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榆林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跨越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统一,根据国家和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开局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县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
2、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5. 2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7.75亿元,年均增长39.78%(见图一)。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8715万元,年均增长23.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605万元增长到3136万元,年均增长14.34%(见图二)。县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2.7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84亿元,年均增长22.6%(见图三)。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十五”末的31.0:11.8:57.2调整到2010年的22.8:38.4:38.8。(二)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了油、气
3、、盐、煤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转化利用力度。采取与延长油田石油股份公司合资的办法,大力开发石油资源,截至2010年底,累计打油井990余口,其中生产井780余口。长庆油田公司累计打天然气探井126口,完成输气管线60公里,建成集气站6个,清管站1个。岩盐资源勘探竖井完成钻探深度约3000米,发现盐层104米。与此同时,加大了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目前正在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进行整合。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0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25亿元,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0.4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15亿元(见图四)。2009年,我县荣获“陕西省县
4、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第一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大豆、蓖麻、中药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出了三丰、富华、鼎盛、天赐等一批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启动实施了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小园区、大聚集,小企业、大产业”的思路,规划建设苗家坪工业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及马蹄沟物流园。苗家坪工业园区完成规划并统征土地900亩,陕西金源、三丰油脂、富华油脂、天赐黄芪、鼎盛黄芪等企业入驻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完成总规并预征土地500亩。马蹄沟物流园完成规划并统征土地200亩。(三)农村经济社会稳步
5、发展。狠抓了科技兴农。建设了子洲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建成示范总面积14.09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推广新技术130万亩。创大豆万亩和千亩平均亩产、绿豆千亩和百亩平均亩产4项全国高产纪录。全县粮食产量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保持在10万吨以上,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建、扩建了18个乡镇兽医站,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逐步形成。培训农民3.5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养。大力发展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养殖示范村76个。“子洲黄芪”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县黄芪保存面积达10万亩。建设了红枣科技示
6、范园,发展有机红枣基地1000亩。累计人工种草55万亩,草畜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2010年全县羊子饲养量达50万只,生猪存栏12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2.04亿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编制了五年规划,累计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实施项目90多个,建成示范村22个,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祥和农贸市场工程、清水沟水源工程、大理路建设、影剧院改造等县城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双十惠民工程”和“县城九大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管网工
7、程完成,正在进行厂区建设;启动了县城“创卫”工作,推进了三川口等8个乡镇改造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城镇基础设施和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特别是县城的容量明显扩大、功能渐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苗家坪、马蹄沟、周家硷、老君殿为重点的城镇化格局。子靖、子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太中银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县乡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高西、三瓜、三何、电李、续高公路;改造了苗淮路。完成通乡公路119.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373公里,通村砂砾路967公里,通路率达95%以上,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多平方公里,赢得了省政府“水利振兴杯”十一连冠,获得了“全国水
8、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解决人饮困难13.5万人;建成标准化沼气池1.3万口;建成“四田”3.7万亩;移民搬迁8000多人;完善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建成了马蹄沟敬老院工程。实施医疗卫生工程,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8所、村卫生室396个。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乡镇文化站18个,村文化活动室60个、农家书屋80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80多个。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整合了教育资源。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3.8万人;建成子洲二中、子洲三中实验
9、楼并投入使用;新建了子洲县实验中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目标。全县“两基”、省级“实验县”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恢复了县文工团和广播电台;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24%和90.87%。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了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高度重视低保、救灾救济、各类优抚和养老等工作。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234个,移民搬迁731户、3532人。完成了廉租房建设项目征地工作。成立了子洲县慈善协会和子洲银光慈善协会。(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
1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3元,比“十五”末的4125元增加11978元,年均增长3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0元,较“十五”末的1510元增加3060元,年均增长22.33%(见图五)。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政法综治、维稳、土地管理、扶南项目管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县荣获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第一名和2008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第
11、六名。“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和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我县“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的基础,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工业化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立足地方、发展优势产业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举措。四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造平安一方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基本保障。五是改善民生、依靠群众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源泉。当然,我县当前的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村经济整体滞后,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三
12、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工业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天然气等资源受政策、技术、资金的限制,开发转化利用难度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面临资金、人才等诸多困难,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三是财政增收困难,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四是城乡劳动者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制约了产业层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面临的机遇1、从全球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重构步伐加快,产业国际转移过程加速,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2、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中央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13、战略,在企业所得税、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投资项目、生态补偿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对子洲而言重要的利好因素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0120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中央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胆探索地方国企、民企与央企、省企合资、入股、合伙勘探开发的新途径,支持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表示国家支持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
14、,标志着陕甘宁经济区规划已上升到国家层面。3、从区域板块看,世界金融危机促成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将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充分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融入全国甚至全球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机遇。4、从省、市方面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措施,将举全省之力打造陕西新的增长极;市委、市政府将着眼于争取低碳试点市、远期运筹、近期抢抓、统筹南北县(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扶南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南部县倾斜,加快培养南部县的盐化工、煤炭、油气开采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南部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和以旅游、
15、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5、从子洲自身看,通过近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薯、豆、羊等主导产业和黄芪、蓖麻、小杂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的地位凸显;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油、气、盐、煤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已初具规模;通过多年的实践,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的良好局面。(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1、从市场环境看,世界经济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尚需时日,国际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很多
16、制约,这种市场环境必然会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2、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在气候变化引起全球关注、我国工业化推进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国家在土地、环境方面的宏观调控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土地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环境压力必将更为巨大。3、从我县自然条件看,水资源短缺严重,调水困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产生活争水、工农争水的问题将日趋突出;人口密度大,资源环境压力大。4、从我县社会条件看,虽经多年努力,但投资环境仍不尽人意,加之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城镇化滞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生领域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三、指导思想和奋
17、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榆林南部能源化工重点县和草畜产业大县,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强县,陕北中药材种植加工名县,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县五大目标,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强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五大建设,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榆林南部经济强县。(二)遵循的原则1、坚持主动发展的原则。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改革体制机制,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收获体制红利。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区位
18、特点和资源禀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选择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 4、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把效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尺,反对只求数量、不求效益,严防只见项目、不见效益。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社会。 (三)
19、预期目标1、经济总量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77%,2015年达到71.3亿元(见图六);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左右(见图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82%,2015年达到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4.85%,2015年达到2亿元(见图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79%,2015年达到12.8亿元(见图九)。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达到7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现在的22.8:38.4:38.8调整到8.6:63.1:28.3(见图十)。3、人口与就业目标。“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
20、登记失业率不突破4%,非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增长。4、人民生活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13.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6.95%(见图十一)。5、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60%;县财政的科技投入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40岁-60岁人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0%,城乡低保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40%。 6、生态环境
21、目标。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22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降至0.03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降至0.045万吨。四、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省、市有利政策,以优势资源争取特殊政策,绕过红灯找路子。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专业公司参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做细、做实招商的前期工作,实现项目专编、专储程序规范。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效应强的项目。积
22、极争取中、省的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市扶南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的效益。2、进一步加快油、气、煤、盐等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支持入境中省企业开发石油、天然气、岩盐资源。到“十二五”末,新打油井461口。利用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探索合作开发途径,努力走出具有子洲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理顺税收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整合煤炭资源,建成1家产能上百万吨的煤炭企业,支持其发展生产。到2015年形成100万吨原煤、200万吨精洗煤、8万吨原油、1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60万吨低钠盐的年生产能力。3、加大优势矿产资源的转化利用力度。优势矿产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子洲经济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领
23、域,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利用优势资源争取特殊政策,创造条件,打造子洲油气盐煤化工业,先建设园区,再延长产业链,奠定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抓好苗家坪天然气液化、淮宁湾天然气盐化工及60万吨低纳盐项目。搞好集中供热项目,实施天然气发电厂节能改造及分布式能源工程。 4、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扩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与销售工作,重点扶持三丰、富华、天赐、永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向精、深加工发展。实施好黄芪保健酒项目,黄芪超微粉项目,大豆异黄酮项目,糠醛生产项目,葵二酸生产项目,饲料生产项目,南瓜保健食品加工项目;扩大月饼、果馅等传
24、统食品产能,进一步提高其品质;打造“子洲黄芪”、“三丰油脂”、“子洲果馅”等特色品牌。适度扶持微小企业,鼓励创办家庭小工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5、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按照重点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加工制造业三大产业群,配套发展仓储物流业的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水”这一瓶颈因素,做好工业园区水资源规划。以项目争取前期费用。加快苗家坪工业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结合省级重点镇建设规划完善苗家坪工业园区的规划,高起点规划淮宁湾工业园。做好园区土地统征和储备工作,加快苗家坪工业园区工业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淮宁湾工业园“
25、三通一平”建设。力争将苗家坪工业园区建成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业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建成能源转化重化工园。(二)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转型1、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科学规划产业和人口布局。以城乡规划编制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双(双湖峪镇)苗(苗家坪镇)一体的理念下搞好县域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苗家坪省级重点镇规划、马蹄沟省级百镇建设规划和7个其它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抓好产业布局、城镇用地、环境建设等行业规划的编制,提高规划覆盖率。进行全县水资源普
26、查,制定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建设县城中心广场、东城区绿化广场、市政广场和滨河公园,延伸大理路,启动县城居民小区建设工程,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和中水回用规划,实施县城水源扩容工程,提高蓄水供水能力,继续实施天然气管网扩建工程,新增2万居民天然气用户。充分发挥现有商业场所作用,建设特色市场,为流动商贩提供经营场所。按照“33641”思路,健全“一车四线”(宣传直通车、组织保障线、财力保障线、执法保障线、督查督办保障线)保障机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重点实施好市政“五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建设项目,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27、,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全民健康清洁行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力争2012年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目标。在工业大道轴线上建设2座大桥,为双苗一体提供道路交通支撑。3、提高小城镇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抓好省级重点镇苗家坪,省级百镇马蹄沟,中心镇周家硷、老君殿等和其它建制镇三川口、何家集、裴家湾、电市、砖庙等的建设。抓住省政府加强重点镇建设和双苗一体化的机遇,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拓展苗家坪镇经济发展空间,形成城镇建设有力的产业支撑。结合物流园建设,按照大物流、大交通的目标,加强作为省级百镇之一的马蹄沟镇建设,将其建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地。其它中心镇和建制镇建设,主要
28、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纳人口和生产要素,同时加快街道、供排水、绿化、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4、提高城镇经营和管理水平。创新城镇经营机制,通过统征土地储备、以开发带动建设等措施,吸纳县外资本、民间资本,解决政府在城建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新县城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由城建、国土、交警和双湖峪镇协同工作,形成县级统一指挥、部门综合协调、分组团进行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框架。增强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随着城镇化推进,稳步实施“村改居”。(三)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生产发展、
29、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发展新产业、创造新机制、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设好班子的“五新一好”要求,利用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干部蹲点、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按照城区周边村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公路沿线村重点推进专业化、产业化,丘陵区重点推进特色化、生态化三种模式,争取项目,整合资源,捆绑资金,统筹实施,完善、提高已规划建设的61个市、县、乡(镇)新农村示范村,由点到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薯、豆、羊三大主导产业和黄芪、蓖麻、小杂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建设脱毒马铃薯扩繁基地,发展优
30、质马铃薯生产和加工。以豆类加工带动豆类种植,建设大豆生产基地。以西、南两川水浇地和城镇郊区为重点,抓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的生产,建设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提高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建设有机小杂粮基地。以双湖峪、驼耳巷两个中药材种植示范乡(镇)为抓手,加强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保存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加强蓖麻基地建设,发展蓖麻深加工。引导全县中药材和蓖麻种植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坚持山杏改优和优质杏园建设相结合,加快山杏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杨大沟千亩红枣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扩大红枣栽植面积,力争年增改造、新造红枣面积各1000亩。改造低
31、产果园,提高果园综合管理水平。推进“东桑西移”,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养蚕5000张。3、加强草畜产业建设。以节粮型羊、牛养殖为主,规模发展猪、鸡养殖,逐步形成山区舍饲养羊,川区规模养殖猪、鸡,城郊适度养殖牛、鸡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建3个白绒山羊养殖基地、3个良种羊繁育基地,到2015年,人工种草85万亩,全县羊子饲养量达60万只。新发展5个高标准养猪小区,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发展3个奶牛养殖小区、10个万只以上蛋鸡场,全县饲养奶牛5000头、家禽60万只。适度扶持蜜蜂、家兔、山鸡等养殖业。建成2个养殖示范乡(镇),100个养殖示范村,5000个
32、养殖示范户。积极发展饲草加工业,建设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流域为单位,实施“山、水、田、林、路、梁、沟、坡、峁、坝”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0%以上。发展集雨节灌农业,启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搞好坝系、基本农田、兴水治旱小型水利、安全饮水等工程,加大大理渠、子洲渠、淮宁渠的维修改造力度,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加固维修679座病险土坝,新建骨干坝20座、中型坝50座、小型坝70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8万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创建全国农建先进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土地执法,确保70万亩耕地不减少。完成子洲
33、米脂、冯渠槐树岔、巡介司高镇、子洲南沟岔、西庄候石畔矿区、驼耳巷老君殿、高坪槐树岔、驼耳巷马蹄沟、水地湾周硷、高坪砖庙、瓜则湾三川口等公路的升等改造工程。搞好县乡道路建设,完成冯槐四级油路工程。继续实施通村油路(水泥路)和通村砂石路工程,搞好环乡、环山、环村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后续养护管理。完成农网改造收尾工程,抓好户用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5、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快子洲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建好8个功能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抓好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核心示范田2.5万亩。
34、实施“种子工程”,引进、推广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优良品种,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力争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沟垄种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农业新技术,使全县旱作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搞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农机事业,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效益,建成马铃薯、大豆、玉米、绿豆等4个万亩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30万亩,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建好红枣科技示范园。积极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引进推广草产品加工、贮藏技术,优化畜禽品种,搞好疫病防控。6、做好劳务
35、输出工作。坚持“健全网络、培训技能、服务引导”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和驻外办事机构,促进劳务有序输出,提高就业率和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农村居民大转移、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支持职教中心和青年农村居民培训学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针对用工市场需求和子洲劳务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输出前的技能培训,让青壮年劳动者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县域内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和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尽力实现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把劳务输出与发展县域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子洲人在外创办的煤油公司和大型餐饮公司,以及与我县有对口经济协作关系的张家港,
36、借力输出劳务。“十二五”期间,年均输出劳务稳定在6.2万余人。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外出务工人员的稳定转移,减少农村居民。引导、支持外出务工者带资金、带信息、带技术回乡创业,实现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四)振兴商贸物流业,优化产业结构结合省级百镇建设规划,与子洲火车站货运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总面积300亩的马蹄沟物流园,建成集交易、配送、会展、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建设集新技术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仓储物流为一体的苗家坪工业园区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城镇商业布局,促进商贸、餐饮业发展。培养汽车、保健、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提升消费档次。积极引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
37、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产业和各类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业整体层次。建设子洲县三农服务中心。支持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业发展,鼓励建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促进连锁经营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建成占地3904平方米的子洲县粮油批发市场。实施1.5万吨食用油罐区建设项目。开发民歌、剪纸、雕刻等地方文化产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金鸡山、佛殿堂、南丰寨、“四大名山”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五)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1、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住
38、宿条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蛋奶工程”,提高义务教学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实现“双高普九”目标。扩建子洲中学、子洲二中、子洲三中和实验中学,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将老君殿中学建成南川区域型中心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省级示范职教中心”。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扩建县职工幼儿园,新建县第一幼儿园,鼓励创建民办幼儿园,积极创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示范县工程,到2015年,所有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发展特殊教育,建成县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抓好远程教育工程。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39、,提高学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完善城镇学校对口支教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支教活动,建立健全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考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根据生源状况,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稳步将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幼儿园任教,2、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争取创新资金和科技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抓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搞好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推进能源工业新技术应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盘活现有科技人才,采取灵活的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适用人才为我县产业发展服
40、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实施科技培训进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活动,培养一批“土专家”和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示范户”。实施子洲县数据信息工程,建成覆盖全县的数据信息网络。3、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成县文化综合大楼,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18个,村文化活动室200个,农家书屋550个,实施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对县文工团和影剧院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平台作用。引导文工团下乡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坚持抓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鼓励
41、开展民间道情、说书等丰富多彩的演艺和娱乐活动。办好今日子洲、大理河和陕北文化等报刊,刊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广泛招纳社会贤才,努力创作更多子洲题材的文化精品。大力开展干部群众读书活动,建设“书香子洲”。抓好文物安全管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努力净化文化市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积极建设面向大众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增强人民体质。4、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县医院、县中医院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其医疗条件。做好子洲二院的搬迁工作,将其建成南川的医疗卫生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和中心村卫
42、生室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甲级村卫生室创建步伐,增强其网底功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抓好地方病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5、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根据政策要求和财政状况,逐步延长免费教育期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改善劳动供给。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
43、业的劳动吸纳能力;积极开发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保护就业弱势群体;通过各种方式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培训青年农村居民,有序输出劳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规范劳动力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参合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二为一,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立大病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临时救助体系,保
44、障弱势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稳步发展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建成县中心敬老院及老君殿区域敬老院。鼓励建立“老年公寓”,发展商业性养老。加强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抓好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工程,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7、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整村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和千村移民示范村建设,完成5个连片开发项目区建设,覆盖扶贫开发重点村120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4000人,5年稳定脱贫5万人,并完成白于山区移民搬迁5.4万人。落实部门帮扶贫困村、领导干部帮扶贫
45、困户和职工制度,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送技术、帮发展”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子,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下岗失业人员的突出问题。8、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三个一”领导机制,全力抓好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人口统计、三查、双补及节育措施落实等基础工作,积极实施优生促进和母亲健康工程,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和违法生育案件查处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创建15个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成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六)转变发展方
46、式,建设两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采用“畜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加大标准化沼气池建设力度,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形成农牧业良性互动局面。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1个。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探索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把好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在节能技
47、术、节水技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狠抓油矿环保、节能建设,确保含油废水实现零排放,严防污染事故发生。大力提倡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和“蓝天工程” 建设。加强大理河、淮宁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3、加强生态建设。加强退耕还林的补植完善、政策兑现和管护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和“三个百树”工程项目。加大绿色通道工程投入,重点抓好过境高速公路、过境铁路、子南路、子米路、河流两侧绿化工作。继续抓好佛殿堂生态公园建设,搞好城镇绿化、村落绿化、庭院绿化。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规范林地审批,强
48、化林业执法。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促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2、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全面
49、提高城乡文明程度。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职能,推进民主社会建设进程。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4、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创建“书香子洲”为契机,推进“周周读书,人人培训”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5、创建诚信社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库,建立覆盖全县的诚信服务系统,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社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