的增长点。我国的右江河谷、汉江河谷8 、金沙江河谷 9、鲁甸河谷 1 0 等则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这些河谷经济发展模式都通过各具特色的创新性生态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实现了平衡。这些河谷经济的发展模式虽然不能被西藏河谷复制,但从中可以理出河谷经济的创新发展思路。河谷的地形、气候、资源等都具有差异性,只有详细调查和认真研究富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才能够真正改变河谷经济的发展样态。研究表明,西藏河谷经济上升到新的发展水平面临很多制约因素,但只有通过恰当方式处理好天

7、、地、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同时,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和挖掘有利因素,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使河谷经济走上持续发展轨道。西藏河谷是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脉,74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还要注重文化生态建设。西藏河谷也是西藏发展区域经济的文化长廊,加强文化实体经济建设并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1 1 助力河谷经济发展,从而科学处理在建设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建设的关系,才能为河谷经济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西藏河谷生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西藏河谷地区具有生态脆弱性,在河谷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在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

8、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通过推出保护河谷生态的举措保护河谷生态环境,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西藏河谷经济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助力西藏河谷经济持续发展。西藏河谷地带不仅是西藏的经济主体,也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思考。(一)河谷地区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底层支撑,不但表现为当代人基于物理空间,通过沿承的文化符号在与先祖对话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进一步强化特色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还在于文化能够影响人群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因此,文化发展样态能够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西藏的河谷

9、经济区是一条文化走廊,这里有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个溪卡(朗赛林庄园)第一个藏戏村(冰顿村),同时还有卓舞、果谐、甲谐、堆谐、壁画、雕塑与唐卡等文化艺术瑰宝,为河谷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也为河谷经济奠定了文化基础。河谷地区分布有多个少数民族,西藏河谷地带的林芝市与山南市南部的察隅、门隅及珞隅,聚居了门巴、珞巴、人等高原文化研究1 2 0 2 3 年3 月创刊号族群,多元文化交融在一起孕育出了以藏文化为主水县、达孜区、琼结县、扎囊县、墨竹工卡县、桑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存互融的西藏文化。西藏河谷也日县、曲松县、加查县等。目前,西藏已经以日喀是文化交流通道,通过茶马

10、古道、唐蕃古道等文化则市、拉萨市和山南市为核心形成了西藏河谷经济交流通道实现了藏、汉、蒙古、回等多民族的文化的三个经济圈,随着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一江两交融,并能够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建立广泛的文河”区域的县级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逐化交流,使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唐蕃文化、渐增强,在曲水县和日喀则市之间的尼木县、仁布康巴文化、茶马文化等在河谷地区成长与繁荣。因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内会成为将日喀则市与曲水县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河谷经济提供了文化积进而与拉萨市、山南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以尼木淀,为发展多元化的河谷经济奠定了基础。文化生县、仁布县为核心将切娃乡、卡如乡、康雄乡、帕态成为

11、自然生态的重要依托,在西经济的未来发当乡、普松乡、然巴乡、德吉林镇、仁布乡等整合展进程中,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河谷经济发展质量在一起,进而在日喀则市、尼木县、康马县间形成提档升级的增长点。从文化角度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鼎足发展构架,充分重视年楚河流域乡镇中心地的能够与更多关联产业产生聚合整合效应,锻造出更发展,并在康马县与仁布县、尼木县之间形成更好多富有西藏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融人全国的经济大的互动关系;在曲水县以东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循环中。交汇的区域内,随着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在墨竹工卡县与山南市之间的互动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墨竹(二)“一江两河”在西藏河谷经济发展中扮演工卡县、曲水县和山南市之间形

12、成鼎足发展构架,着“动脉”角色拉萨市和山南市是该发展构架的核心。在该发展构“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和架中,山南市和桑日县的整合程度会进一步提升,年楚河,这里是西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西藏的粮并逐渐辐射到扎囊县、琼结县、曲松县、加查县等,仓,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河谷经济持续发展。山南市在腹地内扮演的角色会更加重要,牵引西藏长期以来这里的农业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引进机械河谷经济向东的辐射力,带动林芝市的发展并且辐化耕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不射到昌都市。在如上发展框架下,曲水县、尼木县、高,环境保护不力,农民具有强烈的自然依赖。“一仁布县的整合程度,以及“尼木县一康马县”(

13、“尼江两河”的开发已经列人国家战略,确定了“科技康链”)“墨竹工卡县一山南市”(“墨山链”)的互为先导,水利为龙头,把开发大农业放在重要的位动水平就成为关键,尼康链和墨山链进一步完善能置,相应发展畜牧业、林业”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够进一步将年楚河和拉萨河流域的乡镇中心地连接发展西藏河谷经济要处理好在发展中建设和在建设在一起,从而在“一江两河”区域形成“8”字形中发展的关系,保持人口、资源和环境间的动态平的发展格局,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地以及乡镇衡,建立起良性循环系统。“一江两河”处于西藏中心地间的联系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西藏河谷河谷的中心地区,在拉动西藏河谷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更

14、大的作用。早在1 9 9 1 年初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江两河”区域主要包括了日就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藏“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委喀则市、山南市和拉萨市的大部分区域,将林芝市员会,“一江两河”流域进而进人发展的快车道。“一西端边缘地带的一些县级行政单元也整合在一起,江两河”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退耕还林这些区域在西藏河谷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还草项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日喀则防沙治色。年楚河、拉萨河分别在日喀则市、曲水县与雅沙试点工程、山南市防沙治沙直返工程、雅鲁藏布鲁藏布江交汇,涵盖的县级中心地包括康马县、白江防护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一江两河”地区朗县、南木林县、仁布县、尼木县、浪

15、卡子县、曲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环境资本的张力在“一75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孟祥林江两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凸显。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江两河”流域还需要在交通网络建设以及依托县级中心地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方面做文章,“一江两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环境据此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因此,“一江两河”流域在西藏河谷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对西藏河谷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县级中心地、镇级中心地间的整合程度起决定作用。加强“一江两河”的生态环境建设,为西藏河谷经济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就能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为西藏河谷经济进人持续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16、。区经济发展。这对于全国其他的生态脆弱区域,在生态环境修复、合理产业布局方面将提供建设性方案,为涉藏地区经济发展打造生态品牌。西藏河谷生态质量的改善,能够为涉藏地区旅游提供环境支撑,也为绿色生态食品拓宽市场,让高原生态环境成为高原生态产品的鲜亮底色。建构高原生态经济的产业区集群,拓宽西藏河谷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道,将生态旅游打造成为发展河谷经济的重要节点,进而将河谷区建设成为“精致、独特、生态、宜居、宜游”的环境友好型观光区,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三)西藏河谷生态资源转型对河谷经济发展具有示范意义西藏的主导产业是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和特色旅游业,生态

17、环境是西藏河谷经济的产业支撑,若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西藏的产业将会失去发展依托。因而,西藏河谷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1 1 2 西藏河谷地区的生态修复有利于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树立生态意识,并且在拓展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过程中,让按生态规律做事从外在的他律转变成日常行为习惯,从而在西藏河谷地区持续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生态草原和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在西藏河谷地区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助推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产业,让农民从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在河谷地带建立起生态农业产业链。“一江两河”地区首先建设成为生态示范区,对西藏其他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

18、的生态建设,都能够产生较好的示范效应。科学发展河谷经济,在改善西藏河谷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降低人畜发病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西藏河谷区域经济进人持续发展轨道,实现西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西藏河谷是生态脆弱区,在这里发展循环农业、立体经济,将区内经济与区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一体化发展的市场体系,从而快速推进河谷76二、西藏河谷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河谷地带的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分布广泛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生态脆弱区分布。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外界干扰能力低且自身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区域。研究表明 3,“一江两河”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但生态环境脆弱性也在

19、加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在增加,自然因素是主要驱动力量,但人为因素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林周县、扎囊县、墨竹工卡县、南木林县、日喀则市、桑日县等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理论上认为,生态环境脆弱性是指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与能量基础具有易发生“弹变破裂”的特性,其本质是组成生态环境的物质与能量基础处于接近失衡的临界状态,表现出不稳定性,生态环境一旦偏离低水平的平衡态就会远离平衡态而进人非平衡态,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环境保持与进一步完善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尽力遏制使得生态环境偏离弱平衡态的因

20、素出现。河谷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地质基础不稳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藏东“三江流域”)地貌基础不稳定(藏东南林芝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岭谷高差悬殊地区)土高原文化研究1 2 0 2 3 年3 月创刊号壤物质不稳定(分布于干旱河谷区)气候与生态源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影响了土地资源的环境不稳定(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江半干旱宽谷区,开发利用。水、热资源都是河谷经济区得以持续发藏北和藏西高原半干早和干旱区)。展的支撑,但是水热不同期问题导致水资源成为河2.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与生态敏感区分布。生态谷经济持续发展的短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会环境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环境对外力作用呈现出的快在长时期内存在

21、矛盾。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农民需速反应特性。生态环境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具有恢要通过采伐树木作为生活能源,同时也会出现超载复到此前状态的敏感性反应特征,但当外界作用力放牧问题。在环境逐渐恶化过程中,环境的自我调超过了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后,生态环境就呈现为控能力下降,抗灾能力也相应下降,农民生活水平非稳态特征,即朝向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西不能提升与环境质量下降间形成了低水平内卷化闭河谷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下县环状态,河谷生态环境面临新的挑战。不仅如此,(市):其一是植被退化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极度地质环境也成为西藏河谷经济持续发展的阻力,河敏感区包括那曲市,阿里地区,日喀则市康马县、谷

22、地带高度发育的断层褶皱导致岩体破碎,滑坡和岗巴县、定日县、仁布县、江孜县、白朗县、拉孜泥石流等频繁发生,不合理的农业作业方式进一步县、萨迦县、南木林县,山南市的琼结县、曲松县、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河谷地区发育的大多是燥红桑日县等,4 其他绝大多数地区为中度敏感地区,土和变性土,成土过程处于幼年阶段,不但土层薄不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芝市;其二是土壤侵蚀而且土壤中砂石含量较高,因此土壤的保水和保肥敏感性。土壤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藏东“三江流能力非常差,雨水冲刷后留下来的都是坚硬的“心域”、雅鲁藏布江沿江山地;其三是土地沙漠化敏土”,土壤的生产能力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感性。雅鲁藏布江中段河谷和

23、年楚河、拉萨河属于向土地要产出与土壤生态环境急需得到保护之间形土地沙漠化高敏感区;其四是山地地质灾害敏感性。成强烈反差,不合理的农业作业方式会进一步使土西藏河谷地区的山地灾害及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藏东壤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土地生产能力差并且在环境“三江流域”,林芝市,山南市的错那县、隆子县、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存在的拉锯战导致环境破洛扎县,日喀则市的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以坏的恶性循环问题不能得到禁止,造成中低产田比及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两侧山坡地带。例上升,土地的生产效率也明显下降。(二)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方式进一步助推生态恶化河谷经济区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再加上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均,水热不平衡问

24、题成为经济区内的植物正常生产的重要瓶颈。丰富的光热资源与干旱缺水的生存环境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水资源成为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持续提升的瓶颈。河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三高一少”,即有效积温高、年平均气温高、干燥度高、年降雨量少。干热河谷的显著特征是年内水热协调程度差,干热同期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流域内水资源的分布时间极度不均匀,区域内普遍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区域内蒸发量大,水分蒸发量为降雨量的4 6 倍。光热资(三)河谷地区冲沟发育与冲沟的生态破坏性加剧河谷剖面具有明显的转折变化形态,在水动力作用影响下,也成为明显的生态变化地带,且在水动力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河谷地区的地表物质组成成分主

25、要是泥岩、砂岩,土质非常松散,土质结构为垂直节理,抗冲刷能力弱。因此河谷地区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冲沟侵蚀问题非常严重,治理难度很大。冲沟的形成一般按照如下几个阶段发育:其一是纹沟阶段。该阶段水流很慢、水层很浅且水流呈片状,流动过程中分成若干股细流,水流没有明确的主流,地表在缓慢冲刷下形成广泛分布的细小纹沟,将地表肥沃的土层冲刷掉,纹沟77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孟祥林之间较少出现交叉,纹沟进一步发展就成为细沟;其二是细沟阶段。该阶段内纹沟进一步发展,纹沟之间开始出现交叉,水流的切割深度开始增加,沟床的横剖面逐渐演变成明确的V形,沟的深度增加,水流更急,沟宽也在拓展,水流

26、对地表的破坏性较纹沟有显著增加;其三是切沟阶段。细沟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切沟,切沟阶段开始出现很多陡坎和跌水,这是与细沟相区别的明显标志,水流的冲刷能力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的水流切割的深度和长度都进一步增加,沟床开始出现非常明显的沟缘,地面出现了明显的深沟;其四是冲沟阶段。该阶段深沟在深度和规模方面都明显在拓展,沟深一般达数十米,长度达数公里,在沟床中存在大量冲积物,沟的侧蚀程度加大,对地面的破坏程度明显增大。随着深沟切割程度加大,沟的两岸发生崩塌,沟床开始形成明显的缓坡,沟槽进一步加宽,这时地表已经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植被不能找到稳定的生存环境。从冲沟的发育过程看,陡坡的地貌、破碎的地表以及植被稀疏

27、等都成为冲沟发育的条件。西藏河谷地带存在纹沟、细沟、切沟、冲沟等多种形态,从纹沟到冲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在变化过程中如果进行恰当的生态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持在细沟乃至纹沟以前的状态,就能够抑制纹沟向冲沟发展,这需要在植被的搭配方面进行前瞻性设计。研究认为,在物种的选择方面可以考虑膏桐、木豆、象草、木棉树、金合欢、凤凰木、羊蹄甲等,在固土、防冲、拦淤等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四)自然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致使生态环境面临新挑战根据相关研究文献,西藏高原仍然处于整体拾升过程中,高原山地抬升给坡面物质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并且河流下切作用进一步增强,河谷地区重力侵蚀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增加,河

28、谷地带的山地灾害数量会进一步上升。研究显示,西藏高原自1 9 6 0 年以来气温在持续升高,1 6 气温升高造成冰川和冻土加快消融速度,山地侵蚀作用也会因此而加强,这会对河谷经济的产业布局、生78物量产出的增加等进一步造成阻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河谷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开发力度在进一步加大过程中,西藏河谷脆弱的生态环境会面临新的挑战,西藏生态环境修复因而也会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光热资源充足与蒸发量大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突出。受山脉地形影响,暖湿气流无法进人河谷并在迎风坡形成降水。气流越过迎风坡后下沉增温,再加上河谷底部集聚的热量,河谷地形容易形成楚风效应,这会进一步增加生物产量

29、的不确定性。蒸发量大掩盖了光热资源充足的优势,土壤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土壤水分的有效保证率较低,植物生长受到负面影响,生物产量难以提高。三、西藏河谷地带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举措西藏河谷是生态脆弱区,但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河谷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实现完美套叠,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实现协同发展。因此需要制定生态修复的系统方案,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系统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在“一江两河”地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成为西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在促进西藏河谷地区的生态建设的同时

30、,也需要注重河谷生态的生态经济学意义。森林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生物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炭储库和绿色水库,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依托,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除尘除燥的重要生态资源。在提升西藏河谷生态质量的过程中,需要以森林为主导的植被建设为抓手,综合考虑林、地、水等多种因素,推出西藏河谷生态环境的保护举措。(一)修复河谷地带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西藏包括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荒漠等高原文化研究1 2 0 2 3 年3 月创刊号多种景观类型,为了对河谷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且具有很强的速生特点和吸水保水能力,根系较为区进行生态修复,需要在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

31、、生发达,对改善土壤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态安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修复模式等车桑子、扭黄茅、孔颖草以及罗望子、余甘子等对方面展开研究,重点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河谷环境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具有抗旱和耐其一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摸清全域生态资源瘩的优势,在能够改善土壤品质的同时,也具有较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在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环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激发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改良进行动态监测和危机预警;其二是草地生态系统修过程中,在改善河谷区域生态环境过程中可以考虑复。加强对草地退化机理的研究,结合封育技术进作为先锋植被。不同环境条件下,先锋树种的搭配行草场改良,对草地生态效益进

32、行系统性评价,在也需要讲求科学性。草地的投人与产出之间实现平衡;其三是森林生态研究认为,可以按照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搭配,系统修复。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监控,在对在生态治理实践中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罗望子+森林进行资源考察基础上,加强生态机制评估和生木豆+象草”“麻疯树+木豆”“龙眼+香叶天竺态旅游规划建设;其四是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对区葵+龙眼+台湾青枣”。几种组合种植模式都能够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与功能进行系统把握,产生较好的效果。通过科学选择植被以及组合种植在能量流、水循环、生产效率与演替趋势等方面展模式,可以在降低环境维护成本的同时带来一定经开系统研究,基于农业生态循环原理构建农业

33、发展济收益,在农民收益、社会收益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模式;其五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等多目标上实现协同。需要论及的是,在植被选择系统与气候因子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重方面不能盲目选择外来物种,在考虑不周情况下可点放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元素、氮元素的生态循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生物灾害。云南省元谋河谷建构湿地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构湿地生态系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采用了四种组合方式,即“罗望统的系统保护策略;其六是荒漠生态系统修复。重子+木豆”“罗望子+柱花草”“罗望子+象草”“罗点放在荒漠化指标体系以及气候变化对荒漠生态的望子+自然草被”不同的植被组合方式产生的效果影响层面,在“一江

34、两河”流域的既有经验基础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总体上都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改加强区域遥感和 GIS动态监测。1 7 良效果。植被可以为养牛鸡鱼猪提供饲料,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为农牧民带来了较好的(二)科学安排河谷地带的组合种植模式降低收益。1 9 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西藏河谷生态保持水土流失和修复提供参考。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表层被铁锰胶膜覆盖,水分的人渗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历时短和高强度降雨只能形成地表径流,人渗率不高且对地表形成冲刷,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此只有在植被选择上进行科学建构,才能够尽量降低因土壤成分导致降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达到保持水土和促进生态建设的目

35、标。千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植被品种的选择必须遵循从严原则才能达到保持水土的目标,只有适应能力强和耐热耐旱的植物才能在该环境中成长。1 8 长期研究发现,剑麻、银合欢、木豆等的适应能力较强,并(三)突破生态瓶颈和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干热河谷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可以考虑如下几种实施方式:其一是林果经济模式。干热河谷光热资源充足,最宜发展林果业,既能改善生态环境,也能为农牧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林果的品类方面进行精心选择,要选择抗风强、耐干早、根系发达从而具有较好固土蓄水能力的树种,樱桃、苹果、桃、梨、柑橘等树种都比较适宜79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

36、发展举措丨孟祥林这样的环境;其二是建设生态林模式。生态林的生态修复目标从长过程看是在为河谷经济建设森林银行,杉木、云南松、杨树、滇油杉、华山松、桦木等树种都适宜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为西藏河谷区域积累大量财富;其三是蚕桑养殖模式。桑树具有很好的固土蓄水功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养蚕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采用“营养袋育苗+小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在河谷地带实现一步成园的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使西藏河谷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观。这项技术易于被农民掌握,关键是在种植桑树的同时,让农民掌握养蚕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四是林草牧模式。该种

37、模式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思路,利用果园和桑园内的空地种植黑麦草、紫花首、百三叶等牧草养殖牛羊兔等,构建起“树上结果+地上种草+圈里养牛”的生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经营周期短,易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短链产业与长链产业结合,更有利于保护脆弱生态环境;其五是花椒经济林模式。花椒耐旱和喜光,适宜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半阳坡微酸性土壤环境中,不需要较多的人工管理,能够有效绿化环境和保持水土,是河谷地区农民利用山坡地、边角地提高收人的举措之一。(四)土地划等分级并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分类治理河谷地区总体上坡度较大且土壤流失严重,但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仍然存在细微差别。为了充分利用河谷地区稀缺的土地资源,需要在对土地划等

38、分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治理,这样会提升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治理效果也会大幅提升。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划分为五等:土质好、地势平坦、肥力好、产能高、耕土深、保水好、无流失的土地为一等地;土质中等、水源有季节性保证、耕土较深、土壤存在片状流失问题的土地为二等地;土质差、不宜产粮、灌溉无保障、存在网状片蚀的土地为三等地;土层浅、坡度大、肥力低、植物生产严重受到抑制的土地为四等地;坡度大于3 5、80存在滑坡问题、植被零星生长、难以用作农林牧用地的土地为五等地。针对以上不同情况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措施:一等地要进行深度开发,合理调整农林果蔬的种植结构,保证粮菜的生产规模和质量,适当发展林果业。在发

39、展林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河谷地区的光热充足的优势,种植名优特水果,提高资源和空间的利用效率,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等地和三等地具有较强的生态脆弱性,在农作物方面需要选择抗旱、质优、早熟的品种,在立体空间的利用方面适宜采用“乔一灌一草”“乔一草”和“灌一草”等结构,在作物品种的选择方面,可以考虑罗望子、攀枝花、毛叶枣、番石榴、剑麻以及番木瓜等生长期较短的耐旱作物。对于无水源保证的旱地可以选择耐旱、耐热、多年生、勿须人工管理的余甘子、剑麻、毛叶枣、金合欢以及豆科的牧草植物。对于四级和五级耕地,需要尽早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的措施,在改造过程中逐步按照“原生草被人工草被

40、一人工灌木经济林”的发展顺序进行。使得坡荒地向有利河谷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五)依托河谷特色资源创新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河谷地区为了做到持续发展需要在农林复合经营方面做文章,林下经济、立体经济、复合种植、循环农业等都是独特的景观,是非常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西藏河谷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开发多种样态的农业复合种植方式,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在美化生活,在解决生态脆弱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生态旅游资源。“立体种养”的生态修复模式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具有较好的旅游观赏价值,生态修复模式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现了当地人治理河谷生态的智慧,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西藏河谷生态旅游在拉动西藏河谷区

41、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度持续增加。在河谷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生态农业为切人点,创新经营理念、丰富发展通道和拓展生产空高原文化研究1 2 0 2 3 年3 月创刊号间,将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和日常生活完美融合,低程度,同时能够很好地促进粮食、蔬菜、水果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力转变成种植业的发展以及鱼、猪、虾蚓等养殖业的发展。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其三,加工污染防治。工业园区的污染主要表生态旅游,需要在农业的生态内涵方面做文章,生现在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集聚”态农业需要突出观赏价值、生态功能,在旅游产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集聚的目的在于通过

42、资源的娱乐性中融人体验性,通过旅游文化创造旅游产共享、空间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边际成本,通品,并通过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旅游文化的张力。过创新发展模式在腹地内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点 2 0 1,在旅游资源内容方面,需要不断开发地貌资源、水但集聚也因集中排污使区域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能文景观、文化景观、生态景观、民俗景观等,将旅力受到挑战。因此,前瞻性地出台污染防治预警措游景观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让游施就显得非常必要,规模化发展需要与规模化治理客享受生态美食、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是河同向同行,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污谷地带的短板,也是发展河谷经济的底牌,高质量水处理体系、严

43、格企业预处理和创新污水净化技术。的区域经济需要以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依托,需加工企业需要通过引进工艺、内部挖潜,通过采用要处理好结构与建构间的关系,做好长远打算。厌氧技术、接触氧化等处理工艺,淘汰落后工艺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六)通过加强污染物防治筑牢西藏河谷经济的生态根基河谷地带的环境污染主要涉及种植污染、养殖污染和加工污染等,对于不同情况的污染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其一,种植污染防治。在不断拓展青稞种植规模的同时,需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青稞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种植规模逐步扩大过程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的新技术,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科学施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

44、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尽快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或颗粒等秸秆饲料。其二,养殖污染防治。养殖污染主要体现在粪便污染和病死畜禽污染。畜禽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在粪便处理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生态化发展”的原则,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等技术,加快粪便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尽快走出一条“养殖一沼气一种植”的生态发展模式,妥善处理养殖、能源、肥料间的关系,将环境污染降到最结论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基础薄弱是西藏河谷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持续提

45、升的瓶颈,为了进一步优化西藏河谷经济的产业结构,基于既有资源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构以高原文化为依托的凸出生态特色的致力于持续进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有序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西藏河谷是西藏河谷经济的文化支撑、经济动脉、生态屏障,对西藏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分布广泛,光热充足但降水分布不均,冲沟发育,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包括修复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科学

46、安排组合种植,发展生态经济和开发旅游,对土地划等分级并进行分类治理,加强污染物防治等。农业产业是西藏河谷经济的支撑,生态环境是河谷农业的依托,提升河谷经济的发展质量需要处理好工农、城乡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产业布局81西藏河谷生态:战略地位、存在问题与发展举措丨孟祥林与城市布局间的关系,当前发展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为涉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西藏河谷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方面协同发展,发展经验能够为全国其他区域的河谷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河谷生态的保持和完善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依托,人们的生产实践对自然的每一次否定也正在以不同方式确证着对自身的否定,人

47、类肯定自身需要以肯定自然为前提,自觉地肯定自然的发展才是持续的有未来的发展。参考文献:1侯亚红,强小林,西藏河谷农区灌水和中后期降雨对高产青稞耗水量与产量的影响 J.中国农学通报,2 0 1 5(2 6):1 7 0-1 7 5.2仓木觉,潘刚,西藏林芝尼洋河谷砂生槐种群及其发芽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 0 1 1(2 3):3 4-3 5,3李海东,沈渭寿,赵卫,等,西巍高寒河谷沙地生态恢复与安全屏障建设的对策建议 J.环境科学与技术,2 0 1 3(1 2):1 6 0-1 6 3.4杜军,俞海卿,袁雷,等,近4 0 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J.地理学报,2 0 0 9(

48、5):5 8 1-591.5贺义方,法国商贸重地一马恩河谷省 J.进出口经理人.2 0 0 8(1):3 6-3 7.6镇雪锋,张松.英国工业遗产保护区的保护复兴经验与借鉴以纽卡斯尔奥斯本河谷保护区为例 J城市建筑,2 0 1 2(3):2 4-2 7.7李红梅,宋书巧,张建勇,等,右江河谷生态农业模式调查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 0 0 7(1 0:1 7 6-1 7 8.8汤尚颖.汉江河谷地带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模式研究 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1 8(2):1 2-1 6.9杨甫旺,刘祖鑫,面对现代化浪潮冲击与发展的金沙江河谷傣族传统文化一以云南大姚县高坪子村为例 J.楚雄师范

49、学院学报,2 0 0 4(5):2 6-3 0.10铁淑睿,鲁甸县江边河谷区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建设的思考 J.云南农业,2 0 1 7(7)2 3-2 4.1 1 张永海,王伟君,“五位一体”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西藏拉萨市为例 J.西藏发展论坛,2 0 2 0(3):6 2-6 5.12王友文.略论在伊犁河谷创建国家西部生态环境示范区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基本条件 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 0 1 0(4):2 3-2 6.1 3 陶和平,高攀,钟祥浩.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一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J.山地学报,2 0 0 6(6):7 6 1-7 6 8.1 4 钟祥浩,刘淑珍,王小

50、丹,等,西戴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战略 RI.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专题论坛,2 0 0 4:6 2-6 5.15白克军,马军,李洪,大渡河干热干旱河谷区生态经济模式探索 C.四川省林学会会议论文集,2 0 1 7(4):1 1 6-1 1 9.1 6 乔建平,滑坡减灾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7:1 1 9-1 4 6.17李忠魁,郭海涛,潘刚.关于西藏景观生态问题及修复的框架构思 CI.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2 0 0 9:1 3 1-1 3 5.1 8 1 唐国勇,高成杰,李昆,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J.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