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压强重难点突破导入一: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意思是刀在磨过后会变得锋利,这样就会提高砍柴效率。师:说得非常好,这里面你提出了一个关键词“锋利”,这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物理学中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它。导入二:师:假如给你分别坐在一个表面积很小的小板凳和很柔润的沙发上,相比较而言,哪种情况下更舒服,为什么?生:沙发上,因为沙发软。师追问:为什么“软”就感觉到舒服?生哑然或随口说出“软自然就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师笑着说:这个问题大家回答的水平和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八十几岁老太太几乎一样,不同的是我若要追问老太太:为什么“软”就感觉到舒
2、服?老太太可能会骂我:“软”当然就感觉到舒服,这还要问为什么?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导入三:师:描述硬气功表演-气功大师运足气后,光着上身躺在布满铁钉的顶床上,这已经让人心惊胆颤。但此时居然还有人举着个大铁锤过来了,示意要在他身上击打,就在我们为之将心提到嗓子眼时,气功大师却面不改色,居然示意还要“自我加压”,只见有几个壮汉气喘吁吁地抬过来一块大青石,“残忍”地压在大师的光肚皮上,然后是锤落石碎,气功大师却安然无恙,台下自然是掌声雷动。老师想这大师的确不容易,所以打算给他减轻“负担”,我的做法是:首先不忍心让他被那么多铁钉危害,决定只
3、让他躺在三五根铁钉上;另外把压在他身上的大青石也给卸掉,就用锤子直接砸.。生听到这里,可能是笑成一片,且连连摆手,说这样会出人命的。但却难以说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在不同班级的对比实验,学生对这几种方案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第二和第三种方案,容易使学生产生急于想通过学习弄清其中道理的“求知欲望”,且在第三种方案中,在教师带有渲染和夸张的语言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重难点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该实验的探究过程并不复杂,关键是在开始的猜想阶段。学生常见的猜想有如下几种:(1)受力面积、(2)压力大小、(3)物体的软硬程度、(4)物体表面的粗糙程
4、度。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发现教师常用的处理办法是:同学们的猜想很有道理,但是这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研究前面两种猜想,其他猜想我们利用课下时间继续探究。作为教师我们都可以想象,这种“课下再继续研究”的说法十有八九是在“忽悠”学生,其本质原因往往是教师感到不好或没有办法处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处理办法还一度广为流传,即便在今天的课堂中,在不同科学探究(如摩擦力问题、电流做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的猜想阶段,我们还常见到这种处理办法。教师先让学生尽情猜想,但猜想得再多,到时候只要用这招,一下子就可以让不在老师准备采用的范畴内的猜想全是“摆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处理方法的弊端。其一:在引
5、发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就要要求猜想必须是“有理由”的,这种理由可以是生活经验,可以是看到的某种现象或是学过的相关知识,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视为是“合理”的猜想,否则“兴口开河”的猜想本身就不科学。其二:如果教师承认学生的猜想是“合理”的,但又不处理,并且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中还特别强调要“控制变量”,但对于被自己“安排到课下探究”的变量却可以不管不问,这样岂不是自相矛盾,学生是否也可以怀疑实验的结论具有片面性,因为你本身就没有将有关变量都“控制”。那么多于学生上面提出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软硬程度”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该如何处理呢?我想不妨从学生的猜想理由出发,比如教师在课前就要有预设,准备一块厚海绵,然后演示拳头击在上面的“慢动作”,并对比击在墙面上的“慢动作”,通过对比,一定会有学生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可以归纳到“受力面积”不同的因素上。如果发现还有学生感到疑惑,教师不妨在拳头上“沾水”,对比分别击打在墙面和海绵上的水印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受力面积”的不同。另外,如果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程度很好,还可以从高中的冲量定理公式:Ft=mV进行分析。对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这一猜想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表面棱角很多的粗糙面,再示意脚面踩在上面,学生也能立即意识到,其本质原因也可以归纳到“受力面积”不同的因素上。所以通过现象看本质,采用“归因法”是一种比较好的突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