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32 卷第 10 期2 0 1 4 年1 0 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CHIVESOFT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2 No10Oct 2 0 1 4中华中医药2453学刊DOI:10 13193/j issn 1673-7717 2014 10 045眼针治疗中风病疗效的中医学机理探析海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要:眼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旨在深入地挖掘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认识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五轮学说角度、三焦学说角度探讨眼针治疗中风病针刺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探析眼针治疗中风病疗效的中医学机理。关键词:眼针;中风病;中医学机理中图分类号: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4)10-2453-04Analysis for Mechanism of Eye Needle Treating StrokeHAI Ying(Liaon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Eye acupuncture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deeply di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eye acupun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ye and viscera and meridians waslear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ang fu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eory of five rounds and 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it explored the eye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andanalyzed the eye needl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of strokeKey words:eye needle;stroke;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收稿日期:2014 05 11基金项目: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项目(2010059)作者简介:海英(1969 ),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风病属内伤杂病,其作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成为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中医认为脏腑阴阳失调,脉络瘀滞是其发病的根本,因此在治疗时当内调脏腑,外畅经络。而历代医家运用针灸疗法,多着眼于疏通经络,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虽有疗效,但过于局限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并未从根本针对病因病机,而且几乎所有医家都通过方药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眼针疗法是一种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微针疗法。本人通过深入的挖掘眼针理论,认识到眼针穴区与脏腑密切相关的联系,因而重用眼针以激发脏腑功能通调气机,即可单纯依靠眼针疗法调节脏腑功能,亦有助于方药药力的发挥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同时因经络的循行具有离、合、出、入的特点,通过眼针对于脏腑的刺激也有利于配合局部取穴的针刺疗法,促进经络循行于外周经脉经气的流通。因此,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优势,那么,取得此疗效与优势是通过怎样的中医学机理实现的呢?现总结如下。1眼针治疗中风病的主穴中风病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上犯脑窍,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不足为根本。因此,治疗时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并十分重视对于肝肾的调补和气机的调畅。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自身布局规律和穴区划分的特点,亦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穴区配伍方法,以达到整体调节和治疗的作用1。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时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取穴方法相互配合,以脏腑辨证取穴法(眼针的脏腑取穴即病属于哪一脏腑就取哪一脏腑区穴)和三焦取穴法(眼针的三焦取穴就是通过膈肌和脐划两条水平线,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病在上就取上焦区穴,病在中就取中焦区穴,病在下就取下焦区穴)为基础制定针刺方案。因此,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取肝、肾区以调整脏腑功能乃针对肝肾亏虚之病机根本,因半身不遂为上、下肢体痿废不利,语言不利病位亦在膈之上,所以取上、下焦区,并以此四个穴区为主穴。然而在临证时运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时,腧穴的配伍组合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腧穴配合应用可以到达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的目的。所以应辨证准确,取穴得当,分清缓急,且要标本兼顾。在急性期首先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对于无生命危险的中经络病人,遵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将以半身不遂、舌强语塞、口眼歪斜为主症,同时兼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脉结有力的病人,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暴亢证,选肝区、肾区、上、下焦区治疗;将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基础上,兼见肢体麻木,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的病人,辨证为风痰阻络证,选肝区、脾区、上、下焦区治疗;将以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眼歪斜为主症,同时兼见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的病人,辨证为痰热腑实证,眼针取脾区、肾区、上、下焦区;将半身不遂、肢体软弱无力、偏身麻木、手足肿胀、舌强语謇、兼见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的病人,辨3542第 32 卷第 10 期2 0 1 4 年1 0 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CHIVESOFT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2 No10Oct 2 0 1 4中华中医药2454学刊证为气虚血瘀证,选取眼针心区、脾区、上、下焦区;将以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为主症,同时兼见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黯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弦数者,辨证为阴虚风动证,眼针选取肝区、肾区、上、下焦区。若是中脏腑,还应进一步明确是闭证还是脱证。对于闭证患者,在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基础上,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烦躁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是痰火瘀闭证,主张眼针选用心区、脾区、肾区;对肢体强痉、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者,是痰热闭窍兼腹气不通,主张心区、脾区、肝区、肾区,此时腑气通畅对转归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肠区通腑泄热,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的闭证病人及脱证病人,或闭证日久转为脱证的患者,则以急救回阳为主,主张灸法而不用针。2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针理论基础来源于五轮八廓学说,眼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早在 内经 中便有记载如,灵枢大惑论 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1 论述了眼受脏腑经气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指出十二经脉与眼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经气能上走于目,营血随之能上荣于目,明傅仁宇在 审视瑶函 中曰:“五脏六腑精华,结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光明。”4。由此可见眼针疗效的生理基础在于眼与脏腑和经络的紧密联系。2 1眼与脏腑关系眼与脏腑关系密切,眼受脏腑精气充养,如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所云:“眼通五脏,气贯五轮”2。而脏腑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其功能可相互影响。而眼针穴区的划分亦是将脏区腑区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因此,在考察五脏对眼的生理影响的同时,亦应当关注与其相表里的腑对于眼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眼与肝的关系,从经脉循行方面来讲,肝足厥阴之脉直接与眼的重要组织目系相通,如灵枢经脉 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可见肝对于眼的滋养是通过肝之经脉实现的。五脏六腑精气也通过肝脉上荣于目,明傅仁宇在 审视瑶函 中曰:“五脏六腑精华,结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光明。”因此,眼与肝有着密切的相关。另一方面,从脏腑功能方面讲,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因此通过眼可以反映出肝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宋杨士羸 仁斋直指方 云:“目者,肝之外候也”3,故当肝发生病变时会通过眼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来。另外,肝主藏血、主疏泄,其对于眼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中:“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指出肝之气血,由肝脉不断地输注于眼,从而维持着正常功能,肝主疏泄功能主升、主动,配合肝主藏血功能,运血上行,滋养于目,可知肝通过对气血的调整濡养于眼,反之通过眼也可反映肝的功能盛衰。由此可见,肝与眼通过肝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眼受肝气血津液濡养的同时也显现出肝的生理病理变化。又如,眼与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两方面体现的。眼与心主血脉的关系在素问五脏生成 得到详细论述:“诸血者皆属于心”4,“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脉者皆属于目”,明确了心主血脉与眼的关系,血流之所以能上达于眼,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目得血养才能发挥正常视觉功能。眼与心主神志功能的联系亦十分紧密,灵枢大惑论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说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内统于心,外用在目。而素问解精微论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5 进一步指出“心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摇,眼依赖脏腑精气充养,视物又受心神的支配,因此通过对眼生理功能的审查可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精神情志活动的状态。再例如: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为六腑之一。其为孤腑,未有与之对应的内脏,类经藏象类 云:“脏腑之外,其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指出了三焦的特殊性,不确定属于哪个实质脏器。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气机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难经三十一难 曰:“三焦者,气之所终也”,难经六十六难 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住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明确指出三焦是气机运行的通道。中藏经论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症之法 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6 进一步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行于三焦,只有三焦通利,脏腑精微之气才能上达于眼。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指出三焦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若水道不通利,出入升降无序,水液潴留,上侵于目,则目病,可见三焦对于水液的调整,有助于精液上注濡润于眼。虽然三焦总体的生理功能表现在气机和水液的运行通道上,但根据其不同生理位置,亦有其不同特点和相应的生理功能。上焦的位置和生理功能特点,如 灵枢营卫生会 指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概括了上焦区位,横隔以上,包括心、肺、头面上肢等。其生理功能特点宣发、升散但并非有升无降,是“升已而降”,灵枢营卫生会 总结为“上焦如雾”。眼亦需要依靠上焦如雾之清气濡养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中焦的位置及生理功能,如灵枢营卫生会 中所说中焦为整个胃部,由胃上口贲门至为下口幽门。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因其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能调畅周身气血流动,因而能影响脏腑精气的流动,对眼产生影响;下焦的位置及其生理功能,如灵枢营卫生会 所讲,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归于下焦,将其生理功能概括为“下焦如渎”,因下焦有排泄浊阴,以防上犯清窍的作用,因此保证了只有轻清之气上走于目,防止浊邪上犯,而使眼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通过举例可以看出,脏腑与眼联系密切,眼的生理活动与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脏腑、经络的气血津液的盛衰,可通过眼的生理功能的改变反映出来,正如 太平圣惠方 所云:“明空遍通五脏,脏器若乱,目患即生”8。因此,对眼部的良性刺激亦可反作用于脏腑,调整其气血津液。眼针疗法正是基于这一生理基础,其疗效的作用机理在于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选取不同穴区配伍,通过刺激相应脏腑或经络,以调整病变脏腑或经络的功能。2 2眼与经络的关系2 2 1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6,说明眼睛是十二经脉的4542第 32 卷第 10 期2 0 1 4 年1 0 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CHIVESOFT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2 No10Oct 2 0 1 4中华中医药2455学刊集散地,十二经脉中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至目锐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至目内眦;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以上六条经脉直接与目相联系,其中四条经脉与目内、外眦直接联系,两条经脉连目系。眼针分为八区,其中肝胆区的中心为目外眦(目锐眦),下焦区的中心为目内眦,且肝胆区与下焦区为治疗中风病的主穴。针刺眼针肝胆区、下焦区可以通过直接调节十二经脉中膀胱经、胆区、三焦经、小肠经的经气及间接调节与上述经脉相表里经脉的经气的机能,以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机体保持协调和平衡。十二经脉中手少阴心经之脉与足厥阴肝经之脉连目系,现代医学目系指眼球后方通入颅脑的组织,因此针刺眼针还可以通过目系将针刺信号传递给脑,刺激脑保护效应增强9。2 2 2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奇经八脉中除任、督二脉具有自己所属的穴位外,其他六条都交汇于十二正经的穴位,使十二正经气血得以纵横交互,加强了经络间的密切关系,并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其中任脉可以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为阴脉之海;督脉循行两目中央下行而终于上唇的龈交穴,总督全身阳经经气,为阳脉之海,两目之间为眼针下焦所属;阴阳维脉维系人体表里之阴阳;阴阳跷脉交汇于目内眦,亦为眼针下焦所在区域,直接与眼相关,分主人体一身之阴阳,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针刺下焦区可以通过任脉督脉发挥平衡机体阴阳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阴阳跷脉发挥协调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因此眼针下焦区可借助督脉,阴阳跷脉的生理功能调节肢体功能,故眼针对下肢功能的恢复好于对上肢功能的改善。3中风病眼针针刺处方的中医理论依据3 1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中风病根本病机为肝肾亏虚,其治疗首当从最根本病机入手,故以调补肝肾为主,因此治疗上全程选择肝、肾区。中风先兆期和急性期治疗时取肾区意在滋补肾精,填精益髓,同时针刺肾区也有引火归肾元之意;中风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针刺肾区,其目的为滋补肾阴,益水之源,通过肾主水液的功能,以濡润脏腑,滋养肾阴;在后遗症期针刺以阴中求阳,激发阳气以温通经脉。中风先兆期和急性期治疗时取肝区,因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意在疏解调畅肝气,滋养肝之阴血,以敛肝风。中风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针刺肝区,意在调整肝的肝主疏泄功能,以调畅水液代谢和气机的转运。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主穴为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尽管不同时期针刺处方类似,但因穴位有其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所以在不同时期应用时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3 2从五轮学说角度眼针治疗中风病的主穴中肝胆区在外眦,下焦区在内外眦,然而内、外眦在五轮学说中属于血轮,归属于心。灵枢经脉 云:“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系舌本,属目系”,“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出于面,合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表明心通过经脉、络脉、经别与内眦、外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针刺内眦与外眦亦会对心产生作用,借助其生理功能,发挥治疗作用。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停于内或血溢脑脉之外,为中风病的根本病理变化,心主血脉,能推动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气血逆乱的调整和局部气血疏通,有利中风病后患者病情的恢复。心主神志,灵枢邪客 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具有调畅心神,稳定神志作用,就像眼针疗法对于早期中风后躁动不安及神识不清患者疗效显著,考虑与内眦、外眦连属于心有关。同时,心火为君火,通过针刺对其疏导,亦有利于相火的稳定。灵枢脉度 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指出舌为心之苗,故针刺内、外眦亦有利于中风后失语或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因此,尽管治疗时,未选择心区穴位,但因相关穴区与五轮八廓及眼与脏腑经络关系的原因,与心的关系十分密切,无形中通过调整心的生理功能参与中风病的治疗。同时,肾区和上焦区位于上睑,在五轮学说中归属于脾,灵枢大惑论 曰:“肌肉之精为约束”,“约束”即为胞睑属脾,素问萎论 曰:“脾主身之肌肉”故名为“肉轮”。因此针刺肾区、上焦区亦对会脾产生作用,借助其生理功能,发挥治疗作用。顾松园医镜 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8 指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滋补,以后天养先天,充盈肾精濡养全身。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8 指出脾胃功能虚衰为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源头,而中风病亦是以肝肾阴精不足为根本原因。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脾主运化水液,能调整水液的输布,而痰是脾虚水液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并在中风病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调整脾气,有利于痰浊的运化代谢,有利于中风病的预防和病情的转归。脾与胃相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黄帝内经太素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2 指出了脾与胃生理功能间的密切联系。脾胃属中焦有“升降之枢”的称谓,掌管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中风病的病理过程,即以气机内乱为特点。因此,通过调整脾胃疏导周身气机的升降,有助于通调脏腑气血,有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尽管眼针治疗中风病主穴中无脾胃区,但也如与心的关系类似,通过穴区分布位置特点,借助脾胃的生理功能。又因脾胃属中焦的关系,使得治疗时也借助通调中焦的作用10 12。另外,还应注意到胃和小肠之间的生理联系,灵枢本输 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指出胃连及小肠这一关系。中风病急性期多出现痰热腑实症状,而通过调整胃与小肠功能的关系,亦可达到通腹泄浊的目的。3 3从三焦角度中风病病变的基本特点为气机逆乱,阴阳失调。三焦为宗气、营气、卫气通行的道路,气属阳有温煦、推动脏腑功能的作用;同时三焦也为津液输布通道,津液属阴,有滋润、濡养脏腑的作用。因为调整三焦具有调畅气机和水液代谢的作用,所以三焦的通利有利于脏腑阴阳的平衡。治疗时,选取上焦区、下焦区,通过眼睑上的穴区在的与五轮八廓及脏腑经络循行的联系起到通调中焦的作用,达到了通调三焦的作用。5542收稿日期:2014 05 03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110967);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2410058)作者简介:贾燕丽(1990 ),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药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通讯作者:宋霄宏(1954 ),女,山东泰安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新药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针刺上焦区意在调整上焦功能引轻清之气上行,布散津液,以熄上逆之虚火。头晕、头胀、手指麻木、语言不利、吞咽困难上肢不用或肿胀等症状。针刺下焦区以起到辅助肝肾引火归元。同时改善头重脚轻,脚下踏棉感,下肢麻木或萎废不用,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综上可见,眼针治疗中风病,其作用是综合的,因中风后神经细胞损伤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很难因单一的药物治疗改善13。介入针刺是基于针刺的疗效是多元的,复杂的,看似简单的眼针疗法,其作为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却是内源性的生物效应,针刺信号能在中枢神经 内分泌 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眼针虽为局部针刺,但起到的却是整体调节的作用,穴区既有单独影响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也具有相互配合协同的作用,并且穴区作用广泛,能影响多个脏腑,参与病理状态的调整,其疗效具有复杂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眼针穴区直接或间接与多条经脉相连,因经气流动,且循环无端的特点,针刺眼针穴区亦可诱发多种生理过程改变,以起到调整脏腑生理功能,通调气机,平衡阴阳的目的。参考文献 1苏欣,海英 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作用机制探讨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632 633 2佚名 黄帝内经灵枢M 北京:中华书局,2010:1453,890 3刘完素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7 4傅仁宇 审视瑶函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 5杨士羸 仁斋直指方(附补遗)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465 6佚名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中华书局,2010:105,796,890 7华佗 中藏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 8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98 9马贤德,王守岩,张威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BDNF、p75NT 表达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48 52 10顾靖远 顾松园医镜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82 11李杲 脾胃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16 12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53 13张威,王哲,刘峻,等 探讨大鼠眼针定位分区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66 869第 32 卷第 10 期2 0 1 4 年1 0 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CHIVESOFT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2 No10Oct 2 0 1 4中华中医药2456学刊DOI:10 13193/j issn 1673-7717 2014 10 046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凋亡蛋白 Fas/FasL 表达的影响贾燕丽,田港,唐晓霞,张小燕,宋霄宏(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摘要:目的:观察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甲状腺中 Fas/FasL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建立 EAT 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设立海藻玉壶汤加减方(浸膏)高、低剂量组、模型组、正常组、丙基硫氧嘧啶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夏枯草膏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EAT 大鼠的 Fas/FasL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甲状腺组织 Fas 和 FasL 免疫阳性物表达颜色较浅,表达范围小,模型组免疫阳性物颜色较深,表达范围广。其中,模型组的 Fas 和 FasL 表达程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1);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片组与丙基硫氧嘧啶组、夏枯草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1)。结论: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剂量组对凋亡蛋白 Fas/FasL 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可能通过抑制各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避免细胞过度凋亡对甲状腺组织的破坏。关键词: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Fas;FasL;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285 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4)10-2456-03Effect of Modified Haizao Yuhu Decoction on Expression ofFas/FasL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 atsJIA Yanli,TIAN Gang,TANG Xiaoxia,ZHANG Xiaoyan,SONG Xiaohong(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Haizao Yuhu Deco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Fas/FasL in thy-roid function and auto antibody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rat Methods:After rat models of EAT65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