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课文背景,学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正确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2、要求同学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初步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清文章层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板书设计】荆轲刺
2、秦王第一部分: 开端: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第二部分:发展: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第三部分: 高潮:廷刺秦王。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第四部分:结局:荆轲被斩。【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志士专诸鱼腹藏剑,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帮助吴国公子光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壮士要离自断其臂,利用苦肉计获取信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吴王光解除忧患。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侠士聂政为报韩国大夫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其仇人侠累。这些刺客侠士以 “士为知己者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
3、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教学设想:增加学生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的另外一位荆轲。(多媒体展示,板书课题荆轲刺秦王)二、关于战国策的知识:1、复习初中学过的战国策里的课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九年级下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
4、学会积累。)2、简要介绍: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确重点,加深记忆。) 三、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
5、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地形图,了解故事背景。)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步感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语句。 2、听课文录音,加深理解,梳理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读与听。)3、正音正字,解决学生理解不透彻的
6、语句。(多媒体展示文中的重点词句翻译。)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准备派荆轲上路。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
7、,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4、理出故事梗概。(检查自读情况。)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5、划分文章层次,言之有理即可。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 行刺缘起。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行刺准备。第三部分: 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荆轲被斩。第一部分: 行刺准备。第二部分:易水诀别。第三部分
8、: 荆轲刺秦。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特殊字词、句式: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介宾短语后置 。2、合作探究:、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在秦军破赵,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形势下发生的。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小结: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谋事不周的弱点。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多媒体展示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