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别让坏习惯毁了孩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88556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让坏习惯毁了孩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别让坏习惯毁了孩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别让坏习惯毁了孩子 过年时碰到我那女儿都上高中的表姐,发现一年时间她老了许多,一副忧心忡忡的摸样,谈起孩子的学习,她不无后悔地说:“要是再回到十年前我就好好抓孩子的习惯了,小学的时候看她不认真做作业成绩还那么好,就存在侥幸心理了……”表姐的一番话让我不由得联想起现今的小学中低段学生,老师们普遍反应:学习、生活没头脑,做事拖沓、懒惰、随性。有些男生到四年级了还需要老师、同学催着交作业,订正作业,否则一个字也懒得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理应说现今的学生家长观念更新,知识层次普遍也提高了,教育更是不断朝着理想的目标改革着,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太理想呢? 一、家庭教育的隐患 孩子最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家庭,当孩子从学校、社会接受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的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往往起到不良的抵消作用。家长的教育理念,榜样力量时时潜移默化地左右着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此话一点也不为过。先入为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旦存在隐患将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过于包办——“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据本人多年的调查发现,有三类学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有学习上的习惯缺陷:一、家庭生活富裕的孩子,二、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三、父母放任不管的孩子。因放任不管的父母为数不多,所以问题主要集中在前面两类家庭上。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许多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生怕孩子累着饿着,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上一年级家长比孩子还忙,削铅笔,擦错字,翻本子,整理书包……在能干的家长呵护下,孩子越发显得学校生活不知所措,削好的铅笔放学回家所剩无几,面对父母一脸的疑惑,孩子理直气壮地说:“被同学拿走了!”要知道每天有多少笔被孩子“不小心”遗弃在课桌底下呢!没有大人帮忙本子上的字总那么难以擦干净;没有大人帮忙课桌里乱糟糟…… 可是“包办”在孩子眼里已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记得有一回一个孩子迟到了,问其原因,竟一脸的愤怒:“都怪妈妈没叫醒我!”孩子习惯了跌倒后的扶起,当跌倒后大人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不会反省自己,反而将责任都怪罪在父母的头上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勇敢地面对挫折,能合理地安排学习,能从容地对待压力吗?据《解放日报》刊登: 北京一大学对2000多名大一新生进行自我评价测评,49%的学生感到思想不集中,大学生活目标不明,43%的学生感到自我抑制力差;有些在高中阶段的优秀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因学业竞争处于下风而产生自卑。产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正是因为孩子从小没有有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一下子转换到一个需要自主独立的空间就适应不了了,就茫然了。 2、寄希望于未来——“以后会好的” 很多家长被孩子的成绩假象所迷惑,觉得孩子成绩还可以,自以为孩子挺聪明的,长大了自然会有头脑,会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将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未来。一次家访,一个家长就挺骄傲地说:“我真怀疑我的孩子是天才,他上课不听成绩也不错!”于是很多的“偶然”现象被忽视:作业本找不到得补了,考试题目漏了或看错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我表姐就属于此类,外甥女从小聪明过人,却拖沓、懒惰,爱找借口,初中第一次模拟考物理竟有一大面漏做了,中考可想而知了。 3、要求过低——“孩子就是这样的” 如今的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都是可爱天真,尤其在读书前或刚读书阶段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最难批评。因为家里就一个孩子,没有明显的比较对象,父母往往将自己的孩子美好化。顽皮的孩子,父母觉得“皮”的孩子特别聪明;任性的孩子,父母觉得自己孩子有个性;不愿合作的孩子,父母觉得孩子性格就是这样……如,我班有一个非常任性、调皮的女孩子,自己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其父亲一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不就是作业速度慢了点,小孩子就是这样的。通过到学校现场观察,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同学的差距的确很大,这才着急起来。 二、大班教育的弊端 前不久从上海学习回来的老师不无感慨上海的孩子习惯之良好,校园之安静,问了一下班级学生人数——35个左右。试将其和我们的60几个一班相比,近两倍!我们也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班级自定学习规则,每月评比“课堂好习惯之星”,好习惯争章活动……但是整体效果为什么比不上上海那某某学校呢!除了家庭、周边社会环境因素,他们的小班更具人文性地管理,才能真正将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大班教育对养成学生习惯上存在以下弊端: 1、浑水摸鱼——“老师可能没注意” 六十多个学生把班级挤得满满当当的,走进教室就黑压压的一片,座位与座位排列的缝隙也较紧密。最后一排和坐在边角的孩子容易产生“鸵鸟精神”——老师可能没注意到我。于是靠在墙壁上回想自己的事情,把手伸进课桌玩上一把,忍不住和同桌讲几句空话……孩子觉得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外开小差相对“安全”,这种侥幸心理怎能利于孩子的的习惯养成?人具有很大的弹性,孩子更具有可塑性,不是说“年轻人是靠压的”吗?要知道,“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小孩子也需要一定压力。小班因为人数少,孩子觉得自己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学习相对有压力,注意力相对就更集中了。 2、静不下心——“课堂犹如沙蟹桶” 有一位低年级的老师用“沙蟹桶”来比喻他们的课堂,粗看一个个没有大的动作,实则都在轻微地动,整个教室静不下来。不够静的教室环境不利于学生静心思考,不利于专注地学习,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更是抵挡不住周围声音的“诱惑”,或是加入,或是以此为掩护忙活自己的事情。 拥挤的环境,加上孩子人小好动,教室容易出现嘈杂。尤其是下课时间,狭小的走廊容不下那么多的学生,只能在教室里放松,学生在吵闹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大声说话。这样的环境怎能让孩子静心? 三、新课标带来的负效应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爱学生的个性。新课标下的学生更活泼,阅读面更广,思维更活跃了,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新课标所带来许多负效应,让我们的老师迷茫,让孩子的坏习惯在无形的温床中滋生起来。 1、人性、个性带来的随性 从二年级起接手班级却发现学生笔顺不怎么规范,一打听原来新课标不强调笔顺的规范;一次夜自习检查学生的数学作业发现“平均数”、“均数”等位置可以颠倒,一问才知道“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办公室数学老师正在为角的度数争论不休,原来新课标承认角的度数存在差异,相邻的范围内都对……可接下来的问题就出现了——随性,学生做事情喜欢想当然,把老师的布置的任务也进行“估算”了,丢三落四,学习的严谨性受到了冲击。 再如,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常可以在课堂上听到老师鼓励“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可自制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慢慢变成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老教材对语文学习的字、句、段、篇分年级进行了严格地要求,新课标没有明显地切割,长篇幅的文章从中低段就开始介入了,于是老师们迷茫了——该如何给学生的学习定个规范呢? 2、考试拔高了新课标精神。 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面进行拓宽了,知识的触角延伸得更长了,如,一单元学习完在语文园地中新增补些要求积累的成语,背诵的诗句。结果考试的时候这些本不需要默写的角角落落都要考,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检查标准就是词语的积累量,很多看拼音写词语都是熟字组成的“生词”,学生错误率非常高。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老师们绞尽脑汁让学生每篇课文学完后扩词,甚至于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反思一下,学生真正收获了什么?对习惯的养成有多少利?这样的考试只能加重学生对学习的恐惧与反感。我们的理想学习,应该是学得多一点宽一点扎实点,考试轻松些。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一辈子。真正地希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