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_黄德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789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_黄德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_黄德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_黄德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HA 07/2023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02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006-05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 2022-09-29摘 要摘 要 该文以建筑类型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案例的剖析,梳理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理论应用的概况,探讨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原型选择的多样性、原型提取方式的批判性、原型转译方式的逻辑性、原型再现方式的亲地性特征,为探寻建筑实践的本源与未来建筑实践应用的方向提供新思路,以增强我国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的逻辑性,加强我国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

2、与我国历史、文化、地域的联系。关键词关键词 类型学 建筑实践 转译 原型 建筑形式 Abstract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and tak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we comb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ypology theory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

3、ina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cases of typology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and discuss the diversity of typology application prototype selection,the criticality of prototype extraction methods,the logic of prototyp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ina.T

4、he affinity of prototype reproduction provides new ideas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pplication,so as to enhance the logic of typology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ina,and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typology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our history,culture and region.KeywordsKeywords Architectural typology,Architectural practice,Translation,Prototype,Architectural form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探析Application of Typology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ina黄德安|Huang

6、Dean杨 琳|Yang Lin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筑实践,但也面临缺少自己独立建构又符合国情的建筑实践理论,导致有些实践出现盲目性,出现了许多奇特的建筑(图1)。这些建筑过于具象,抛弃了建筑内在逻辑性,与历史地域、文化传统割裂,破坏着城市文脉与城市形象,体现了建筑实践中对类型学拙劣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错误的实践方向。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受建筑理论影响启“思”、明“理”后在建筑设计中悟“道”、习“法”的过程,这一过程运行的正确与否会决定建筑作品的走向,从而决定着建筑作品的高度、深度。寻找一种正确的建筑实践方向是必要的。我国当代众多建筑实践中都应用了类型学理论。类型学,最初是用以

7、描述、研究和比较不同物体间结构形式的分类特征的学科1。在建筑学研究中,类型学是揭示建筑构成逻辑、寻找建筑最初最本质原因的理论。“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2,类型学理论认为建筑最本源的力量便在于原型,原型可以看作是建筑形态如公式般的永久浓缩。探讨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可以看作是探索和思考建筑实践中原型的提取应用过程,这一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发现原型提取原型转译原型重构原型”。通过对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代表作品中类型学应用的剖析,探讨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建筑实践的本源与未来建筑实践应用的方向。1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

8、型学的应用概况1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概况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应用的类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阿尔多罗西所主张的新理性主义类型学,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DOI:10.13942/ki.hzjz.2023.07.0137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丨丨 形式,可以对已存在的建筑类型进行确认、归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类型,这种原有存在的建筑类型可称之为“原型”。汪丽君认为原型是从历史中抽取后简化还原后的结果,它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但却是建筑实践者在精神和心理上内化后与历史关联的产物3。彼得罗厄认为类型学的应用可分为重视组织序列与秩序性的组织性类型学、强调可重复性与范式的

9、模式类型、解决一般序列的元素类型,三个子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交叉运用4。但建筑实践上的应用具有问题的复杂性和创作的随机性,因此类型学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多是三者的耦合。依照建筑实践的横向时间和对原型理解转译的程度,我国当代建筑实践的应用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原型转译的初步应用(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原型转译的深入探索(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型转译本土化的应用(21世纪初)、现今原型转译多元化的发展(2015年至今)。2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剖析2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剖析2.1 初期原型转译的初步应用原型转译在我国最初的应用可追溯到1950年代我国建筑民族形式复兴的提出,

10、民族形式建筑可分为古典式、民族式、地域式,例如当时流行的建筑大屋顶形式就是一种混合古典式与民族式的应用,但一味刻意地仿古,失去了建筑实践中能动的创造性,使得一些民族形式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加之过分追求唯美精致,经济造价的高昂,对民族形式的应用在1955年后迅速降温。民族形式的应用仍是建筑实践中应用类型学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传承方式的积极探索。20世纪60年代,类型学理论在世界各地传播,1964年王大闳以“共生”为理念,将传统与现代、民族符合与现代形式共同体现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实践中,形式上利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性强调纪念性建筑的特性,中间高起的平屋顶又从两侧陡然下降,形似“乌纱帽”,中部凸起不

11、仅是一种象征意味,也是为了配合内部空间中孙中山铜像和梯形表演厅的布置;两侧屋顶参考古代庑殿顶的形态,起翘角度更为陡峭,屋顶给人强烈的对比冲击和庄重感;整个立面构图既有中式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的原型显露,也有自己独创的从中间打破固有的构图,将现代的柱子、屋顶、灰空间加入到建筑中,又将代表民族形式的正吻、脊兽等细部去掉;材料上屋顶选择金黄色面砖代替传统的琉璃瓦屋顶,建筑构件如台基、窗台、栏杆扶手等以斩石子做法;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是一次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初步尝试,但在转译方式上存在的直白、杂糅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在菊儿胡同改造更新中,以北京胡同、北京四合院为范式,提出“类四合院”理论,将

12、北京旧城胡同的肌理看作四合院这一范式模型的拓扑重构形成,先在定型的柱网排布确定间数、架数、柱高,之后确定院落式的原型范式,再通过结合鱼骨式胡同与院落式原型的排列组合,构成菊儿胡同群体院落范式。但实践中院落之间的联通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私密性,三层高的建筑体量造成了四合院内部空间的阴暗,类四合院的转译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但实践缺少了四合院宜居自然、邻里和谐精神文化内核的传递。冯纪忠以与古为新的理念在松江方塔院展开实践,其中何陋轩以江南民居棚屋为原型,形式上形似歇山的硕大茅草屋顶搭配纤细的支撑结构,从湖面望去展现出“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的意境;内部结构上以传统木结构为参考,但整体结构是对

13、木构架的简化,以竹子的轻便、易得、韧性高特性进行绑扎组合;内部空间上,屋顶由“人”字坡主架加两个侧翼,平面中间的两根屋翼中柱去除,形成中心空间,排列上中部空出,没有刻意制造对称性,场地地坪和屋顶高度变化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何陋轩是我国建筑实践中具有中国符号特征又具备严密逻辑的作品(表1)。2.2 中期原型转译的深入探索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类型学在建筑实践中深入的应用探索的契机。刘力以“立足创新,借鉴传统”的理念深层探索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设计,在炎黄艺术馆的实践中,以斗型为原型,斗型倒置的屋顶,不用雕梁画栋、琉璃斗拱却让人在观摩建筑时联想到古代城廓、宫室庙宇、

14、量斗器皿;利用斗型屋顶开顶面采光,满足艺术展览避免炫光的要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连续的三个斗型屋顶给人以山势连绵起伏的壮丽感;线条与颜色也是转译的表现点,简洁的斗型斜面线条,带来建筑的张力和传统建筑具有的厚重感,屋顶色彩上的青紫色,颜色浓重,在阳光下变为泛褚紫,墙面和基座颜色较浅,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厚重墙面淡雅的特性;平面上用轴线感加深建筑的组织序列,展厅应用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布局,又以整体平面左右不对称的排布冲淡空间的压迫感,既体现文化的厚重又展现艺术的活力。徐行川在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的实践中,以提炼、变形、重构的原则从藏族建筑形式、风俗文化探索中国建筑的原创性表达,避免简单的模仿与搬用

15、;在实践中以色彩体量、立面刻画、细部处理三个方面展开原型转译,在体量上营造藏式建筑城堡图1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奇奇怪怪的建筑8HA 07/2023式的氛围,墙面为白色,体量色彩给人以质朴浑厚又素雅纯净的感觉;立面上提炼以藏式公共建筑两侧实墙中间凹廊的处理手法,转译为两侧钢筋混凝土构件加中间褐色玻璃幕墙的处理,达到同样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在通过一定的夸大变形使其成为机场的立面水平构成要素,形成舒展的体型;细部构造上从藏式建筑符号“牛头窗”作为局部处理原型,将“牛头窗”的转译划分为中间与四周两部分处理,并雕塑处理,形成候机楼的统一细部。汪国瑜在黄山云谷山庄的实践中,以黄山地域风貌为原型,“随势取形

16、”依照山势顺应布局建筑,建筑布局绕开古树溪流,体量小、低、散,对比突出黄山之雄伟与建筑之秀丽,将多个客房分散排布在自然环境中,形成多个庭院,傍水跨溪、廊桥飞渡,庭院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视线体验,将东西山涧的自然景色聚拢其中;以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廊、榭、轩、台、洞窗、透墙等布局手段在布局中以形成的虚实、分合、隔透、凹凸等掩映对比和视感变化5;山庄形态上,以皖南民居为原型达到“因形取神”的效果,建筑形态的白墙灰瓦、鳞次栉比、参差错落与外部环境的小桥流水交相掩映(表2)。2.3 后期原型转译本土化的应用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让人更加意识到本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独特性。崔愷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的实

17、践中,以羌族文化、羌族村寨为原型,“起山”利用大屋顶覆盖内部大空间,将三座建筑联系为整体形成三个起伏的山坡,契合坡地环境,屋顶以青石板瓦铺挂;“搭寨”以方体为原型,以高低、实虚、大小、明暗、悬空或落地的搭配成方楼体量,大小高低错落的方楼构成凹凸有致的立面效果,方楼具有不同的作用,或为功能空间,或是采光天井,或是通透中庭,亦或是设备平台,并以文化石工艺做法进行立面石材铺装,土黄色的立面肌理配合深青色的屋顶给人羌族文化沧桑的质感。王澍从中国书画艺术提取原型,校园规划一反轴线严正的常规做法,俯瞰建筑如书法般洒脱、如传统聚落般自然连绵地排布,建筑形体的走向变化隐喻着山体的延绵,自然的田野与溪流搭配着建

18、筑形成自然山水的画卷;在实验中心和建筑学院主教学楼以传统建筑形式栈道、游廊、合院、坡屋顶为原型转译,校园成为行走体验建筑实践建筑师及转译理念原型原型转译手法a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王大闳 共生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构图用比例、构图、形式变形转译中国传统建筑形式b 菊儿胡同改造吴良镛 类四合院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胡同肌理利用四合院类型组合重构转译胡同、四合院传统民居形式c 何陋轩冯纪忠 与古为新中国传统民居棚屋;中 国 传 统建筑形式-歇山顶;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通过平面转动对应景观,屋顶、竹构架转译棚屋、木构体系建筑实践建筑师及转译理念原型原型转译手法a 炎黄艺术馆刘力做

19、哲理的建筑中 国 古 代 器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利用建筑体型、轴线序列、屋顶形式转译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形式b 拉萨贡嘎机 场候机楼 徐行川提炼、变形、重构中国传统民居形 式-藏 式 民居、牛头窗夸大变形转译藏式民居牛头窗、立面c 黄山云谷山庄汪国瑜随势取形,因形取神中国传统民居形 式-皖 南 民居;中国传统山水园林通过庭院划分、屋顶形式转译中国传统园林布局、传统民居形式表1 我国建筑实践初期原型转译的探索表2 我国建筑实践中期原型转译的探索9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丨丨 建筑实践建筑师及转译理念原型原型转译手法a 绩溪博物馆李兴钢 胜景几何绩溪地域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屋顶、合院

20、;中国传统园林通过流线、庭院、屋顶转译b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华黎中 国 传 统 民 居 形式:四水归明堂;乡村记忆通过秩序、空间的塑造转译c 铜陵山居 庄子玉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徽派民居;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通过屋顶变化、庭院与廊下空间营造转译d 泰山东西门村活化更新孟凡浩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石屋通过顺应地域环境、两个原型范式演变转译建筑实践建筑师及转译理念原型原型转译手法a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崔愷 本土设计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羌族村寨;民族地域文化环境以建筑体量变化、立面材质转译b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 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聚落;中国古代书画以顺应地形、合院类型、屋顶

21、变化、造园手法转译c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朱锫 东方自然观中国传统器具形式:柴窑;集体记忆通过拱形母题、材质肌理转译柴窑原型的中式园林,将古典园林的漏窗、假石转译成建筑袖珍的窗洞、假山石状的洞口用以借景、取景;利用工匠的民间智慧工艺,将废砖旧瓦随意堆砌,增加了建筑的年代感,消隐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传递对过去传统文化的记忆。朱锫以景德镇城市记忆为基础,砖窑是景德镇公共生活与文化传播的记忆,以传统柴窑为原型转译为8个南北长向布置的砖拱形结构,将人、窑、瓷三者的血脉关系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中统一;外部新老窑砖混合砌筑的红砖材质增加建筑历史的厚重,又让感受到乡土人文的气息(表3)。2.4 现今原型转译

22、多元化的发展在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政策也扩大了类型学在建筑实践应用形式的范围,注重文化传承的方向,突出以记忆为原型转译的重点,转译多元化发展。李兴钢以胜景几何的理念实践,转译中追求用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表现地域特点的简明胜景界面,基于对绩溪地形环境、聚落民居的考察,绩溪博物馆以三角形轻钢屋架折顶拟山转译自徽州自然地理山势的连绵,近景看屋山,远处借真山;以徽州民居的天井、合院、街巷为原型,穿插着取材于园林山水的古树、水院,构成步移景异的园林诗性空间。华黎在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中以轴线对称布局重新赋予建筑秩序,将新建筑的内向性空间隐匿在旧建筑的外壳中,古老斑驳的夯土老墙与隐匿其中带有木纹

23、肌理的混凝土空间形成新旧对话;以传统建筑四水归明堂设计中心钢柱的伞型屋顶,雨水通过槽钢流到向内倾斜的混凝土屋面再流回中心,伞型屋顶的中心是原有祠堂的位置,暗示消逝的老宅屋顶,二者形成一种代替性的隐喻关系,这种隐喻并不能用简单的“形式相近原则”来解释,而更接近一种与记忆发生关联的意义生成6,重塑新的场地记忆。庄子玉以传统性与当代性并行为原则,在铜陵山居实践中,以徽州民居屋顶为原型,将单脊屋面形态学变形放样为重脊屋面,传统的折面屋顶和流线型的形态暗示“道生一,一生二”的道家哲学;庭院以四水归明道为原型,将庭院作为平面布局的核心,保留原有墙体,建筑多用木质材质,再现山居生活记忆;用传统形式转译成的中

24、庭、西向檐下空间、柱廊灰空间现代空间,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孟凡浩以基本建筑的理念,用最简表3 我国建筑实践后期原型转译的探索表4 我国建筑实践现今原型转译的探索10HA 07/2023单、最直接、最普通的方式去解决实践问题,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中,以村落布局、北方石屋为原型,12个范式模型的宅院依照山势排布顺应村落肌理;延续具有乡村风貌特征的屋顶形式、宅院毛石墙,通过毛石肌理与新墙的结合,塑造带有乡村记忆的立面形式;12个宅院依据与自身功能、地形环境关系,配合实虚、大小、内外、开敞与封闭的空间营造手法,创造各不相同的院落形式(表4)。3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3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

25、型学的应用特点3.1 原型选择的多样性王大闳等作为初期探索者,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中转译原型进行实践,实践上注重建筑意象的表达,在实践中践行着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刘力等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实践上由意象的形似深入至内在的神似,将原型选择范围扩大至文物器皿、传统民居形式、民族文化,原型的选择上开始注重与民族、地域特色结合,原型选择更加恰当;崔愷、王澍等的建筑实践中开始从地域环境、文化记忆中捕捉原型,并开始思考原型转译在记忆触发上的意义;李兴钢、华黎等则从地域、城市、文化、乡村记忆出发选择原型。从初期到现今,原型选择呈现多样性的趋势。3.2 原型提取的批判性从初期对建筑形式如屋顶、建筑构件进行简化

26、处理的提取,在作品中融入中国建筑意蕴的同时,加入现代主义的设计要素,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到中期对包含文化符号的斗型、地域环境的山势、民族建筑的样式进行提取,方式上不再受刻板的尺度、形态、意象的约束,可以夸大变形,追求建筑形式和体验的神似;后期、现今提取的方式比较之前更为灵活,可以是建筑形式、地貌环境也可以是简单文化符号或集体记忆的提取,可以是物质形态也可以是非物质形态,但提取态度上始终是扬弃的批判态度,对于复杂繁琐不适宜今日发展的细部大胆舍弃,对于精华的形式、意象、文化、记忆最大化传承。3.3 原型转译的逻辑性从初期到现今,类型学在我国当代建筑实践的逻辑性逐渐增强,转译是建筑师通过观察场地环

27、境、体验文化风情、总结建筑经验,从而内化得出的逻辑推导,初期的转译在建筑形式上有更多的体现,而后在如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细部处理、象山校区流线组织与材料选择、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记忆关联上都有所体现,转译的逻辑性是理性与感性平衡把握的结果。3.4 原型再现的亲地性从初期到现今,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类型学应用体现出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记忆紧密联系的特性,不同于西方追求建筑范式原型的理性逻辑主导下的再现,亲地性是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触发的感性思考并融合了理性逻辑的原型再现,渗透到建筑的精神、体验,由“形象意象意境意蕴”层层环绕,最终达到建筑激发集体无意识的效果,触发人深层次的感性记忆。结语结语类型学应

28、用于建筑实践是一种普遍的设计方法,其应用的过程是理性程序化的,其过程中的感知、体悟、内化、再现一系列操作却是感性跳跃式的。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的类型学应用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广袤的地域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集体记忆中选择贴切实践方向的原型,批判地提取精华,结合理性严密的逻辑转译,亲地性地再现,探索一条在建筑实践中本土化的类型学应用模式。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图1:根据百度照片改绘;表1a:改绘自许勇铁,李桂文.共生视野下的台北国父纪念馆设计诠释J.建筑学报,2011(S2):53-56;表1b:改绘自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表

29、2a:改绘自刘力.北京炎黄艺术馆J.建筑学报,1992(02):36-40;表2c:改绘自汪国瑜.营体态求随山势 寄神采以合皖风黄山云谷山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8(11):2-9;表3a:改绘自崔愷,康凯,关飞,张汝冰,傅晓铭,张广源.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J.建筑学报,2011(12):34-42;表3b:改绘自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008(09):50-59;表3c:改绘自景德镇御窑博物馆J.建筑学报,2020(11):44-50.DOI:10.19819/ki.ISSN0529-1399.202011008;表4a:改绘自张浩然.胜景几何建筑设计地域文

30、化之表达以绩溪博物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1):149-151、https:/ 张盼.意大利学派建筑类型与类型学从穆拉托利到阿尔多罗西J.建筑与文化,2020(4):168-169.2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M 黄士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汪丽君,舒平.内在的秩序对建筑类型学形态创作特征的比较研究J.新建筑,2010(1):67-71.4 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 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 汪国瑜.营体态求随山势 寄神采以合皖风黄山云谷山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8(11):2-9.6 曹凯中.模糊的清晰性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的设计研究J.时代建筑,2020(4):122-131.作者信息:作者信息:黄德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杨 琳,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