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90000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7.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 与讨论。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 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 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

2、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 类的生活质量。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 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 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钱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实验:碳酸氢镂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镂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 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

3、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 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 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 1 2 3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

4、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 观点。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重点与难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教与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 成的等。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 色的变化、发光

5、、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 烛后有一缕白烟。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一气化一燃烧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 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一一元素。2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 看法。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明、发现、成果。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

7、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 的最重要方法。为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

8、化学性质和用途;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 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3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一、探究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

9、是:氮气78%,氧气21%,氮、窟、筑,等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o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提问

10、: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氮气和稀有气体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 用途。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提问: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 知识面,增强环保

11、意识。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4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 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 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科学方法。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12、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其它:火柴。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 磷的燃烧实验。【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 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 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 学性质

13、。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 易溶于水。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5(2)不易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4)液态(沸点一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

14、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二氧化碳【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 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 底会怎样?【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

15、生成的红色 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 激性气味的气体。【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 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

16、中。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 珠。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6【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

17、再次燃烧起来?【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助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 现象。三、氧气的获得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 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能力:初步培

18、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 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镒。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 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意图:通过复习空气的

19、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镒不产生氧气。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镒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镒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镒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 现象。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

20、加入二氧化镒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教学意图: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 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镒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答:二氧化镒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 发生变化。教学意图: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铢的混合物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 热高镒酸钾教学意图:记

21、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 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教学意图: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 质与制法的关系。【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 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22、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8(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教学意图: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 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

2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教学过程: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24、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说明:右边比左边重。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 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 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93.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现象:塑料瓶瘪了。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演示实验: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提

25、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式:二氧化碳+水-碳酸CO2 H20 H 2CO3碳酸-二氧化碳+水 H 2c CO2 H20 3、学生实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现象:澄清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Ca(OH)2 CO2 CaCO:i H20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26、: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镁+氧气T氧化镁 木炭+氧气T二氧化碳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 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 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10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对人体的影响1感到气闷、头晕、心悸45感到气闷、头痛、眩晕6使人神志不

27、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储水的区别;3、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的习惯和意识;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5、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情景导入:P 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1、电解水 2、氢气的燃烧水野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点燃水(H20)(H2)(02)(适当讲解)(乩)(Ch)(H20)交流

28、讨论:1、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2、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4、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镭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 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 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 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

29、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 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 愿望。重点、难点:1、水净化的方法。112、过滤的操作方法。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实验探究:探究1、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探究2: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志?归纳小结: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和消毒)硬水、海水、矿泉水、自来水、蒸储水的选择使用。阅读、调查和讨论: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拓展视野:阅读P 5I“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工具出来的?”介绍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状况。教学意旨:

30、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 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水的利用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 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 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 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 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

31、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 12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 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 成的

32、,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 物质或现象。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毓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铳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2.将研磨的高镒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 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镒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镒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镒酸

33、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 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镒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同样是高镒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 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 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

34、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 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 的?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钢,慢慢将硝酸钢溶 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说明:生成物硫酸钏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

35、实验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饵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酸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 13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献试液遇蒸镭水不能变色,而酚献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实验2:重新配制酚麟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 罩在一起。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献试剂变红。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 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饵水不能使无色酚献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提问:氨水中的氨气

36、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献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 不会是酚配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储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 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猷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醐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 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 在热水中溶解要比

37、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 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三、微粒之间有空隙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

38、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结果: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14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 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 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 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提问:我们在一量

39、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 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 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 了。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 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 是

40、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例题解析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 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 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 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A.不变 B.增大 C.减小

41、 D.不能确定答案:Bo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 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15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 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

42、程中不断获取新知。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 教育。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 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锢、锦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教学过程:教师

43、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 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 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 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44、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a粒子轰击金箔。【设疑】你能对a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在讨论a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6【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 的全部质量。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 原子还是呈电中性。【讨论】大多数a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a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a粒子 被反弹回来。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 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45、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4.引导探究【指导】阅读P 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 吗?【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阅读】原子核的构成。【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

46、荷数 的关系。5.知识拓展【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 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 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 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 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三、离子6.指导学习【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1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

47、子后,是否呈电中性?【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 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17【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 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 子的符号为Mg: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0工【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

48、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 图。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学习目标】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教学过程】一、元素和元素符号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阅读教材P 7 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 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 称各有什么特征?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

49、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 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02),还可以组成 臭氧(0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 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 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 元素。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问题

50、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 对吗?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铜:0.59氏 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锯、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阅读教材P 7 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 是什么?活动探究P 7 5表3-518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 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