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睹现代气息 惊叹经典魅力
——第20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研讨体会
雪枫小学 潘文文
有幸参加第2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近距离目睹现代气息,感受名师风采,聆听专家报告,不忍离席,实足的两天半活动时间,虽身感疲惫,却收获丰硕,确实不虚此行。
张齐华老师的幽默、调侃机智、自然而又不失时宜。他的另类设计,展现了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艺给我的教学思想得以升华,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知识外的精深博大。张老师善于给学生一对想象的翅膀。从切开的柠檬到旋转的螺旋桨,从十八世纪古罗马的四轮马车到现代社会的自行车,从紫金色的古典唱片到现代都市的摩天轮,引领、启发,想象穿越时空,自由驰骋,头脑风暴,异彩纷呈,不时收获满堂的掌声,学生疯狂,老师更疯狂。另外,张老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还原课堂本色,质朴、大胆,但又不失精彩。他这节课无色、无声、无图,以他独有的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在座的我们诠释了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返璞归真。本次张老师所执教的是《圆的认识》,他抛弃常规的以往的教法,重新构建,舍得下血本。圆是平面图形,但它与三角形、四边形不同,所见即所得,偏重感性认识,而对圆的感知,却对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定点(圆心)到圆周上的点的集合之定长,还是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对于圆的认识,这种集合的观点与动态的视角,在刚刚建立空间观念的启蒙阶段,那是何等的难以逾越呀,但张老师在揭示圆的本质时候,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原形,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重视知识建构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又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问题是“大问题”教学的心脏。“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问题”是针对一节课或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如这次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它的核心是就是要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也就是要把不同分数单位的分数相加减转化成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相加减。于是,黄爱华老师从与学生聊“与1/3相等的分数有哪些”为本节课通分作了铺垫;接着揭示本课要研究“加减法”,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然后逐步理清整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相加减,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几个相同的分数单位相加减,最后归结为:它们其实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的算理。于是本节课就仅仅围绕“相同计算单位个数相加减”展开研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必须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也就是先要进行通分的道理。本节课的重点解决了,接下来的计算巩固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从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就是奔着一个大问题来的。”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黄爱华老师把它归结为四个层面:学科本身的大问题、教学方式的大问题、教学行为背后教育大问题和学科发展倾向的大问题。 他的整个课堂真正体现了“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
每位名师各具风格,教学各具特色,我将研读教本,深耕课堂,提高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