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课时 等差数列(二)
教学目标:
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等差数列定义:an-an-1=d(n≥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1),推导公式:an=am+(n-m)d
Ⅱ.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1: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等差数列定义及a、A、b成等差数列可得:A-a=b-A,即:a=.
反之,若A=,则2A=a+b,A-a=b-A,即a、A、b成等差数列.
总之,A=a,A,b成等差数列.
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3是1和5的等差中项,5是3和7的等差中项,7是5和9的等差中项等等.
进一步思考,同学们是否还发现什么规律呢?
比如5不仅是3和7的等差中项,同时它也是1和9的等差中项,即不仅满足5=,同时还满足5=.
再如7不仅是5和9的等差中项,同时它也是3和11的等差中项,还是1和13的等差中项,即:7===.
看来,a2+a4=a1+a5=2a3,a4+a6=a3+a7=2a5
依此类推,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am+an=ap+aq.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
[例1]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 cm,最低一级宽110 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分析:首先要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求其解,最后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
解:用{an}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有a1=33,a12=110,n=12.
由通项公式,得a12=a1+(12-1)d,即:110=33+11d,解得:d=7.
因此,a2=33+7=40,a3=40+7=47,a4=54,a5=61,a6=68,a7=75,a8=82,a9=89,a10=96,a11=103.
答案: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 cm,47 cm,54 cm,61 cm,68 cm,75 cm,82 cm,89 cm,96 cm,103 cm.
评述:要注意将模型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
[例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pn+q,其中p、q是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如果是,其首项与公差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就行了.
解: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q)-[p(n-1)+q]=pn+q-(pn-p+q)=p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an}是等差数列,且公差是p.
在通项公式令n=1,得a1=p+q,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p+q,公差是p.看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pn+q(其中p、q是常数)
当p=0时,它是一常数数列,从图象上看,表示这个数列的各点均在y=q的图象上.当p≠0时,它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这个数
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
例如,首项是1,公差是2的无穷等差数列的通项
公式为:an=2n-1,相应的图象是直线y=2x-1上的均
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如图所示:
[例3]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15,其平方
和为83,求此三个数.
解:设此三数分别为x-d、x、x+d
则
解得x=5,d=±2.
∴所求三个数列分别为3、5、7或7、5、3.
评述: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时注意其设法.
[例4]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2,a2=3,若在每相邻两项之间插入三个数后,和原数列仍构成一个等差数列,试问:
(1)原数列的第12项是新数列的第几项?
(2)新数列的第29项是原数列的第几项?
分析:运用递推归纳的思想方法,从特殊中找规律,得到或猜想出一般结论,然后再回到特殊解决问题,这应该是解决本题的一个基本途径.
解:原数列的第一项是新数列的第1项,原数列的第二项是新数列的第2+3=5项,原数列的第三项是新数列的第3+2×3=9项.……原数列的第n项是新数列的第n+(n-1)×3=4n-3项.
(1)当n=12时,4n-3=4×12-3=45,故原数列的第12项是新数列的第45项.
(2)令4n-3=29,解得n=8,故新数列的第29项是原数列的第8项.
评述:一般地,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之间插入m个数,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新数列的公差为,原数列的第n项是新数列的第n+(n-1)m=(m+1)n-m项.
[例5]在等差数列{an}中,若a3+a8+a13=12,a3a8a13=28,求{an}的通项公式.
分析一: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
解法一:设所求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则
即
①代入②得(a1+2d)(a1+12d)=7 ③
∵a1=4-7d,代入③,∴(4-5d)(4+5d)=8
即16-25d2=7,解得d=±.
当d=时,a1=-,an=-+(n-1)·=n-
当d=-时,a1=,an=+(n-1)·(-)=-n+.
分析二:视a3,a8,a13作为一个整体,再利用性质:若m+n=p+q,则am+an=ap+aq解题.
解法二:∵a3+a13=a8+a8=2a8,又a3+a8+a13=12,故知a8=4
代入已知得 解得或
由a3=1,a13=7得d===.
∴an=a3+(n-3)·=n-.
由a3=7,a13=1,仿上可得:an=-n+.
评述: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注意到{an}是等差数列这个大前提,否则,仅有a3+a8+a18=12及a3a8a13=28就无法求出a3,a8,a13的具体值;其次,应注意到a3,a8,a13中脚码3,8,13间的关系:3+13=8+8,从而得到a3+a13=a8+a8=2a8.
Ⅲ.课堂练习
课本P36练习
已知一个无穷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
(1)将数列中的前m项去掉,其余各项组成一个新的数
列,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
是多少?
解:设一无穷等差数列为:a1,a2,…,am,am+1,…,an,…
若去掉前m项,则新数列为:am+1,…,an,…,即首项为am+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2)取出数列中的所有奇数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解:若设一无穷等差数列为:a1,a2,a3,a4,a5,…,an,…,则取出数列中的所有奇数项,组成的新数列为:a1,a3,a5,…,a2m-1,…
即,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
(3)取出数列中的所有项数为7的倍数的各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各是多少?
设一无穷等差数列为:a1,a2,a3,…,an,…,则新数列为:a7,a14,a21,…,a7m,…,即首项为a7,公差为7d的等差数列.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首先,需掌握等差中项概念,及A=与a,A,b成等差数列的关系,另外,还应注意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灵活应用.
Ⅴ.课后作业
课本P39习题 4,5,6,7
- 4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