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调研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489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调研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调研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调研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调研思考张 昆 黄大龙 胡德娟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任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东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昆明城市生态涵养区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东川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东川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先行

2、动第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东川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基于“两山”理念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2021 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东川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东川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但对东川区来说,挑战大于机遇。东川区由于长期依赖矿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省内、市内其他县(市、区)比较,生态条件相对脆弱,一些生态指标落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东川区要实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进生”到“优秀生”,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探

3、索和创新,才能迅速补齐生态“短板”,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无疑是东川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较优路径,它不仅能提升东川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也能有效推动东川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两山”理念在东川区的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第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改善东川区生态条件的重要突破。东川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昆明市城市生态涵养区,正处在生态环境修复的攻坚期,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亟待在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环境修复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有利于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激励和倒逼形成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

4、济结构,营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提升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第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东川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抉择。东川区是全国 67 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地理、交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长期处于劣势。从地理区位看,东川调查研究72总第 343 期/2023.5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地理位置偏远,山高地远的地理环境使得区域发展受到制约。从交通区位看,交通相对闭塞,使得东川区经济发展难以对接和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从经济条件看,东川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重大项目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

5、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客观现状,决定了东川区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重塑“绿水青山”,探索“点绿成金”,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二、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良好基础第一,生态“家底”殷实。东川区被誉为“天南铜都”,区内有大小景点 50 余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区域内红土地、轿子雪山、泥石流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铜冶文明历久不衰,彝族文化、布衣文化等多元。全区有木本植物 106 科 295 属 662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0 种。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鸟兽类野生动物 20 余种;有昆虫 1

6、47科 1083 种。区内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 9.3183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 3015 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2700 立方米)。第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造林绿化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5.3 万亩、退耕还林 13.51 万亩,20192021年,完成碳汇造林 3.61 万亩,实施了投资20.66 亿元的东川林业生态修复 PPP 项目。空气质量优良,近 5 年来,东川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 96%以上。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严格落实“河长”制,全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小江东川段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4 平方千米。矿区环境逐步改善

7、,依法打击惩处非法开山毁林、开山取石、开矿采砂等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关停违法采矿、采砂、采石点 115 个。推进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建成绿色矿山 2 座,将 67 座矿山整合为 39 座,关闭尾矿库 11 座、矿山 15 座,砌封废弃矿硐 207 个,铜矿山告别了无序探采的局面。第三,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生态农业提质增效,35 个村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 1 个,“三品一标”认证 57 个,“东川大洋芋”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东川面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5 万亩,“一县一业”高品质花椒

8、保有量超过10 万亩,以正大集团 300 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的规模化养殖业蓬勃发展。生态工业增势较好,被列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红土地、牯牛山、格勒湖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洒海村汤丹尾矿库变身观光花海的华丽转身,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在促进乡村旅游、农户增收的同时,也成为尾矿库覆土绿化新的体验形式,李子沟、箐口等一批乡村旅游逐步发展起来,2021 年,东川区旅游总收入达到 7.83 亿元。三、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第一,“绿水青山”本底还有差距。2021年,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为 41.3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5.04%

9、)。全区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 54.4、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 68。调查研究73总第 343 期/2023.5CREATION区域内干热河谷水分蒸发量大、砂砾裸露、土壤瘠薄,造林绿化较为艰难。此外,区内长期矿业开采形成了约 600 万立方米的地下采空区,已塌陷 100 余万立方米。全区有 321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东川还是重金属污染高危区域。第二,“金山银山”转化缺少通道。从源头端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未全面完成,工作基础还未夯实,给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及权益交易带来一定影响。从联结端看,全省层面均未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生态产品提供者和使用者“脱钩”、供给端和需求端“失衡”,生态系统物质产

10、品的价值无法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环节实现,致使“产品”难变“产值”、“风景”难变“钱景”。东川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性全域性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及衍生产品开发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受山高坡陡的地理条件限制,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不高、土地流转率不高、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规模化效益、农户增收效益提升较为缓慢。第三,有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由于国家及省、市级层面有关政策体系均未完善,省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加之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与制度、人才与技术支撑明显

11、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性强,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人才要求高,相比其他地方,东川区相关人才奇缺。二是生态产品供给激励机制不健全。东川区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果,主要是企业和群众的自发行为,缺少有关政策疏导,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生态+产业”的系统政策支持体系仍需完善。有关领域的投资、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多是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展开,且多是方向性和笼统性规定,缺乏细化的政策路径设计。四、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第一,坚持政府统筹、市场助力。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资源统筹、工作协调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大力引进生态产品监测、开发和交易等方面的技术

12、人才,聘请专家团队指导,开展系统培训。二要坚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加大市场主体引进力度,多措并举,提升生态产品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市、区两级发改、林业和草原、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大协同联动力度,加强工作对接,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争取将东川区列为云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在昆明市建立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东川区建立分中心,合力推动东川区生态产品有效转化。第二,健全所有权权能结构,筑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一要普查生态产品。树立“一盘棋”理念,摸清环境资源结构、各种环境产品数量、品质等基本数据,探索制定环境产品目录清单和资产负债表,构建基础数据“一池蓄”。二要确权生态产品。

13、以即将开展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对区域内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河流、森林、湿地、草原、荒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区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三要探索推进区域层面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争取市级支持,在不考核东川区 GDP的基础上,减少与 GDP 关联指标的考核权重,重点考核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调查研究74总第 343 期/2023.5的指标。同时,将东川区特色生态产品纳入核算,建立具有东川区自身特色、符合东川区实际,可比较、算得清的统一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标准并做到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接轨。第三,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和

14、提升机制,再造“绿水青山”。一要推进造林绿化、美化,建设绿美东川。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积极探索林票、“单株碳汇”等价值实现路径,同时,在与国家、省相关制度相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探索“碳汇造林”模式,激发企业等主体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发动在校学生种植“智慧树”,动员社会各界种植党员林、巾帼林、青年林以及认种认养等形式,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二要统筹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让生态重塑矿山“好风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与作用,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四位一体

15、”联动发展。深耕“绿色矿山”,对新设矿权,将矿区“开采复垦产业发展”作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规划,避免走破坏再修复的“被动修复”老路;对正常生产矿山,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采相关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坚持边开采、边治理。三要以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为目标,打造“两江”生态廊道。统筹推进小江流域(昆明段)、金沙江流域(昆明段)(以下简称“两江”)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建设滨河绿道、沿路绿道、湿地绿道,形成“水、滩、林、草、鸟”有机融合的城市沿河风貌,将“两江”生态廊道打造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和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第四,构建生态

16、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机制,打通“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一要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走“以小取胜”之路。立足东川区耕地面积少、农业立地条件差实际,发展“精品农业”。发挥小江热区资源优势,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小江特色观光农业产业带”。开展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继续推进花椒“一县一业”创建的同时,持续推进“东川大洋芋”“东川面条”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推广,积极谋划预制菜等产业联动发展,扩大市场规模。二要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走“绿色低碳”之路。树立“延伸铜、跳出铜、不唯铜”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传统铜、磷、稀贵金属产业循环化、低碳化转型。以工业资源综合

17、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争取省、市支持,在东川区建立昆明市统一的资源综合回收基地,争取把东川区打造成云南省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充分利用尾矿、冶炼渣、磷石膏以及河道疏浚产生的天然河沙等丰富资源,把东川区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的海绵建材基地。利用采矿沉陷区、关停矿区、移民搬迁迁出区、石漠化地区等建设风电和光伏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三要以山水为舞台,做活户外运动体验旅游文章,走“特色兴旅”之路。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形成的“高峡出平湖”风光,把东川区建设成“金沙江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旅游交通道路强基、星级旅游饭店创建、文旅消费水平提升、重大节会品牌赋能、王牌景区打造、乡村旅游富民“六大行动”,助

18、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主打“千年铜都”“滇铜京运第一镇”品牌,大做山、川、江、铜、地和山水户外运动体验旅游文章,走错位发展、全域旅游路子,形成东川旅游比较优势。四要加快打造生态资源交易平台。依托区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产品等生态资产调查研究75总第 343 期/2023.5CREATION与生态产品资源交易。通过定期举办生态产品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发挥电商平台资源和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五要探索建立“两山银行”(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典型案例,非指传统银行,

19、是指借鉴商业银行模式,搭建的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借鉴浙江丽水“两山银行”模式,构建覆盖区、试点乡(镇、街道)、多元主体的“两山银行”体系,对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从而实现“两山”理念正规优质高效转化。第五,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确保生态产品实现机制落地见效。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空间分区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空间规划相互衔接,共绘“一张图”,切实理顺生产力空间布局。二要争取生态补偿支持。争取市级支持,建立小江(昆明段)、金沙江(昆明段)市域内县区间和跨市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省级支持,将东川区纳入长江经济带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体系,同时,进行资金整合,在合规的前提下,探索资金使用方式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绩效。三要创新生态产品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细化并明确生态产品开发和修复治理等环节的权责与机制,夯实主体责任。明确自然资源使用者对生态影响、伤害的行为底线,全面推行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失信“黑名单”、异常名录等机制。(第一作者系东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人力资源师;第二作者系东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三作者系东川区园林绿化管理站园林工程师)责任编辑:马树勋东川红土地(张昆 摄)调查研究76总第 343 期/2023.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