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剑虹——杨氏之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76272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剑虹——杨氏之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张剑虹——杨氏之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镇海区俞范学校 张剑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2、学会运用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文的意思。 3、体会文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感受语言魅力。 4、初步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阅读古文,学习古文的兴趣。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们不是初次见面了,认识我吗?你看,今天我们班还来了好多客人呢。这时,古人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该怎么说这句话呢?(请学生说句子意思。)你真聪明。接下来,再考考你,我说一句话,你们猜猜古人是怎么说的,好吗?许多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你反应可真快。 2、听到这里,你听出古人说的话和我们现代人说的有什么区别?(古人说的简洁明了)确实如此,再举个例子,吃饭了吗?在古人口中就是两个字——饭否。夸奖别人“你真棒,真好”也是两个字——善哉。你知道古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吗?——(吾),我们就是——吾等。称呼你为——汝,那说你们就是——汝等。 3、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古人的语言叫做“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副板书:文言文) 一、揭题导入,解释题意。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板书“杨氏之子”), 相信你昨天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出自哪吗?——《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请学生补充)。 2、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一户姓梁人家的儿子) 3、照这么说,你该称呼自己什么呢?(请2名男生,再请1名女生,点评女生:你反应真快,子指的是——儿子,我们女孩子称呼自己时候就得把子换成女。) 4、明白了题目的意思,相信你能题目读得更好。(抽1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感受韵味。 1、赶紧翻开语文书,自己试着读读这篇文章,争取把字音、词句读准确。(一遍够吗?不够,再读。) 学生自读。 2、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这就得注意停顿,谁先来试试? 如果学生一顿一顿地读,就打断学生,评价:其实古文中的停顿是和它的意思有关的。读古文时要注意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听听老师怎么读,好吗? 师范读 请1生读 读对了:他刚才把这几个字的读音读得特别准。 读错了:有听出什么问题吗?谁来给她提个醒?这个字确实很容易读错,还有这几个字也不好读。 (PPT出示 诣 为 曰 应 读音)谁也想来试试? 请1生读 3、还有谁和他们读得不一样,请你试试? 评价:字正腔圆,真有自信。 4、其实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都是对于哪里该稍作停顿有些疑问,想知道正确的读法吗? PPT 出示停顿划分 生自由读一读 5、为什么读得时候应该在这些词后稍作停顿呢?一会你自己就明白了。现在,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听。 请1生读(声音响亮,多有自信!)——女生读(男孩子读得真投入,有点古文的味道!)——男生读(读古文时有了正确的停顿,听起来,已经有了古文的韵味。) 三、再读古文,解文释义。 1、过渡: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的同学一定能把古文读懂。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这篇古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些词,或者哪一句话。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会我们来交流。开始吧。 PPT打出全文。 重点讲2句,理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两种学法。其余3句让学生自己学习,学完后交流,重点处可以提问学生。 2、读懂了吗?文章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杨氏之子和孔君平)那么杨氏之子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啊? ●第一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1)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你是从哪里得知“甚聪慧”就是非常聪明的意思?(请生说理由)——PPT出示注释。你真会学习,这便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对于这句话,你还有疑问吗?那谁能来读好它? 评价:还是太平淡了,谁能再来夸一夸? 过渡:说过了杨氏之子,另一个主人公,孔君平该出场了。 ●第二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于是就把杨氏之子叫出来了。) (1)谁读懂了这句话? 看来现在我们都会看注释了,说得多好啊。 (2)这里是谁把杨氏之子叫出来的?你怎么知道是孔君平?我们学习古文时还可以联系上文或者下文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就叫做——联系上下文。(板书) 过渡:刚才我们正是运用这两种方法学习了文章的前两句话。你能不能也用上这样的方法自己学学剩下的3句话呢?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做个记号,等会请教你的同桌,开始吧。 (学生自主学习,师下去指导,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看来好多同学胸有成竹了。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第三句。 为设果,果有杨梅。 (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1)端来的仅仅是杨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那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2)师:这里是谁为谁设果?? PPT出示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你瞧,古人写句子,把人名都给省略了。这样省略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简洁明了) 句子很短,你能读好吗? 请两名学生读。 ●第四句。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这句话中哪几个字最不好懂?我要请教请教,“指以示儿”的意思是?(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你怎么一下子就能说出来啊,有什么好方法?(看注释) 学以致用,真聪明,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请2名学生读 ●第五句。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抓“家 禽” 老师还有个地方不明白,这句话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吗? (我们知道的家禽是养在家里的,像鸡鸭鹅。而孔雀是飞禽,也就是飞鸟,生活在野外。所以这里的“夫子家”和“禽”中间要读出停顿,表示夫子家的鸟。) 谁来读读? (2)夫子在这里是指谁?(孔君平)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夫子?如果来者是女子呢?是小孩呢?是不识字的老农呢?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富人,当官的人,有学问的人……) 我们不妨再看看注释,(请生回答,出自“世说新语……”)。是啊,士族阶层都是些有文化的人,受人尊重的人。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孔子称为——孔夫子。孟子——孟夫子。这下明白了吧。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想你们一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谁来试试? 请生说 请一名学生说 评价:怎么样?古人听到一定会说两个字:善哉! 三、品读古文,感受语言魅力 1、师:虽然这是古代人写的古文,但和现代人写文章一样,都是围绕一句话写的,你能找出来吗?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师:我们平时说话得有理有据,你从哪几句话看出他“甚聪慧”?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他找到了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说说哪里看出甚聪慧? 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把杨氏之子和杨梅说成一家,在姓氏上做文章。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 好个杨家小儿,怪不得梁国的人都道——(手指板书)杨氏之子,甚聪惠。 (2)孔君平是故意在为难这个九岁的孩子吗? ( 体会开玩笑,指导朗读,读出开玩笑的感觉。) 过渡:他的聪惠还体现在哪呢? 预设学生说“未闻” 加了两个字就能体现他的聪明吗?我不信,我把这两个字去掉了。读读看,“未闻”二字真这么重要吗?(PPT出示两句话对比) (先让学生读,体会语气的不同) (用否定的语气,显得有礼貌。)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语言的魅力总能让人为之折服。杨氏之子说的短短9个字,玩笑之间,委婉地做出了回击,又不失他该有的礼貌,让孔君平下了台。我们不得不说,(手指板书——杨氏之子,甚聪惠。) 过渡:他的聪惠可不止如此,你还从哪找到了依据? 预设学生说“应声” 应声答曰是怎样的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来试试吧。老师扮演孔君平,女生来演杨氏之子。男生也想试试? 评价:像这样老师刚说完,你们马上回答就叫做——应声答曰。 这样敏捷的思维,这样迅速的反应,(师伸出大拇指)让我们忍不住赞叹——(手指板书)杨氏之子,甚聪惠。 3、此时,你就是孔君平,听了这九岁孩童的回答,你会怎么想呢? 请学生交流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的语言,孔君平是古人,他可不是这样说。刘老师给你加点难度,我们给他加上动作或神态,学着用古人的话来说说好吗? 出示 孔君平( )曰: 还记得我们课前说过的一些文言吗?相信能给你些提示。 出示 吾 汝 善哉 评价:这个小孔君平可真是有模有样。 你说得颇有古人的感觉呢。 五、背诵古文,感受古韵。 1、过渡:这个聪惠的九岁小儿一定让我们每个人都印象深刻。再来读读文章好吗?这一回,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古文的韵味一定会更浓。自己先找找感觉吧。 (生自由朗读——请两名学生读) 2、读得多好啊!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已经能背了,是吗?一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来背一背吧。背诵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着大屏幕,准备好了吗? 全班背诵。 六、阅读链接。 今天,我们初步领略了文言文的魅力,像这样精炼幽默的语言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找一找,用上今天学过的方法,去读读好吗? 板书 杨氏之子 文言文 甚聪惠 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