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改要点 前 言规划布局构想基于场域的逻辑应对思想为行动之先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设计,其总体规划构想总是最为重要的。成功的规划可以将个体建筑既具备完整的风格,又不失丰富与多样性。北京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校。针对此,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探求一种理性的、如解方程般的逻辑化推导过程。而方程式的已知条件,则是建筑物所在的特定场址与地域。任何一个基地都需回应它所面对的特殊问题,建筑的生成正是从场域中挖掘问题和逻辑分析,并在各层面将观念具体化的过程。校前区应对策略弱化个性、烘托整体校前区包括国际交流中心和建筑人文外语楼两栋建
2、筑,分别位于校园主入口东西两侧,与已建的校园中轴线上的综合楼围合主入口绿化广场,形成一主两副的经典构图。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两栋建筑设计时采取“弱化个性、烘托整体”为大方针。二者尽量谦逊低调,衬托出综合主楼,并共同构筑完整的校园入口形象。建筑体量上通过南低北高、中间低两边高的退台处理,丰富了广场处的视觉层次,增强了主入口广场的围合感。形体上的减法处理,获得了空间感受上的加法效果。同时,自身体量的弱化,更能衬托出中轴线上的综合主楼,也减少了离南面城市道路较近而带来的视觉压迫感。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体量的弱化,也避免了40余米的建筑高度对东面羽毛球馆的影响。建筑外观手法洗炼,强调体量穿插的雕塑感
3、造型,恢弘大气,体现了教育建筑的文化底蕰和首都高校的特有地域气质。建筑物外墙主体采用暖色陶土面砖,与综合主楼形成色彩对应,同时通过灰色素混凝土及黑色面砖的材质色彩变化突出自身个性。东部地块应对策略布局整合、生态开放东部地块的六栋主要单体以教学、实验为主,功能相近。我们尝试了几种典型的布局方式。 完全按原有规划方式:由于建筑为放射状布局,与校园原有肌理不太协调,内部产生过多东西向房间,各划分地块面积较小且边界性强,不利于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交流,因此这种布局方式不合适。 仅道路结构按原规划,建筑则正南北向布局。这种形式与地块道路有冲突,产生过多的负空间,既浪费了用地,建筑面积又显不足,整体感不强
4、。 教学楼单独布置,另外单体呈连续的两组“L”型。这一布局虽然整体感强,但是改变了路网结构,用地利用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 整体式的布局形式:完全打破原来的路网结构,以锲型公共空间组织室内。建筑单元连续布置,中部形成宽阔的的交往空间,轴线端点为北区待建的高层建筑。这种布局整体感强,将多栋建筑集合成一体,多种空间紧密相联,功能分区不再“明确”,强化了功能的有效性与灵活性。这种布局虽然优点明显,但是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格局,不利于分期建设。建筑的生成是场址感应的结果。分析基地及其周边情况可知,新建建筑比邻羽毛球馆,又面向百米绿化带和高速公路,北接北工大南路,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几个重要因素有:校园人流
5、;西部羽毛球馆;南部面向高速路的界面。首先考虑到城市因素,作为城市东南区的亮点,既要与羽毛球馆相协调,又要做到整体性;其次是开放性,考虑到校园人流以及其视觉感受,给人亲和感,形成渗透力;再次,应突出建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保持原来规划道路结构。最终方案在维持规划路网结构的前提下,将功能相近的建筑重新整合,六个主要单体组合成三个组群。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有利于资源共享及学科间相互渗透协作。各组群采用统一的柱网体系,具有通用性和可变性。布局的整合使各单体获得了南北朝向,延续了校区的整体肌理。各建筑均采用锲性空间为母体,各单元体有节奏地依次展开,富于韵律感。三个建筑组群通过一道连
6、贯曲线连廊串联成一体。北部曲线朝向建筑组群内部,曲线的流动性使各组群空间相互渗透,建筑外部空间获得更富于张力的表情,不再是建筑附属性的剩余空间,而成为积极的交往场所。在南部区域,曲线位于外侧,朝向城市道路,这不仅呼应曲线形的羽毛球馆,整体连续的界面也形成识别性强烈的城市尺度。建筑外观体现刚柔曲直的强烈对比。外墙以暖色陶土面砖为主体,反映首都高校建筑的文化底蕰;辅助空间采用玻璃幕墙,体现工业化细致严谨的数据关系。不同材质肌理的有机组合,恰当地显示了各自的功能,体现了教育建筑的内在气质。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北京工业大学”新区学科楼(国际交流中心、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工程训练中心、生命交
7、通学科楼、教学楼、教学实验楼、科研楼、教学科研楼等八栋单体)基地位于北京工业大学内,其中国际交流中心、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两栋分别位于校园主入口两侧,工程训练中心、生命交通学科楼两栋位于南部,教学楼、教学实验楼、科研楼、教学科研楼等四栋单体位于北部。 基地地势基本平坦,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9000。二、设计依据1 “北京工业大学” 新区学科楼设计任务书2 “北京工业大学” 校园东南区规划局部调整3 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4 业主提供的测绘资料三、设计规模本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9000。其中国际交流中心3万、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3万、工程训练中心2万、生命交通学科楼2万、教学楼2
8、.9万、教学实验楼2万、科研楼2万、教学科研楼2万。各单体建筑地上6-11层,地下1-2层。四、设计指导原则整体性原则:单体建筑以统一的风格阐明了设计的立意,结合建筑物的情况,考虑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的效果,结合周边道路、绿化一起,创造空间丰富、造型层次分明,充分反映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的建筑。通用性原则:考虑到学校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关系,为教学的现代化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采用大柱网,功能分区具有独立性,平面布局紧凑,营造宁静、高效、自然的学习气氛。协调性原则:反映建筑之间的协调性充分体现与学校地理位置和建筑群的协调一致,使建筑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学术性原则:反映教学建筑高层次、高水平、严谨务实的
9、育人内涵,浓厚的学术气息,庄重的科学文化品位和宁静的教学环境。艺术性原则:反映教学建筑的艺术性,注重教学楼和其他建筑在空间造型的艺术处理,表现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庄重简洁明快的感觉。五、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125,2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35,8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 189,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24,890平方米容积率 1.51建筑密度28.6%绿化率38.2%机动车停车数 414辆其中室外机动车停车数 122辆室内地下机动车停车数 292辆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一、 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3城市用地竖向
10、规划规范【CJJ83-99】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75-97】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0289-98】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2001版)7国家及北京市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二、地块环境“北京工业大学”新区学科楼(国际交流中心、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工程训练中心、生命交通学科楼、教学楼、教学实验楼、科研楼、教学科研楼等八栋单体)基地位于北京工业大学内,东临东四环路,南接京沈高速公路西沿线,西临西望大路,北为北京工业大学北路。其中国际交流中心、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两栋分别位于校园主入口两侧,与已建校园中轴线上的综合楼围合成入口绿化广场。其余六栋位于南区东部
11、地块,其东侧为百米城市绿化景观带,两用地之间是08年奥运羽毛球馆。工程训练中心、生命交通学科楼两栋位于南部,教学楼、教学实验楼、科研楼、教学科研楼等四栋单体位于北部。三、总体设计总体布局吸取多方案的优点,创造性地以一条曲线连廊将各单体组织起来,北部曲线活跃建筑外部空间,比直线更易于丰富内部空间,建筑形体与该曲线相呼应。曲线连廊组织体量与功能构成,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将各单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外部空间相互渗透,产生亲和感和渗透力。南部区域曲线位于外侧,面向城市景观,形成整体连续的界面,不仅呼应圆形的羽毛球馆,同时,庄重的体量穿插也形成识别性强列的城市尺度,成为高速公路上的视觉焦点。 各单体以锲性空
12、间为单元母体,南北向布局,单元体有节奏地依次展开,有很强韵律感。四、交通组织按原有的规划结构,环形车行道路围绕建筑,内部为公共的交往空间,单体建筑在入口前形成主要的礼仪广场。各建筑四周均有出入口对外。外来机动车经校园车行道停靠在各单体建筑外围,重要机动车和消防车可进入内部街道。方案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汽车停放就近分散安排于车行路附近,并设置了集中的地下停车场。自行车的停放也采取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设置于单体建筑附近。室外机动车停车位000个,地下机动车停车位000个。五、绿化景观设计绿化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整体布局相协调,以内街作为绿化系统的起点。外围加强与羽毛球场以及北校区的联系,形成
13、互动的开放式绿化。内部加强各内广场和建筑的联系,形成内部休闲绿化广场,呼应百米景观林带。沿人行道街等处设置乔木,在入口设置绿化草坪。组织建筑内院和半围合空间的绿化系统,庭院内布置灌木,通过连续间断的变化构成景观,使各个区域有机地结合,同时铺以具有特色主题的纪念性雕塑、水池、等标志性景观,以作为学生步行的心理标志。 第三章 建筑单体设计一、国际交流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31035平方米,地下面积9833平方米。可分为客房区、公共活动区、内部用房区3大功能模块,各模块成L形组合布局。客房区位于西南侧,公共活动区位于东南侧,内部用房区位于东北侧。用地西北角退让出入口广场,在此组织主入口车廊、
14、车辆临时等候、地下车库出入口等空间。入口广场与西大望路直接相通,便于向社会开放。并通过西北、东南两个管理口的设置,使整个交流中心相对独立,不干扰校园的正常生活。东侧面向校园主入口广场设专用入口,满足由校区到达的人流。东侧4层高体量分别组织餐饮、会务等公共空间,通过专门的电梯到达,各种规模会议室的配置,满足高校的特殊使用需要。交流中心通过设置带中国园林特色的室内中庭组织相应的公共设施,使有限的建筑内部获得了宽敞流动的空间感受。中庭通过花木、水池山石等园林要素的组织,使即使是寒冬季节,室内都给人温暖如春的感受。跌水的处理为地下一层的娱乐区引入阳光、气流,使其获得了如地面层般的感受。国际交流中心地上
15、12层,地下2层,层高首层5米,二、三层4.5米,四层5米,其余各层3.4米,主入口设于东侧面向校园主入口广场,室内外高差0.9米,高层部分楼梯2部,电梯5台;多层部分楼梯4部,客用电梯2台,运货电梯1台,厨房食梯1台。大堂和会议区均设2层高中厅。l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267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4392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103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9833平方米容积率:2.45檐口高度:45米建筑层数:地上12层、地下2层停车数量:地上47辆、地下107辆。二、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建筑人文外语楼地上10层,地下2层。地上总建筑面积30200平方米,地下面积9996平
16、方米。由于共有4个不同使用单位,合理组织各功能模块的区域划分及交通流线是设计的关键。方案中根据人流数量及学科特点,以水平及垂直相结合的方式划分各模块。西面六层高体量为外语学院,其入口设于西侧面向校园主入口广场,也是整座学科楼的礼仪性主入口。入口门厅正对逐级而上的绿化中庭空间,不同标高的休闲空间是课间交流及口语对话的场所。人流通过大台阶引导至二层交流厅,二层布置有大小报告厅,便于疏散。东侧体量中的三至十层为建筑学院及人文学院,在建筑的北侧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及交通核心。其中三至六层为建筑学院,三层中庭的大空间作为展览空间,三层屋顶花园可兼作室外展场,同时设置若干可灵活布置的开放式评图空间,体现学科特
17、性。七至十层为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教室位于顶层以减少对其他用房的干扰。档案馆作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在东面有独立出入口。校史馆及办公用房设于首层,库房则设于地下一层,有两部专门货梯方便运输。采用双墙等防潮措施,珍藏库有专用空调机房。地下二层为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共停车133辆。此外,由于东面与羽毛球馆相邻,设计中通过平面上的空间开放及立面的通透处理,均将羽毛球馆景观最大限度纳入建筑内部。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地上10层,地下2层,层高首层4.8米,二层4.5米,其余各层4米,主入口设于西侧面向校园主入口广场,室内外高差0.60米,高层部分电梯5台,楼梯3部;多层部分电梯2台,楼梯3部。室内设3层高逐级
18、而上的中厅。l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100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4663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02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9996平方米容积率:2.74檐口高度:43.1米建筑层数:地上10层、地下2层停车数量:地上7辆、地下133辆自行车停放场地:地上145平方米、地下1008平方米三、生命、环能、交通学院楼与工程训练中心1、总体布局两座单体建筑结合总平面统一设计,分成三个主体,均为六层,基本布局为正南北向的长条形,以争取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建筑群体朝向城市绿化带的部分由三层的曲线形建筑穿插其中,将三栋建筑连接起来,柔化了建筑边界对城市空间的消极影响,同时给城市空间展现
19、了连续的界面。造型以直线和简洁的曲线建构,挺拔有力而不失空间的灵动流畅。立面材质主要为石材、玻璃、金属等,材质的对比凸显了建筑物的现代风格。2、 生命、环能、交通学院楼生命、环能、交通学院楼是北面两个主体建筑,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5000平方米,为北面一栋;交通研究中心3000平方米、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5000平方米为中部一栋;东侧曲线形建筑为办公和辅助功能房间,朝向城市绿化带,拥有良好的景观环境。3、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是南面一栋主体建筑,因其定位是加强学生实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整齐的实验室之间设计了较多的中厅、平台等
20、交流空间,结合室内绿化景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学生漫步在水畔或树下,步移景异,形影相映,真正使人寄情于建筑与自然之中。教学楼与教学实验楼两座单体均为六层,顺应学校肌理与周边道路环境,基本布局为南北向的长条形。方案突出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西部与道路保持平直,在面向科研楼的东部界面着意突出开放的空间形式,给人一种亲和感和渗透力。 整体上主要以空间引导和空间围合作为组织外部空间的手段,将外部空间演化为积极空间,建筑内部以带状中央走道组织内部教学空间,以锲形共享中厅为中心,整个空间体系生动活泼而简洁明了,中厅和平台又是联系室内外空间的节点。教学楼与教学实验楼分列南北,教学楼总建筑面积3
21、3150平方米。两个三角形中厅的南北方向主要以教室为主,东侧是入口空间和办公或辅助功能房间,教学实验楼南北方向布局,总建筑面积20600平方米。主要以教室和实验楼,东侧与教学楼一样是入口空间和办公或辅助功能房间。每幢楼各有一个三角形中厅可以通过大台阶直上二层。结合室内绿化景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方案将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两座同属教研性质的单体通过形态上的组合联系为一个整体。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平台,生活交流的平台,体现科研建筑的公共性、开放性、交流性也就成为本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通过自身建筑形态形成半
22、开敞的庭院,成为学生课间放松交流的重要场所。建筑内部布置了充足的供学生交流的空间。考虑到朝向与功能要求,平面设计上均采取了一字布局方式,这样使各研究室与实验室均得到良好的朝向和光源。其中内部功能主要为符合不同人数要求的研究室和实验室,根据功能特点分散布置,这样设计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柱网的排布、功能的一致,也可以形成统一中不失变化的建筑形体。三、建筑风格整组建筑风格朴素简约,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在空间形态、环境与高新技术以及保温节能技术的运用方面进行了的探索。建筑采用了与综合主楼相近的色彩作为对环境的呼应,材质上的变异则突出自身个性。整组建筑构思独特,手法洗炼,刚柔强烈对比。外墙用陶土面砖
23、,内部附有保温层,并通过外百叶遮阳。暖色的建筑外墙与宁静温簪的空间以及豪放开朗的弧形相辅相成。不同材质肌理的有机组合,反映校园建筑的文化底蕰;而玻璃幕墙则体现工业化细致化的精致元素,反映出严谨的数据关系,辅助空间以大片玻璃幕墙形式,使建筑错落有致,虚实分明。恰当地显示了各自的功能,体现了教育建筑的内在本质。四、剖面设计与垂直交通国际交流中心: 教学楼与教学实验楼:地上6层,无地下室,层高4.2米,主入口设于西侧面向体育用地广场,室内外高差0.6米,建筑室内主要楼梯7部,电梯4部;入口和内部均中厅,中厅高三层和六层。教学实验楼:地上6层,无地下室,层高4.2米,主入口设于西侧面向体育用地广场,室
24、内外高差0.6米,建筑室内主要楼梯5部,电梯4部;入口和内部均中厅,中厅高三层和六层。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地上6层,无地下室,层高4.2米,主入口设于西侧面向内部广场,室内外高差0.6米,建筑室内主要楼梯5部,电梯4部;入口和内部均中厅,中厅六层。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生命、环能、交通学科楼: 总用地面积: 1096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38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19920平方米容积率:1.82檐口高度:23.6米建筑层数:地上6层停车数量:地上10辆工程训练中心: 总用地面积: 111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48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197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4500平方米容积率:1.77檐口高度:23.6米建筑层数:地上6层、地下1层停车数量:地下95辆。教学楼: 总用地面积: 18890建筑占地面积:6926容积率:1.70总建筑面积:32150建筑高度:23.6m建筑层数:6层教学实验楼: 总用地面积:12039建筑占地面积:4448容积率:1.71总建筑面积:20600建筑高度:23.6m建筑层数:6层教学科研楼与科研楼:总用地面积:20229建筑占地面积:6940总建筑面积:39200容积率:1.93建筑高度:23.6m建筑层数: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