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动力工程系
一、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共设有6个二级学科,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其中四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分别是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其中热能工程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在这几个学科都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还在不断开拓创新,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专业介绍
l 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是本一级学科内其它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其它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主要业务范围: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气动热力学、多相流,能源的清洁高效转换及新能源等。
我校是国内较早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在以下一些方向取得了进展,并形成特色。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我校在火用分析与热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校是我国节能理论与技术早期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早在1974年就把火用分析正式列入教材,1980年开始撰文提倡火用分析。1982年在国内首次把现代热经济学写入教材,1985年出版了节能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节能原理》,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又进一步致力于把现代节能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单耗分析理论,用于电厂节能降耗、热电联产、海水淡化、余热利用等各领域。
我校是国内热经济学的创始与倡导单位之一。多年来在热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提出了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热经济学定价等新理论。
(二)我校在发电厂节能诊断与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九十年代以来,我校在能量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火电厂节能潜力诊断的理论及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的新方法—热耗系数变换法。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火电机组性能在线监测与能损诊断系统。本系统已在达拉特旗发电厂、张家口发电厂等几十家电厂投入使用,对指导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直接经济效益达两千多万元。
(三)我校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我校是怀来地热电站及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一号机组的主要设计单位,解决了大量涉及非水工质和地热电站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我校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利用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我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目前正深入开展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分散式能源系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四)传热强化与节能方向
1、先进能量系统中相变过程与多相流体的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包括空冷凝结系统的数值模拟、热态风工程实验研究和换热强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向我国的能源生产领域进行技术转化;对先进的自激振荡流热管的传热强化以及其中的不稳定相变机理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探讨这种高效的热控制方式在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应用。
2、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关键热质传递过程
围绕高温燃料电池电站的主流发展方向¾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流动和热质传递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将场协同传热强化理论面向多尺度和多物理量场的传递过程进行拓展,从传热传质、流动和电化学以及材料学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探讨提高电池性能、优化极化特性的途径。
3、基于强化传热场协同论的节能新理论
以场协同理论为指导,进行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开发,分别研究内流和外流的纵向涡作用原理和实现方式,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大型发电机组适用的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和单元设备,积极开发适用于电力工业的新型高效节能单元设备,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发展场协同强化理论,将基于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强化理论面向多相流动和相变传热传质过程以及多尺度传递过程作系统的拓展,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加强我校在节能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传统优势。
招生目录:
01能量系统单元传热的强化与控制
02先进能量系统与可再生能源
03节能理论和技术
04能量系统集成与评价
05热力系统、设备建模与仿真
06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及计算机应用
07板式换热器传热研究
l 热能工程 080702
本学科是我校传统的主力学科之一。始建于1958年,1978年首批招收发电厂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调整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1997年更名为热能工程),1990年设立博士点,1998年增设工程热物理硕士点及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1996年经原电力部批准,列为首批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经国家电力公司批准立项建设部级重点实验室“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
2004年立项建设“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5年立项建设“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校的热能工程学科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的经济安全问题开展研究。
(一)电站热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网络化故障诊断技术、振动及弯扭耦合振动分析、热力设备性能分析及远程诊断技术等研究。在机网协调与轴系稳定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前沿水平。针对机网相互作用问题,自行研制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应力在线监测系统”,已在数十台大型机组投入运行,该系统得到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六部门颁发的“国家级新技术产品”认证。与数个电厂合作,开展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发电设备维修管理研究,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及其系统的故障模式、维修策略,设备和系统的评级技术及计算机化维修管理系统等;通过实施状态维修改变发电厂目前采用的定期维修制度,大大降低了发电厂的运行与维修成本。上述成果均已在发电厂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热力设备寿命管理与延寿技术
研究组自1963年来开展了汽轮机及锅炉部件热应力、疲劳、蠕变和寿命管理的研究,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有创新性的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曾应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方法对国产200MW、300MW、600MW等各型转子和锅炉的主要部件在非稳态工况下的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同时对转子和相关材料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疲劳损耗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并对复杂载荷下转子裂纹扩展规律和其它领域材料的热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大容量火电机组寿命管理与调峰运行》、《锅炉部件寿命管理》等至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著。上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多年来,研究组完成热应力在线监测、寿命管理、大机组调峰和优化启停运行等科研项目40余项。1994年,研究组承担了国家攀登B项目“汽轮机热应力控制”。1998-2002年,研究组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汽轮机部件寿命管理研究”。系统地对国产转子钢和螺栓钢等材料开展了疲劳、蠕变、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实验研究及寿命诊断新技术研究。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针对汽轮机重要部件的寿命管理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汽轮机多部件的在线监测、离线评估及部件失效分析,并已在发电厂得到应用; 2002年12月,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项目鉴定专家组认为:“研究组在汽轮机部件的疲劳、蠕变及损伤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汽轮机部件寿命评估新技术和汽轮机部件寿命管理系统方面取得了国内外有创新性的成果;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成果提高了我国电站热力设备寿命诊断、监督和评价的能力及技术水平。
(三)在燃烧室流动、传热与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校是国内最早从事燃烧室传热、流动和燃烧过程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的单位之一。曾承担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锅炉燃烧室流动过程数学模拟方法的研究”,电力部“六·五”课题“锅炉燃烧室三元传热计算方法研究”,能源部“八·五”课题“锅炉燃烧室传热、流动和燃烧过程数学模拟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对十几台300MW、600MW等大型电站锅炉的性能进行了预报。
(四)在煤燃烧理论与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超细煤粉再燃还原NO的实验与反应机理;超细煤粉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煤着火和燃尽实验与理论;混煤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流化床传热、燃烧理论;循环流化床锅炉动态特性建模与控制;电站锅炉煤粉燃烧器的实验研究与改进。在CO2/O2气氛中煤粉燃烧的理论上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最早开发了电站锅炉积灰结渣在线监测及优化吹灰系统,并成功应用于300MW机组。
(五)我校在热电联产与海水淡化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宋之平教授致力于从总能系统的角度研究热电联产与海水淡化技术。首次研制了我国日产1200吨等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所研究的课题“热电厂海水淡化技术在解决我国淡水资源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部级鉴定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热电联产”和“试论联产电厂热电单耗分摊中的人为规定性与客观实在性”等受到了同行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由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招生目录中的一些研究方向已在工程热物理学科中介绍。
招生目录
01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
02发电厂节能技术与市场化运营
03能源规划与管理
04发电市场与监管
05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
06电站机组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
07发电厂商业运行与辅助决策
08电厂辅助设备节能新技术
09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的计算机模拟及监测
10锅炉整体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1对流传递过程中的场协同强化理论及应用
12高温燃料电池的热质传递过程及其在先进能量系统中的应用
13能源利用与评价
14热电联产海水淡化
15环境污染控制
16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7热力设备失效预防与绿色再制造技术
18智能结构与智能材料
19电力可靠性分析
20核电厂核级设备结构完整性分析
21核电厂系统瞬态事故分析
22高坝结构、岩石地基与边坡的设计理论
23环境流体力学
24水(能)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
25水电能源经济
26水、火电系统调度自动化
27水电厂状态监测与优化维护集成系统
l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我校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型电站汽轮机、燃气轮机,主要研究内容为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振动监测、寿命管理、运行优化、状态检修等方向。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由于学科的交叉等原因,我校在该方向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相关内容已在热能工程学科中介绍。
招生目录:
01动力机械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02动力机械的控制、监测和优化维修
03热力设备微纳米表面延寿技术
04动力机械的安全性评估技术
05电站机组安全经济综合诊断技术
0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优化技术
07大型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智能诊断
08现代测试技术
09动力机械先进实验技术
10微型/超微型燃机内气体动力学问题研究
l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
主要研究方向有:泵与风机运行状态监测与节能技术、气动声学及其在流体工程中的应用、流体动力学及应用等。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泵与风机的内流理论;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泵与风机的优化运行管理;泵与风机节能改造的理论与技术;新型高效泵与风机的优化设计开发等。
本学科组从60年代就开始开展上述研究工作,在离心风机内部流场的研究方面,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解决了低负荷下风机效率偏低和振动问题;在泵与风机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引进国外电厂先进的调试方式,对泵与风机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选择,经改造后的电厂辅机运行系统运行稳定、节电效果显著,尤其是大型轴流泵的并列稳定运行技术,属首次在国内应用,经电力部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泵与风机的运行性能监测方面,得出无节流方法监测流量、效率和功率的数学模型。
招生目录:
01泵、风机节能的理论与技术
02流体工程中的噪声、振动机理及控制
03气动声学理论及其在流体工程中的应用
04流体机械的设计理论与应用
05流体机械的优化设计
06动力设备通流部分优化设计
07流体机械的安全性评估技术
08流体机械优化设计
09流体机械的控制、监测和优化维修
10流体结构相互作用
三、博士生导师
黄其励,男,1941年1月生,汉族,辽宁营口人, 1987.6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
黄其励教授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曾培养博士生1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新技术。
陈蕴博,男,193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机械工程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蕴博教授长期从事材料、材料加工领域科技工作。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多项,为解决重大工程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应用量大面广的材料、材料涂层技术以及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工作。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3等)四项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等)六项次,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10项次。出版专著三本,发表论文7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
杨昆,男,1957年1月3日生,汉族,河北省尚义人,1992年获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杨昆教授在发电厂安全与经济运行及发电市场监管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级新产品一项,省部级教学或科技成果二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60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20篇,专著3本。兼任电力企业故障诊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热力发电》杂志编委等社会和学术等职。曾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25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设备状态监测诊断及预知维修;热力设备寿命延长控制技术;发电市场与监管。
安连锁,男,1955年10月4日出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连锁教授在气动声学理论及应用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2等奖,河北省教学成果3等奖,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7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篇,专著2本。曾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20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延寿技术
宋之平,男,1933年7月生,汉族, 1960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担任先进能量系统研究所所长职务。
宋之平教授在节能新的理论与技术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0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多篇,专著1本。曾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多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节能新理论与技术
徐鸿,男,1959年07月17日生,汉族,浙江人,1993年至2000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国立材料检测研究院学习和工作,1998年4月获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徐鸿教授长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温材料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疲劳和蠕变损伤机理研究、材料粘塑性循环本构、结构力学分析和动力机械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曾参与和完成电力部及国电公司部级项目二项;欧共体“高温材料蠕变和疲劳特性寿命及改进设计”理论和实验项目一项;参与欧共体缺口试件的多轴蠕变特性实验标准的制定;参与完成德国国家DFG和BMBF研究项目五项,以及工业界资助项目近十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0余篇。兼任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汽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动力机械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30余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8项,其中: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二项,工业界项目六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设备高温部件材料损伤、强度评估、流体机械节能和优化设计等。
杨勇平,男,1967年4月26日生,汉族,山西柳林人,1995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担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动力工程系主任、先进能量系统研究所所长、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
杨勇平教授在热能工程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6年获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8年获华北电力大学年度科研先进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0余篇,被EI收录6篇。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26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技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1项、北京自然科技基金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发电企业效率、成本、优化、仿真;能源规划与管理;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后续能源。
刘登瀛,男,1938年9月26日生,汉族,四川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传热传质研究所所长。
刘登瀛教授在传热传质学领域和先进干燥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项,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专著3本,译著一本。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干燥专业组负责人。曾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4名,博士后4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变与多相流体传热传质的强化与控制。
刘宗德,男,1963年5月8日生,汉族,湖南长沙人,1995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担任微纳米表面技术研究所长、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职务。
刘宗德教授在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等研究领域成果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一等奖二项,三等奖1项,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兼任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锻压技术》编委。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20余名。
目前承担科各类研项目5项,其中:作为课题总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课题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
孙保民,男,1959年2月25日生,汉族,山东人,199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
孙保民教授在燃烧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次,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委员会委员。曾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6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项,其中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863”项目一项,作为分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的计算机应用。
王丽萍,女,1956年1月22日生,汉族,云南昆明人 ,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丽萍教授在水资源经济学、水利工程经济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库调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15项,在研3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7项;有5项科研成果经国内同行专家评审鉴定,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0名;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2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9篇,出版专著一部,统编教材一部;现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①水(能)资源系统工程:着重以系统思想观点研究水能资源规划、设计、管理中理论及应用问题;②水资源经济与能源经济:研究水资源经济分析、水资源价值及水价、水市场、电力市场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纪昌明,男,汉族,湖北洪湖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筹)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纪昌明教授在水资源系统管理多目标可靠性规划和风险分析基本理论、大系统多目标决策理论及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库调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成果突出。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课题)等28项,在研项目4项。已完成的成果中10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曾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已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3篇,其中3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著作一部。现任中国水利学会等4个一级学会理事或专委会委员;《水力发电学报》等三个核心期刊编委;水利部水资源论证报告评审专家;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已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37名,指导加拿大和日本留学研究生等3名。
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①水资源与能源科学:着重以系统思想观点研究水资源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管理、水电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等理论及应用问题;②风险管理与决策理论:研究水资源工程中水文、水力、结构、环境、经济、管理等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理论及应用问题。
康顺,男,陕西西安人,1955年12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流体工程与流体机械研究所所长。主要兼职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尤迈克(北京)流体工程教授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流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叶轮机械内真实流动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CFD可信度分析研究等。
康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和CFD专家。科研工作经历主要覆盖以下主题:有无卷弧翼旋成体的马格努斯效应;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低速、高速风洞实验;应用于分析叶轮机械内三维流动的拓扑法则;叶轮机械内三维边界层的计算;叶轮机械三维内部流动和飞行器三维外部绕流的试验的数值研究;二维、三维风力透平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轴流和离心压缩机以及轴流和向心透平内三维定常和非定常流动的数值研究;边界层转捩流动的模拟;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叶轮机械优化设计;以及先进CFD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涵盖:风力透平、压缩机、涡轮、泵、飞行器、建筑群等)等。
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包括: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形状S1和S2流面的边界层方程和求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系列分析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流谱的拓朴法则;通过对压气机叶栅实验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流动现象,并独创性地对这些复杂的流动结构予以科学描述;通过对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些细微的流动现象和几何形状复杂区域的流动结构;通过对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间隙涡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离心压气机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次得出心压气机流道内二次涡量随叶片几何和流动参数变化的规律等。
自从1984年至今,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4篇在国际权威学报《ASME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上发表。曾于1994年获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颁发的Iwan Akerman奖。获奖题目为:三维压气机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非比籍学者;1998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2002年或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并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工作。
陆道刚,男,1965年08月16日生,汉族,江苏省江都市人,1995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陆道刚教授在核反应堆工程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利学和反应堆结构力学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5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篇。兼任中国力学会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兼职教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委员。曾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5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水利学和反应堆结构力学
四、硕士生导师
序号
姓名
职称
性别
所属二级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1
宋之平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节能理论和技术;发电厂节能技术与市场化运营
2
杨勇平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先进能量系统与可再生能源;能量系统集成与评价;发电厂节能技术与市场化运营;能源规划与管理
3
周少祥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节能理论和技术;能源利用与评价;热电联产海水淡化
4
胡三高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热力系统、设备建模与仿真;热电联产海水淡化
5
安连锁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
6
杨昆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发电市场与监管;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
7
徐鸿
教授
男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
动力机械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动力机械的控制、监测和优化维修;动力机械的安全性评估技术;流体机械优化设计;流体机械的安全性评估技术;流体机械的控制、监测和优化维修
8
付忠广
教授
男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电站机组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优化技术;电站机组安全经济综合诊断技术
9
张光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电站机组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
10
戈志华
副教授
女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大型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智能诊断;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
11
卞双
副教授
女
热能工程
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
12
刘登瀛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
能量系统单元传热的强化与控制
13
杜小泽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对流传递过程中的场协同强化理论及应用;高温燃料电池的热质传递过程及其在先进能量系统中的应用;板式换热器、传热研究
14
孙保民
教授
男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的计算机模拟及监测;电站锅炉热暂行规定各、污染控制及计算机应用
15
刘彤
教授
女
热能工程
锅炉整体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6
李文彦
副教授
女
热能工程
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的计算机模拟及监测
17
程金明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环境污染控制
18
郭民臣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发电厂节能技术与市场化运营
19
朱萍
副教授
女
热能工程
发电厂商业运行与辅助决策
20
梁双印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热力系统、设备建模与仿真;电厂辅助设备节能新技术
21
顾煜炯
教授
男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动力机械的控制、监测和优化维修;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2
刘宗德
教授
男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热力设备失效预防与绿色再制造技术;热力设备微纳米表面延寿技术
23
刘东雨
教授
男
动力机械及工程
热力设备失效预防与绿色再制造技术;热力设备微纳米表面延寿技术
24
安江英
教授
男
动力机械及工程
热力设备失效预防与绿色再制造技术;热力设备微纳米表面延寿技术
25
何青
教授
男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大型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智能诊断;智能结构与智能材料;
26
李林
副教授
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
先进制造技术;动力机械设计与控制技术
27
张照煌
教授
男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工程机械控制方式及实现;工程机械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
28
芮晓明
教授
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工程;智能化仪器与设备
29
刘衍平
副教授
女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
30
常连生
教授
男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动力机械设计与控制技术、动力设备工程及管理
31
叶定海
副教授
男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工程机械控制方式及实现;工程机械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
32
柳亦兵
教授
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智能化仪器设备;数字化与网络制造技术
33
康顺
教授
男
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动力机械或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先进高性能旋转机械数值仿真研究;微型/超微型燃机内气体动力学问题研究
34
陈党慧
副教授
男
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气动声学理论及其在流体工程中的应用;流体机械的设计理论与应用;动力机械先进实验技术
35
陆道刚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核电厂核级设备结构完整性分析;核电厂系统瞬态事故分析
36
纪昌明
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水(能)资源系统规划与 管理
37
王丽萍
教授
女
热能工程
水、火电系统调度自动化、水电能源经济、
38
张华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环境流体力学
39
刘永前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水电厂状态监测与优化维护集成系统
40
李芬花
副教授
女
热能工程
水工结构数值分析、大坝安全监测与评估
41
董福品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高拱坝应力控制标准
42
董长青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
新能源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43
程伟良
副教授
男
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
智能专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热力设备的经济运行及优化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