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密度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再加上将实验结果图像化,并根据图像的描述找出各变量的关系,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因此这部分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是后续学习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突破策略】
学习任务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策略一: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猜想
结合上节天平的使用中称量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数据,让学生讨论:这些称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当学生回答说:“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同”时,教师追问:“体积同为1cm3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相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性地告诉学生:“1cm3、1dm3、1m3都是单位体积,那么,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同(为密度的学习留下了“伏笔”)。教师再提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质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单数小组在小组长在协调引领下,自选器材,明确分式,完成实验探究
策略二:设计、进行实验
给出四种样品:a.10cm3、20cm3、30cm3的铁块;b.10cm3、20cm3、30cm3的肥皂块;c.用三只烧杯分别装20mL、40mL、60mL的水;d.用三只烧杯分别装20mL、40mL、60mL的酒精。全班分若干小组,分配每小组用天平测一种样品的质量(为突出主要矛盾,给出体积大小,省去体积的测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1cm3的质量),将数据填入下表,并将图像描在课本113页图6.2-1中。
样品号
被测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或mL
1
铁块1
10
铁块2
20
铁块3
30
2
肥皂块1
10
肥皂块2
20
肥皂块3
30
3
水
20
40
60
4
酒精
20
40
60
策略三:分析数据,归纳得到结论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将结果填入上表,投影给全班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时,要突出样品的体积增加了多少倍,它的质量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数。学生讨论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