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工作报告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及2003年工作汇报一、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 工程中心在组建期内,以通信信号研究所、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主要依托,认真执行计划任务书的各项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进程,较圆满的完成了国家和铁道部的各项任务,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和铁路信息化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定位 1建设依据 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与“计划任务书”关于“
2、十五”期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铁路第十个五年计划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铁道科学研究院“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2建设原则与标准坚持行业服务,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一流的工程化、产业化水平、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流的工程实验条件、一流的管理运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勇于参与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勤于开拓创新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经营水平,实现工程中心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3定位与目标建设成为铁路智能运
3、输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开发技术体系的基地(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建设成为我国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和信息工程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基地(工程化成果的扩散源)建设成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研究开发方面“工程中心”坚持行业服务,紧密结合我国铁路运输自动化和信息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以计划任务书为基础,合理补充和增加部分工作内容,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装备的优势,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铁道部以及行业重大的科研项目,同时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合同),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研投入,围绕“RITS战略规划与示范、信号控制、信息处理、安全监控、通信”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
4、技术,开展研究与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果丰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RITS建设理论与规划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我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实施、标准和管理的依据和指导。研究开发了一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系统装备。累计到2003年末,工程中心共在国家、铁道部和铁科院立项73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部级项目56项。目前已基本完成项目54项,在研项目19项。1. RITS战略规划与示范领域(8项)2. 信号与控制领域(28项)3. 信息技术领域(22项) (1)铁路地理信息系统(8项 ) (2)客票系统(14项)4
5、. 行车安全监控领域(9项)5. 通信技术领域(6项)(1)移动通信系统(3项)(2)铁路光纤/无线射频系统 (3项) (三)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发挥铁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领域的专业配套和技术领先优势,贯彻研究开发与工程化产品并重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针对铁路智能运输领域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重大研究开发课题,在原有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系统集成和综合配套,对产品进行更新与技术升级;一方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造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效能最大化。2003年成功实现了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及配套技术等核心项目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和产
6、业化,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新产品、新设备的工程化水平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计算机联锁系统”、“车辆减速器”、“铁路(小站)计算机售票系统”、“JWBP-I列车移动售票系统”被列为国家新产品,在国内居领先和主导地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工程中心”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1. 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及配套技术2. 区域性控制计算机联锁及配套技术3. 客运专线点连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配套技术4. 铁路光纤/无线射频系统及配套技术5. 编组站车辆减速器及配套设备6. 秦沈客运专线通信信号综合试验 7.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8. 铁路制票机9. 列车移动补票机10. 客票系
7、统延伸业务技术的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四)试验室与试验手段建设加强“工程中心”试验室和试验手段建设,建立试验、检测、检验系统,服务于“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工程开发能力,发展和确立专业技术优势,提供优质产品,提高“工程中心”核心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技术手段。利用国家、铁道部的拨款和铁科院的自筹资金,根据全面发展、重点支持和明确目标、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对重点试验室的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中心”试验、检验检测能力,推进中心科研开发及产业化中试水平。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立开放式的维护支持、维修中心和中心实验室,立足铁路、面向社会提供各种开放式服务,使“工程中心”真正成
8、为行业发展的技术辐射源。1. 建立设备精良、体制健全的铁道部一级维护支持、维修中心,面向全路提供工程化设备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1)全路编组站自动化维修中心 (2)全路客票维护支持中心 (3)全路行车安全指挥自动化维修中心 (4)全路计算机联锁维修中心2. 建立五个全路中心试验室,为RITS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开展立足铁路、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1)全路信号雷电防护中心试验室 (2)全路信号光学中心试验室 (3)全路无线中心试验室 (4)全国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 (5)行车安全模拟试验室3建设货车安全监控最小系统(五)国际交流与协作方面“工程中心”本着“优势
9、互补、引进吸收、立足铁路、服务社会”的宗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力量,提升中心的开放集成研究能力、工程化开发能力和生产应用能力,加速了智能运输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向铁路和社会提供配套技术产品。(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工程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同时面向社会,培养和造就参与市场竞争、善于开拓创新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1. 学科建设“工程中心”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科研流
10、动站1个(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工程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7人。2. 自身人才培养要实现“工程中心”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工程中心”结合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更新、补充、拓展知识、技能,尤其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关键岗位员工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高水平、高素质、富于创新与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截止到2003年底,“工程中心”有员工3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4人,(包括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63人,助研员115人,初级技术人员103人)。“工程中心”拥有国家级专家3人(已退休)
11、,部级专家9人(已退休4人),专业技术带头人3人。3. 对社会和行业人才培养把“工程中心”建设成为RITS的人才培养基地,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工程中心”依托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积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为推动行业和社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行车调度指挥、计算机联锁、编组站自动化三个事业部采取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进行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每年300人次以上。根据铁路运输现场的需求,围绕铁路客票系统,中心组织了近1000人次的计划业务培训和营销分析系统培训,与客票基层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七)资质建设方面“工程中心”加快资质建设的步伐,积极开展相关认证工作,以外部力量推
12、动内部管理,提升自身持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推进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1.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华铁公司2001年完成了ISO9001:1994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3年完成了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换版认证。经纬公司于2002年11月5日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于 2003年8月19日20日接受ISO9000外审后的第一次监督审核,得到了外审老师的高度评价,共开出0项不合格,审核结论为ISO9000证书继续保持。2. 软件企业资质认证行业资质是国家相关主管单位对从事相关业务应当具备的人员素质、资金数量、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等审查后颁发的市场准入证书。
13、电子计算技术部于2003年2月14日通过企业认定,取得了软件企业认定证书。二、2004年工程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一)积极准备迎接国家验收 院于2003年11月成立了RITS工程中心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确立了“以良好的业绩通过国家验收为基本目标,以落实计划任务书各项建设任务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成套技术装备,提高中心研发及中试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方针和工作要点,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大纲(执行) 的规定与要求,以通号所、电子所为依托,从研究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开放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的总结前三年的工作,认真寻找差距,加快建设步伐,以期以良好的业绩通过国家验收。(二)加快体制改革,
14、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产业升级以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集中铁科院在通信信号与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现代科技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建立人才、技术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重大科研开发课题与工程化项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拥有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发挥综合效益,走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引领和推动铁路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产业的技术进步,是铁路跨越式发展对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铁科院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加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实现铁路信息化做出更大贡献中共十六
15、大提出加快实现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铁路信息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将对各种生产要素起到倍增和催化作用,带来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的提升,对实现铁路产业技术升级意义重大。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跳出原有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框框,着眼未来铁路发展需求,站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确立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是把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作为信息化的重点,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可靠、保障有力的铁路信息系统。也就意味着,要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在铁路系统信息化初步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铁路信息化程度,建设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铁路产业,使铁路信息化向无边缘化发展。1.深入研究中国RITS的发展战略,完善RITS的体系框架,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建智能信息平台。2. 建立和发展专业技术优势,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示范应用,努力取得一批“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科技成果,加速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