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23356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尤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速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实现“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尤溪县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根据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尤溪县委关于制定尤

2、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尤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年度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把握海西建设机遇,开创尤溪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对接三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思路,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海

3、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我县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县委做出了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尤溪迎来良好的发展时期。(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力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区域竞争力显

4、著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亿元,达102.46亿元,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速度13.6%;人均GDP突破2.5万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8%,比2005年翻二番,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00亿元,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3:25:32调整为2010年的30:41:2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9.61

5、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2.3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4.0%,规模以上工业达2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84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5.1%。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成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持续增强。3、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福银高速公路建成,向莆铁路开工建设,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升级改造,至2010年,全县公路网通车里程达2202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

6、强。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努力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和渠道,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努力扩大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扩大外贸出口规模。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5亿美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3.4%。生产型出口企业不断壮大,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五年出口总额累计1.6亿美元。5、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尤溪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升至30.85%,城市空气质

7、量明显改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投产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循环经济示范点,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最低工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7元,年均增长率12.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12元,年均增长10.6%,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

8、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平安尤溪”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二)“十二五”发展环境1、外部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

9、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

10、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省市环境看,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胡锦涛总书记对福建的视察,进一步表明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和统一的坚定决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市委、政府提出了“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支持东南翼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11、,为尤溪“十二五”期间加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2、内部优势潜力区位优势。尤溪位于福建省中部,东邻闽清和永泰县,南接德化县,西连大田和沙县,北毗南平市,素有“闽中明珠”之称,是“海西”的中心腹地。福银高速公路建成并在尤溪境内设有洋中和大排两个互通口,缩短了县城到省会福州和三明市的时空距离;向莆铁路“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运行,206省道、304省道将改造升级为国道,即将开工建设的厦沙和湄渝高速公路,更加凸显出尤溪的交通区位优势,为尤溪县打造海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部重要的综合枢纽、先进制造业的绿色腹地、朱子文化与生态休闲的旅游胜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

12、41种(金属矿13种,非金属矿28种),其中石灰石、大理石、白云岩、煤、铅、锌、金、银、钼、稀土等可供开采利用,尤其是铅锌矿储量丰富,已探明矿石保有资源量2000万吨、预计金属资源储量达260万吨,居华东地区之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7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大中小型水电总装机60.51万千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级、省级商品粮基地,再生稻产量连续创世界第一,是福建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旅游资源独特,是千年古县、闽中明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尤溪

13、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发展增速,产业集聚加快,尤溪经济开发区被列入省级开发区,已开发城西园区、埔头园区,开发面积1000多亩,入驻企业达140多家,年产值达3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开发城南工业园区、林坑园,开发区控制性规划面积达6.5万亩,为“十二五”期间实现工业跨越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林产、矿产、纺织已发展成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3、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尤溪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县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压力;国家对节能减排与环

14、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我县将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各地你追我赶,发展势头迅猛,我县将面临区域竞争的压力;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够足,项目不够多、不够好、不够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体制机制的问题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县情,科学判断发展趋势,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作风、保持昂扬气势,不断推动尤溪科学发展、跨

15、越发展。(三)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主动对接三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思路,继续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改善民生、社会和谐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人才开发为支撑,全力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海峡西岸中部重要的综合枢纽、先进制造业的绿色腹地、朱子文化与生态休闲的旅游胜地,使尤溪步入符合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为提前三年实现全

16、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2、基本要求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中央精神,切合尤溪实际,反映时代要求,符合群众意愿。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尤溪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十二五”时期尤溪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尤溪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目标和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努力实现“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目标,着力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科学

17、发展先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尤溪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加快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坚持协调发展。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

18、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

19、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与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

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180亿元。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坚持做特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20:45:35。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继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继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外经贸发展,到2015年,

21、外贸出口总额达6850万美元,年均增长10%。年均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资源消耗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优化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7.5%。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好转,森林覆盖率达73.1%,森林蓄积量达1650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万亩。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标值达10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目标值达65%以上。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推进。继续完善教育体系,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21%,九年义务教育

22、巩固率达9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至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8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2015年尤溪年末总人口力求控制在45.5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以上。价格

23、总水平基本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2015年目 标年均增长或提高(%)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2.4621012以上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74.511以上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6.191315预期性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3.52815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8.518018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9.844216预期性7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4255685010预期性8年均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可比口径)29503000预期性9三

24、次产业增加值比重(%)30:41:2920:45:35预期性10城镇化率(%)41461个百分点预期性民生发展11年末总人口(万人)42.243.87.5约束性12城镇登记失业率(%)2.743.5以内预期性1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33累计1.25预期性14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2.4534.1约束性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7872660011预期性1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1121200011预期性1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100约束性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799约束性1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预期性20城镇保障性住

25、房建设套数(万套)0.11完成市下达任务约束性21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2.93.2预期性22每千人医生数(人)11.4约束性科教发展23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19210.4个百分点预期性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98约束性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13.30.46年预期性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901个百分点预期性2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20.70.1个百分点预期性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50.48个百分点预期性可持续发展29耕地保有量(万亩)42.0542.18约束性3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6、%)比2010年下降20%约束性31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7.50.1个百分点预期性3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下达任务约束性33单位GDP能源消耗(%)完成市下达任务约束性3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市下达任务约束性35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0.160.1650.62约束性36森林覆盖率(%)72.873.10.06个百分点约束性注: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总人口即常住人口,不含流动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幅;非化石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7、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做优农业特色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一菌”九大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茶叶产业。中高海拔地区以发展绿色茶叶生产为主,逐步扩大有机茶生产;低海拔地区在巩固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为主,逐步扩大绿色茶叶生产,建立优质红绿茶优势区和乌龙茶优势区两大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

28、打造尤溪绿茶品牌,做大做强新阳绿尔香茶叶有限公司、坂面光兴茶厂、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育1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完善茶叶销售流通体系建设,建立闽中茶叶批发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到2015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红绿茶7万亩以上,乌龙茶3万亩。2烟叶产业。重点发展洋中、坂面、台溪、新阳、中仙等两万担规模乡镇,将溪尾、西城发展成万担乡镇,稳定发展汤川、管前等五千担乡镇。烟叶种植品种以翠碧一号为主,引进抗病耐病品种在病害高发区种植,合理安排轮作,建立烟田土地流转机制,确保烟田保护区进行统一规划种植作物。到2015年,100亩以上连片种植

29、率力争达50%以上,隔年轮作面积比例达50%以上。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收购烟叶15万担。3、金柑产业。重点实施“中国金柑之乡”尤溪金柑基地项目,改善现有果园的基础设施,大力推广金柑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与品质。加快早熟株系的选育、推广,扩大早熟品系的比例;大力推广覆盖薄膜“树上避雨保鲜防冻技术”,延期采收,改善品质,提高果品均衡上市能力。加强果园质量安全监控,提高果品卫生安全。加强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和扶持金柑深加工企业,大力扶持壮大金柑合作社,拓宽金柑营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金柑面积稳定在4万亩,总产达到3万吨以上。4、

30、芦柑产业。培育优良新品种,发展早、晚熟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产品品质,加强采后处理和保鲜技术研发,开发新加工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强对引进品种和种苗的检疫性病虫害检疫管理工作,强化对黄龙病等重点病虫害的防范;健全特色果品品质、安全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特色果品产地认证,创尤溪芦柑品牌。建立千亩芦柑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和千亩瓯柑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芦柑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县芦柑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达4万吨。5、毛竹、绿竹产业。重点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和笋竹两用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两高一优”( 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竹林面积,建立典

31、型示范片,推动竹林丰产培育,到2015年,建立丰产竹林基地20万亩。抓好竹山道路、竹林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竹林经营条件。重点开发绿竹资源,打响尤溪绿竹品牌。重视竹制品深度加工开发,探索建立闽中竹产品产销集散市场,尽快形成竹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6、油茶产业。以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实施油茶新植与改造项目,加大良种培育力度,积极寻找结果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的新品种,为油茶种植户提供优质的种苗;加快改造现有的低产油茶林,充分发挥和挖掘油茶资源的潜力;按照选地科学、品种优良、栽培规模、管理到位的要求,加快基地建设。扶持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尽快建成年生产6000吨茶

32、籽油及茶皂素、生物蛋白质、日化产品等系列产品生产线,拉长产业链,加快油茶产业化进程。7、优质稻产业。推进新增粮食产能基地项目建设,建立优质超级稻示范基地,优质再生稻示范基地;加强良种繁育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强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优质特色粮油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建立健全特色粮油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及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成海峡西岸商品粮食主产区。8、食用菌产业。扩大草腐生食用菌和珍稀食用菌品种的发展,建立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常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珍

33、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育加工型企业,推行工厂化生产,扶持现有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将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开发新型代用料栽培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新型二次发酵技术在草腐型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3万吨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二)建设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森林文化体系渐趋完善。到2015年,林业用地保有量达到41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37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3.1%;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1、林业生态

34、体系建设。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全面强化林业生态建设,完善体系,提升功能,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灾害防控工程四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村公路、铁路等交通路线及两侧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绿色县城、绿色村镇、绿色校园、绿色厂区、绿色社区建设;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出发,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小区建设,对珍贵濒危物种实施拯救,对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森林防火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指挥统升级改造,提高扑火队伍装备水平、快速反应与火灾扑救能力

35、,初步建成森林防火宣教培训与火案勘查体系;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控灾和防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林业突发生物灾害的公共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以二促一带三”战略(重点发展以木竹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促进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带动发展以林产物流、信息服务、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丰产竹林、丰产油茶林、药材林、种苗繁育等五大资源基地。3、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开发林区悠久的林业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森林文

36、化体系。保护森林文化资源,收集整理林区民俗民风、林事谚语、树木文化、竹茶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森林文化。开发森林文化产品,推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转变,提供生态环保型产品与服务。4、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机制。进一步明晰产权,提升林权发证质量,重点抓好林权证到户率的提高工作,做到人、山、证相符;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重点抓好承包期满林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落实和村集体保留山场的管理;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一控、三严、三放”(“一控”:即实行林木采伐限额总量控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下降。“三严”

37、:即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采伐,严格控制天然阔叶林皆伐,严格控制省道、高速公路、重点溪流沿线一重山等“三线林”的皆伐。“三放”:即对商品材的采伐审批,放宽采伐年龄;放活采伐计划,商品材采伐计划可以结转使用;放开在非林业用地上种植的林木采伐,实行报备制,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涉林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维护林区安定稳定。5、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做好林地管理保护工作;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贯彻森林防火条例,建立防火新机制;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防控,严防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侵入;强化林业执法工作,充

38、分发挥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林业改革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维护林区秩序安定稳定。6、构建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抓好林木种质创新与资源培育、生物制药、林业信息技术等重点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的载体平台作用,主动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重点建设林木种苗繁育、动植物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等科技合作基地;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机制,着重组织林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个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技入户工程”的实

39、施。7、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林改项目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林农依法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三)发展现代畜牧水产业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形成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初步建立以生猪、家禽和肉羊三大产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体系,规模化畜禽养殖比重占全县养殖总量80%以上。1、培育壮大养殖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科技型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广“光华百斯特”牌无公害品牌猪肉和生态猪品牌,培育一家

40、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2、搞好畜牧水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肉羊专业交易批发市场,着力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作用,提高畜牧水产品及加工品在终端市场占有的份额。3、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畜产品安全标准,加强禽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尽快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重点建设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动物防疫技术和物资保障四大系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安全屏障。4、加大畜牧水产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行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西滨、洋中的生猪和梅仙的优质肉鸡标准化

41、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技术指导,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等服务。(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和种养殖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乡村休闲旅游。注重培育特色产业,认真做好“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 中国油茶之乡”等品牌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宣传、推介和应用工作,充分发挥知名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

42、术,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种子种苗种畜禽产业,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村水利、低产农田和茶果园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布局,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43、,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1、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围绕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土壤肥力提升、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促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全县大部分农田基本建成“地平整、田规格、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农田新格局,使全县二等、三等耕地的质量上升到一等耕地的质量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源点和输水工程建设,完善渠系配套设施,重点推进坂面新阳、梅仙西滨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交通、通讯设施建设,促

44、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2、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大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闽江上游尤溪流域防洪工程和其他乡镇主河道重点堤段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及6个乡镇级农作物病虫监测点,加大病虫预警与控制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规范化,加强对外来农业有害生物的阻截与控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防治体系,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45、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发绿色、无公害、安全营养的有机茶叶、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大力提倡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使用矿质农药、植物源及微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合成农药,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平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经过生物菌发酵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料,提高肥效并广泛使用农作物间套种、节能减排等先进实用农作技术,严格控制并努力减少面源污染。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六)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农村社会

46、保障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1、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广精耕细作,提升农业传统耕作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逐步扩大农产品保护面、提高保护价,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

47、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劳动保护、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3、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落实完善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四补贴”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新增种粮补贴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方式,提高扶贫标准,特别要增加困难户收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4、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收益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改革征地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