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课堂练习二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如下器材供选用,请把应选用的器材填在横线上_ (填字母)。 A1m长的粗绳 B1m长的细线C半径为lcm的小木球 D半径为lcm的小铅球 E时钟 F. 秒表 C最小刻度为mm的米尺 H最小刻度为cm的米尺 I铁架台 J. 附砝码的天平,2 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他将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步骤: A. 测摆长l :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 B测周期T :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1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停
2、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t ,算出单摆的周期 T = t /60 ; C将所测得的l和T代人单摆的周期公式 ,算出g填入报告册. 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 (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3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如图6-25所示,P、Q两个质点的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3.5 m和x6.5 m处。在t10.5 s时,质点P恰好此后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则t2_s时,质点Q此后第二次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当t10.9 s时,质点P的位移为_cm。4(2007年海南)列间谐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位于原点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6-26所示该振动的振幅是 _cm;振动的
3、周期是 s ;在t等于周期时,位于原点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 cm。图6-27为该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点位于x=0.5m处。该波的传播速度为 m/s;经过周期后,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 _ cm。5.某实验室中悬挂着一弹簧振子和一单摆,弹簧振子的弹簧和小球(球中间有孔)都套在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某次有感地震中观察到静止的振子开始振动4.0 s后,单摆才开始摆动此次地震中同一震源产生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波长分别为10 km和5.0 km,频率为1.0 Hz假设该实验室恰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求震源离实验室的距离 解析:地震纵波传播速度为:vPfP,地震横波传播速度为:vSfS震源离实验室距离为s
4、,有: 解得:6图6-29为某波动在t =10s时的图像,图6-30为图1中x =10cm处P点的振动图像。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该波动的振幅、波长、周期、频率是多少?(2) 波向哪个方向传播?速度是多少?(3) 画出图6-29中x =20cm处Q点的振动图像。7在一列沿水平直线传播的简谐横波上,有相距0.4m的B、C两质点,t1=0时,B、C两质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而且B、C间有一个波谷。当t2=0.1s时,B、C两质点的位置刚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并且这时B、C间呈现一个波峰一个波谷,波谷到B点的距离为波长的四分之一,试求:(1)该简谐横波的周期、波速各为多少?(2)若波速为2
5、7m/s,则t3=0.3s时质点C的振动方向怎样?参考答案11.解析: 测摆长时是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若用粗绳,粗绳质量不能忽略,则摆长无法测定,故选B ,铅球密度大,摆动中阻力的影响相对小些,摆长的测定也相对准确,故选D. 计时使用秒表方便,故选F测长度应准确到mm ,故选C ,本实验中不需测质量,但必须将小球悬挂,故选I 。答案 B、D、F、C、I 12解析: A. 要用卡尺测摆球直径d ,摆长l等于摆线长加上d2 B. 周期T = t /29.5, Cg应多测量几次,然后取g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13解析:在t10.5 s时,质点P恰好此后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P质点,Q点t=0时刻振
6、动方向向下,所以t2=0.6s时,质点Q第二次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t10.9 s时质点P位处波峰故位移为2cm。答案 0.6 214答案:8 0.2 0 10 8三、计算题15解析:A0.1 m 0.10.20.30.40.50.60.10.080.080.1y/mt/s16解析: (1) A=15cm, =40cm, T=20s, f=0.05Hz (2) 向右。=2cm/s. (3) 17解析:(1)有题意可知,t1=0时波形应为下图中的实线所示,而t2=0.1s时图线为下图中的虚线所示。若波由B向C传播,由平移法(将实线波形向右平移即为虚线波形)可知,结合可得, 其中 同理,若波C向B传播,由平移法实线波形向左平移即为虚线波形知,结合可得,其中(2)只要预知波的传播方向就能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因此带入的表达式在的表达式中得到,n有整数解,故波是从B向C传播的此时,C质点经平衡位置向下振动。- 4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