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市小学数学新课程参 评 案 例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说明】找规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而本课时是有关“找规律”的起始课,教材中提供了一个过新年的主题图,意在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有规律的事物和事物的排列规律,丰富学生对“规律”的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虽然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内容,但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对此并非是一张白纸,学生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脑中都有自己的“规律”,而且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
2、学前教育也包含了此内容,“规律”对他们并不陌生。如何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效地教学?基于以上的思考、认识,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与开发。开课创设“纸牌游戏”情境,揭示课题,从而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后为学生提供两、三种的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学具,让学生摆出心中的“规律”,并将其作为主要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又将教材中主题图资源置后,让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的图片中寻找规律,在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现实素材中去发现规律,体会数学的美、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预设】教学目标:1、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摆一摆的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
3、排列规律。2、在经历创造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美、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规律,创造规律教学、学具准备:纸牌、主题图、各种学具、乐器、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纸牌游戏(1)依次出示一组有规律的纸牌,让学生猜猜下一张是什么(2)依次出示一组没有规律的纸牌,猜猜下一张是什么2质疑:为什么第一次猜得这么有把握,第二次却没有信心了呢?什么是规律?(板书:规律)你能说一说吗?二、探究新知1、认识两个一组重复排列的规律(1)学生
4、尝试将教师提供的两种学具有规律地排列 师:看来,大家对规律的认识都有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描述有些难度,小袋里有一些学具,你能把它们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吗? 提出要求:先拿出来看看,同桌之间商量商量,再摆一摆(2)展示一组规律,师:我发现*同学是这样摆的。有规律吗?什么样的规律?教师示范:原来他们是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像这样重复出现的。(3)师问:如果继续摆,下一个是什么? 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图形,还可以往下摆吗?摆的完吗? 像这样摆,除了形状有规律,还有什么也有规律?(4)师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生说规律,教师摆。师问:数数,重复了几次?(5)比较:用的学具相同,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2、认识三个一组
5、重复排列的规律(1)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一种,学生尝试用三种学具有规律的排列,边说边摆(2)指名汇报,学生说规律,教师摆。(3)比较:这一次摆的规律有些复杂,哪里复杂了?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刚才的规律是两个一组重复出现,现在是三个一组重复出现。(板书)三、巩固运用1、第89页做一做(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说说想法2、发现生活中的规律(1)完成课间操师:做完今天这一次的课间操,你有什么发现? 原来动作也有规律,你们还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吗?(2)出示主题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出示各种图片和声音素材,欣赏生活中的规律(3)找找生活中的规律3、创造规律(1)小组根据提供的工具商
6、量所要创造的规律 (素材包括:贺卡和彩笔、铃鼓、三角铁和碰铃、头饰、一个空口袋)(2)小组汇报(3)教师刻意将戴头饰的小组留到了最后汇报 师:他们小组有规律吗?拿掉了头饰,看看他们这样的排列有规律吗? 如果后面再站一个,谁想上来? 再来一个呢? 再上来一个女生还能接着往后站吗?她应该站在哪里就有规律了? 我也想参加,我站在哪里合适呢?现在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你能用四个学具代表男生,用六个学具代表女生来摆一摆吗?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主题图 _ _ _ _两个一组 _ _ _三个一组【片断与反思】“找规律”是一节有着诸多成功案例的“老”课,怎样在
7、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将老课上“新”?怎样真正着眼于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开发教材资源?本案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片断一】1游戏导入,初步感知规律师:今天老师想用纸牌变两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仔细看!(1)依次出示一组有规律的纸牌,让学生猜猜下一张是什么 师:变(出示大王),是什么?(学生齐答)再变(出示小王)!(学生齐说)变(出示大王)!(学生齐说) 再变(出示小王)!(学生齐说)接下来,我可能会变出什么? 学生齐答:大王! 师出示大王:你们真厉害!下一张呢? 学生齐答:小王! 师出示小王:你们太棒了!下一张 生齐答:大王! 师:一定是大王吗?(出示大王)你
8、们真神了! 有一学生插嘴道:下一张是小王 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学生齐答:是的! 师出示小王:你们太了不起了。不过,下一次魔术你们还会这么自信吗?(2)依次出示一组没有规律的纸牌,猜猜下一张是什么 师:变(出示A) 再变(出示J) 下一张是什么? 生齐答:A 师:变(出示2) 学生齐声叹息 师:再变(出示大王),你们猜出下一张是什么吗? 生1:J 生2:2 生3:A2师质疑:为什么第一次猜得这么有把握,第二次却没有信心了呢? 生1:因为第一次在不断重复,第二次很乱 生2:第二次没有规律!师:什么是规律?(板书: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1:规律就是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排 生2:规律就是总在重复 生
9、3:规律就是从小到排学生各抒己见【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整节课,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课后,我认认真真地反思,认为学生“乐”的原因在于良好的开端,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喜欢的、丰富的学习材料。“纸牌游戏”操作简单,但运用于猜一猜的环节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当学生正沉浸于第一个魔术的自鸣得意时,却又在第二个魔术中“丈二摸不着头脑”。教师及时的一句“为什么第一次猜得这么有把握,第二次却没有信心了呢?”的对比质疑,帮助学生动脑深入其本质,将学生头脑中对“规律”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同时
10、,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规律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其实,这样的开课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在试教时,我也曾拿出色彩鲜艳、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的情境花花绿绿,非常漂亮,学生感兴趣,也能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其实也就在于问题发现的被动性,学生能够被漂亮的画面所吸引,却没有感悟到事物的排列规律,学生也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主动性。“图中有什么规律呢?”这本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还没有充分感悟的情况下,只能由教师直接说出来,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可见,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哪怕是用再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
11、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幅供给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纸牌游戏”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这样的情境我觉得才是可行的,有效的。二、关注认知起点,创建高效课堂【片断二】1、认识两个一组重复排列的规律(1)学生尝试将教师提供的两种学具有规律地排列 师:看来,大家对规律的认识都有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描述有些难度,小袋里有一些学具,你能把它们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吗? 提出要求:先拿出来看看,同桌之间商量商量,再摆一摆(2)展
12、示一组规律,师:我发现*同学是这样摆的。有规律吗?什么样的规律? 生1:圆形、三角形、圆形、三角形,轮流摆 生2:是在重复的。教师示范:原来他们是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像这样重复出现的。(边说边在每组重复的图形下板书下划线:_ _ _ )还有谁想说一说?(3)师问:如果继续摆,下一个是什么? 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图形,还可以往下摆吗?摆的完吗?生齐答:摆不完!师:是呀,它们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总也摆不完。(板书:重复)(4)师问: 像这样摆,除了形状有规律,还有什么也有规律? 生:颜色也有规律 生:一个红色,一个黄色,重复出现的。(4)师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生说规律,教师摆。师问:数数,重复了
13、几次?(5)比较:用的学具相同,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 生:顺序不同2、认识三个一组重复排列的规律(1)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一种,学生尝试用三种学具有规律的排列,边摆边说(2)指名汇报,学生说规律,教师摆。(3)比较:这一次摆的规律有些复杂,哪里复杂了? 生:刚才是两个两个在重复,现在是三个三个的重复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刚才的规律是两个一组重复出现,现在是三个一组重复出现。(板书)【反思】学习材料必定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才会去观察、思考、分析、推理、探究,而且这个学习材料应当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
14、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便于学习探索与研究。当 “有规律地摆学具”的要求刚提出,学生们马上就积极行动了起来,而且所呈现的结果也正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素材。我想,不是问题有多么简单,也不是学生有多么聪明。而是他们有着宝贵的知识经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非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看到过排列的有规律的事物,而且大部分孩子在学前也接受过“找图形规律”的教育。如果将认知仍然停留在原点,仍然通过在主题图中去发现,在所给的各种图形规律中去寻找,有效吗?合理吗?还可以更好吗?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脑中已有的知识
15、经验,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材料,这样做,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也是学生原有思维现实的展现,学生在自己创造的学习材料中探究新知,才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然学生的所知只是知识的表面和部分,怎样让他们的表现欲转化为求知欲?怎样让他们的一知半解变得全面深刻,进而形成知识的网络,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是,我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于规律的描述上,通过模仿老师说、用语言鼓励学生说,跟同桌边摆边说,学生说老师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突破本课难点。并且,又运用“下划线”,一组一组分开摆图形等这些教学小细节帮助学生理解“重复”一词的逻
16、辑含义,为揭示数学本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将“比较”的数学学习方法融入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除了形状有规律,颜色也有规律”;通过比较,学生知晓了“规律可以两个一组重复出现,也可以三个一组重复出现”。将原教材中三个例题所要掌握的重点,融入于一个操作活动中,同时凸显出数学方法的运用,为实现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迈出了一大步。三、设计拓展练习,构筑创新平台【片断三】3、创造规律(1)小组根据提供的工具商量所要创造的规律 (素材包括:贺卡和彩笔、铃鼓、三角铁和碰铃、头饰、一个空口袋) 师提出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工具来创造规律,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生齐答:有 师:小组长赶紧拿
17、出来看看吧! 一小组同学马上举手了:我们怎么什么工具也没有呀? 师:哎呀!同学们,他们小组什么工具也没有,能不能创造规律呢?谁能帮他们想想办法? 生1:可以发出有规律的声音。 生2:可以做有规律的动作。 生3:可以有规律的站队 小组自由活动(2)每个小组汇报(3)教师刻意将戴头饰的小组留到了最后汇报 师:他们小组有规律吗? 生:他们是一个猴子头饰、一个猪八戒头饰,重复出现的师:拿掉了头饰,看看他们这样的排列有规律吗?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重复出现的 师:如果后面再站一个,谁想上来?女生能举手吗? 一个男生立即跑上前来 师:再来一个吧。 一个女生踊跃上前 师:再上来一个女生还能接着往后站吗?她
18、应该站在哪里就有规律了? 生:可以站在队伍前面。 师:我也想参加,我是女生,站在哪里合适呢?教室里沉静了下来师追问:现在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你能用四个学具代表男生,用六个学具代表女生来摆一摆吗?学生们纷纷动手创造 【反思】设计怎样的练习,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与深入呢?找规律一课教材中的练习,学生完成起来手到擒拿,没有多大突破。于是在完成了部分练习后,我奉行了“拿来主义”,将自己看到过的成功案例中“小组合作”的环节,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种工具来创造规律,既能在认知上从图形、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延伸、拓展到声音、动作、节奏等规律,
19、是学生对认识规律的一个突破,对规律的探索从视觉到听觉、到行为,无处不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能力。既然一举多得,何不直接拿来!可试教时,这一活动却只给人留下了“乱哄哄”的印象。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而我却不行呢?仔细思考,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在设计练习时环节考虑不够细致,学生要求不够明确。于是,小组活动之前,我带着学生一起观察工具,引导学生商榷小组创设目标,特别是“空袋子”小组的小插曲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活动有目的的开展提供了有序保障。而在活动过程中,我又深入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和协调,对每个小组的活动成果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展示过程中轻重得当,“详略”适中。当然,仅仅“拿来
20、”没有突破,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提出“四男六女”怎么排队才有规律,超出了本节课的认知范畴,为学生的思考增加了难度。学生一瞬间一筹莫展,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解决策略。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用学具代替来摆一摆的方案,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另外一扇窗。经历了挫折的成功是可贵的,“跳一跳”摘到的桃子也是最甜的!当有学生摆出了“一个男生两个女生重复出现的”规律时,是那么欣喜若狂,那么自鸣得意!这不正是内心成功感不由自主的抒发吗?当然,这其中所蕴含的“用符号来代替”的思维方法也在不经意中渗透于学生的脑海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寻求解决策略,不正是我们数学课所应该赋予给学生的吗?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基于知识,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