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
2.读中体会我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感悟因为有了祖父对我的爱,才让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限,才让我有了这个难忘的、快乐的、幸福的童年。
3. ※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学习第2、第13自然段,由表及里地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多姿多彩。
完成目标:目标1、3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在祖父的园子里走了一趟,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历史的天空,来到几十年前,跟着萧红走进她家的那个大园子。(听视频录音)
二、学习课文第2、13自然段。
1. 出示学习任务:
A、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 )的园子,用一两个词语填在括号内,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B、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同桌交流自己所写的词语,并交流自己的理由,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4.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词语预设: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 充满生机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
充满温馨 鸟语花香 美丽动人 多姿多彩
回答句式要求:我觉得这是一个( )的园子,我从课文中( )一个词或一句话体会到的。
第13自然段句子预设:
生1:“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这里写出了园子的生机勃勃。因为一切都像人一样地活了,充满了生
机。就这个地方,还有没有谁要补充的?(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
师点拨:一切都活了,花会睡醒,鸟会上天,虫子会说话,一切似乎都具有了人的灵性和生命,园子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谁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再引导:读得不错。一切都活了,萧红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这样写到,(老师诵读《呼兰河传》94页的有关段落)。
师引用名著里的句子继续导读:“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
师总结: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个排比句,写出“一切都活了”。就是萧红作品中很特别的写法。那这个自然段里还有没有写得这样特别的句子?
生2:“倭瓜愿意……。黄瓜愿意……。玉米愿意……。”
这些句子也很特别。写这些农作物愿意怎样就怎么样,写出园子非常自由,无拘无束。
师强调:愿意怎样就怎么样。(课件点红“愿意”、“就”)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表现园子的“自由”?
生3:“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强调: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课件点红“要”、“就”)
生4: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一会儿……。
师强调:一会儿怎么样,一会儿怎么样。(课件点红“一会”、 “一会”)
师:(指课件)我们来看,萧红用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句式写出了自由。同学们,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做得了主的,都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都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孩,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快乐的。
5.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自然段中用了不少的“就”字,我数了一下,总共有10个,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啰嗦呢?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答案预设:A、有一种活力,觉得很洒脱B、随心所欲,没有约束。C、感觉很孩子气。D、更能感觉到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6.是啊,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扑腾着自由快乐,充满着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南风田园”)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齐读第13自然段)
过渡:那园子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又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
第2自然段句子预设:
生1:样样都有→丰富多彩;
生2:蝴蝶有白的、黄的、大红的、带着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昆虫颜色五颜六色,写出园子五彩缤纷。(课件点出写颜色的词)
生4:蜂子则……满身绒毛……胖圆圆,小毛球似的……写出可爱。
师接:读起来觉得很温馨。同学们,作者就是这样抓住昆虫的颜色和姿态,写出了昆虫的漂亮和可爱。作者这样写,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是充满了乐趣的,是充满了温馨的,是生机盎然的。这就是萧红语言的魅力之处,清新,灵动,能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上个世纪的园子!
设计意图:
学生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以上片段,重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里面都有哪些吸引学生的地方?教师才能因势而导。
板块二
教学内容:走进“园子”,感受趣事
完成目标:目标1、2、3
教学过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读着读着就被她逗得想笑了。
2.出示学习任务:
①默读课文第二段,你觉得哪件事情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笑了?
②画出有关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边读边想象一下有趣的画面。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交流。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出示插图)
(1)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2)品味语言: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1)议: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2)读: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来读读自己的调皮捣蛋。
(3)想象着小女孩东一脚西一脚踢飞种子时的调皮相,再来读读这有趣的画面。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
哪里是在铲地的呀?这简直就在帮倒忙。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你有没有想到自己的什么事呢?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说明我和祖父是不一样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5.刚才,我们共同饶有情趣地读了这一个个惹人发笑的场景,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自由自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毫无顾忌、肆意妄为、在园子里玩闹、乱闹、胡闹的小姑娘)那童年的萧红为什么能够在园子里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为什么能够玩闹、瞎闹、乱闹、胡闹?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认识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不一样的大园子,同时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板块三
教学内容:走进祖父,体会慈爱
完成目标:目标2
教学过程:
1. 出示学习任务:
① 默读第五至十二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
② 从“慢慢地”、“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写在文字旁边。
③分角色朗读第五至十二自然段。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还在笑,笑声中,他仿佛在说:
。
(3)细读出滋味!
(4)每小组选择来两个人朗读对话。
(5)我们饶有情趣地读了“溜土窝”、“铲地”、“浇菜”等一个个惹人发笑的生活场景,你的心中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感觉,你会蹦出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在园子里的生活?
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6)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7)引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重点段落,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祖父的“笑”,感受祖父对作者的宽容和爱。
板块四
教学内容:回归课文,整体升华,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完成目标:目标
1.学到这儿,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萧红在写这篇文章时,对祖父,对祖父的园子,对童年园子里幸福的生活肯定是充满着深深的怀念和眷恋。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2.正因为对祖父深深的怀念和爱,正因为祖父在萧红心目中位置的重要,所以萧红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很特别地写到——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3.同学们,在萧红的眼里,祖父最重要! 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萧红一生坎坷,1942年,也就是她写完《呼兰河传》的第二年,年仅31岁的她就离开了人世。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9岁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对她非常冷漠。但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这世界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自由、温暖和爱。现在你知道萧红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魂牵梦绕、念念不忘了吗?在萧红心目中这究竟是怎样的园子啊?现在老师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一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拿起笔,用一句话写出萧红的内心世界。
4.(“夜景”音乐响起,画面出现,同开头。)是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天地啊!萧红在这本书里这样写到(指名学生读《呼兰河传》94页的有关段落)
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轻松、快乐、幸福;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愿意用最无邪最纯真的文字去表现它、放大它、珍藏它。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怀念之情,再来读一读写园子的这一段。(“花开了”一段变成诗行,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使整个教学又回归课文,升华情感,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