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 1 0 年3 月第4 7 卷第2 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w e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M ar 2 0 l OV 0 1 4 7N o 2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比较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姜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 3 0 0 7 0)摘要 比较教育要积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以“国际视野”为背景,在追求“本土行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其功能进行恰当而合理的定位。由于我国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着功能缺失和定位模糊的问题,故需从比较教育的功能定位与研究范式转型两个角度,来对比较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关键词 比较教育f 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G4 0 0 5 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9 1 6 2(2 0 1 0)0 2 0 0 7 0 0 4自比较教育在我国生发以来,一直紧跟西方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较为及时而准确地向国内输入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及改革模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与焦点,比较教育学者对国外教育理论、经验模式的借鉴与引进加快了步伐。然而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也不时困扰着每一位比较教育学者。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比较教育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即比较教育的功能问题重新做一个梳理与反思。一、比较教育功能的认识缺失及定位模糊从功能的类别来看,比较教育所展现的多层次功能可划分为学术性功能与实践性功能这两个大类。比较教育研究首先要接触、收集、整理并分析大量的国内外教育信息与资料,其研究成果也都是向人们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与建议。因此,比较教育能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知识,以扩大人们的教育视野。另外比较教育要把握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本质上洞察教育发展,也得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与反思,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比较教育从其产生伊始就更多地关注教育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这是由它与生俱来的功能倾向所决定的。从早期借鉴移植时期的朱利安、库森、贺拉斯曼、阿诺德到因素分析时期的康德尔、汉斯、施耐德乃至当代的霍尔姆斯、埃德蒙金,无一不是从影响和帮助制订本国家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乃至推动本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出发,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比较教育研究的各种功能是合而为一的,即着眼点都放在为教育规划和推进改革等实践活动上。所以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应当在于借鉴与实践,在于能为当前教育实践服务。这里强调比较教育研究的实用功能,并不是排斥、拒绝比较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而是要提醒比较教育学者注意排拒那种不联系实践、凭空臆想的“超实际”理论。从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刊物和外国教育研究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受关注更多的是对当代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而很少从比较的视角来看现实而具体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总体来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水平主要还停留在介绍与描述的层次上。目前的比较教育研究仍处于“信息提供型外国教育研究”的阶段,仍未能超越表层的、形式化比较的水平j(P P 7 1 7 2)。我国目前对比较教育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发展知识、创新理论的层面上,而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到其功能中原有的实践层面。令我国比较教育学界长期困惑的“身份危机”也正是比较教育功能缺失所引发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处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理念相去甚远,更与比较教育所应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远不相符。收稿日期 2 0 0 9 0 7 2 5r f F 者简介 姜峰(1 9 5 7 一),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7 0 万方数据二、比较教育功能的当代理解与诠释(一)比较教育功能认识的新视阈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教育研究也具有学术性目的与实践性目的这两大目的。当代比较教育学家特雷舍韦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曾对比较教育的目的做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比较教育因其对至少四个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目的作出贡献而被证明是合理的。这四个目的分别是:(1)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教育;(2)国内外的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3)形成关于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和原则,以及关于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理论和原则;(4)国际理解和合作以及解决国际性的教育问题和其他问题。”L 23(P 1 5)尽管对这四方面目的的概括较为宽泛,但正如特雷舍韦所说的那样,多年来人们对比较教育这些较为宽泛的目的还是观点一致的。我国目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比较教育在研究目的上应体现多样化。比较教育学者薛理银就把比较教育的主体分为三种实施主体、研究主体和决策主体等,并由比较教育的主体的目的推断出比较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分为三种科学知识的目的,人文知识的目的和教育决策的目的等。3 比较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密切关联,但仅从目的来认识比较教育的功能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简单地从比较教育目的论出发,很难涵盖比较教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应有的功能或价值。比较教育所独有的、与时俱进的功能由于传统认识上的束缚,而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因而很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比较教育的功能问题,这样才能对其功能做出较为恰当的定位。(二)比较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功能定位1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比较教育学科产生于对别国教育的借鉴和学习,因而以其他教育学科都不具备的国际视野关注国际范围内的教育动态与发展,必定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独有使命与特点。经济的全球化给比较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经济全球化在把世界连成一体的同时,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由这种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引发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全球兴起。各国的教育工作者无不关注着别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这种关注无论是看作借鉴或是视为一种参考,其关注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并设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比较教育原有的借鉴功能可能确实很古老,但是在新的时代,其重要性却越发显现并发挥出来。值得提及的是,一些新的时代论题正成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比如,战争、腐败、毒品对教育的影响,无暴力教育,人权教育,价值教育,民主教育,艾滋病教育等在2 0 0 1 年召开的第十一次世界比较教育学大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体现了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与时俱进”及“前沿性”。43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逐渐由宏观过渡到微观;研究视野从原有的“西方中心”逐步扩展到全球化、本土化;研究层次也由简单地描述移植转向系统地深入研究。这些演变趋势,说明比较教育研究正努力摆脱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逐步实现它一以贯之的“超越国界”研究视角和“国际主义”使命,“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的时代特征。2 比较教育的新功能由于缺乏对比较教育功能的研究意识,鲜少有学者在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就功能问题作探究与思考。冯增俊教授曾提出,目前比较教育在功能上根据比较教育目的的多层次性应具体体现为:认识性功能、借鉴性功能、预测性功能、交流性功能及发展性功能这五种 5 (P P 6 3 6 7)。无疑,此提法突破了传统比较教育对其功能或价值的单层次认识,是对比较教育研究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新的功能阐释,比较教育的功能探究也逐渐从单一的借鉴、参考走向多维度的互利、共存。在进入新千年之后,就比较教育这样一门学科在新世纪新时代将有何作为与价值,已在西方比较教育学界引起大的探讨与争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如:N o e lF M eG i n n 提出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与“民主”将会对比较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战 53;R o l l a n dG P a u l s t o n 则认为随着后现代时代的到来,有必要重新对“比较教育”进行规划与构建 6 1;以及P a t r i c i aB r o a d f o o t 对后现代主义下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及反思 。全球化、民主化以及后现代理论等思潮,都对比较教育研究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比较教育因而迫切需要在研究功能的宽度与深度上得到新的延伸拓展,而不是仅仅囿于原有的那些功能。比较教育不仅要在理论认识的层次上应对种种挑战,更需从实践行动的水平上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体系。三、比较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7】万方数据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指导(一)比较教育研究者应重新界定自身的角色,即从“纯”理论研究者转向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实用性是比较教育学科从诞生起就被赋予的一种特质,在制定教育政策和完善教育机构方面颇具价值。8 (P 2 4 6)就我国目前的比较教育研究与现时的教育改革及教育实践的关系来看,比较教育学者在介绍与了解别国在教育方面的理念、经验与做法,并且努力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理想的设计与预测等方面都在做出积极的努力。然而这种设计与预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又能达成多少的目标,则无从可知。这些研究成果如果未能引起决策层的注意或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而仅停留在别国经验的介绍及其对本国的启发与思考,则无法在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操作,更不用说是从实验与行动的角度上使得“经验”与“启迪”得到升华与内化。同时,比较教育学者的此类“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易使教育部门忽视比较教育学者在进行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的作用。面对这种“尴尬”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我们比较教育学者有必要对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首先,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更好地与政府教育机构的决策层进行合作与交流是使比较教育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汪利兵教授曾提出,比较教育应该加大对重大教育问题的关注,以提升在重大教育决策中的参与度与能见度,从而为本学科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他特别强调在选题时,应考虑国内教育政策的重点与优先发展领域,同时对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全面分析 1 (P 2 5)。汪利兵教授所提倡的紧密结合教育政策实际而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观点,正是要努力体现比较教育学者在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应有的影响价值与地位,也是比较教育学者脱离单纯的理论研究而走向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其次,基于我国教育改革迅猛的发展态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普遍滞后于改革实践,这是教育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比较教育的特殊学科性质,更需要比较教育学者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及时而有效地为现实服务。因而比较教育学者要一改传统的“学究”面貌,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以其特有的比较视野去观察、研究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现象与问题。只有在教育的现实需要层面,7 2推进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地域之间各种教育问题的比较研究,才能为决策与行动提供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建议。在我国多元文化与地域差异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如何从具体的地域化层面上有力推进教育政策的实施,更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当前厦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U N E S C O 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克贝磊在其比较教育中的方法论与焦点(M e t h o d o l o g ya n dF o c u si n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一文中提到,在教育中从事比较研究的目的是非常宽广和复杂多样的,而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由“谁”(“w h o”)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与“背景”(“c i r c u m s t a n c e”)下进行比较。他列举出五种不同身份的“谁”,分别是家长、政策制订者、国际机构、包括学校校长与教师在内的实践者以及比较教育学者,他们在其各自所处的环境与背景下,在进行比较时所提出的目的是迥然不同的。其中,马克贝磊强调比较教育学者从事比较研究,更多地是为了发展理论模型,进而能促进与提高对在不同环境下形成教授与学习的因素的理解。笔者认为,比较教育的诸种功能正是通过比较教育学者以其特有的研究方式将国际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经验引进输入国内,由从事不同比较目的的主体通过交互式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的,也只有这样,比较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理论与学术层面上。(-)在研究范式上,从单纯的学术探究导向转向实践服务导向长期以来,研究方法论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教育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固有的方法论缺陷在实证性研究方面凸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当前的比较教育学科发展阶段中,所推崇的基本上仍是源自西方的比较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当我们将西方化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实际研究时,很难避免水土不服症状的出现。但只有在经历类似这样的阵痛之后,我们才能不断推进这些源自西方的研究方法中国化。使西方式的方法及方法论经历一个从外来移植到适应本土生长的转变过程,对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与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于那种将方法不加评价与鉴别就应用在任意研究领域中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要在实践领域中应用那些已有的方法,我们必须秉持方法是为学科研究服务的态度,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方法论的探索、总结与反复验证。万方数据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兼容性特征 9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或者学科,更有必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论来凸现比较教育研究功能的多层面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比较教育学在方法论上出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自身修正和质的研究范式兴起的趋势,比较教育学者尤其要注意自己在研究取向上实证与思辨的结合,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我国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趋势,笔者认为至少在整体上应该体现这样一种模式:既能服务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实现方法上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以上所提的两方面实现路径,实质上就是提倡目前的比较教育研究要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实结合起来。比较教育学者作为外国教育理论与本土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环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决策部门与教育实际工作者迫切希望比较教育能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国外经验。而诸如“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式的比较教育研究并不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所迫切需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比较教育学者能以“国际视野”的审视角度切实地关注本国教育的现实,最终落实于“本土行动”1 叩;在遵从于本国当前教育改革现实的比较教育研究中,更好地证明比较教育的价值与功用。参考文献陈时见,徐辉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 6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澳 特雷舍韦比较教育的目的 A 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 7 教育文选 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薛理银比较教育的诸要素分析 J 比较教育研究,1 9 9 3,(3)8 卢晓中当代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4,(1)9 N o e lF M cG i n n,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 E d u c a t i o n,D e m o c r a t i z a t i o n,a n d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C h a l l e n g ef o r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V 0 1 4 0,1 0 N o 4。S p e c i a lI s s u eo nD e m o c r a t i z a t i o n N o v 1 9 9 6 R o l l a n dG P a u l s t o n,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M a p p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f t e rP o s t-m o d e r n i t y,V o L4 3,N o 4。N o v 1 9 9 9 P a t r i c i aB r o a d f o o t,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P o s t-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V 0 1 3 9,N o 3,A u g u s t2 0 0 3 P P 2 7 5 2 7 8 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 0 0 2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卢晓中,喻春兰当代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向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4)王兆瑕论有意义的教育研究 J 教育研究,2 0 0 8,(7)G l o b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L o c a lA c t i o n: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n dI t sA c t u a l i z a t i o nJ I A N GF e n g(C o l l e g eo fE d u c a t i o n,N o r t h w e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G a n s u,7 3 0 0 7 0。P R C)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r e c o n s i d e r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n ds u g g e s t st h a t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o u g h tt oa d a p tt o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n e we r a 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g l o b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r e o r i e n ti t sp o s i t i o nt i m e l yi nt h ep r o c e s so fp u r s u i n g“l o c a la c t i o n”T h e r ee x i s ts o m ep r o b l e m s-a b s e n c eo ff u n c t i o na n da m b i g u o u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s t u d y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a T h u s,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w a y sf o rr e a l i z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o r i e n t a t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n dc h a n g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p a r a d i g m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g l o b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l o c a la c t i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o ff u n c t i o n,c h a n g eo fp a r a d i g m(责任编辑王兆碌校对丁一)7 312345r L r L r L 万方数据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比较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比较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作者:姜峰,JIANG Feng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10,47(2)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参考文献(10条)1.特雷舍韦 比较教育的目的 19942.陈时见;徐辉 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 20063.王兆璟 论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8(07)4.卢晓中;喻春兰 当代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向期刊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叶澜 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 20036.Patricia Broadfoot Comparative Education:Post-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3(03)7.Rolland G.Paulst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Mapp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after Post-modernity 1999(04)8.Noel F.Mc Gin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Education,Democratization,and Globalization:AChallenge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6(04)9.卢晓中 当代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期刊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0.薛理银 比较教育的诸要素分析 1993(03)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1.王攀攀.WANG Pan-pan 论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及其选择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 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8,31(1)3.顾明远 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期刊论文-比较教育研究2000,21(4)4.陈时见.CHEN Shi-jian 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期刊论文-比较教育研究2008,30(6)5.褚远辉 比较教育的价值研究学位论文20106.陈时见.刘揖建.CHEN Shi-jian.LIU Yi-jian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期刊论文-比较教育研究2006,27(6)7.王正青.WANG Zheng-qing 论比较教育研究国际视野与民族立场的辩证统一期刊论文-比较教育研究2008,30(6)8.陈时见.袁利平.CHEN Shi-jian.YUAN Li-ping 论比较教育本体论的学术逻辑期刊论文-教育科学2010,26(2)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1.杨博惠.胡纵宇 国际视野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11(4)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