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是文化对旅游价值链的渗透和辐射。文化借旅游之船出海,旅游借文化之根立足。随着新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生态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并积极探索大文旅视域中地方文化创新发展以及活化利用的路径。湛江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文明强市”。2021年12月湛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2022年3月湛江市推进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大会以及2022年全省文
2、化和旅游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坚持推进大文旅开发、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我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工作目标。目前,湛江有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名列广东省前茅。吴川飘色是湛江市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代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探讨和研究吴川飘色的发展创新和活化利用的策略,对于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唤醒“湛江记忆”、打造“湛江名片”、推进湛江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吴川飘色概述飘色,被誉为“吴川三绝”(飘色、花桥、泥塑)之一,以其精、巧、绝而闻名遐迩,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1吴川历史源远流长,人
3、民群众热爱民间艺术,每年春节期间,吴川都有倾城出动闹元宵的传统习俗。飘色起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兴起于民间,是吴川梅菉年例(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节目,为吴川市元宵巡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现在多用机动车代替),色板上是人物造型。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叫作飘色。2这门中外闻名的民间艺术在外国友人眼里是一种“隐秘的东方艺术”,在中国民间艺术家眼里则“独具岭南民间艺术风格”,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奇葩。飘色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板车,人物造型的支撑台架;二是色梗,即支撑的钢枝;三是色芯,即“飘”的扮演者色仔色女,
4、一般都是69岁的孩童。台面上的造型是“屏”、凌空飘逸的人物为“飘”,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和创新,飘色已经从最早的一屏一飘发展到一屏多飘。其表演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近些年的作品也有些取自当代题材。一板板飘色,犹如一个个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幕精彩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3吴川飘色历史悠久,创于清代,经过百年的发展,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心血和智慧,通过几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创新,2008年吴川飘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川飘色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民俗的感染力,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近几十年稳步向前,硕果累累。不仅仅在当地的节庆中繁荣兴盛,还不断地发展壮大,走向文旅融合背
5、景下吴川飘色的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策略研究*王 毓(岭南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摘要: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吴川飘色如何抓住契机进行现代传承对于打造湛江城市名片、推进湛江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吴川飘色的溯源和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湛江市的经济、旅游、文化状况,对吴川飘色创新发展及活化利用的条件、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对湛江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文旅融合;吴川飘色;创新发展;活化利用;策略中图分类号:J505;G127;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3-0226-03DO
6、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3.075*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大文旅视域中的吴川飘色发展创新与活化利用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ZJ22YB77)。文化综合227大众文艺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吴川梅岭飘色两度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多次受邀在香港参加巡演,在国内外参加过大量的演出,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飘色艺术经过多年来传承人的传帮带,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成长起来,为飘色的制作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飘色这一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二、吴川飘色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条件(一)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央
7、、广东省以及湛江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文旅融合的政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湛江市政府将推进大文旅开发,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市,以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这些举措都把湛江市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到一个新的格局,并且给吴川飘色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海洋风光的吸引力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湛江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吴川飘
8、色巡游通常是在春节期间,每年的1月2月期间举行,此时的湛江温暖舒适、风景优美、海鲜丰富,是旅游的好季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这为吴川飘色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游客基础。4(三)湛江年例文化的吸引力湛江人过春节,有一项很特别、极富民间色彩的习俗,叫作年例。湛江年例习俗历史悠久,据考清朝康熙年间已广泛流行。年例以村为活动单位,不带宗族、姓氏色彩,场面相当热闹,其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民美好吉祥的愿望,故沿袭不衰。穿令箭、跳傩舞、踩火场、爬刀梯等都是湛江年例的喜庆活动项目,飘色是年例巡游队伍中的重头戏。特色鲜明是旅游资源的活力所在,外地的游客对广东的年例文化有极大
9、的好奇,想要去探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题材丰富、设计制作巧妙的飘色巡游让人目不暇接、惊喜不断,深深地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者不计其数。因此,吴川飘色本身就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游客的先天优势。三、吴川飘色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的策略基于湛江市城市文化、经济、旅游现状,经过对吴川飘色的详细调查、研究,深入学习了湛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以及湛江市推进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大会会议精神,把对湛江市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到一个新的格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吴川飘色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的策略。(一)从理念上注重与旅游业发展的对接,推动吴川飘色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由地方政府主导,其他文化旅游
10、部门共同协助,拓宽思路,做好飘色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在湛江市各大景区及人流量多的地方加强对当地非遗文化的宣传,如在湛江机场、湛江城市客厅金沙湾、湖光岩风景区、鼎龙湾风景区等地打出吴川飘色的广告,甚至可以建立“飘色文化展示区”,规划“飘色民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等方式,以此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弘扬地方文化,提高吴川飘色的知名度。(二)推进飘色文化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利用湛江大文旅发展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吴川的宝贵财富,吴川应不失时机地发展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旅游业,确保文化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飘
11、色民俗艺术为亮点,打造吸引游客的“文化之旅”,开展一系列旅游活动。如:游览吴川梅菉古镇、梅菉祖庙,隔塘庙,观赏飘色,游客在体验中能够感受到湛江本土文化,了解到飘色的源起和意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民俗。52.博物馆陈列。在博物馆中常年设置飘色艺术造型,供游客参观,使游客能够近距离地观赏和了解飘色的造型。在博物馆内还可以对飘色文化相关的资料、书籍、奖项、演出视频进行收藏、保护、展示,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到吴川飘色的文化艺术魅力。3.文旅融合,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随着人们精神文明追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加追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体验。在广东湛江,游客们在享
12、受吴川飘色文化之旅的同时,旅游过程中丰富的海鲜、精致的广东早茶、优美的海景,也为“文化之旅”增色不少,使游客既能感受海滨城市的饮食文化、海洋风光,又能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从这个层面来说,飘色文化之旅不仅仅带来了即时的收益,还产生了经济增长的蝴蝶效应,把湛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都呈现给了外地游客,提升湛江的知名度,为湛江市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4.挖掘飘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创工艺品,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在当今社会中,游客的消费水平提升,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吃、住、逛、游的体验,在游览过程中选购一些代表当地特色、有创意、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作为纪念,是旅游中一种别样的乐趣
13、,同时也是游客和市场新的需求。飘色的代表作大多数都是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主人公,都是根据故事情节和舞台形象进行精心设计和化妆的。例如八仙过海观音送子奥运冠军等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把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微缩,制作成玩偶、公仔、手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带有“飘色”烙印的手工艺术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还增加了旅游地区的收入。大力开发有地方文化印记的特色旅游产品,能够弘扬和传承飘色文化,促进湛江的经济文化发展。(三)利用互联网多个平台对飘色文化艺术进行深广度传播,实现飘色文化最大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背景下,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文化综合228大众
14、文艺弘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曾几何时,提起非遗文化,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神秘遥远的传承人、古老的习俗以及传统的技艺,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感觉到“陌生”“过时”、提不起兴趣的。而互联网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破圈层传播,使非遗文化得以渗入人们的生活。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B站等多个平台对飘色文化、飘色传承人、飘色的代表作进行介绍,融知识型和趣味性为一体,可以把飘色的民俗文化小知识、飘色传承人的介绍设计成为小故事的形式,飘色代表作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多平台分发,能够吸引人民对飘色这一地方文化的关注,同时能够更广阔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5、增强地方群众文化自信。传统媒体结合新兴媒体同向发力,利用互联网多个平台对飘色民俗文化进行深广度传播,能够扩大平台用户范围,扩大传播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飘色文化最大化传播。(四)融媒体语境下的文旅体验,激发飘色文化活力1.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媒体传播和网民文旅体验相结合。我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重通过文化升华旅游体验,而非遗文化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非遗体验成为很多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在湛江吴川,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开展隆重的活动,是吴川人民传统的节日盛会。飘色就是吴川市元宵巡游中极具影响力的活
16、动之一。在元宵节期间,大街小巷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飘色巡游从正月十一到十五举行,一般从中午十一点开始,环绕全城,大约4小时,精美的服装、鲜艳的色彩、精彩的故事情节、吉祥的寓意、神秘巧妙的造型艺术,让当地民众和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当地民众和游客在线下享受“沉浸式”非遗文化大餐的同时,线上也通过新媒体传播“飘色的美与神奇”,线下的巡游活动也同时在线上进行直播报道,大力宣传飘色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助推湛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融媒体语境下,“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激发飘色文化活力。2.发挥公众号优势,飘色宣传与文旅服务并行。飘色文化要活化,仅仅是靠一些新闻资讯平台(如:湛江发布、湛江日报
17、)做相关报道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设置其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其中除了包含飘色文化的起源、技艺、特点、历代传承人、代表作品等常规内容之外,在运营与内容制作上,传播非遗文化的微信公众号还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特征,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如:福建省艺术馆就在其公众号设置了“非遗百问.云课堂”“百姓大舞台”等板块。6“飘色”公众号也可以汲取同类型公众号的长处和精华,在公众号中设置一些“飘色文化知多少”“飘色神话传说系列”“飘色民间故事系列”“演出预约”“培训报名”等链接和服务窗口,以此来增加与飘色关注者的互动;文旅达人可以在公众号发帖子,分享文旅体验,给其他网友们一些借鉴;网民们可以在文章或者
18、视频的评论区发表评论、相互交流。这些使飘色文化的宣传与文旅服务并行,使飘色的传播流畅而有温度。公众号在发挥其宣传功能的同时,为飘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更有活力的平台,缩短了民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使民众与飘色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对于文旅活动的体验感更强,提升了民众参与文旅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新文化背景下,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加大力度宣传吴川飘色、深层次地弘扬本土民俗文化,对于提升湛江市文化软实力、加速湛江市创文具有积极的意义。拉动湛江文化旅游,重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双赢”,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飘色文化的市场潜力,飘色的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也促进了吴川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湛江市生态文
19、旅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本文基于吴川飘色的溯源、特点、保护和传承现状,结合时代背景,把飘色放到“大文旅”视域中,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几点新时代背景下使之发展创新,活化利用的可行性策略。期待以文旅融合背景为契机,飘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加大力度激活飘色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创新中推动湛江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释:参见雷芸.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J.作家,2013(8):249.参见邓碧泉,余石.湛江文史系列丛书.民俗文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第156页.参见许志明.如何抢救、保护和
20、开发利用吴川历史文化遗产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2013(10):455.参见张洋.文旅融合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J.东南传播,2021(6):85.参考文献:1邓碧泉.湛江文史系列丛书.艺人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12.2雷芸.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J.作家,2013(8):249-250.3邓碧泉.湛江文史系列丛书.民俗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12.4张英杰,何春容.传统节事活动的传承与旅游开发以那达慕为例J.当代旅游,2020(17):8-10.5许志明如何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吴川历史文化遗产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2013(10):454-455.6张洋.文旅融合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J东南传播,2021(6):84-86作者简介:王毓(1982.10-),女,汉族,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地方文化研究。文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