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一种历练叫挑战¥.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76299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一种历练叫挑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一种历练叫挑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一种历练叫挑战   3月20日,接“首届全国国学教学大赛”组委会的邀请,邀我执教一堂展示课并担任大赛的评委,我即打听了成都地区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因为是“国学教学”主题,所以,初选了三篇:《诗经》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五柳先生传》,之所以考虑这三篇,因为《诗经》是诗歌的源头,最“本”的国学作品;杜甫草堂在成都,学《茅屋》也算比较理想的传承形式;一则欣赏陶渊明,再则《五柳先生传》目前还未被许多名师选上过,有很好的研讨价值。 不久,3月27日,“全国新语文教学论坛” 在浙江金华召开,我应邀上示范课,主办方金华外国语学校点课,建议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所以只能二选一。后又听说,国学大赛有一位参赛选手也选了《诗经》两首,为避免撞车,就上《五柳先生传》吧,似乎别无选择。 古新宇教授建议我还是上《茅屋》,毕竟是成熟的课,是经过检验的课,我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个还算年轻的老师,拿着一堂课到处上,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开发一个新课,就当做是一种挑战吧。 开始备课。读陶渊明的传记,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读陶渊明诗作的文论,大约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接着写文本研读稿,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文本中的教学价值。 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这是第一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文本研读: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本文语言平淡而寓意深刻,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醇厚朴实的上古社会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隐寓了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和忧愤。 本文紧紧围绕“不慕荣利”来组织材料。开头不落俗套,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和生平,意在表现自己与当时追求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的背道而驰,展示了自己不追名逐利、不同流合污的志趣。接着分别从读书、喝酒、写文章等方面来塑造自然率真、安贫乐道、清高脱俗的隐士形象。作者还用吃、穿、住方面的贫苦与自己的“晏如”进行对比,以此衬托自己的“不慕荣利”。在文章结尾,作者自比于古之隐士黔娄,以表现自己对“不慕荣利”的高洁人格的坚守,“不慕荣利”四个字,折射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傲骨。 作为一篇经典传记,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颇值得品味欣赏,比如:花六分之一的笔墨写喝酒,具有的深意(详略的艺术);一篇短文中,连用九个“不”字,表达的态度(句式的艺术);结尾的评论,引用黔娄之妻的话,渗透的内涵(引用的艺术)…… 创意说明: 文句疏通。借助文下注释,可以读通课文,重点理解具有“古今异义”特殊用法的词语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疏通文句。本课中,“古今异义”用法的词语有:许、详、以为、会意、旧、或、造、去、堵、穿结,弄懂这些词语的用法,是理解课文语句的抓手。 人物理解。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志士。如何引领学生多层次理解这个人物呢?可以用一个“主问题”来组织学生的阅读分析活动:你觉得这位五柳先生有哪些特别之处?你怎么理解他的这种“特别”? 手法欣赏。挖掘这篇精美短文的工具性价值,欣赏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可以采用“话题”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活动,就三个话题结合课文内容来欣赏艺术手法:1. 说说文中的“嗜酒”;2. 说说文中的“不”;3. 说说文中的“黔娄”,这样,就从三个角度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学生通过三个话题,三次深入文本,加深对于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 1.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朗读指导:四字短语的节拍;“焉”、“也”、“欤”、“乎”的拖音;悠然自得的语气。 二、文句疏通 1. 学习10个古今异义词; 学习形式:教师呈现难度较大的四个,学生在文中寻找并解释其余六个古今异义词语。 2. 译读课文。 三、人物理解 1. 主问题:默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五柳先生有哪些特别之处?你怎么理解他的这种“特别”的? 明确:特别在以柳树为号,表现他的随性自然;       特别在读书不求甚解,表现他重在精神享受;       特别在嗜酒而醉,不吝情去留,表现他的放旷率真;       特别在箪瓢屡空却能安然自若,表现他的安贫乐道;       特别在写文章仅是为了“自娱”,表现他的纯粹高雅;       特别在始终能够忘怀得失,表现他的恬淡怡然。       总之,所有的“特别”,都源于他的“不慕荣利”。 2. 这一位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是谁呢? 形式: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的诗句,谈理由。 四、手法欣赏 1. 设置话题:说说文中的“嗜酒”; 说说文中九个“不”; 说说文中的“黔娄”。 明确:花六分之一的文字写“嗜酒”,不仅仅是为了写先生的率真放旷,还有“借酒浇愁”的味道。他虽然辞官归隐,却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大济苍生”的壮志,社会黑暗,壮志未酬的人生忧痛时时在他心头萦绕,所以,我们在闲适淡然中也能读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在悠然自得中也能领会到几多无奈忧伤。       172个字的短文,却用了九个带“不”字的否定句,这是作者在向恶浊的世风,向黑暗的世道大声地说“不”,他坚守自己的人格节操,不随波逐流,一位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黔娄是战国时期的隐士,是一位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作者以黔娄自比,不仅因为他们都是隐士,更是因为他们都能够在贫困的生活中不改其志,在喧嚣的名利场中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 五、课堂总结 短短172个字,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者;一个率真放旷、特立独行的诗人;一个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志士。 这是一幅恬静中有波澜、悠然中含无奈的自画像。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贫贱中的高贵              自画像                       随性中的坚守 这个设计,我总感觉不太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总体的设计,还是我原先的课堂风格,并无多少实质意义的“突破”,于是推倒重来,利用一个双休日,拿出了第二套方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文本研读: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本文语言平淡而寓意深刻,用悠然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用安然的态度表达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 本文紧紧围绕“不慕荣利”来组织材料。开头不落俗套,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和生平,意在表现自己与当时追求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的背道而驰,展示了自己不追名逐利、不同流合污的志趣。接着分别从读书、喝酒、写文章等方面来塑造自然率真、安贫乐道、清高脱俗的隐士形象。 作者用吃、穿、住方面的贫苦与自己的“晏如”进行对比;用世人的“好清谈”与自己的“闲静少言”做对比;以世人读书意在“货于帝王家”与自己的读书只是追求精神享受作对比;以世人讲究俗礼与自己喝酒的不拘小节做对比……以衬托自己的“不慕荣利”。在文章结尾,作者自比于古之隐士黔娄,以衬托自己对“不慕荣利”的高洁人格的坚守。可以说,衬托手法,是本文最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在一层层的衬托之下,作者那贫贱中的高贵,那淡然中的坚守,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创意说明: 文意理解。在对照注解译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具有“古今异义”特殊用法的词语意思,“古今异义”用法的词语有:许、详、以为、会意、旧、或、造、去、堵、穿结、不求甚解。结合课文,学生自由发现,教师加以总结,以形成对“古今异义”这个文言现象的理性认识。 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志士。如何引领学生多层次理解这个人物呢?打算分两步来组织学生的阅读分析活动,第一步,铺垫,自由读课文,发现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第二步,开掘,结合课文语句,谈谈五柳先生的性格。如此,循着文本语言,进入到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 手法欣赏。挖掘这篇精美短文的工具性价值,欣赏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本文最鲜明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第一段重在反衬,在多处的反衬中,表达自己的“不合时宜”;第二段重在正衬,表达自己的清高坚守。作为一篇托言的自传,衬托带来的含蓄之美与直抒胸臆的酣畅之美相互映衬,让读者流连忘返。从“衬托”入手,不仅是手法的欣赏,也是对人物的更进一步的解读。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 1. 读出文言的味道。 朗读指导: 读出句首词语的顿音:亦/ 不详其姓字;因/ 以为号焉;便/ 欣然忘食;或/置酒而招之; 读出关键句的节拍与语调:其言/ 兹/ 若人之俦乎? 读出句尾词语的拖音:“焉”、“也”、“欤”、“乎”; 二、文意理解 1. 译读课文。 2. 教师释疑一个古今异义词,学生自主发现并解释其他古今异义词; 3. 板块小结、课堂小讲座 关于“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语言的演变,常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三、人物分析 1.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五柳先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明确:故意隐去家世与生平事迹,以柳树作为自己的别号;不爱说话;不追求荣华富贵;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而醉,不吝情去留;箪瓢屡空却安然自若;写文章仅是为了“自娱”;始终能够忘怀得失;以古之隐士黔娄自比…… 教师讲析:黔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隐士,他不慕荣利,两次拒绝了卿相之聘。死时衣不蔽体,孔子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被子太短,黔娄的脚露在外面,建议将被子斜着盖,以便遮住黔娄的身体,黔娄之妻说,先生一生正直,死后怎能违背他的意愿?作者引用黔娄之妻的话,是一种正面衬托的手法,以此表现自己归隐生活悠然之中的执著坚守。 2. 从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来看,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放旷的诗人;是守节不移的志士。 四、手法欣赏 1. 五柳先生的与众不同,主要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的呢? 明确:通过一系列的“不”字句,来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2. 选读带“不”字的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电,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大量使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呢? 穿插:东晋时期的世风——重门第、好清谈、追名利。 明确: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的高洁志趣。 穿插:陶渊明归隐后的极度清贫。 明确:不蔽风日的居所,酒不能常得的家境,并没有改变他对于高尚节操的追求与坚守,愈贫贱,愈能显示他“贫贱不能移”的高贵人格。 4. 板块小结:关于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五柳先生传,短短172个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委婉含蓄地突出了自己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和清高自守的人格追求。 五、背读课文。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率真放旷                自画像           安贫乐道                                   守节不移 贫贱愈显人格高贵,世俗更衬心境淡泊  (衬托) 对于这一稿,我比较满意的,是线条更清晰顺畅了,尤其是揣摩手法环节,将原先的四个话题化解为一个集中的“问题”:对于“不”字的深入研读,这样做,学生顺着语言文字的路径,一步步走下去,达到了细读和精读的目标,是“深挖洞”。 于是,准备试讲。 试讲,是借班上课的,下课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师生之间对话充分,课堂效果不错。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最大的败笔,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不是一般意义的“来不及”,是课堂设计中两个渐次的高潮没有能够生成,我以为只要剁掉前面一些环节就可以了,可是反观一下设计思路,却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前面的环节非常合理紧凑,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浪费时间,那么,症结应该还是整体设计的问题。 要调整。 怎么调整,脑子里一片空白。 想起了小刘,她在磨课阶段时有惊人之语,于是,通过QQ联系上了她,我们重新审视了两个教学方案,结合试讲的情况,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第三套方案。 距离会议报到仅有一天,已经没有时间再次试讲,带着这套方案,我飞赴成都,一个教学方案,不经过试讲和修改而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在我的公开课教学经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报到以后,我参与了小学组的评委工作,时间很紧,我想就不见学生了吧,等第二天上课之前,早读的时候,去教室转转就行了。 当晚,龙泉外国语学校邀请我和另外两位老师去参加初中语文老师的座谈会,回答老师们的提问,上课所借班级的语文老师也在场,她告诉我,说《五柳先生传》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已经在开学初都提前上掉了。 我倒! 怎么办?换课?换班级?硬着头皮就再上一遍? 短暂的思考以后,我还是决定,就上《五柳先生传》,就在这个班!并且,我请求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不要让学生“预习”课文,能忘掉多少就忘掉多少。 回到宾馆,立刻打开电脑,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调整的思路是这样的:弱化课文文字的疏通,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深读和细读,并渗透有效的学法指导。 反复权衡,最后,形成了第四套教学方案: 一、关注读音和停顿,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词语理解,明晰古今异义 三、译读课文,重点解决两个难句翻译 四、说读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走近先生 五、辨析两个句子的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六、揣摩作者写贫贱、比黔娄的用意,体会衬托手法 七、分析感受九处“不”字句的妙用,明确作者的清高坚守 做幻灯,梳理教学语言,考虑时间的分配……做好这一切,关上电脑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一点十分。 上课了,我走到台前,写好课文的题目,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下课了,从老师们的谈论和专家们的交流中,我知道,这一番心血,没有白费。 晚宴的时候,孟素琴老师招呼我到她身边去,当场打电话给我的恩师余映潮先生,狠狠地夸了我;昨天上午,黄厚江老师短信我,说他在北京开会,也听到了对我这堂课的赞誉,表示祝贺;今天,坐在办公室,收到与会老师的15条短信,他们来自10个省市,都表达了真诚的认可。 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上,如何指导深读和细读,如何拓展和提升,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有这样一些粗浅的体会: 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既不能全盘忽略,更不能面面俱到,要有“取舍”; 对于已学过的知识“点”,既不能简单罗列,也不能视而不见,要有“整合”; 深读和细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前经验,尊重基本认知规律,要有“梯度”; 深,深到什么程度;细,细到哪个层面,要掌握好其中的度,要有“分寸”; 无论是怎样的深读和细读,要通过语文的方法、语言的实践,要有“语文味”。 …… 这一次的上课经历,是自我挑战,也是历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