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76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感不仅是文艺作品形态形成的重要内驱力,也是人感受和理解现实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于美德的构造和社会秩序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是紧随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基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动态基质。物质利益的至上性、意识形态的诱导性以及个体与共同体的断裂化等,导致情感发生质的变化。建构情感的解放之道,应当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谨慎的科学态度,在反思情感异化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情感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情感解放与社会良序运转之间的内在关联。关键词:情感;基础性;异化;解放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3)04-0072-07互联网、新媒介和人工智能等

2、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也使每个人不得不面对另外一种现实难题:社会的撕裂不是减少而是日益加深,人类无力有效认知海量信息,甚至难以达成基本事实共识。丹麦学者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经历围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将进入一个关注精神和情感生活的梦幻社会。“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话趣事。”17因此,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情感建设。在社会快速发展转型中,情感是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下文化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情感的问题一直频繁出现,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此,在文化治理实践中,关注主体情感的本

3、体地位,立足当下中国文化的现实,发挥文学艺术的“树人”“成风”功能,以文化的治理性力量促进情感解放、社会认同和人的自由自觉,不失为当前一种必要的积极举措与尝试。一直以来,有一种传统看法认为,情感是个人化和生理化倾向的存在,甚至无关紧要而不值得关注和考虑,常被视为“复杂的、矛盾的、暧昧的、无序的经验”212。显然,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视角来看,这种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情感问题的产生和凸显有一定生理层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变迁所引发的主观感受效应。随着“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的到来33,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传统的理解截然不同,新的研究认为:情感并不

4、必然损害理性,相反,情感是一种具身认知,也是健全的理性的必要组成部分44。正因如此,情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亦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马克思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往往是从理性维度去思考和把握世界,理所当然地对与之相对的情感不太重视。事实并非如此,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起源期因受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表达对情感和爱的珍视,选择用情感观照现实世界与理解人性,已经充分认识到情感对于个性塑造与人性完善的必要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清醒意识到情感的复杂性与局限性,在自我反思中最终转向用收稿日期:2023-04-25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5、“考德威尔文艺思想中的集体情感研究”(CX20220543)、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文艺思想研究”(XSP19YBC086)。作者简介:刘涛(1992),男,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72哲学思维来理解世界,实现了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批判和超越55。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复杂思想有一个变迁发展的过程,但马克思并未完全忽视、排斥甚至否定情感。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6169。在这里,马克思眼中的情感属于人的本质构成要素,也具有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不得不承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生产关系的批

6、判过程中,马克思涉及了多方面的情感问题,其著作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等也有不少关于情感的直接分析和论述,这为研究者建构马克思情感理论体系提供了素材,也为福柯、德勒兹的情感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基于文化治理维度,探讨情感的基础性内容,结合现代性社会文化现实情境,进而剖析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有关情感问题的论述与诠释。情感从未处于一个固定且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直受到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只有在反思情感异化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情感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情感解放与社会良序运转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建构情感的解放之道。一、情感的基础性内容情感贯穿于文学艺术活动

7、的全过程,是文艺作品形态形成的重要内驱力。关于文学艺术的情感本质,华兹华斯有过专门的论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717这一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标志西方情感文论的自觉,直接开启情感论文论的大门”818。列夫托尔斯泰则明确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947可以说,情感直接与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密切相关。无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情感本体论,还是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抑或是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等文学理论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情感的基础性加以强调和阐述。情感的基

8、础性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情感既是文艺作品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文艺社会功用实现的必要因素。受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考德威尔认为文艺作品蕴含群体性的内容要素,承载了集体性的内心诉求。诗歌正是通过表现集体情感凝聚社会成员,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联合起来“为生存和明天而奋斗”107,故而一直能够扮演好具有生机力和能动性的社会角色。分散的个人单独作为主体,是无力把握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正如戈德曼所言,“几乎人的任何行动都不是以孤立的个人为主体的。即使现实的社会结构趋于通过物化现象掩盖我们,把我们变成几个彼此不同并且相互隔绝的个体的总和,但是行动的主体仍是一个群体,是我们”1120。作为人类社会劳动

9、实践的特殊产物,诗歌具有产生情感内向行为的倾向,促使身处集体节庆“活动场”的所有人油然而生本能的共同性,回到每个人都具有的相同“遗传类型(genotype)”10123。当然,这一情感内向是外界社会现实铸造个人本能意识的最后结果,亦是人本身具有的本能适应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情感内向活动,在改变人对现实的认知态度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社会成员的凝聚力,相当程度上为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文艺创造实践过程中,这种适应现实的情感意识不断积累和凝聚,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的“集体情感”,引导现实中的人积极面对社会和自然界,促使人类群体真正联合起来不懈努

10、力去获取更多自由。因此,情感作为诗歌表现对象,不仅凸显了诗歌本身的“集体性”特征,还确保了其社会“革新”功用的有力发挥。其次,情感作为一种整体分析文本与社会的认知工具,是人感受和理解现实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情感结构是威廉斯最具独创的概念,对于这一术语,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论述:从早期文学和文化领域的“不可分解的共同经验”,到后来著作所强调的“溶解流动的社会经验”。在一系列著作中,威廉斯充分运用情感结构分析了欧洲戏剧和英国小说的发展,认为文学艺术的方法变化与情感结构变化密切相连,并强调只有当一般的情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时,才会发生惯例的变化1269。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斯特林堡的戏剧文本创作上,他的

11、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刘涛: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73了极大变化,与之前的自然主义戏剧截然不同。情感结构与文艺惯例有着特别的联系,情感结构的变化往往引起文艺惯例的变化。在威廉斯看来,这不是源于斯特林堡的个人遭遇,而是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实际上,斯特林堡在表现变化的情感结构时,已经预示了现代主义戏剧的兴起。当然,文学艺术中的惯例作为社会物质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从其他社会形式及前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而是关于某种特殊类别事物的社会构形”13143,由于受制度规定或创作者与欣赏者默契的决定性影响,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情感结构的表达,进而影响人们更为充分地体验这种表达。不仅如此,

12、新的情感结构的出现同新的语义形象(semantic figure)相关联,需要作家们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在此过程中也难免受到旧的情感结构的压制。可以说,通过结构化情感这一切入点,威廉斯将文学艺术重新同个人感受、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远离了对文学艺术的简化和僵化分析的研究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结构关注个体亲身感受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个体发挥独特性主动参与文化实践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个体在社会现实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唤醒了对人的重视。除此之外,情感结构这个概念一直强调变化,注重情感的个人性和社会性,也在诸多地方与当代西方情感理论不谋而合,应当成为我们当下把握社会个体经验、揭示社会复杂关系以及分

13、析文化实践发展时“有希望的资源”。此外,情感作为人性的重要构成内容,对于美德的构造和社会秩序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语境中,怜悯与恐惧的情感作为人类处于脆弱时的表现,它们之间其实也有着细致的区分:恐惧是“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1481,而怜悯是“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在自己身上或亲友身上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情绪”1489。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引起和净化观众的“怜悯与恐惧”的情感,具有宣泄情感和陶冶心灵的积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悲剧是工具性存在,它可以达

14、成调节和控制社会情感的目的。一个人只有以一种适度的方式呈现怜悯、恐惧、悲伤、快乐等情感时,才是“具有(伦理)美德的”1547。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所强调的正是文艺作品对人的情感调控,并使人的情感保持一种适度状态,从而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美德习惯。显然,亚里士多德对情感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个体美德伦理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情感与美德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伊格尔顿将情感的讨论重新置入伦理道德和政治美学范畴之内,赋予了情感更高定位和重要价值,真正超越和深化了亚里士多德和其他理论家的思想。值得关注的是,伊格尔顿还发现了情感所蕴含的巨大解放力量,选择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理解艺术中的情感,将情感效应与人性

15、自我意识和社会公共事业相关联,旨在挖掘情感对于美好人性塑造和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 陌生人的麻烦:伦理学研究 一书中,伊格尔顿充分肯定人的善良情感与美德,区分了向心的情感主义和离心的仁爱主义1625,重新思考了情感在个体与陌生人的关联中的价值意义。伊格尔顿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思考情感问题,认为互惠公正的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纽带,而且也需要情感纽带爱。这种爱蕴涵着对平等的诉求,因为平等既是创造个体自主性的可能性前提,又是获得完整友谊的保证”1749。也就是说,“爱”本身尽可能排除了自私、剥削等不公正的因素,最大程度地调和了个体自我独立性和社会性,引导人类做出正确行为和价值选择。伊格尔顿曾明确强

16、调“爱”是政治之爱,其原型是“对陌生人的爱,而不是去爱那些你欲求或欣赏的人”1894。当然,“爱”是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的表征存在,是互为对方自我实现自由发展的条件,也为平等互助的和谐社会的诞生提供了充足养分。二、情感的异化成因情感作为与身体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性存在,必然受身体本身规律与要求的制约,其体现的经验始终与个体普遍现实生活有关,能够帮助个体与个体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情感原本不具有交换价值的存在,同时也不具备历史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74主义的特征。毋庸置疑,情感与社会变化发展紧密相连,它是紧随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基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动态基质,一直受到诸多因

17、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具体言之,物质利益的至上性、意识形态的诱导性以及个体与共同体的断裂化等,导致情感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利益的至上性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催生了个体之间的工具性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

18、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9402-403个体本身欲望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主体性和理性的异化,不仅使得人开始趋于敛翼自保而选择“远离一切对他有妨碍和使他痛苦的东西”20102,而且致使个体对物质过度迷恋和依赖。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并未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而是更加缺乏满足感和归宿感,“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150。人试图通过货币获得个体自我的积极内容,如同“出钱获得解放的农民,变成赚钱机器的商人,领薪水的公

19、务员,这些人似乎都把个体从种种限制即与他们的财产或地位的具体状态紧密相关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但事实上,在这里所举的这些人身上却发生了截然相反的情况”22320,最后难免沦落为商品经济把控下孤立无助的“单向度原子”。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言:“可是他们彼此从身旁匆匆地走过,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好像他们彼此毫不相干,只在一点上建立了一种默契,就是行人必须在人行道上靠右边走,以免阻碍迎面走过来的人;同时,谁也没有想到要看谁一眼。所有这些人愈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难堪,愈是可恨。”23304情感是与现实密切关联的社会性存在

20、,受到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米歇尔福柯在 性经验史 中特别强调权力的无所不在,认为正是各种力量关系的永不停歇的运作,引出各种局部的和不稳定的权力形态2469。作为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在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一文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腐而不朽的内在根源,揭示出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机器的本质功能及其主体再生产的运行机制。权力和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引导着情感表达的目的和方向。情感作为维系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与社会现实生活其他方面一样也会发生严重而深刻的扭曲,是人的“异化”的一种衍生。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人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塑造自己,却失去自身的主观性而沦

21、为行动的承担者,收获更多的竟然是永无尽头的贫穷,而不是自由和满足,“主体”也由此真正迷失25231。权力被镌刻在主观经验的细节里,“这种制度里的那种力量已被审美化。这种力量与身体的自发冲突之间彼此统一,与情感和爱紧密相连,存在于不假思索的习俗中抽象的责任和快乐的倾向之间的鸿沟也就相应地得以弥合”269。也就是说,情感在被置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牢笼中之后,政治性力量得以实现审美化和内在化,其具有的批判性和反抗性就必然大大减少了。需要指出的是,拥有审美情感的个体才可能削弱统治阶级的权威,在“重振主体性”的前提下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进而顺利打开通向新生活的实践道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理性启

22、蒙时代的到来,独立的个体从共同体的神圣性想象中解放出来,不再慑服于自然界中“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27534,而过度自我化、资本化、断裂化的弊病也愈发明显,从而使得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产生。“物化打碎了我们的社会经验并且使之错位,以至于在它的影响下我们忘却了社会是一个集体的过程,而将它仅仅看作这个刘涛: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75或那个孤立的客体或机构。”28172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日趋明显与严重,自我主义在文学文化生产场域中无忌惮地盛行,诸多的创作者选择躲进自我的“象牙塔”,与现实世界保持隔离或对立状态,试图在狭窄的个人的小天地里做到自我独立。尽管大量现代主义流派的

23、作品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文艺创作方式,但“在曲折揭露西方社会的危机和矛盾的同时,往往伴有种种消极的思想倾向,如鼓吹自我,对人生的幻灭感,对一切社会形式的盲目反对等等,而且往往是从个人实现自我的出发点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因而并不能真正认识西方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29416。文艺作品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情感意义日趋殆尽,处于一种“彻底瓦解与徒劳无益”10307的消亡僵化状态,变得“学究气、反动、法西斯化”10288,成为一种日常闲暇时的消遣物,而文艺创作者则由此真正变成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孤独人”。正因为如此,个体始终处于孤绝境地,变得日趋麻木和冷漠,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精神孤独者与边缘者

24、,只是“强大的、没有灵魂的、依靠无数相互啮合的小轮子来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轮齿”30148。三、情感的解放之道自柏拉图以来,除个别少数情形之外,情感往往处于某个相对较低的位置,总是被看作需要被理性去驾驭和规训的对象,正如柏拉图在 斐德罗篇 中通过比喻方式所描述的那样:“情感犹如一匹身材挺直,颈项高举,鼻子像鹰钩,白毛黑眼的骏马虽然它很懂事,要驾驭它并不需要鞭策,只消一声吆喝就行。”31168后来,尽管亚里士多德相信情感是美德的必要伴生物和重要构造者,由此赋予了情感远远高于以往的价值和意义,但仍然只是将情感视为一个积极心理因素的存在。如今,情感重新成为值得探究的重要对象,情感的解放问题因而越来越受

25、到关注。建构情感的解放之道,必然涉及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和自我审美理念的树立,以及文化治理实践对社会情感认同的培育。因此,在情感解放之道的建构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谨慎的科学态度,在反思情感异化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情感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情感解放与社会良序运转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建构促进情理和谐统一的情感解放之道。情感的解放之道的建构要义,在于恢复个体作为“人”的本性。情感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是自在与自为有机统一的存在。作为人的本质构成要素,情感既是人的社会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的自然本能的显著体现。正

26、是因为情感的存在,人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由此成为了真正现实的完整的人。马克思眼中的“现实的完整的人”,不仅是社会对象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还是互动过程中情感产生的直接体验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情感的变异和单向度,使人的发展处于片面化的状态。马克思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摆脱私有制对人的限制和约束,让人复归本性而成为自由且健全的主体存在,即“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746。人的解放本身是一种历史活动,并非一种思想活动,“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7527。由此,人需要发挥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积极主动减少异化劳动,以达成全方位展现人的

27、丰富情感的目标。自我审美理念的树立,是打破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对情感控制的重要策略。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基于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分析和批判,他们大多将最后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美学或感性。德国美学大师席勒更是重视感性的力量,主张用审美塑造人的性情,把感性看作是通往人性理想的一条救赎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言,“劳动的身体是其主要内核,在劳动的身体之中寄寓了美的理想和社会发展的理想,感性解放的力量与社会变革的动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2143。需要指出的是,美育本身是一种情感解放教育,以人的诗意审美生存为终极价值旨归。美育解放情感既表现为恢复人的本真情感,又体现为深化人的情感境界。美育建立在自我审美理念树

28、立的基础上,因而人应当进一步完善自我审美情感意识,培养个体良性的审美认知力和批判力,而不是沉溺于低俗的情感消费和欲望化表达中。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情感应当是审美的情感,不仅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76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超功利追求,更要对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显然,当个体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强化与提升时,人将以一种越境者的姿态拒绝工具性现实存在,实现对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把控下的日常生活的审美超越,从而使自我暂时获得新的诗意生存空间。在这一情况下,人的情感从外在权力结构关系中得以逃离,能够成功摆脱种种隐蔽、日常化的占有和压制,从而走向更加全面和健康的发展阶段,由此

29、,人最终实现非实用性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并进入到无限自由的最高审美境界。社会情感认同的培育有利于消除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情感隔阂。社会情感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个体情感中共识性内容有机组合的结晶,与个体情感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稳定性与时代性。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到来,个体情感面临场所意义缺失的威胁,其实质内容表达变得越来越“形式化”,使“碎裂感”成为难以克服的情感危机33316。正因如此,重新建立个体情感与社会情感的连接,对于个体拥有可以寄托的情感空间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治理实践中,培育社会情感认同,就是要正确引导个体克制消极情感的负面作用,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情感对个体日常认知活动的完善功

30、能,在提升个体的归宿感和幸福感的同时极大地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此外,社会文艺组织还应当利用日益发达的传媒技术来扩大文化艺术在情感空间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切实将积极的社会情感融入个体内在心灵、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治理共享之中,为文明有序、和谐友好的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当然,文学艺术应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不再是个体自我本能感情的任意发泄,而是将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个体情感的有效沟通,并有效适应社会集体性实践活动。这既强化了对外部客体世界的感知能力,又充分认识到现实必然性而获得内在情感乃至心灵自由,在发现与塑造人的过程中使人感受到完整的生命价值。当个体认识

31、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时,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情感认同效应才得以最终产生和实现。参考文献:1伦森.21 世纪梦幻社会J.伍一军,译.金秋科苑,1998(10).2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Clough,Patricia T.The Affective Turn:Theorizingthe Social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4克劳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M.谭安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5刘

32、森林.切入现实: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与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5(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王洁群.论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9托尔斯泰.艺术论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0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M.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11戈德曼.隐蔽的上帝M.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2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3威廉斯

3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周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4亚理斯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6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a studyof ethicsM.London:Wiley-Blackwell,2009.17方珏.基于“他者”问题思考的资本主义伦理政治批判论伊格尔顿的“伦理学转向”J.社会科学辑刊,2019(3).18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M.朱新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

34、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刘涛:文化治理视域下情感的异化与解放7722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乔瑞金.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伊格尔顿.美学意

35、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齐泽克,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王佐良,周钰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0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M.卢晖,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 2 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2文苑仲.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33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

36、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编校 徐小凤)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Alienation and Liberation of Emo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 GovernanceLiu Tao(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Abstract:Emo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37、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andmeans for people to feel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world.It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order.Emo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and it is a dynamic matrix that constan

38、tly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in cultural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foundations.The supremacy of material interests,the induction of ideology,and the fragmentation of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lead to qualitative changes in emo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liberation should always maintainan obje

39、ctive and cautious scientific attitude,an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on the issue of emotional alienation,deeply understand the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liberation and human 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as well as emotional liberationand the orderly operation of society.Key words:emotion;fundamentals;alienation;liberation7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