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同义复合词研究与汉语大字典考订张 程,胡 亭(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摘 要:同义复合词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同义之词多并列,是古人行文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双音节词最为习见的组合方式。根据同义复合词的研究考订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发现存在释义错误、义项疏失、缺乏书证、书证放错义项、增字为训等五方面的问题。关键词:考订;同义复合词;汉语大字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汉语大字典词类标注评析”()作者简介:张程(),男,四川成都
2、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汉语语法;胡亭(),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在古代汉语里,同义复合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更为清晰的义项的现象。如尚书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中的“克”和“堪”都表示胜任的意思。这种现象数量较大,仅在左传中数量就达 个。同义复合词的研究对汉语辞书编纂影响深刻,那么它对汉语大字典的释义校订又有什么作用呢?在当代从语文辞书的角度对同义复合词进行研究愈加重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汉语辞书中对同义复合词的态
3、度、原则、收录、释义和问题。现作简单介绍。徐流(,)从理论角度全面探讨了语文辞书对所收录的同义复合词错误注释的原因,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周掌胜(,)则从实践层面分析语文辞书在收录同义复合词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纠正错误的释义、增补遗漏的义项、补充失收的词条、弥补孤证的不足、提前滞后五个方面阐述了同义复合词研究对大型词典编纂的作用。还有其他学者也通过实例考证,指出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处理同义复合词方面存在着词语失收、释义错误、例证滞后等多种问题(王恩建,周掌胜,施晓风,陈书悦,王欢雨)。这些研究为加强对同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和对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对同义复合
4、词和汉语大字典的校订还未涉及,汉语大字典虽不是解释词的,但是同义复合词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字”的准确释义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本文基于对同义复合词的研究,重点关注汉语大字典中错误释义、义项缺失、书证缺乏、书证错放义项和增字为训五个方面的问题。汉语大字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字典,凡例确定了“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辑方针。因此其释义必须尽量包含所有语言现象,这随着计算机语料库的不断发展将会变得更加完善。本节通过对同义复合词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出汉语大字典释义的不足之处,以期能为其重新修订时提供一些参考(鉴于篇幅有限,本文所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的例句只用和本文有关的部分,且全部用简体字
5、)。一、释义不当基:谋划;经营。尔雅释诂上:“基,谋也。”尔雅释言:“基,经也;基,设也。”王引之述聞:“康诰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郑注以基為谋。”该例句的上下文为:“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按此释义,则全句该翻译为:三月十六日的那一天,周公开始谋谋划划在东国洛地建立新的大都邑,四方百姓纷纷赶来响应会集。我们知道,在西周时期,“民”的地位非常低下。说文解字 释“民”:众萌也。意思就是说“民”就是众人懵懵无知的样子。郭沫若认为:“(民)作一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这说明最早“民”用来指代奴隶,后来引申为普通老百姓。
6、我们再翻阅文献,在论语中,“民”出现 次,均指被统治者,与“君”“上”对照着说,“民”的词义特点实际所指是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比如:“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于今受其赐。”(宪问)这里就是将“民”与齐桓公、管仲对照起来。综上,因为西周时期,“民”处于被统治地位,那么周公“谋划”建立都邑之事,绝用不着百姓集会,何况非一民也,而是四方之民,所以此解释有误。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初、基”都有“开始”的意义,把它们看成一个同义复合词,则文意贯通。该句可译为:三月十六日的那一天,周公开始在东国洛地建立新的大都邑,四方的百姓纷纷赶来
7、欣然响应会集”。可以想象,开工那一天,会集了许多百姓,可能有周公主持的某些开工仪式等,所以有具体的时日。综上,汉语大字典的“基”应释为“开始”。谰:抵赖。説文言部:“谰,抵谰也。”段玉裁注:“广各本作诋,誤。抵谰,犹今俗语抵賴也。”汉书梁懷王刘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娇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异。”将“抵谰”释义为“抵赖”在汉语大字典作为“谩”的义项也有出现。原文如下:谩:欺骗。説文言部:“谩,欺也。”又抵赖。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司马贞索隐引韦昭云:“谩,相抵谰也。”首先,史记孝文本纪中的“谩”应当解释为“欺骗”。汉书文帝纪也载有此句,颜师古注曰:“谩,欺也。初为要约,
8、共行祝诅,后相欺诳,中道而止,无实事也。”其次,司马贞的注解全文是:“韦昭云:谩,相抵谰也。说文云:谩,欺也。谓初相约共行祝,后相欺班,中道而止之也。”很显然,司马贞是将“谩”释为“欺骗”义,“抵谰”也非“抵赖”义,也是“欺骗”义。再说“抵谰”,“抵”古有欺骗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帝洁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胡三省注曰:“抵,欺也。”“谰”,说文解字言部:“谰,抵谰也。”“抵谰”即“诋谰”。集韵谰:“抵谰,诬言也。”汉书谷永传:“欲末杀灾异,满谰诬天。”颜师古注:“满谰谓欺罔也。”王先谦补注:“沈钦韩曰:满义同谩。可见,“满谰”即“谩谰”,是同义复合词。“谰”也有欺
9、骗义。因此“抵谰”为同义复词,义为欺骗。最后,我们再分析汉语大字典“谰”的例句,“王阳病,抵谰置辞。”王先谦(汉书补注言之有理:“阳病,即抵谰,谩言患病,不与长史丞相见也。”可见“抵谰置辞”的“抵谰”应作欺骗解。综上,“谰”的释义应该将“抵赖”修改为“欺骗”。二、义项疏失假:(五)集韵 何加切,平麻匣。魚部。通“遐”。远。吕氏春秋下贤:“假乎其轻俗诽誉也。”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法言寡见:“吾寡見人之好假者也,通文之视,通言之听,假則偭焉。”李轨注:叹人皆好视听诸子近言近説,至於圣人远言远义则偭然而不视听。”首先是注音,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注“假”的音为“”,汉语大词典也注为“”,
10、根据广韵的注音“平声麻韵”,应当是“”,因此第二版的注音有误。其次,上面的书证“登假”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翻译为“犹言仙去”,即去世、升天的意思,因此用“远”释义不够准确”。再如“徦”字。汉语大字典作如下注释:徦徦:集韻何加切,平麻厘。同“遐”。远。集韻麻韻:遐,或从彳。”汉书礼乐志:“沇沇四塞,徦狄合處。”顔師古注:“徦狄,远夷也。徦即遐字耳。”西嶽華山廟碑: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徦之道。”根据句意“登”与“假、徦”连用时,将此二字注释为“远”义,不够准确。尔雅:登、假:升也。即这两字连用表示去世、升天的意义。所以可以在“远”义项下引申出“去世、升天”义,注释出“登假”为同义复合词,这样对读者
11、阅读则更加清晰。戴戴:在汉语大词典义项释曰:“引申指感恩。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宋王安石上徐兵部书:戴执事之赐,此时为重。”且也收录了词条“感戴”,但注释为“感激爱戴”,所引书证和前面“感恩”义项一样,这自相矛盾。是因为编辑者忽略了“戴”可以表感激义,而误释为“爱戴”。“感戴”一词表感激义在其他文献中也多有出现。如,敦煌写卷伯 号张淮深变文:“感戴鸿恩终不忘,永清河陇献天颜。”金史太宗诸子列传:“今忘此施,欲绝我宗祀,于义何如也,倘蒙惠顾,则感戴恩德,何有穷已。”综上,汉语大字典可对“戴”增加“感恩、感激”义。蝝蝝: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个义项,分别是蝗的幼
12、虫和蚁卵。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词条“蝝蝗”,明确解释为“蝗虫”。这说明此词为同义复合词,“蝝”也表“蝗虫”义。案周礼天官鳖人“祭祀,共蠯、蠃、蚳,以授醢人”,郑玄注:“杜子春云:国语曰:虫舍蚳蝝。”贾公彦疏:“蝝,谓蝗也。”还有汉语大字典的例句,如宋欧阳修答朱寀捕蝗诗:“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灾。”如果此处的“蝝灾”解释为“蝗的幼虫的灾难”,显然文意不通,应当释为“蝗虫的灾难”。汉语大词典将“蝝灾”释为“蝗灾”,这也可证明“蝝”具有蝗虫义。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词条“蝗蝝”,但解释为“蝗的幼虫”,此释“幼虫”有误!所引书证翻译为“蝗的幼虫”也不通顺。蝗蝝:蝗的幼虫。后汉书陈忠传:“兖豫蝗蝝滋生,
13、荆扬稻收俭薄。”李贤注:“蝝螽子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何敞,吴郡人。少好道艺,隐居。里以大旱,民物憔悴,太守庆洪遣户曹掾致谒,奉印绶,烦守无锡。敞不受。退,叹而言曰:郡界有灾,安能得怀道。因跋涉之县,驻明星屋中。蝗蝝消死,敞即遁去。”(汉语大词典第 卷)综上,汉语大字典“蝝”应当增加义项“蝗虫”。背背: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词条“背离”,释为“离开、离散”;也收录词条“离背”,但仅释为“背叛”。那是因为书证不够丰富,“离背”还可表“离开”义,如唐五代敦煌写卷斯 号秋胡变文:“秋胡重启阿娘曰:儿闻曾参至孝,离背父母侍仲尼,无懈惓,终日披寻三史,洞达九经,以显先宗,留名万代。”这说明“背”和“离”属
14、于同义词。“背”也确实可表“离开”义,如成语“背井离乡、离乡背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综上,汉语大字典“背”应当增加义项“离开”义。听听:“听”有“等候”义,周礼地官大司徒:“正岁,令于教官曰:各供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贾公彦疏:“听,待也。”礼记杂记下:“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郑玄注:听,犹待也。广韵径韵:“听,待也。”并且“听”和“候”可以连用组成同义复词。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就叫押在附近尼庵,討個收管,一面听候圣旨发落。”在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听候”释为“等候(上级的决定)”。综上,汉 语 大 字 典“听”应 当 增 加“等候”义。贯贯:汉语大字典有义
15、项“满”,并配之以书证“周书泰誓 商罪贯盈”。陈奇猷集释:“书泰誓商罪贯盈,谓商罪满盈也。引申之,则凡罪恶满皆谓之贯,再引申之,则凡罪恶皆曰贯。”的确,“贯”有作“罪恶”的用例。如: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并且“贯”还可和“恶”同义连用表示“罪恶”的意义。如明无名氏民抄董宦事实:“府示:本府备知陈明贯恶,已拏正罪。”再如宋杨亿君可思赋:“俟贯恶之既盈,将幽神而共弃。”水浒传第四六回:“怎禁贯恶满盈,玷辱诸多和尚。血泊内横尸里巷,今日赤条条什么模样。”综上,汉语大字典的“贯”应当增加“罪恶”义项。恻恻:“恻”有“诚
16、恳”的意义。如后汉书张酺传:“张酺前入侍讲,屡有谏正,訚訚恻恻,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矣。”李贤注:“恻恻,恳切也。”汉语大词典 释“恻切:恳切。”还有“恻”同表诚恳义的“恳”组成同义复合词“恳恻”。如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又元和故事,复申先典,前后制书,推心恳恻。”三国魏曹操 手书答朱灵:“来书恳恻,多引咎过,未必如所云也。”明方孝孺答俞景文书:“惠书以先夫人遗德未传于世,而以铭文见属,辞气恳恻厚甚,此固孝子仁人不忍死其亲之美意。”综上,汉语大字典的“恻”字应当增加“诚恳”义项。损损:说文手部:“损,减也。”减少、减轻是“损”的本义。但有大量的“损”和病情相连用的案例,如太平广记卷一一
17、竺法义(出述异记):“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损,日就绵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孝璋等给侍医药,昼夜不离,经五日方损,内外情安。”朝野佥载卷一:“疾大作,将绢市药,绢尽,疾自损。”上述例句中的“损”皆可解释为病愈的意思。并且“损”和“痊”连用组成同义复合词,如晋书陆玩传:“臣罂遘疾疚,沈顿历月,不蒙痊损,而日夕渐笃,自省微绵,无复生望。”再如敦煌写卷斯 号庐山远公话:“世间妙术,只治有命之人,毕(必)死如何救得!能疗药,不能痊损,累日连霄(宵),受诸大苦。”以上两例“痊损”按照上下文都应当解释为“痊愈”。综上,汉语大字典的“损”应当增加“痊愈”义项。切切:“切”有表“悲伤、悲痛”之
18、义,如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诗:“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仇兆鳌注:切,乃凄切之切。”晋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南朝陈江总梅花落:“横笛短萧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这些书证中的“切”都应解释为悲伤、悲痛。“切”还可与表悲痛义的“怛”“痛”组成同义复合词,如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父系三年,中心切怛,食不甘味,尝苦饥渴,昼夜感思,忧父不活。”后汉书黄琼传:“贤愚切痛,海内伤惧。”这两例中的“切怛”“切痛”都应翻译为悲伤、悲痛。规规:“规”有“打算、想要”之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江蓝生在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曰:规
19、字或作贵,义为打算、想要,与欲相当。”“规”和“欲”可组成同义复合词“规欲”或“欲规”,皆表义“打算”。如后汉书杜诗传:“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宋书鲁爽传:“世祖镇襄阳,轨遣亲人程整奉书,规欲归顺,自拔致诚。”法苑珠林卷七十引冤魂志:“粗知事露,欲规叛逸,岀门辄见旷手执双刀来拟其面,遂不得去。”综上,汉语大字典中的“规”应当增加“打算、想要”义项。三、缺乏书证辞书使用书证,主要作用有二:一是用作释义的证明,二是用作立目的依据。书证的使用有利于辞书科学化,如果没有它,释义和立目就有了某种随意性,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证明释义和立目究竟有没有
20、道理。忙忙:“忙”有“惊慌”义,汉语大字典释“忙”同“恾”,忧(义项)。玉篇心部“恾,憂。忙,同恾。”但“恾”有书证,“忙”无书证。“忙”作惊惶义在古代汉语中常和“惊”“怕”“惧”构成同义复词。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古文苑作惊惶,也可证惊忙有惊惶义。敦煌写本斯 号叶净能诗:“(净能)见五百人拔剑上殿,都不忙惧。”伯 号伍子胥变文:“鱼鳖忙怕攒泥,鱼龙奔波透出。”江蓝生、曹广顺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辞典和蒋礼鸿主编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将“惊忙”解释为“害怕、惊惶”。综上,“忙”可引用木兰诗伍子胥变文中的一些书证。谈谈:汉语大字典列出了义项“戏谑、嘲弄”,玉篇言部:“谈,
21、戏调也。但无书证。“谈”表戏谑义,和“戏”同义连文合用为“戏谈”。如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不敢戏谈。”王引之毛诗述闻:“谈,亦戏也。”孟子告子篇:“越人开工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谈笑者,调笑也。调笑一声之转耳。戏而嘲之谓之调。亦谓之谈,故以戏谈连文,戏谈,犹戏谑也。嘲谑所以为乐,祸将及己。忧心如焚,则不敢为乐矣。”王引之认为“谈”和“调”一声之转,“戏”谓之“调”,亦谓之“谈”。故以“戏谈”连文。再如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词条“戏谈”和“谈啁”,都属于同义复合词。综上,“谈”可引用诗经、孟子中的一些书证。抎抎:汉语大字典释“抎”为:发声。字汇手部 抎,聲也。”法言先知:“边豆不陈,玉帛不分,琴
22、瑟不铿,鐘鼓不抎,則吾无以見圣人矣。”子华子虎会问:“鐘皷柷圉,日以抎考,而和声不闻。”汪荣宝:不抎,于粉切。天復本作“耺”,音云,耳中声也。广韵:“耺,耳中声。”即音义 所本,集注从之。然鐘鼓不抎,义疏未协。按子华子虎会云:“鐘皷柷圉,日以抎考,而和声不闻。”抎考连文,义当相近,正合法言此文语意。因此“抎”应当有“敲击”之义。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抎考”释义:敲击。且引书证子华子虎会问:“鐘皷柷圉,日以抎考,而和声不闻。”这更说明“抎”和“考”是同义复合词。综上,汉语大字典应当为“抎”增加“敲击”义项。四、书证错放义项汉语大字典出现了一些所引书证不能解释相应义项的例子,此种情况要么和已有的义项
23、合并,要么应该独立增加一些义项。佩佩: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佩的义项:铭记,铭感。并引以下书证。佩:铭记,铭感。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三国魏曹植谢妻改封表:“銜佩弘惠,没而後已。”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铭箴:“铭实宝器,箴惟德轨。有佩于言,无鉴于水。”明张居正谢赐勒谕并银记疏:“天雨春恩,时佩推心之爱。”(汉语大词典第 卷)上述文献中的“佩”用“铭记、铭感”去注释是合理的,是正确的,且“銜佩”在汉语大词典释为“牢记、铭感”。在汉语大字典中,无“铭记”义项,并将素问气调神大论谢妻改封表两句归入到了“钦佩、敬仰”的义项里。此乃有误。“佩”还和表铭记义的“铭、刻”组成同义复合词“铭佩、佩铭、铭
24、刻”都表铭记义。综上,“佩”应当增加义项“铭记”,并把错误的书证抽取出来。讟讟:在汉语大字典中“讟”收录了三个义项“怨恨”“诽谤”“憎恨”,但其例句“左传宣公十二年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收录于“诽谤”义项里,此误!概其参考了杜预注:讟,谤也。此处的“讟”义同怨,为怨恨之义。宋史照资治通鉴释文卷八:“怨黩,徒谷切,痛怨也。本作讟”。左传:“民无怨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怨讟,同义词连用。君无怨讟者,谓民对君无怨讟也,上句用民,故下句改用君字;说文引作“民无怨讟”盖用其意。”沈玉成左传译文将“君无怨讟”翻译为“国君没有受到怨恨”。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 释“怨讟”为怨恨。显然“讟”与
25、“怨”为同义词。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词条“怨讟”,但注释为“怨恨诽谤”。此乃有误,原因和上大概相同。查其例证,“诽谤”义也无从谈起。如: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由此众庶失望,而怨讟兴矣。”此句是写的吴国托孤大臣“诸葛恪”在朝中和民间都已失去威望,民众对他的怨恨开始兴起,并无诽谤之义。综上,“今茲入郑。民不罷劳。君無怨讟。”的“讟”应当归入“怨恨”义项。五、增字为训委委:汉语大字典将“委”解释为“确知”,即为“真实知道”。此为过度解释,不应有“确”字。首先,“委”有知道义,汉语大字典的例句皆可作为旁证,再如敦煌写本伯 号孟姜女变文:“(劳)贵珍重送寒衣。未委将何可报得?”斯 号秋胡变文:“暂请娘子片
26、时在于怀抱,未委娘子赐许以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同义复合词“知委”,并解释为“犹知道”。这更可证明“委”解释为“知道”是合适的。寇寇:在汉语大字典中义项的释义和例证如下:暴乱;劫掠。説文支部:“寇,暴也。”廣雅釋言:“寇,鈔也。”又“鈔,掠也。”書費誓:“無敢寇攘。”晋袁準諸葛公論:“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薨者不獵,如在國中。”遼史耶律學古傳:“時南境未静,民思休息,學古禁寇掠以安之。”辞书中同类词释义模式应该相对一致,这是辞书编撰应该贯彻的基本原则。“暴乱”是名词,而“寇”是动词,用名词去释义动词不妥,编撰者应该是受到了说文的影响。“寇”释义为“劫掠”即可。如,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
27、究。”孔安国传:“群行攻劫曰寇。”书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鄭玄注:“寇,刼取也。”鄭玄辭典收錄注釋爲“寇,劫取也。”按,此條是因字形相近,將“刼”字訛收爲“劫”字。孙星衍认为:“寇”既有劫掠之义,故能与“掠”组成同义复词“寇掠”。如后汉书冯绲传:“武陵蛮夷悉反,寇掠江陵间,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并奔走荆南,皆没。”综上,“寇”应当删去“暴乱”,释为“劫掠”即可,验诸汉语大字典所举书证无不妥帖。另,“寇掠”所举书证过晚,可提前至后汉书。六、结语辞书释义是辞书编撰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释义和例句是否准确和全面是最能体现辞书的质量。但是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只
28、有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搜集书证的基础上才可能把字的意义解释好,可以说释义是汉语大字典重新修订工作中难度最大和学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之一。本文从“同义复合词”的视角对汉语大字典里的一些字的释义进行重新审定,发现释义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如释义错误、义项疏失、缺乏书证、书证放错义项、增字为训等五方面的问题。释义也存在词性不一致的情况,如用形容词解释动词。因此我们对某一类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个案深入分析,总结释义的问题,再用它来指导释义,以期提高释义质量,弥补释义不足。吕叔湘先生曾说过:“通过这样的研究,把我们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论水平,为以后修订这部词典以及别人编写同类词典提供参考。”只有这样才能继
29、续发扬汉语大字典的优良传统,做到学术引航,使之永葆精品辞书的地位。参考文献: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黄志强关于左传笈合词的几个问题 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 卷: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宋永培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郭春环尔雅与同义复合词研究古汉语研究,()周掌胜“谩”、“抵谰”释义辨正古汉语研究,()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王光汉辞书与书证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上海:中华书局,:沈玉成左传译文上海:中华书局,: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上海:中华书局,: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蓝生现代汉语词典第 版概述辞书研究,()唐秀萍鄭玄辭典所收尚書類文獻鄭注語詞訓釋材料校補與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吕叔湘关于汉语词典的编辑工作新建设,(),(,;,):,:;【责任编辑:王兴全】(上接第 页)“”,(,;,):“”,“”“”“”,“”,“”:“”;【责任编辑:王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