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年一师一优课晒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 题 平均数授课教师 林娜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
2、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教学重点学会正确熟练地求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法与学法用到的学法有:观察法、演示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这样的学法不仅渗透了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等能力。相应的教法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这体现新课标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能用移多补少,计算
3、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3.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某班成立了一个环保小组,这个小组的四个成员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亮最少。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4、”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的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生:13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综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1个给小兰呢?生:因为小明的比小亮多2个,小红比小兰多1个。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
5、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不是每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14+12+11+1552(个),524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生:先算出4个人总共收集的总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52413(个)师:说的非常好。那谁再来说一说13表示什么意思?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
6、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师:13这个数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师:我们知道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们收集到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那平均数代表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三、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求平均数的哪两种方法?课程内容延伸1.课本P92 做一做第1题2.求出7,3,6,4的平均数。3.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做7面。教学得失平均数的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语言过于抽象。教师的语言应该反复琢磨,使学生有易于接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