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创新教师征文:
多途径巧补教材留白 全方位引领学生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学中补白策略的尝试
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 赵佰映 13777189166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的留白,如何采用填补留白(以下简称补白)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有序的教学中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道德践行,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多种途径有效补白策略的探索。本文试从体验式、交流式、思辨式、拓展式四种补白策略入手进行阐述。
[关键词] 补白策略 体验式 交流式 思辨式 拓展式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除了所呈现的若干幅生活图片、简洁的提示语,许多意犹未尽之处补白,留给课程的开发者、教材的二次设计者—品德教师去完成。教材中的这些留白,有的侧重于体验感悟,有的侧重于对话交流,有的侧重于思辨导行,有的侧重于拓展实践。因此有效的补白使得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灵动、更为人性;而牵强的补白只会脱节于学生的生活,违背编者的意图。
在教学中,如何善于激活并开发教材留白部分,让教材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我,相互间通过交流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最终达到德行意义的自主建构呢? 笔者在教学五上《让我们同行》第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在有序的教学中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道德践行,密切地关注教材中的留白,巧妙地创设和运用了多种补白策略。对此,我做了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体验式补白,让学生的身心在活动中得到洗礼
心理学告诉我们,体验的过程能最大效果、最持久地激励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实现自我。《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内心感受的原动力。解读课堂教学的主人——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发现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多,情感世界显得苍白,所以,教学中创设体验式补白策略,让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传达出最真实的实践感受,是一堂课成功进行下去的关键。
《让我们同行》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唤醒他们真实的心灵感悟,我将课堂游戏体验环节提前,将课堂从教室搬到阶梯教室,安排全班同学扮成需要帮助的“盲人”和帮助别人的健康人,从自己的教室一路相伴走到阶梯教室。在近8分钟的路途中,他们走楼梯、过走廊、穿操场、进教室、找座位。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体验后,伴随着歌声《我是你的眼》,相互表达出特别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当“盲人”同学站起来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道谢时,全班掌声雷动。像这样的体验式补白策略还有很多,如“巧吃桔子”、“盲人过障碍”等。这些补白措施让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思考,是大爱教育不可或缺的前提。这样的补白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萌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爱”的种子,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可。
因此我们应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学生参与、行动、反思、发挥与想象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喜欢的体验活动中体会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二、交流式补白,让学生的生活在对话中得以交融
品德教材中的留白大都以问题的形式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提供了开展交流的平台,而且每一处的补白过程,连缀起来,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都能展现出学生情感丰满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些留白之处,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通过对话题的开发,设计有效的对话,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当《让我们同行》一课的教学进行到明理环节时,我设计了班级(“爱”是同学、老师之间的互相帮助)、校园(“爱”是校工、校友之间的互相帮助)、社会(“爱”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三个层面的交流式补白策略,层层递进,环环相连,让小“爱”变成大“爱”,让互助之“爱”开始抽枝展叶,茁壮生长。这其中,第二层面的交流在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更是激发了孩子们对帮助一词更深刻的认识。
交流实录:
(播放学校一位参加市“学雷锋做好事”演讲比赛的同学讲述学校一位保安叔叔的故事。真实的人物,动人的事迹,带学生进人校园中“爱”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保安叔叔吗?你们谁得到过他的帮助呢?
生:我认识这位叔叔。上次放学我妈一直没来接我,是保安叔叔用他的手机给我妈妈打了电话,让我很快回到了家。
生:有一次连下几天雨后,校门口有很多很大的水洼,是保安叔叔把我们一个一个背出去的。
生:一次我的校牌弄丢了,是保安叔叔捡到后送到我们教室来的。
……
师:老师也经常得到他的帮助,一张报纸、一封信、一把雨伞……他总能出现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
师:我们接受了叔叔的许多帮助,那我们应用怎样的方式回报他的爱呢?
生:放学自觉排好队,上学准时到,少让他操心。
生:不随便丢纸屑,好让他多休息。
生: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向他报喜。
……
一个个的温情小故事和感人场景,让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帮助,社会就会变得十分美好。懂得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困难减小,心里会非常感激;有机会帮助他人,既能从中得到快乐,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如上述教学环节中大量的补白过程,是文本的再造过程,也是为了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的过程。这样的补白策略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涅槃重生,真正让“爱”在明理中生长。
三、思辨式补白,让学生的思想在辨析中得以升华
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自主的精神。通过一个话题、一个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思考,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爱”的补白策略中显得更加目标明确,让学生的“爱”在补白策略中激情绽放。从而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辨式补白策略1:在道德冲突中判断
小剧场——课堂上,乐乐向好朋友明明“求救”,要求明明把作业本借他抄写一下。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这是帮助乐乐吗?
生1:假如我是明明,我不会把作业本借给乐乐抄,因为这不是在帮助他。
生2:我也不会借乐乐抄的,因为这样不仅没帮他,还会让他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
生3:假如我是明明的话,我不会马上拒接他,因为这样会伤害我们朋友间的友情,但我会跟他讲明道理,让他知道抄作业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他应该不懂问老师、问同学。
生4:我也赞同他(指生3)的意见,如果乐乐不听我的劝告,我会请其他同学帮忙劝说他。
师:为什么不请老师或家长帮忙呢?
生4:这是我们孩子间的秘密事情。让家长和老师帮忙可能会造成误会,乐乐会以为我打他的小报告。
师:以你处处为“朋友”着想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服乐乐自觉学习的。
思辨式补白策略2:在新闻事件中分析
新闻事件:女孩胡格格曾经是本校的学生,因患病期间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爱心捐助,最后顺利康复并复学。后来她参加了高考,决定报考医务专业用爱心来报答更多的好心人。
如果你是胡格格的好朋友,你赞成她的决定吗?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生1:我赞成她的决定,因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想对她说:“你知恩图报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2:我也赞成她的决定,因为别人帮助了你,你也应该学会帮助别人。我想对她说:生活中有你这样的人,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生3:我不赞成。我想说:“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回报社会。”
生4:我也觉得。格格首先应服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但如果理想与心愿一致时,那就最理想了。
……
这一补白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帮助别人时总结出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显然,思辨式补白策略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活动、适应社会。同时,在思辨的活动中也让他们明白自己今后的行动和责任,这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更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生活的最高思想境界。
四、拓展式补白,让学生的行动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品德教学应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落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把课堂上体验的情感,明白的道理,激发的热情,在生活中践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材的留白,纵观《品社》的课标总体要求,创设拓展式的补白策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进社会,走向未来。让“爱”在导行中留香。
在《让我们同行》第一课时结尾时,我让学生带着今天的激情展开畅想,你长大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如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受灾人们等),请选择一小点,把它写下来。
“爱心畅想:当我( )时,我会( )。因为我觉得( )。”
生1:当我看见老人行走不便时,我会立刻走上去扶他走,因为我觉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
生2:当我看见病人对生活绝望时,我会帮助她重扬起生命的风帆,因为我觉得人人互帮互助,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生3:当我看到受灾的人们,我会给慈善机构捐物、捐款。还会动员身边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因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
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在畅想中树立的不仅仅是正确的价值观,更是一生的世界观。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迫切希望将课堂的感受表达出来,畅想、选择、构思、表达,此时的补白策略,不再是教材的补充,而是学生挥毫书写美好心灵的平台。他们在这个环节的畅想,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同时,这样的教学补白策略也体现了教材的最终目标。
当然,《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补白策略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不同、学生不同、环节不同,采用不同的补白形式。通过《品德与社会》课补白策略的研究,把握情感,关注心灵,遵循知识序列进行爱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永远筑起“爱”的桥梁,使他们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集体、爱祖国、爱世界,让小学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花园,学生道德成长的驿站。
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2、《补白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