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75932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学评民国时的文言文教材开明文言读本 这个周末,在旧书店淘到一本好书:文言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编者的名头很响: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版本,九成品相,装帧朴实,摸在手里很舒服。文言文的选本,今人古人的我都有一些,放在床头翻翻已经足够,还愿意为之掏钱,并非买书癖发作的缘故。到80年代,编者之一的朱自清先生已经故去30多年,这个选本还挂着他的名字,自然会有民国的痕迹,其他两位编者,也是大师级的老学者。民国、老辈子的腕儿,足够让人动心了。 这是一本为中学生编写的文言文教材,底本是民国39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文言读本。中国青年报社高级记者、总编辑业务助理张建伟

2、就是开明文言读本的受益者之一,他说:“文革砸烂封、资、修,古文属封,书店里不准卖,课堂上不准讲,我如今能有点文言知识,创作时能写点古人言语,皆拜这套开明文言读本所赐。”作家叶兆言更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然未读过他(吕叔湘)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孤陋如我,真是惭愧,庆幸自己没有省这几块钱。 书是繁体竖排的版式。目的是“为了使读者逐渐熟悉繁体字,以后读古书的时候不至于感觉困难”,好像为了给繁体竖排找个理由,前言里还特意说明“有了简体字以后排印的古书用繁体字的也很多”。到了今天又过了近三十年给小孩子看的书,繁体竖排的更是见不到了。 说到繁体,这本旧书里夹的一个小文物很有意思。这是

3、一张1968年“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党员干部大会入场券”。原文就是这样,至于到底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大会,还是中央举办的大会,谁也弄不清楚。抬头照例有最高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底下是时间、地点以及“每卷一人,不准转让,列队入场”的提示,其中“们、论、马”三个字是繁体,其他是简体。还有个“场”字更有意思,露脸三次,次次不同,通行简体、繁体和第二批简体都出来了。从别扭的文法到混乱的字体,这张两指宽的小纸条清楚地告诉人们,它真是“文化革命”的绝好标本。 开明文言读本是当年开明书店汇集一些名家编印的系列国文教材中的一套,原计划出六本,实际只

4、出三本,我买的就是这已出的三本缩编之后的本子。可惜我没有建国前的原本,不知道缩编了哪些课文。80年代初出这个缩编本,并不是后死者缅怀故人之举,而是因为建国三十年了,居然“还缺少性质相同的书可以代替”。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对开明文言读本有这么一段评价:“惜先生(叶圣陶)受当时的大众语运动影响过深,未能由语言文字的自觉而进于文化的自觉。.缺少了文化的自觉,即便是让文言文教育在白话文教育之外自成一系,也是难以为继的。这大概是开明读本终不为当局所取的原因之一吧。”(于述胜,刘继青: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这篇文章鼓吹“把中国文化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入现代课程,使之成为中

5、国文化综合课程”,很有点意思,但它对开明文言读本的批评,我不能苟同。这里的当局,当指建国以后的政府,民国时代并没有统一教材的硬性要求,当时中学里很多高手教师都是自编讲义。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语言学史,对大众语运动与语言教育的关系不甚了然,但因为读书和工作的缘故,官方的中学文言教材和教法时都亲密接触过,那些东西显然更谈不上什么文化的自觉,还是表面上吸纳一切,实际上隔离一切的抽象知识的堆砌,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日益贫瘠。粗略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读本开篇是吕叔湘先生长达三万字的导言,用的就是底本的导言,分别谈了“文言的性质”“语音”“词汇”“语法”“虚字”五个方面的问题。这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但读来一点

6、儿也不枯燥。比如他说文言和语体的分别,简单的标准是:“能用耳朵听得懂的是语体,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在解释为什么其他民族很少有类似我们的“文言”时,他没有用诸如“表音、表意文字”这样的术语,而是用大白话加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汉字本身的特点导致了“文言”的产生。接下来,编者详尽地把选文中涉及到的“词汇的今古异同”“语法知识”和“虚字及用法”用分条的方式列举出来,选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一一对应地标上索引序号。这些做法说明编者心中时刻想着方便读者自学。虽然我们天天鼓吹学生自学,但这种细微的体贴,今天的教材还没有完全学到。 关于选文标准,前言里摘引了一段1948年的编辑例言,其中说到:“我们把纯

7、文艺作品的百分比减低,大部分选文都是广义的实用文。我们不避割裂的嫌疑,要在大部书里摘录许多篇章;我们情愿冒杂乱的讥诮,要陈列许多不合古文家法义法的作品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有个性、充满自信的宣言,搁在三十年前叶、吕二先生新写的规规矩矩的前言里,已经有鹤立鸡群之感,但在六十年前,却是印在给中学生看的教材上。再看看今天的教材,总让想起那个叫焦挺的梁山好汉。 书中一共选了三十二篇文章,从体裁上有小品、佛经、笔记、序跋、小说、古风、近体律绝、家训、政论等等,作者则上至先秦,下至鲁迅、蔡元培,各代都有。我留心了一下,民国新学人所痛诋的“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一派文章,无一入选。在后面一些篇幅里,编者

8、还特意编排了一些白文,供学生断句和标点。点读白文,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必备教学法,学文言,不学到自己大致“明句读”,是很难抓住其精髓的。现在的教材,已经放弃了这个传统,理由是现在出版的古籍都是已经标点了的,没这个必要让学生学这些。这几个编者,要么是大师级语言学家,要么是既有旧学根基、且在新文学上负有盛名的现代作家,他们的意见,也敌不过这个简单的理由。 每篇课文后面有作者及篇题、音义、古今语、虚字、语法、讨论与练习等内容。现在的教材也有这些内容,尤其是语法和虚字篇幅极多,中学六年,本本如此。中学里的文言文教学中,每个单元都会专门安排虚词、语法、今古词义的课程,到了高三,这些内容更是编成专题反复复习和

9、训练,每次上这样的课,大家都昏昏欲睡,很多人在高中就因为这样的学习败坏了阅读文言的胃口。读本却是这样安排的:“从第一课到十五课,这六个项目全有,从十六课起减去三、四两项,希望读者自己去辨别古今语的异同,认清虚字的用法,从辨认中达到熟悉。从二十六课起又减去语法和练习,只留作者及篇题、音义和讨论。”编者以让学习者能够自己理解文章为最终追求,逐渐将“硬知识”一步一步推往幕后,最后编印白文,以训练学生点读收篇。孰高孰低,教过书的都能明白。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课后的讨论。里面除了很多“炼字”的提问,诸如某某词或者某某表达有如何效果等,更穿插了很多直接与文法相关的介绍,有很多有意思的见解。直接抄两个例子:

10、评鲁迅的痴华鬘题记:鲁迅的文言另有一种风格,和一般“古文”大异其趣,他糅合汉魏文的整齐和笔记文的朴素,而又很能调和。在这一篇里随便举两三例:第一段“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不作“不易得也”,第三段“尝称百喻,而实缺二”不作“而实缺其二”;第四段“今则已无阿迦陀药,更何得有药理?”不用“乎”或“哉”这些地方都可以见出他跟所谓古文家取径不同。 评林嗣环口技:作者是清初人,多少继承了晚明的作风,那个时代的作家竭力摆脱唐宋“古文家”的束缚,尽管在词汇方面守着文言的范围,在文法章法上却不愿意拘束,口语的、佛经的、时文(八股文)的特色都会被他们改头换面的运用进去。到了桐城派起来,又就重新钻进“古文家”的樊笼

11、里去了。 短短的百来字生动的评论,信息含量很大,汉魏文如何整齐?笔记文如何朴素?什么是晚明作风?口语的、佛经的、时文的特色又是什么?古文家的古文的特点在哪里?学生如果疏通了课文的基本词句,必然会对这些点评产生好奇,一来会去回味点评里提点的这些韵味,二来会想进一步想了解与之相关的文法文风有什么样的面貌。这种解读,其实承继了古代文法批评的传统,追求在考镜源流中意会其神韵。知识与理解融汇一体,学生学到的不是那些割裂的知识(如我们的教材和考纲中所单列的那些文学常识),也不是个别的篇章,而是建立在文史涵养基础之上对文言文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审美体会。这样的点评,非大家不能为之。 我不知道这本书后来有没有再重印,网上售卖的版本都是我手头这个本子。三十年前,叶、吕二先生淡淡地说:“开明文言读本的编者还有朱自清先生,现在改编问世,他已经看不见了。”到今天,这两位先生也已经作古,而绝大部分希望学一点文言的人,连改编本也很难看见了,注水的古籍白话本和胡乱解读经典的书却到处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