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上第二单元
第六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香港回归事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新闻特写的特点。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2】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接下来展示香港的图片【课件3】
出示课题【课件4】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香港回归事件。
三、特写知识简介(幻灯片6、7)
1.特写知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新闻的一种。特写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特写的特点。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简明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课件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五、理解标题(学生朗读全文,划出文中让你感悟最深的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标题的含义)【课件9】
(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讨论归纳:
1.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返“不列颠尼亚”号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2.“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一去不复返的民族自豪感;
3.“不列颠尼亚”号是停泊在香港的英国皇家油轮,“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国的全称,作者用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号来借代英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它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二)小结:
日常生活中,我们送别朋友,往往用“再见”这个词,但是本文用“别了”这个词是深有意味的。它是化用毛泽东写过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别”字说明从此不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快慰,这个标题将历史的沉重与香港回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喜悦结合在了一起。
六、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朗读课文。(幻灯片10)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
2.检测字词(幻灯片11)
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七、速读课文,概括内容。(幻灯片12)
问题: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特写的主要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学生明确:本文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八、结构分析【课件13、14】
(一)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
明确:导语(1);正文(2-10);结语(11),其中穿插了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
(二)分析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一些事件呢?
明确:时间顺序。
明确: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九、课堂讨论:
1、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课件15—19】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作者在叙事时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课件20】
明确:符合特写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再现历史过程。
3、在这四个场景的描写中,作者为什么一再突出“蒙蒙细雨”和“雨越下越大”这样的自然环境?【课件20】
(1)衬托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
(2)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4、为什么作者要抓住这四个与降旗、升旗有关的场景来叙述这一历史事件?【课件21】
(1)降旗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升旗意味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2)作者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主题集中鲜明,让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5、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课件22】
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十、语言赏析【课件23—26】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语言的平实,对比的鲜明,无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明确: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4、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香港上空,你有何感想?
明确: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十一、文本探究【课件27—30】
我们在阅读这篇新闻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它在真实和及时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之外,在语言上表达上还带有很强的抒情色彩,请大家结合全文来体味一下。
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句中的“凝重”一词有什么意味?)
提示: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得而复失”的悻悻然,是眷恋,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
2.根据传统,每一任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永远都不会再有一面英国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提示:运用对比,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更换,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最后一次。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文中两次提到“日落”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文中两次使用了“日落”这一背景意象。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不列颠尼亚”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曾经不可一世地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到如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落”了,这就暗合了标题中“别了”一词所蕴涵的婉讽情调。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反复咏叹,含蓄隽永,它形象地诠释了任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终究都要破产这一真理。
十二、小结特点,体会特写。(幻灯片31)
问题:请同学们概括,本文作为特写都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学生回顾全文学习,概括。
学生明确:(1)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2)庄重含蓄的语言;(3)背景材料的恰当运用。
十三、总结全文【课件32】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而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这则新闻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取英方撤离这样的角度,把查尔斯和彭定康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从而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它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更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一眨眼,11年过去了,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香港,继续保持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相信她也必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展示图片【课件33—35】
十四、课后练笔。【课件36】
写一篇读后感,语言要简洁,能把感想写得有理有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