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_杨景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64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_杨景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_杨景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_杨景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苏轼水调歌头思想内涵的理解,说法很多,比如宦海沉浮的苦闷,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命运抗争的旷达思想,忠君爱国思想。除这些常见理论外,这首词首先还流露了独往独来的穿越思想,穿越思想属于叛逆意识与突围思想,穿越思想也是一种创作理念。其次,流露了难能可贵的残缺思想,认为残缺是生活的常态,残缺也是一种美,有梦的人生不“残缺”。第三,体现了超越悲戚的离人思想,主张月下不洒离人泪,情若久长,不惧别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离人。关键词苏轼;水调歌头;穿越思想;残缺思想;离人思想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关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好评如云。早在南宋时就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

2、词尽废。”关于这首词思想内涵的理解,说法很多,黄海鹏说反映了苏轼宦海沉浮中的苦闷,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张海滨说“出世”和“入世”矛盾并不是该词的基本思想。更多的学者认为该词表现了苏东坡的乐观与旷达,如何宗思认为,这首中秋词挥洒自如像行云流水,由问月到赏月,由人间到天上,表达了皓月当空美人千里飘逸空灵的境界和旷达思想;孟亚尼认为该词哲理味浓,身世感悟与思想矛盾融合,不但没有沉沦反以乐观心态示人,表达了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饶学刚认为东坡词是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再如怀才不遇、儒道互补思想,济世观念家国情怀,对月思人的节俗文化,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宇宙时空意识,忠君爱国的进步思想,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等

3、等。尤其是在 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针对该词有没有比兴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讨论。月 日刊登了陈正宽文章,认为该词无比兴,古典诗词不一定都有比兴。施蛰存 月 日发表了与之商榷的文章,论方与反方就东坡中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总第 期)秋词有无比兴探讨。而后相继刊登了涂翰逢、靳极苍、张志岳、杨燕的探讨文章,概言之有对朝廷的愤懑发泄说,自我安慰倾吐苦楚说,仕途之险恶体验说,困厄而不屈服说,豪迈多姿风流倜傥说,不一而足。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意味咀嚼不尽,本文拟在常见论题外探讨其新的思想意义。一、独往独来的穿越思想根据宋人记载,作者是写给当时名歌手袁绹唱的(蔡絛铁维山丛谈)。笔者认为,苏轼

4、这首中秋词出手不凡,展现了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已经做好穿越准备,而且随时可以穿越的“坡仙”风范,体现了“欢饮达旦”,如果不是怕“高处不胜寒”便随时可以“乘风归去”的穿越意识和穿越思想。那么,什么是穿越思想呢?(一)穿越思想就是突围思想,突破重围方能实现自我超越人间绝版苏东坡,“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苏轼一生堪为挫折人生自我超越的经典案例。从水调歌头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可知,熙宁九年()的中秋节,作为密州(诸城)太守的苏轼一夜未眠,“作此篇”,遣怀为主线,“兼怀子由”为辅线。早在熙宁四年(),苏轼就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以开封府推官身份通判杭州,虽说是自请外放,不是罢黜,但也是

5、被排挤出庭,不得已而为之。三年后()移知密州,依然属于外放冷遇的境况。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里的重重不如意,事业发展上的重重雾障,谁都会遇到。这些就像走在秋天田野里遇到拂面而来的蜘蛛网丝,每个人都想突破它,撕掉它,绷断它,穿越它。苏轼也是如此。杭州任期结束,为方便探视子由,苏轼上书希望去密州任职。这时苏辙被贬于齐州(济南)为官。苏轼在杭州见不到弟弟,没想到密州遇蝗灾又遇旱灾,政务繁冗,虽然都在山东,同样无缘相见。第二年密州政局稍稍安稳,苏轼便洁园圃,治庭宇,并翻修了一个老旧亭台,弟弟苏辙得知后给命名曰“超然”,哥哥创作了一篇超然台记,展现了“游于物之外”的“超然”主旨。“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

6、由”(送李公择)。双亲已逝,兄弟两个人仕途蹭蹬,诗人心情抑郁,块垒难消。恰值中秋,超然台刚刚筑成,苏子便与客人在这里把酒赏月,欢乐之际,乡情愈发浓烈,难免有些想念子由,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气呵成。虽然避开了京师权力争斗的旋涡,苦恼依旧伴随着诗人。颠沛流离加上骨肉分离,这首中秋词既是思念弟弟的结晶,也是宦途险恶体验的总结。从人间“酒”到天上“月”,这不是“穿凿”是穿越。对于此刻“欲乘风归去”的浪漫诗人来说,“归”还是“不归”、穿越还是不穿越真是个问题。“奉儒家而出入佛老”(李泽厚)的矛盾,济世之念,廷忧边患的家国情怀,前途未知的迷茫,对于“奋力有当世志”(苏辙)的苏轼来说,月圆人不圆的私情,

7、还算是次要的伦理负荷,“兼怀子由”即是明证。清人程洪说此词“是天仙化人之笔”(词洁)。“但愿人长久”,这是想穿越时间,突破时间之重围;“千里共婵娟”,这是要穿越空间,突破空间之重围。这是一首从生活泥淖中逆袭,穿越而出的优秀词作。诗人欲借此词冲破围堵,穿过乌云见月明,实现自我超越取得心灵的喜悦和安稳。穿越困境突出重围“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豁达乐观思想应该是苏轼的人生底色,也是苏轼赢得人们普遍敬重的原因,正因为这种不服输的理念,突破重围的人生哲学,在后来黄州、惠州、儋州那些愈加险恶的岁月里,苏轼才能够安然度过。一尊酹明月,得失寸心知。像这首水调歌头一样,苏轼还有不少作品借月写穿 越,写 突

8、 围,如“明 月 夜,短 松 冈”(江 城子),此为精神穿越,预想将来。从 卜算子 杨景春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穿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 古代文学研究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里“缥缈孤鸿影”般的“幽人”到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圆月“闲人”,“经历五年的修炼,东坡已经认可自己的闲人 身份,他的心境由初来黄州的彷徨凄凉,转而达到了无所羁绊、畅游天地的高度”。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酹江月”就是突破围堵的号令与宣言,写的是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二)穿越思想属于叛逆意识,是个性化表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密州,具有强烈的突破时空束缚的叛逆思想。写于密州的还有江城子。江城子上阕写“千骑卷平冈”的射猎,下阙写“西北

9、望,射天狼”的请战,给卿卿我我香艳软媚一片女儿声的词坛,带来了一股刚健豪爽、渴望杀敌的英雄气,千骑奔驰,腾空越野,也是对当时流行词风的一种叛逆。这首 江城子创作于熙宁八年()冬,正值苏轼请求外放期间。宋代此时依然固守 年前真宗景德元年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这个不平等盟约规定,每年宋代须进贡给辽 万两岁币银,万匹绢,北宋士大夫因此盟约心灵压抑,倍感屈辱。辽与西夏欲壑难填,严重威胁边境安全,苏轼这首词反映了维护统一反对入侵“横槊赋诗”的爱国理想,对北宋一直以来的妥协之策也是种叛逆。只有穿越思想的牢笼,才可能产生认识的飞跃,见识的高远。“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的苏轼被贬黄州,寻常出行偶遇寻常之雨,

10、“雨具先去”又如何,“穿林打叶”又怎样,下的是雨,又不是下刀子,“同行皆狼狈”,唯有词人违背常人思维,唱了反调。不为忧患所动,履险如夷,忧乐两忘,只要胸中“无风雨”便可“定风波”。在宋代,发配海南是仅次于死罪的刑罚,明朝嘉靖年间任职儋耳的顾玠有图书海槎馀录,记载了儋耳许多闻所未闻的奇异之事,山马体型如牛却被蟒蛇一口吞下,还有骇人的猛兽及可怕的食人族。蛮荒之地,莫过于此。但渡海北还中原之时,苏轼却对这段生活没有怨恨,总评为“兹游奇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神宗元丰五年(年),苏轼曾访距离黄州不远的蕲水县清泉寺,兰芽正短,沙路无泥,忽而发现一条穿越蕲水大地的“门前流水”逆而向西,这条叛逆的河流让

11、苏轼非常有感觉,进而发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叹(浣溪沙),真是具有个性化的表达。从超越地理局限的叛逆河流身上提炼出超越时代光辉的叛逆思想。此刻轼为戴罪之身,但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而无为,孤寂苦楚,而是对青春活力的呼唤,是逆境中的乐观奋发。苏轼的穿越思想叛逆意识来源已久,或许是受嫁与程之才一年多就死去姐姐八娘不幸婚姻的影响,苏轼早年曾被逼逃婚,“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苏轼虽有思想上的叛逆但绝无组织上的叛逆。绍圣元年()渝州人赵谂擢进士第二名,此年苏轼因讥讽先朝罪贬英州,赵谂不想做官偏要造反,以苏轼、苏辙屡被驱逐欲除奸贼以“清君侧”名义起事,苏轼兄弟躺着中枪。“乌台诗案

12、”苏轼与死神擦肩而过,政敌牵强附会欲置之死地,有的诗句被冠以叛逆不轨的罪名,妄想制造出苏轼“叛逆”的实据,李定与何大正欲逼苏轼承认叛逆罪。好在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始立了规矩,叛逆谋反罪外大臣一概不杀,否则就算违背家法。宋神宗觉得写几首诗发点牢骚就罗织成罪,怎么能够对得起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进而决定放了他。(三)穿越思想是一种创作理念苏轼摒弃流俗,善于开拓创新,诗、文、书、画俱佳,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辗转腾挪,是个有想法的穿越者。书法开创了尚义书风,美学和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史上有“尊体”和“破体”两种情形,前者要求维护传统风貌,循规蹈矩,后者讲究打破文体界 广播电视大学

13、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总第 期)限,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品格风采。从文学发展历史看,呈现新风貌的“破体”贡献更大。苏轼以诗为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破体为文的主张与创作实践令人瞩目。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但有“乘风归去”的穿越意识、穿越思想,透露了“穿越”的创作理念,而且用自己的作品现身说法,文本本身就是“穿越文学”活标本。水调歌头上片描述了浓浓的飞升情景,塑造了一个独往独来的穿越者形象。“与唐代的李白一样,苏轼也从来就有谪仙之称。人们认为他是天上的神仙,因了某种原因降落世间”。苏轼“龆龀好道”(与刘宜翁书),启蒙老师是张易简。启蒙老师对每一个人人生走向都有重要影响,

14、张易简恰好是一位道士,“余幼时亦与焉,盖从之三年”(众妙堂记),炼丹、修道、成仙“携明月以飞升”(前赤壁赋)为苏轼晚年之梦想。“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醉翁操)。苏轼在文章里不止一次记载修得正果穿越飞升的事情。东坡志林描述,贬居黄州期间同学三年的陈太初于汉中羽化成仙。黄州期间苏辙写信问询苏轼白日飞升的传闻,苏轼白日飞升令神宗皇帝唏嘘不已(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像七仙女要回归天宫那样顺理成章,久别还乡,势必心情复杂,诗词一开始就以谪仙的口吻,向其原来居住地“青天”进行询问,小心翼翼。又像长期被贬谪蛮荒与家人音信断绝的宋之问“近乡情更怯”(渡汉江)一样,游子归来,心怀忐忑,不知“今夕是何年”。由

15、于担心“琼楼玉宇”的清冷怕最终成为寂寞仙子,苏轼最终没有穿越“归去”,宋神宗的解读是“苏轼终是爱君”(杨湜古今词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亦为穿越古今的思想景观。好的有哲理的作品,不单是历时的综合,亦为空间共时的发展,作者创作时,要具备纵览古今的情怀和胸怀全球的视野,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最能体现东坡穿越理念的鸿篇巨制大概要数 首“和陶诗”了,这是两个诗人、哲人、智者与知音的隔空喊话,玩穿越苏轼玩出了新境界。穿越阻隔才能接近诗人;穿越表象才能走进诗心;放飞想象穿越时空方可体会诗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思维滞涩不会辗转于古今之

16、间、没有一点穿越意识之人,大概不会写出诗。苏轼具有穿越意识的诗词纵横捭阖,无拘无束,亮丽而明快,表达了自由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年由于电视剧宫的荧屏热播,“穿越”成了年度热词,连同先前的 穿越时空的爱恋等,“穿越”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成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二、难能可贵的残缺思想司马迁凭借残缺之躯体忍辱负重完成 史记,搭建了历史的长城,写出了健全的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用健全的身体表述了残缺意识。何谓残缺?残缺是指未达极致不完美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爱残缺,无论事业、身体还是家庭,都力争完美。国人潜意识里有大团圆情结,人生不圆满,要在戏里求。古典戏曲“大团圆”

17、模式居多,不管是科举及第助团圆还是鬼神梦境助团圆,总之,不喜欢残缺。(一)残缺是生活的常态“东 栏 一 株 雪”“看 得 几 清 明”(东 栏 梨花),苏轼对生活的感悟极其通透,岁初出茅庐就写出了“恰似飞鸿踏雪泥”那样深刻的诗句。弟弟诗里有四处流走的迷茫,苏轼和诗劝苏辙不能太伤感,面对生活中的缺憾要看得开。“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龙尾砚歌)。生活里的一点小遗憾,随时可以遇到,处处都有,杨景春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穿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 古代文学研究如旅途中遇到的一场风雨,“穿林打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将生活里的缺憾、同行者的窘态如实写出,凝练成诗。平

18、平淡淡才是真,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不要奢望鱼和熊掌兼得,残缺是生活的常态,拼命追求完美的人,回过头来发现,想把残缺补圆,那是枉费心机。接受残缺,此乃人生的睿智与成熟,抱怨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天文学上有“朔望月”,指的是月相变化,约 天一个循环。圆的时候少,缺的日子多。真正的圆月一个月也就三两天,剩下的全是缺月。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佛教里有“婆娑世界”,意即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社会本来就是由无数缺憾组合而成,不完美才算完美,不圆满才算圆满,过于完美和圆满便意味着停滞,体察到不完美才会有上升空间。荣格说:“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自己的

19、完美”。认识到残缺,才能向完美过渡,生命才充满厚度。苏东坡堪称残缺世界里的思想行者,为官 年,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贬所,就是跋涉在去贬所的路上,被贬是常态。在人生旅途上,苏轼有清醒的认知,并不计较缺憾。白居易说:“万事转头空”(自 咏)。苏 轼 却 说:“未 转 头 时 皆 梦”(西江月)。绍圣元年()六月南迁途中,苏轼乘船在慈湖夹(湖北当涂)遇到风浪,船只受阻。“篙师”于“浪花中”能够淡定“酣寝”,这让苏轼惊异。本次南迁,最初贬知定州,船到当涂,惊魂未定,贬令再来,又得顺从再贬惠州的王命。他年近,拖家带口,没办法只能让次子苏迨带领全家人去阳羡长子苏迈处寄居,“自当涂闻命,便遣骨肉还阳羡,独与幼

20、子过及老云并二老婢共吾过岭”(与陈季常其十六)。船只受阻人亦受阻,人生路上同样艰险难行。这一次南迁,“苏轼千 里 迢 迢 奔 赴 贬 所,一 路 上,朝 廷 五 改 谪命”。真是“连娟缺月黄昏后”(白鶴峰新居),“人生何处不巉岩”(慈湖夹阻风)。(二)残缺也是一种美苏轼认为,在生活里,不要太在意月亮的“阴晴圆缺”,最好“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意即不怕雨,也不喜晴,过分喜欢晴天就意味着讨厌雨天,泰然自若方能够处变不惊。美不美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不应该为残缺而烦恼,应该将其当成自身的另一种美。“残缺美”理念在现当代文学艺术中影响很大,残缺表现美不在形体上而在于其所形成艺术空间,亦即空白上

21、。典雅、庄重、妩媚,肌体丰腴落落大方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 呈现给人们的便是断臂残缺之美。“密叶偶间枯枝,顿填生致;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潘运告清人论画)“残缺美”与“完整美”是两种并列的美,无高下之区别,当然不是所有残缺都美,前提条件是本身要有文化内涵,要审美群体有共同的认知。月亮圆满固然是一种美丽,残缺却能够使我们见识更多的风采,无论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只要人长久,月亮的圆与不圆又有什么关系呢?罢黜黄州期间,苏轼去沙湖查看田地时患了臂疾,找隐居乡间善医的庞安常针灸诊疗。庞安常“颖悟绝人”却是患耳疾的聋人,苏轼叙述病情只能写字给他看。苏轼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2、游沙湖)残缺美不是美在残缺,是能够于残缺里发现美。有了残缺思想,才能够遇到雨雪风霜不狼狈,才能够“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以积极心态成就残缺之美,挫折与失败成就其理想人格。苏轼曾作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赠词一反常情,善于在“荷尽”“菊残”中发现美好,从凋零中寻找生机,寻找“美景”,在一片破败中寻找“橙黄橘绿”,苏轼借此暗喻人生暮年亦可有作为,勉励年近 的刘景文蓬勃向上。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总第 期)扎加耶夫斯基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吧中有一种理论,人生的残缺实际是更大的圆满,这话放在苏轼身上也适合。遗世独立,天赋过人,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就是有趣的灵魂,善把

23、地狱变天堂,他的光芒与众不同。苏轼诗词里残缺的例子比比皆是。以“残”字为例,笔者考查全部苏轼诗词,出现“残”字 处。如残腊、残梦、残碑、残磬、残月、残山、残日、残雪、残灯、残芳、残暑、残绿、残红、残火、残春、残梅、残民、残酒、残花、残帐、残木等。这些“残”字作为形容词主要充当状语,还要少数充当谓语的,如“古器残缺世已忘”(舟中听大人弹琴)、“烛烬已残终夜刻”(景纯复以二篇)、“羊犬争雄宇内残”(读后魏 贺狄干传 )。“缺”字也一样,除了“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还有许多,诸如,“购买断缺挥缣缯”(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无酒令人意缺然”(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花枝缺处留名字”(蝶恋花送潘大临)

24、“此月一缺圆何年”(月兔茶)。这些写景抒情的诗句,虽然又是“缺”又是“残”,但传达给人的感觉大都是静谧、温馨、安详而美好。也难怪,虎口残生败柳残花更值得珍惜,风烛残年要倍加呵护,残编断简每一笔每一划都弥足珍贵,断壁残垣一定珍藏着昔日的美好。(三)有梦的人生不会“残缺”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人特别突出,他们都以自己独立的个性与人格获得了普遍敬重。一个是诗人苏东坡,一个是僧人唐三藏。一个凭借悲悯,一个凭借豁达。苏轼一生写过四首水调歌头,其中两首是写给苏辙的。写 于 熙 宁 九 年()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是头一首,为了七年未见之弟弟,苏轼写出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词。次年,苏辙在徐州见到哥哥,离别时写了水调歌

25、头和作,“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主要写刚刚相见又要分别的感慨,特别是结尾,“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调子有些低沉,百日团聚终究还是无奈的别离。苏辙怕像不得归乡滞留荆州十二载的王粲一样,只能以登楼赋一表愁肠。在这个问题上,苏轼比弟弟更为豁达。所以在第二首水调歌头序言里说,担心弟弟过悲,乃和作一首,意在不能重蹈古人“不早退”覆辙,“以退而相从之乐”安慰弟弟,这一年苏轼 岁。其实早在嘉祐五年(),苏轼 岁、苏辙 岁京都怀远驿复习备考时,兄弟俩就有早日归乡“夜雨对床”的口头约定。“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行香子)。还未出仕就想致仕,这在文学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一般说年轻人心血来潮随口一说是当不得

26、真的,但这个归卧故山的雅志却成了兄弟俩一辈子的心结、诗歌创作的“母题”和梦想。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追求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有梦想,人生就不会“残缺”。这个夜雨对床的梦想表面虚幻却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它是苏轼苏辙一生饱受倾轧奸党猖獗沉浮之宦海里的一艘小船,它是兄弟俩于茫茫人海中释放情绪互诉离愁的一个窗口,它是兄弟俩双亲早逝无依无靠漂泊灵魂的一块栖息地,也是两人一生颠沛流离至暗生活里的一束微光,凭借它才能在狭窄的巷道里勇敢地穿行。苏轼是有想法的人,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成熟期,也是园林景观营造成熟期。在杭州两次任职,杭州修西湖,凤翔修东湖,年轻的苏贤良留下八百里秦川绝无仅有的这颗

27、明珠将流芳百世,到了惠州还修西湖。苏轼是全能的文艺家,徐中玉说:“我佩服苏轼,开河,筑路,治军,审案,防灾,访贫问苦,以至关心医药,设计工程,进行社会调查,甚至种植,烧菜,穿衣,形形色色,大大小小,许多事都干,很多事还都干得比较合乎情理,有其特色。”能够把悲戚戚的人生变成辉煌的人生。苏轼虽因写诗获罪,也因诗心获益。哪怕明天是 杨景春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穿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 古代文学研究世界末日,今夜也要在池中种满莲花。苏子具有随缘自适的睿智和把地狱变成天堂的能力,这样的人生绝不残缺。海南文化史上苏轼的地位犹如孔子之于中原文化。在这里,苏轼完成了几百篇诗文创作。东坡贬黜儋耳四载,读苏

28、轼海南诗文集,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命运的缺失而是黎族百姓的关爱,是人间的真情,人世的抚慰。除了黄州、惠州外,海南是苏轼生命里屡经砥砺走向辉煌不是残缺而是圆满的第三座丰碑。三、超越悲戚的离人思想离别诗词为诗歌史上的传统样式,于盛唐时期达到顶峰,说唐诗有一半是写离别的,这话并不怎么过分。宋代的离别诗也不少,作为宋诗成就最高代表,苏轼离别诗也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苏轼颠沛流离飞鸿踏雪,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奔波,离别是常态。二是苏轼交游广泛,首诗仅在标题里有“送”字的,就有 多首。这些离别诗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意义。(一)月下不洒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最能够说明不洒离人泪的事情大概要数东坡志林

29、里的一段书杨朴事。宋真宗遍寻天下隐士,听说杞地有名杨朴者,擅长作诗。召来询问又说不会作诗,真宗问出发时有人为你作诗吗?答曰只有妻子作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切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且放他回家。“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谓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押送京都诀别之时妻子竟破涕为笑,于苏轼也是安慰。“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离别诗主要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伤感与迷恋,亦写鼓励安慰与关心,还有的借送别表白郁愤和心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中秋向来自带诗意,月下离人泪,点点诉哀情。人是有

30、情感的,都为离别而伤,苏轼中秋月夜赠友人之类的诗词不少,如“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减字木兰花),“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江城子别徐州)。但这首水调歌头虽说小序言“兼怀子由”,和一般的怀人念远又不一样。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没有悲戚,迸发出的情感火花更多的是淡定与超然,尤其是能够从日月星辰宇宙运行规律联想到人间遇合的合理性,尽管兄弟俩七年未见,如果人长久,见不见面,早见晚见又有什么关系呢?并没有仅仅把满怀惆怅空寄当头明月,而是反思自我,调整心态,荣枯随缘,遇合尽兴。(二)情若久长,不惧别离“两情若是久长

31、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这两句诗词本来是表达男女爱情的千古名句,我们借用来表达亦或描述苏轼的离人情感也是很贴切的,苏轼的离人情怀不但表现于月下不洒离人泪,还在于心里如果有对方,何必贪恋于朝朝暮暮的欢娱呢?苏轼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苏辙说“抚我则兄,诲我如师”(祭亡兄端明文)。作为史上最美兄弟情,两心相知,一生相伴,他们的情感基础,绝不是骨肉亲情这样简单。作为北宋王朝的双子星,少年时同寝攻读,青年时名动京师,为文学唱和的知音,宦途中携手共进的战友,罢黜时更是互相体恤与哀怜的难兄难弟。不管怎样的顺逆枯荣其感情始终如一,谁都不是配角,一座是高峰,另一座也是高峰

32、。有情不在别离久。表示兄弟俩第一次长时间别离的诗应该是 年的 月,二人分别于郑州 西 门 外 的 马 上 赋 诗 一 篇。嘉 祐 二 年()冬,兄弟俩同中进士,四年后的嘉祐六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总第 期)年,兄弟俩以进士身份参与制科考试且名列前茅,苏轼先被授予陕西凤翔签判,苏辙在京侍父,遂有此次离别。诗先写离人心境,再写顾念与关切,夜再黑,必有黎明到来那一刻,情怀凄苦,时光不遂人,结尾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散之筵席世界上找不到。分别是暂时的,“此意不可忘”“勿爱高官职”,现在的散或许就是为了将来的聚。人生最苦是别离。最后几句深层含义是我们勿为别离而苦,互相宽慰。骨肉聚

33、散,兄弟分离,挚友相送,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有月亮还是没月亮,都最易触发人们柔软的心底,苏轼离别诗多且感人原因也在这里。这首马上赋诗一篇和水调歌头 一样,虽写的是“生别离”,但表达的不是凄凄惨惨“悲莫悲兮”(屈原)的情感。由此也可以知道二人情感的深厚主要不是因为血缘,而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再如兄弟俩晚年一贬岭南,一贬海南,只要人长久,天涯共此时,滔滔海峡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彼此的挂牵。(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离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分离之人都是焦虑的。怎样才能使分离不再焦虑呢?那就是“不应有恨”,要放平心态,看得开。想想看

34、,人生社会的“悲欢离合”与大自然的“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这件事本身就是难以避免的,这是生活的常态,生活的真实。要客观面对,不能以“求全思想”来苛求,那只会心理失衡,怨天怨地,怨声载道。苏轼有临江仙送钱穆父,一样离别两样情。一般的送别词都是行者难留而郁郁寡欢,居者 挽 留 而 心 生 凄 然。这 首 词 写 于 元 祐 六 年(),上片写与友人钱穆父重逢。元祐初年,苏轼与钱同殿称臣,苏为起居舍人,钱为中书舍人,交谊不薄。“一别都门三改火”,言三年前,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赋诗留别。苏轼觉得,钱出守越州和自己类似,都是因为议论朝政导致的结果。自那次分别至今,杭州又聚,三年来钱穆一直奔忙于京都开

35、封与吴越之间,这回又远赴瀛州,可谓“天涯踏尽红尘”且能“一笑作春温”。词的下片写“孤帆连夜发”,月夜送友人。尽管氛围凄清幽冷,“送行淡月微云”“樽前翠眉颦”,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这两句话本自于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既然都是天地滚滚红尘中的过客,人生好像住旅馆,又为什么还要计较眼前的聚亦或散呢?不应为过往伤怀,徒添烦恼。苏轼在宽慰友人的同时,表达了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思想和离人情感,这种超越悲戚之外的离人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或许是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这首词用工苦而造境新,立意高远,切切诗语话别离,寓想象

36、于奇崛,寄遒劲于洒脱。“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丕)在常见的缠绵感伤、哀怨愁苦离人情绪之外另辟蹊径,用闲雅自适、超然物外的旷达来抵御仕宦浮沉的惆怅,抵御离情别绪的纷扰。由于交通落后动辄一别多年,古代重别离,“飞鸿踏雪泥”大抵是苏轼一生的速写。有一种别离云淡风轻。这首 临江仙送钱穆父结尾话别之际所表述的离人思想和水调歌头结尾久处逆境要达观、对“悲欢离合”之人事与“阴晴圆缺”之自然“古难全”“不应有恨”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都是分离之人只有保持心理平衡方能够分解焦虑。这两首诗词道尽千载离人之心,昂扬酣畅,拒绝哀伤,写的主要不是何以离人无归期,而是在对人生的感悟中寻找到了自我宽解的路径。尤其这

37、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对我们民族化心理结构形成影响巨大,为离别奠定了一种从容的方式,让天上清冷的明月具备了人世的温情,于离愁中生发希望,没有落 杨景春 苏轼水调歌头思想新解:穿越思想、残缺思想和离人思想 古代文学研究入传统惜别的窠臼。“黯然销 魂 者,唯 别 而 已矣!”(别赋)人生幸好有别离,在离别中方能读懂成长的滋味。生活可能需要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或者不盛大的告别才能阔步向前。结语苏轼因为思想卓尔不群而屡遭迫害。他的离别怀人之作大致可分三类,怀念友人、离开故地与送别友人。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晚年诗词思想意义更胜早年。作为望月怀人的上乘之作,这首水调歌头最是明月起相思,一开篇就惊艳了世人,圆圆月,暖

38、暖情,即使置于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属一流作品。穿云裂石,字字珠玑,描画了清凉静谧的中秋月夜图,达到了精神归家,给我们诸多思想的启迪。这是一座穿越遮蔽破空而来的思想灯塔,本文仅就残缺思想、穿越思想和离人思想做些分析,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有洞见的思想出现。注释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年 月 日刊登了陈正宽东坡中秋词小议,施蛰存 月 日发表了也谈东坡中秋词,月 日刊登了涂翰逢东坡中秋词榷议,月 日刊载靳极苍读 也谈东坡中秋词 ,月 日发了张志岳东坡中秋词臆说,月 日杨燕有东坡中秋词杂议。参考文献胡仔攥,集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廖德明,校点周本淳,重订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黄海鹏 东坡中秋词当议 黄冈师

39、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海滨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思想内容探讨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何宗思 千里共婵娟 赏析苏轼水调歌头 的旷达思想 名作欣赏,():孟亚尼 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 谈苏轼水调歌头 的主题思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饶学刚“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 中共诸城市委员会,中共诸城市人民政府,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编 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 济南:齐鲁书社,()仇宝华 月 下突围 之我见 中学 语文 教 学 参 考,():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 苏轼全集校注(全二十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王水照,朱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水照,崔铭 苏轼传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徐 中 玉 求 学 过 程 中 三 点 粗 浅 体 会 文 史 哲,():苏轼 东坡志林 韩中华,译评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苏旎尔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总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