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谁打断了你的思路.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92803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打断了你的思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谁打断了你的思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谁打断了你的思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谁打断了你的思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谁打断了你的思路-由课堂插话看师生关系时间:2013-11-14 14:17来源:双峰教育网作者:花门镇第四中学 赵爱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你正按着原定计划滔滔不绝的时候,忽然有同学将手举起来,问一些相干或不相干的问题。课堂插话这个现象对教育来说提出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呢?一、对课堂插话问题师生的看法老师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耐心解答,既然学生问了,就该立即回答,不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科失去兴趣;二是断然制止,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插话打断了教师的思路,不能因一两个同学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授课进程。持后一种看法的大有人在。记得我做班主任时,就有老师将课堂插话作为一个很严

2、重的问题提出来,让我告诉这些同学以后不许在老师讲课过程当中提问。对此,学生又是如何看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98%的同学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产生问题,其中有62%的同学想过当时举手提问,这当中只有30%的同学曾经当时举手问过;那70%的人想问而没有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由几乎一致:怕影响老师上课的进程。但在问到这些问题最后的遭遇时,有近73%的同学回答“不了了之”。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并且想立即得到解决;有的同学还给出了明确的理由:过一段时间问题就会忘掉,积攒多了,势必造成积压,导致学习成绩在无形中下降还找不到理由。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是很吃惊的

3、。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上课满堂灌,只知道往里面塞,却很少注意到听课者的心理,结果出了很多力,收效并不明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课堂插话看起来是个小事情,但由于普遍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二、师生看法不同的原因先从教师的角度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儒家学说等的影响,从根本上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强调伦理规范,注重人伦观念,是其主要特点。这同样反映在中小学课堂上。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极少能确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教师的权威不容轻视,教师的命令不容置疑。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种独裁者的地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这种挑战,很多老师观念上不愿意接受。

4、这是教师不允许学生插话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很多教师没有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没有从根本上摆正新时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在授课时只考虑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接受情况;只考虑进度的完成,没考虑学生到底吸收消化了多少。如果教师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对学生的控制和驾驭放在教学的首位,那么他在进行教学或衡量教学时,首先所要考虑的就是课堂的教学秩序是否井然,是否在单位时间内传递了尽量多的知识,是否能行之有效地管理课堂等等。在这种思想前提下,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能不恼火么?第三点,也就是最直接的原因,教师备课备的不细。学生的提问刚好是他不清楚的,于是就以违反课堂纪

5、律为借口,拒绝回答该问题,或者将它敷衍过去。这种种原因,使教师很难正确应对学生的插话,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再让我们看一下现在的学生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已不再是一无所知的顽童,可能他们在某些方面知道的比教师还要多。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叛逆的年龄段又使他们对一切充满怀疑。正是这种好奇与怀疑,产生了问题。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正是认真思考的结果。不管它是幼稚还是成熟,都需要做老师的精心呵护,小心培养,不轻易下结论,甚至冠以扰乱课堂纪律的恶名。老师的断然拒绝,视而不见,圆滑作答,都可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中止了进一步探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

6、被挫伤,对学科兴趣也会降低,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成绩必然会下降,师生关系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力将消失殆尽。三、课堂教学现状及教育本质教师不希望被打扰,学生偏有许多问题要说,在这种关系下,我们的课堂是千篇一律。走进一所学校,步入一间教室,看到的大都是这样的情景:课桌椅整齐地呈几何图形排列着,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前面讲台上,或支使学生做这做那,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更多地是“教”。 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种带有“驯兽”或“克隆”色彩的教育,能允许学生自由发

7、表意见反而倒不正常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布鲁诺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中提到,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既然我们把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学校”,而不是“教校”;既然我们所讲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作为学校基本细胞的课堂,作为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场所的课堂,就应该行使教育的基本功能,让学生在这里能够自由呼吸,愉快成长,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将来真正能成为有用之材。看一看我们现在的课堂,能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么?四、合理的师生关系在正确的教

8、育方针的指导下,我认为真正合理的师生关系应该这样: 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注意的焦点。教师要深切地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课堂中产生的新经验看作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他在进行教学或考察教学时,着重分析的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怎么样,是否由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所掌握的知识是否经由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他是否经由个人的积极探究把新旧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教师要正确的看待学生的插话和问题。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问题的解决会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所以,我们不要阻止学生提问,而应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要

9、承认自己的不足。“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某一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他成了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他应果断的站在变革的前沿,对这种知识加以组织。”在学生面前坦率的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的师生关中应有之义。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的探讨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不要让问题止于智者。教师不要怕自己的思路被打断。在上课之前就要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正常备课之外留出思考的时间,答疑的时间,充分让学生思考。教师与学生不再是至少不完全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

10、被支配的关系了,开始共同探讨、交流和对话了。换句话说,学生应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迷途的羔羊”,他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个人,应该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如果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学中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为创造性正是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等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个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往往是刻板、无活力的行为模式,提供的创造空间极为狭隘,产生的相应的创新欲望就会极其淡薄,创新的能力也就无由形成。反之亦然。允许课堂插话,就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五、需要思考的另外一些问题允许课

11、堂插话,并非意味着中学教育有了一个新的模式,这只是人们的一个尝试而已,这当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课堂插话是否适宜于所有学科?是所有的课型学生都可以插话,还是某些特定的课型才可以插话?系统讲解某个问题时是否可以插话?这种插话的方式与讨论、复习等有何不同?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所有的内容或问题都应有学生参与?上课插话的到底是哪些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好的,中等的,还是相对差一些的?插话的范围有多大?性格懦弱、孤僻的学生,不愿插话怎么办?课堂上是否存在着少数人参与,多数人遭“流放”的现象?插话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插话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但是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学习机会为代价的?如何处理好课堂管理与正常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衡量上课插话的效果?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来思考,来解决,希望大家都来插话,让我们的教育越办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