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构研究”(HB22DD010)。作者简介:李京伦(2000),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申红利(1987),男,山东菏泽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通往复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意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李京伦,申红利(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
2、化道路是一条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有本质区别的道路,是在借鉴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后形成的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民族复兴;和平发展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100050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式现代化道
3、路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进行探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启了主动选择现代化道路并建设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正如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所强调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4、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3这十年间,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对一系列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出顶层设计,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总结;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
5、风险挑战,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将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2023年第01期理论观察No.01,2023(总第19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7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究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将会长期保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能如期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保持着长期稳定。中国不仅“治安良好、犯罪率低,而且在衣食住行、网络安全、公平正义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更有保障。”4在改革
6、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5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维护人民幸福安康、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了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有效应对了域外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对中国主权和安全的挑战;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促进了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的改善,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打赢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7、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更舒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这一奇迹,同时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6,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也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耦合发展中国人民独立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就其相同点而言,二者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都是在汲取国内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此外,二者在目的上也有部分重合,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同
8、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各成体系、各有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其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7,并为其提供借鉴和启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侧重于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其直接目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是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是在扬弃西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的中国道路,“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特质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8,能为
9、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然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但是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目标下,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之后便产生了1+12的耦合效果。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规定方向、确定性质。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方向与前提,中国不仅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有可能会像苏联一样发生亡党亡国的危险。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开辟使得中国跳出了苏联模式的桎梏,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优势极大彰显,不仅让中国人民坚定了走社会主
10、义道路的信心,而且让世界人民看到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是一条可行之路。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力下,中国既稳步迈向现代化又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底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满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这一目标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全面”,所谓“全面”指的是涉及人口的全面、地域的全面以及各个领域的全面。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部分地区和领域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则是要在已有现代化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实
11、现全部人口、各个地区和所有领域的现代化,集中力量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建成“强国”的要求。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要达到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标准水平,而且要成为人类文明的先行者、世界和平的捍卫者和全球发展的新引擎,“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让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幸福的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前,世界上仅有以欧美为代表的西式现代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模式,但二者都有缺陷与不足:西式现代化道路无法解决社会公平、对外关系与生态问题;苏联模式会使得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无法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因此,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照搬,中国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
12、结合自身文化属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换言之,只有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6-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在党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部人口的现代化,能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能够补齐发展短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确保实现全部人口、全部地区和全部领域的现代化,能满足“全面”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破除了以西式现代化道路为尊的观念,其不仅能避免西式现代化模式所引发的文明冲突、生态危机等问题,而且能在实践层
13、面取得西方国家无法达成的成就。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要努力实现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所有西方现代化国家人口总和的五倍,“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9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满足建成“强国”的要求。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西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解”,更不是“最优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的宏伟蓝图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与形成,既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也不是封闭在一个民族的维度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始终立足于世界历史舞台,超越国家的时空界限”10,是顺应全球化的大势、主动融入现有世界格局,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西式现代化道路1.西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1)掠夺性西式现代化道路所表现出的掠夺性,集中体现在西方国家的对外关系及生态问题上。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暴力手段剥夺本国农民的土地、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资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通
15、过剥削本国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1西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就是依靠侵略与剥削,通过建立起世界市场,将全世界纳入资本主义的“版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仍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不仅将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作为世界各国通往现代化唯一路径,对于非西式的现代化道路则指斥为异端、专制,而且大搞颜色革命和意识形态的输出,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武力颠覆他国政权,打着帮助中东、北非等国家推行现代化的幌子,实际却是为了掠夺资源,这些国家并没有因此实现现代化,反而被迫成为西式现代化体系的附庸。西方国家在对待自然与生态的问题上也
16、具有掠夺性。西式现代化道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之为主客体关系把自然作为征服、改造的客体通过机械、化学等技术从大自然无限获取物质资料”12,其生态逻辑可以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自然观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得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以自然的破坏和牺牲人民的健康为代价完成工业化的,而后再进行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西方国家为解决生态问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实行去工业化的政策,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换言之,当下西方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污染其他国家环境的基础上,以牺牲他国环境为代价来实现本国生态的改善,即是一种“生态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西式现代化道路是无法真正建立生态友好型的现代化
17、社会,其发展逻辑是先污染后治理,其生态逻辑则是污染“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即是一种生态的殖民与侵略,最终将导致全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2)资本至上性西方国家极力推崇资本主义代议制以及三权分立的民主宪政政体,并标榜其为政治现代化的唯一标准。西方宪政民主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只能实现选举时的民主,却无法实现全过程的民主,每次选举的完成必然伴随着社会的撕裂与不同阶层人民的对立,“西方现代化伊始就是一个带有主要基于经济理性、并沿着社会分化与分裂强制逻辑而展开的轨迹,除了两者由分离到对立程度所带来的灾难之外,压迫着西方人的还有现代经济脱嵌于社会的灾难”13。因此,西式的民主始终是资本的民主,西式的自由始
18、终是统治阶级的自由。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经济上采用资本控制下的市场经济,只能实现经济领域的部分公平,却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在资本的无限制逐利行为之下社会被分为两极,“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4,尽管在二战之后,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新变化,劳资关系得到一定缓解,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为巩固其统治作出的部分让步,人民的从属地位并没有改7-变,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式现代化道路的借鉴和超越中国对内改革,主动学习西式现代化优点。首先,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市场经
19、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思想禁锢,同时“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5,既能对经济进行有效调控避免市场失灵和经济危机,又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高效率的优势来激发经济的活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以推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中国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16,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再次,中国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正如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7,中国在依靠自身的基础上,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
20、战略,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最后,中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把握时代大势,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当今世界格局,将本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各国发展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既与其他国家形成完整的利益整体,又可以洞悉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保证自身始终紧跟时代、引领时代,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主动对外开放还体现对世界各国建设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借鉴:一是从苏东剧变中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改进本国不合理的体制
21、机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苏联模式经济僵化的弊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永不变色。二是从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造成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避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的经济危机,避免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引起的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靠转嫁本国生态问题来改善环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技术的革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中国的一系列环保举措,既能解决本国环境问题,也为改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指明方向。(二)中国式现代化
22、道路的优势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开辟通往美好未来的新道路。”所谓新道路就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合中国实际与国内外经验,独立自主探索出的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能为世界上其他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经验和借鉴的现实路径。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后发式”的现代化道路,能为世界上所有未实现现代化但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所谓后发式现代化国家是指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长期受西方国家殖民与侵
23、略,因而长期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过了西方依赖殖民与剥削才能建成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不通过殖民掠夺、不通过转嫁危机,而是通过充分发挥本国本民族比较优势,按照本国国情与实际,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避免成为西方现代化体系的从属国,避免产生西方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危机。正如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各国都可以有适合本国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生态友好的道路,能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思想,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马克思认为正是资
24、本主义私有制才导致了人的异化、自然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有效避免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危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天人合一”,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在保有良好生态的前提下,通过价值选择、理论升华与技术创新来达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通过殖民与侵略其他国家来实
25、现自身的发展,而是“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18,任何国家都可以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让世界各国共享发展、共享繁荣。中国式现代8-化道路也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摈弃西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排他逻辑”与掠夺属性,重塑合理的国际秩序,使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推动国际关系更加民主、推动全球走向共同繁荣。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新生机(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1.党的奋斗目标不断丰富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26、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将奋斗目标修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和谐”一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表述党的奋斗目标时增加了“美丽”一词,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此外,将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修改为建成“现代化强国”,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建成,不仅要在各领域要达到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标准水平,而且要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成为人类文明的先行者、世界和平的捍
27、卫者和全球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奋斗目标的这两处修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设定,使党的奋斗目标更加完整、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意味着对全党和全体中国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更加完整、更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经过不断调整和发展,最终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
28、”19,这意味着实现“四个现代化”已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其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在物质和技术层面实现现代化,而且注重实现治理制度和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从制度上讲的,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依据和贯彻这些制度来治理的能力”20,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治国体系,与此同时提高依据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中国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29、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动因在于,当今世界西方国家掌握了实现现代化的话语权,不仅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而且将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视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与唯一路径,认定任何域外国家采取非西方制度是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因此,中国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打破西方国家对于实现现代化方式的“垄断”,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构建作用和价值观意蕴,在源头上争取建设现代化方式的话语评判权,消除西方国家无理攻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3.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标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党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化内涵的不断调整
30、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习近平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来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正式写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以及重大原则做出进一步的阐释,至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
31、义现代化理论最新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他部分,一同构建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二)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生机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争论,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与发展状况等领域展开了激烈斗争,能否解放生产力、提9-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则成为衡量两种制度优劣的重要标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人们一度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32、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世界上大有“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但是,苏联东欧的失败只能证明苏联建设现代化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以及取得的成就,则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域回击了时代的质疑,“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2,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全可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完全能解放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也让世界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道路,使得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再度迎来生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了
33、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吸取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秉承开放理念,顺应全球化趋势并主动融入当今世界格局。中国用自身的快速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现代化建设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了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坚持和倡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要向其他国家输出中国模式和意识形
34、态,而是用中国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去普惠更多的国家,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深层逻辑是,任何国家都应该基于本国国情、历史传统和发展目标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削足适履”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板。参考文献1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5).361617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3)(004)(003)(002)(004).4本报评论员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议N.人民日报,2022-05-27(005).515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2,148,64.720陈培永.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J.求索,2022(05):5-11.810徐艳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维度的透视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