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_鲁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175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_鲁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_鲁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_鲁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第 32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Vol.32 No.3Jun.202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鲁 萌(安徽三联学院体育部,合肥 230601)摘 要:体教融合作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传统以课内为主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已无法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全面深化高校体教融合成果,提出可行性实施策略:将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外,构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努力拓展其时间、空

2、间、内容和形式,形成合力,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词:体教融合;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基金项目:合肥市本科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研究(2021jyxm0405)收稿日期:2022-06-17 文章编号:1674-7852(2023)03-0116-05作者简介:鲁萌,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nside and Outsid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

3、kg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LU Meng(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Anhui Sanlian University,Hefei 230601)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top-level desig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healthy China,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oints out the direct

4、ion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traditional in-clas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unable to complete the new mission given by the new era.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

5、r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exte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build an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strive to expand its time,space,content and form,and form a joint force,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

6、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g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physical education1 体教融合概述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体质

7、、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的提出,为高等院校体育发展扫清了障碍。高校体育教育应认清我国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开足开齐体育课,不仅要“有”,还要向“优”发展。通过深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路径,多维度探析并传播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打造一体化的体育课内外新型教学机制,提供与之对应的平台、服务和比赛,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1 体教融合概述意见的印发引起了教育界、体育界众多学者的热议,基于融合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域,纷纷表达了对意见的看法和观点。新时代背景下,在健康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绝不是体育与教育简单式的叠加,更不是浅

8、层意义和表面形式的结合,需要体育系统部门与教育系统和学科之间达成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的提出,为高等院校体育发展扫清了障碍。高校体育教育应认清我国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开足开齐体育课,不仅要“有”,还要向“优”发展。通过深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路径,多维度探析并传播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打造一体化的体育课内外新型教学机制,提供

9、与之对应的平台、服务和比赛,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1 体教融合概述意见的印发引起了教育界、体育界众多学者的热议,基于融合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域,纷纷表达了对意见的看法和观点。新时代背景下,在健康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绝不是体育与教育简单式的叠加,更不是浅层意义和表面形式的结合,需要体育系统部门与教育系统和学科之间达成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2.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2.2 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实效2.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2.4 师资竞争性增强2.5 施教针对性更精准深度融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力促体育与教育部门在思想、目标、资源、措施

10、等多领域产生合力,真正挖掘其深层含义,实现多部门、多学科的有机联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平衡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使学校体育工作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强调家、校、社会和学生的共同责任。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只有健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体系,将体育课程、训练队、体育社团有机融合,尽可能创造体育锻炼条件,确保课内1外教学一体化,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氛围。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2.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参与各类体育运动中,兴趣仍是影响学习和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才会增强学生体育的动力和激情

11、。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应用之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衔接。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所热爱的项目,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运动水平和差异化学情,2创设不同类别的学习层次,确保课内和课外教学实现同步,提升运动学习的效果和质量。2.2 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实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评价考核方式多以终结性模式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单一、覆盖面有限,而且评价效果不够科学。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过程与结果作为考核对象,打破了终结性评价模式的束缚,

12、评价激励机制更为合理、有效。根据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习惯、态度,将其量化打分赋值到整体评价中,真正做到了对学生体育水平的全面考核和差异化对待,教学针对性更强,评价方式更准确、科学,学生反馈效果普遍较好。2.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证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高校将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同时教师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给予全面监管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学校会在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体育活动机制形成常态化,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3体育运

13、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素质。2.4 师资竞争性增强由于教学内容和指导需求逐步增加,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指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师资竞争性提升,要求体育教师主动寻求转变,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吸收前沿的教育经验,还要做好课外实践的指导工作,提升个人在课内外教学的胜任力。此外课内外教学中,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如何达到学生预期的满意度,需要体育教师认真领悟改革的精髓,不遗余力地创新教学内容、思路和组织方法,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并带动学生。2.5 施教针对性更精准高校体育课程学时有限,仅靠课堂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并不现实。特别是体育学科具有实践特征,需要不断积累和持久坚持才能够熟

14、练技能。课内外一体化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练习的延伸,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延长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学生活动量增加,而且教学活动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经过一段时间自学或互学,学生能够掌握一项或多项终身体育技能,为自主练习和水平进阶提供保障。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既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规范化教学过程,形成稳定的教学输出,产生科学合理的评价效果,确保一体化教学顺利推进。根据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入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总体框架设计如图

15、1所示。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覆盖学生体育参与的全过程,设置了课堂分层教学以及课外精准指导两大板块,借助细化举措确保课内外一深度融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力促体育与教育部门在思想、目标、资源、措施等多领域产生合力,真正挖掘其深层含义,实现多部门、多学科的有机联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平衡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使学校体育工作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强调家、校、社会和学生的共同责任。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只有健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体系,将体育课程、训练队、体育社团有机融合,尽可能创造体育锻炼条件,确保课内1外教学一体化,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

16、锻炼氛围。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2.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参与各类体育运动中,兴趣仍是影响学习和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才会增强学生体育的动力和激情。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应用之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衔接。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所热爱的项目,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运动水平和差异化学情,2创设不同类别的学习层次,确保课内和课外教学实现同步,提升运动学习的效果和质量。2.2 提升过程性评

17、价的实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评价考核方式多以终结性模式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单一、覆盖面有限,而且评价效果不够科学。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过程与结果作为考核对象,打破了终结性评价模式的束缚,评价激励机制更为合理、有效。根据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习惯、态度,将其量化打分赋值到整体评价中,真正做到了对学生体育水平的全面考核和差异化对待,教学针对性更强,评价方式更准确、科学,学生反馈效果普遍较好。2.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证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高校将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同时教师在课外活

18、动和竞赛中给予全面监管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学校会在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体育活动机制形成常态化,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3体育运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素质。2.4 师资竞争性增强由于教学内容和指导需求逐步增加,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指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师资竞争性提升,要求体育教师主动寻求转变,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吸收前沿的教育经验,还要做好课外实践的指导工作,提升个人在课内外教学的胜任力。此外课内外教学中,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如何达到学生预期的满意度,需要体育教师认真领悟改革的精髓,不遗余力地创新教

19、学内容、思路和组织方法,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并带动学生。2.5 施教针对性更精准高校体育课程学时有限,仅靠课堂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并不现实。特别是体育学科具有实践特征,需要不断积累和持久坚持才能够熟练技能。课内外一体化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练习的延伸,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延长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学生活动量增加,而且教学活动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经过一段时间自学或互学,学生能够掌握一项或多项终身体育技能,为自主练习和水平进阶提供保障。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既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规范化教学过程

20、,形成稳定的教学输出,产生科学合理的评价效果,确保一体化教学顺利推进。根据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入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总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覆盖学生体育参与的全过程,设置了课堂分层教学以及课外精准指导两大板块,借助细化举措确保课内外一第 3 期117鲁萌: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4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化对策4.1 成立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4.2 坚持一体化指导有机联系体化教学联动,以高效实4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内板块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面

21、向大一、大二的学生,设置自主选择项目,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的健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层次。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明晰自身专项基础,根据自身的素质情况理性选择基础班或提高班。部分学生经过一阶段练习后,发现学习吃力,感觉并不适合专项班级。或者一部分学生潜力巨大,接受能力快,经过练习后,进步显著。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学校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重新选课的机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在课外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和学生助教的方式,根据学生课内学习效果和动态化反馈,每周开展4次分层次教学指导活动,达到对课内补充和升华的效果。课外教学实行动态分层,指导教师做好统计,掌握学生参与

22、频率和进步情况,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由于课外教学任务量大,课外分层教学要发挥学生助教的作用,帮助教师协调课后教学管理,协助教师完成各项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分值比重为6:4,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在遵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校内外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学习。同时教师应全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课外教学工作的设计、组织、优化和评价工作,有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培养其自主锻炼能力,确保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无缝对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突破了以往课外体育无辅导

23、、无监管、无器材的困境,开创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实现了对学生体育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开发学生运动潜力,有助于落5实体育育人功能,促进了终身体育习惯养成。4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化对策4.1 成立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依据意见指示要求,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成立体育俱乐部联盟,与公共体育教学部有机对接。通过组建不同类别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教学模式,下设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精准针对零基础、有一定基础和运动队成员的学生,设计校内外体育赛事协同计划,精准衔接社会体育训练和培训体系,形成多元联动机制。依托灵活多变的俱乐部社团活动,确保

24、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体育俱乐部快速进步成长,循序渐进提升运动水平,增强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要求公共体育部做好课外体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优选不同项目类型的指导教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合理化调整体育师资队伍,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指导的科学性。教师负责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以及人员的录取,俱乐部学生会员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参与。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员数量设专职管理人员,安排学生参与团队协作。在高质量配齐指导教师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体育专项课的项目设置,学生助教则负责课外体育教学以及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助教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体育特长,并愿意从事服务性保障管理工作,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执行,以期增强课外管

25、理的实效性。教师可根据助教表现,在学期总成绩赋予一定的奖励成绩,旨在激发课外教学的活力。通过建立纵向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松散、无序、低效的状态,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6学生运动动机与兴趣。4.2 坚持一体化指导有机联系体化教学联动,以高效实4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内板块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设置自主选择项目,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的健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层次。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明晰自身专项基础,根据自身的素质情况理性选择基础班或提高班。部分学生经过一阶段练习后,发现学习吃力,感觉并不适合专项班级。或者一部分学生潜力巨大

26、,接受能力快,经过练习后,进步显著。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学校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重新选课的机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在课外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和学生助教的方式,根据学生课内学习效果和动态化反馈,每周开展4次分层次教学指导活动,达到对课内补充和升华的效果。课外教学实行动态分层,指导教师做好统计,掌握学生参与频率和进步情况,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由于课外教学任务量大,课外分层教学要发挥学生助教的作用,帮助教师协调课后教学管理,协助教师完成各项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分值比重为6:4,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

27、的认知,在遵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校内外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学习。同时教师应全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课外教学工作的设计、组织、优化和评价工作,有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培养其自主锻炼能力,确保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无缝对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突破了以往课外体育无辅导、无监管、无器材的困境,开创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实现了对学生体育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开发学生运动潜力,有助于落5实体育育人功能,促进了终身体育习惯养成。4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化对策4.1 成立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依据意见指示要求,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

28、教育理念,构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成立体育俱乐部联盟,与公共体育教学部有机对接。通过组建不同类别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教学模式,下设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精准针对零基础、有一定基础和运动队成员的学生,设计校内外体育赛事协同计划,精准衔接社会体育训练和培训体系,形成多元联动机制。依托灵活多变的俱乐部社团活动,确保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体育俱乐部快速进步成长,循序渐进提升运动水平,增强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要求公共体育部做好课外体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优选不同项目类型的指导教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合理化调整体育师资队伍,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指导的科学性。教师负责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以

29、及人员的录取,俱乐部学生会员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参与。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员数量设专职管理人员,安排学生参与团队协作。在高质量配齐指导教师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体育专项课的项目设置,学生助教则负责课外体育教学以及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助教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体育特长,并愿意从事服务性保障管理工作,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执行,以期增强课外管理的实效性。教师可根据助教表现,在学期总成绩赋予一定的奖励成绩,旨在激发课外教学的活力。通过建立纵向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松散、无序、低效的状态,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6学生运动动机与兴趣。4.2 坚持一体化指导有机联系耦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118课内教学提

30、高班基础班理论知识专项知识身体素质课外教学训练队提高班基础班学习态度运动竞赛身体锻炼参与频率习惯养成课程目标(100%)60%40%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图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框架设计4.3 兼顾个体差异4.4 构筑课内外信息指导平台5 结 语体教融合背景下,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应树立“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一体化指导有机联系,将课内与课外两个单元全面统筹,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在确保课内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学校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打破原有班级、人数等限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注重教

31、学内容衔接,以期解决长久以来的“学训矛盾”。通过拓展教学的时空束缚,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强化分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此外,结合地域性特征,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不断丰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重视体育社团建设,确保课外教学成为课内教学的充分延续,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竞赛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科学构建多元育人课程体系,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依托健全的竞赛课程选拔方法,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和身体状况,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参与,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此外发挥榜样的辐

32、射影响力,产生力量凝聚、情感承载的效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自信心,进而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7-8保障定量的体育锻炼,助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其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4.3 兼顾个体差异体教融合背景下,依据意见指示精神,高校应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指导目标,兼顾个体差异。一方面,加强体质健康预警,开展竞赛体育主题活动,建立分层评价体系,结果中要呈现预警等级,为学生创造德育情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采用同一标准、统一评价的方式开展动态管理,加强“课、训、社”一体化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态度、积极性和进步幅度,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双重机制,进行有效地规划指导,保证实用性

33、和连贯性,以期提升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此外,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训练,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体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安排合适的运动强度与训练量,进行有效地规划指导。围绕体育学科的独有育人特性,在公平的竞技氛围下,引导学生调整体育锻炼方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保障学生体质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幸福感,形成健康行为与习惯,促进大9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真正实现“育体又育人”的融合目标。4.4 构筑课内外信息指导平台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师生除了课内短暂交集之外,课后交互的机会和

34、时间很少。正是由于缺少互动,教师不仅难以及时掌握学情变化,而且一些学生无法得到有效地指导。在新时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线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全面落实意见的内涵和方针,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以信息化教育为抓手,利用多元化的交互工具搭建新型的课外交流平台,依托更专业的平台、服务手段,例如App健康跑、智慧跳绳、智能社团打卡等,培养与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力保障学生课下体育学习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微课视频、PPT等教学资源预先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培养其自主锻

35、炼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遇到难题后,可以利用交互平台实时与教师进行多维互动,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作业进一步评价反馈,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局面,为后续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做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享受10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5 结 语体教融合深化改革,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功能与使命。未来发展与改革的路途还很漫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压力和难度面前,高校体育教学应深入贯彻意见的指示精神,加大改革力度与进度,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联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联动耦合。一线体育工作者应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健全规章制度,兼顾个体差异,构建

36、普通高校校内外竞赛体系,优化体育社团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体质健康预警以及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实现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使命,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体教融合背景下,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应树立“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一体化指导有机联系,将课内与课外两个单元全面统筹,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在确保课内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学校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打破原有班级、人数等限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注重教学内容衔接,以期

37、解决长久以来的“学训矛盾”。通过拓展教学的时空束缚,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强化分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此外,结合地域性特征,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不断丰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重视体育社团建设,确保课外教学成为课内教学的充分延续,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竞赛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科学构建多元育人课程体系,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依托健全的竞赛课程选拔方法,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和身体状况,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参与,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此外发挥榜样的辐射影响力,产生力

38、量凝聚、情感承载的效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自信心,进而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7-8保障定量的体育锻炼,助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其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4.3 兼顾个体差异体教融合背景下,依据意见指示精神,高校应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指导目标,兼顾个体差异。一方面,加强体质健康预警,开展竞赛体育主题活动,建立分层评价体系,结果中要呈现预警等级,为学生创造德育情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采用同一标准、统一评价的方式开展动态管理,加强“课、训、社”一体化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态度、积极性和进步幅度,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双重机制,进行有效地规划指导,保证实用性和连贯性,以期提

39、升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此外,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训练,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体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安排合适的运动强度与训练量,进行有效地规划指导。围绕体育学科的独有育人特性,在公平的竞技氛围下,引导学生调整体育锻炼方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保障学生体质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幸福感,形成健康行为与习惯,促进大9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真正实现“育体又育人”的融合目标。4.4 构筑课内外信息指导平台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师生除了课内短暂交集之外,课后交互的机会和时间很少。正是由

40、于缺少互动,教师不仅难以及时掌握学情变化,而且一些学生无法得到有效地指导。在新时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线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全面落实意见的内涵和方针,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以信息化教育为抓手,利用多元化的交互工具搭建新型的课外交流平台,依托更专业的平台、服务手段,例如App健康跑、智慧跳绳、智能社团打卡等,培养与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力保障学生课下体育学习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微课视频、PPT等教学资源预先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培养其自主锻炼能力。另一方面

41、,学生遇到难题后,可以利用交互平台实时与教师进行多维互动,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作业进一步评价反馈,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局面,为后续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做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享受10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5 结 语体教融合深化改革,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功能与使命。未来发展与改革的路途还很漫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压力和难度面前,高校体育教学应深入贯彻意见的指示精神,加大改革力度与进度,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联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联动耦合。一线体育工作者应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健全规章制度,兼顾个体差异,构建普通高校校内外竞

42、赛体系,优化体育社团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体质健康预警以及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实现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使命,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第 3 期119鲁萌: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1201 臧彤.体教融合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6):103-106.2 董海军,朱晓菱.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J.青少年体育,2022(5):88-89,52.3 徐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

43、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2):104-108.4 卿凯丽.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社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2,8(14):42-45.5 谢恩秋,孙波,张大伟,等.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探究J.体育风尚,2022(4):89-91.6 季彦霞,马国义,吕万刚,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共治及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2):232-239.7 李晓鹏,汪如锋,李忠伟.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高校体育运动协会对“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当代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22,4

44、4(1):59-66.8 易明兵.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践策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4):117-120.9 赵 新 民.新 时 代“体 教 融 合”背 景 下 高 校 体 育“多 维 度、数 字 化”教 学 研 究 J.体 育 科 技 文 献 通报,2022,30(1):145-149.10 王宇.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6):97-98.责任编辑:吴 迪参考文献:疑,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深度,在保证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质量。3.2.4 如何在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理论学习效果 管理学课

45、堂关注管理应用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会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对此,在学期初,教师就会和学生达成共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肤浅的,另外期初就会明确告知学生,考试难度非常大,让学生对理论记忆重点关注。在期中,设置了期中考试、论述题、方案设计题专项训练以提升理论学习力。在期末,让学生利用各章思维导图厘清知识逻辑。3.2.5 如何激发团队教师教学投入 管理学课程需要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精密的教学设计,每周提前将翻转主题告知学生进行准备;学堂云上有75个讨论需要教师进行精华评论的筛选和回复,25个专业需要教师进行批改,同时教学内容还要不断适应业界需求,教师投入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校非常

46、关注教学创新,对教学创新的课程进行学分翻倍的奖励,对教学创新的教师优先推荐教研项目申报,在职称评定时给予倾斜,这些措施都非常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热情。当然,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热爱职业、关心学生,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才是激发团队教师教学投入的最重要内驱力。参考文献:疑,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深度,在保证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质量。3.2.4 如何在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理论学习效果 管理学课堂关注管理应用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会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对此,在学期初,教师就会和学生达成共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肤浅的,另外期初就会明确告知学生,

47、考试难度非常大,让学生对理论记忆重点关注。在期中,设置了期中考试、论述题、方案设计题专项训练以提升理论学习力。在期末,让学生利用各章思维导图厘清知识逻辑。3.2.5 如何激发团队教师教学投入 管理学课程需要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精密的教学设计,每周提前将翻转主题告知学生进行准备;学堂云上有75个讨论需要教师进行精华评论的筛选和回复,25个专业需要教师进行批改,同时教学内容还要不断适应业界需求,教师投入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校非常关注教学创新,对教学创新的课程进行学分翻倍的奖励,对教学创新的教师优先推荐教研项目申报,在职称评定时给予倾斜,这些措施都非常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热情。当然,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

48、热爱职业、关心学生,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才是激发团队教师教学投入的最重要内驱力。参考文献:团队学习如何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问题?前期:要求每个同学参与汇报中期:强调汇报效果后期:根据个人表现,团体得分划为三个档次如何避免学生分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教师先梳理清楚逻辑和重点持续激发学生汇报效果激励下面的学生反思、质疑如何保证理论学习的效果?前期:指出理论学习是管理实践的基础专项训练:论述题、逻辑题、方案设计题后期:考试难度增加、思维导图、复习方法如此高的教学投入,如何激励团队教师?学校的激励政策教师的自我奉献精神学生学习压力会不会过大?根据学情设置教学环节教师持续激发:个人激励、团队激励

49、教师督促反馈:优秀学生、问题学生图5 管理学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持续改进方案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2 陈岚.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2):89-923 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4 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5 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3):46-48.6 黎小英,洪坚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3):94-96,123.责任编辑:建德锋(上接第 1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