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A Restoration Report of Three Qing Manuscripts in Sichuan University Library张黎俐许卫红摘 要:文章以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修复实施过程为例,通过对手迹文献修复的研判、试修,针对在修复前、中、后期遇到的困难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合修复中的实际情况,探讨此类文献的修复方法与保护措施。文章还对修复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能给手迹类文献的修复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手迹文献;挖衬;文献修复;修复方案;修复档案 一、引言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编目
2、开发人员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了三册未著录的手迹文献,因破损严重,书页粘连,编目人员难以辨识出这三册文献的题名。根据文献外观及粘连较轻的散落书页,可以判断其应属清代文献,具体内容为信札、手稿和公文抄本。为完整揭示文献内容,对其进行普查编目和数字化开发等工作,以提供给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与研究,并对珍贵的手稿文献进行保护,就必须先行对其完成修复。经过初步检视,我们发现这批手迹文献所用纸张来源660本文系 2017 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活动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kq201704)、四川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项目“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宣传推广与服
3、务优化”(项目编号:sktq201710)研究成果之一。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各异,大小不一,颜色、材质各不相同,且所有书写纸张像剪报一样用满涂或点浆的方式粘贴于其他书籍的书页上,较长书页甚至如经折装的书芯一样在连续多个筒子页上反复折叠粘贴,粘贴手法较为粗陋。经过百余年岁月侵蚀,破损情况已非常严重,修复难度极大,对修复室条件和修复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在 2014 年完成扩建后,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目前存有各类传统手工纸 200 余种,相关检测仪器、修复设备、工具基本齐全,在职的三位修复人员均多次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专业培
4、训,能够承担线装书、精装与平装书、书画等相关文献的修复工作。2016 年修复室作为“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的共建单位,文献修复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经过评估,我们认为目前修复室已经具备修复这批文献的基本条件。2019 年 5 月底至 6 月初,我们确定了基本的修复方案,对此批文献已脱落的散页进行了试修验证,然后将其作为下一个修复项目排入候诊队列。2019 年 7月,第一届四川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举行,根据大赛的赛期及对修复作品的要求,我们与中心领导商议后一致认为这是进行此套手迹文献修复的最佳时机,决定将第一册义学章程内粘贴的信札作
5、为参赛作品,其余二册在比赛结束后陆续完成修复。应大赛要求,考虑到修复项目的挑战性,我们对此次修复过程做了详尽记录,除了常规必备的修复档案,还对染纸、检测、下料、补破、装裱、装订等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主要包括表格填写、内容描述、照片拍摄和视频录制等。现将这些记录整理成文,希望能为同类文献的修复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二、文献破损情况及方案制定(一)文献破损状况三册清人手迹文献为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原文献书写在不同尺寸、材质、颜色的纸张上,经人整理后分别粘贴于另外三册文献筒子页上。粘贴后整书外观呈现出中间凸起、四周低凹的面貌,对纸张形成一种拉扯的力量;多数手稿为单层竹纸或宣纸,也有
6、部分是经过托裱的双层纸张,托裱和粘贴时多处使用了不同稠度的浆糊,部分粘贴点纸张突出起皱;用于粘贴手稿的衬书自身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因粘贴造成变色、脆硬结痂等情况。整套文献的破损较为复76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杂,其中最主要的破损表现为粘连和虫蛀,粘连面积超过 40%,虫蛀面积达全书50%以上,书页难以翻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第 4.3、4.4 条,我们将其定级为一级破损。除此之外,这三册文献还有不同程度的卷边、褶皱、水渍、晕色、脏污等情况,在纸张形式、内容和破损上三册文献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中第一册文献内容主要为信札,粘贴于义学章程
7、一书,原信札书页用纸来源复杂,有的使用普通手工纸,有的使用花纹、色彩各异的信笺纸,甚至有拜帖的背面。纸张大小、厚薄差别较大,特别是色彩众多,晕色情况最为严重,已严重污染义学章程的书页,局部经水浸或受潮的纸张褪色明显。第二册文献内容为公文抄录,字迹清晰工整,有很大一部分经过托裱后粘贴于衬书,可见抄录收藏者对这部分文献的内容非常珍惜和恭谨。原托裱所用纸张为比较粗糙的黄色厚竹纸,与手稿较为细腻的白色薄竹纸材质差别较大,造成托裱后的纸张呈浅黄色。第三册文献内容为文稿,粘贴于双冷斋文集一书上,纸张尺寸相差大,最小尺寸仅有 9.3 厘米18.6 厘米,最大尺寸为 99.8 厘米21.6 厘米。较长纸张书页
8、反复折叠后粘贴在连续多页上,在书口形成的多条折痕错落重合,纸张机械强度严重下降,褶皱脏污情况较为严重,局部出现细密撕裂口;另外这部分文稿字迹较为潦草杂乱,多处涂抹修改,很难辨识,个别文字的笔画超出纸面,落于衬书上,可以基本确认其纸张应为先粘贴后书写,由此判断文稿作者应是双冷斋文集的收藏者和粘贴者。(二)修复要求和难点此批清人手迹文献存藏川大图书馆善本库多年,一直未曾编目著录,无法鉴定其书写者和来源,加上文字多为行书或草书,部分书写随意,又或经过涂改,在破损严重的状态下漫漶难认,无法对其进行普查与编目工作,遑论阅读、研究与进一步的开发了。用于粘贴这部分手稿的衬书义学章程双冷斋文集和四川试牍,在粘
9、贴的当年或许为常见普本,如今也属珍贵文献,其中义学章程和四川试牍经查本馆无藏。对此,馆领导希望通过本次修复达成三个目标:其一,通过修复,将手迹文献书页与其附着粘贴的衬书安全分离,并分别修复成册,实现变三为六;其二,通过修复,解决现有文献无法翻阅的问题,使修后的所有文献能够提供使用;其三,通过修复,将珍贵的手迹文献用合适、美观的装帧方式呈现并妥善保护,为其他类似的馆藏手迹类文献的保护修复提供范式,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保护措施和方案。针对以上修复要求,根据文献破损基本情况,我们认为,此次修复存在以下难点需要克服:1.装帧形式问题,原手迹文献是由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信笺纸86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
10、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或其他纸张组成,从衬书上将其揭下修补后应采取何种形式装帧?2.分离书页问题,原手迹纸张与衬书、托纸之间,相邻衬书、手迹纸张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怎样才能将其安全分离,同时保证其完整性?3.晕色问题,由于手迹纸张多使用染色或刷印的信笺纸,颜色各异,部分已出现掉色情况,修复前用清水在其边缘位置稍作尝试,发现其遇水即晕染,修复时如何尽量少用水、避免晕染?(三)修复方案针对以上所列难点,经讨论,我们初步确定了修复的基本方案。首先,需解决此批文献修复后的装帧形式问题。原用于粘贴手迹文稿的衬书自身为线装文献,根据“整旧如旧”的文献修复原则,修复后衬书应保持原尺寸和装帧形式,缺失的护页和
11、书皮参考原书纸张补配。对于粘贴于衬书之上的手迹文献,我们决定采用挖衬的方式装帧。挖衬是金镶玉的变种,是中国古籍修复中比较讲究的一种形式,是“整旧如新”原则的完美体现。这种装帧形式费工费料,操作复杂,针对性强,日常很少采用。本册信札粘贴于其他文献上,拆解揭取后变成散页,只能“整旧如新”;其内容满写于大小、厚薄、材质与颜色不一的纸张上,并靠近所粘贴文献书页边缘,不能直接装订,必须增加四边来保护内容、避免磨损;增加天地边后,还可方便后人阅读、研究时进行批注;原纸张极易晕色,需要使用衬纸将书页隔开,避免直接接触时相互晕染。因此,无论从阅读使用、形式美观,还是文献保护的角度考虑,挖衬都是最佳方式。其次,
12、分离书页问题,为保证手稿与衬纸的纸张揭取分离后都能保持完整,并避免晕色,我们决定对易晕色的有色纸张和写印媒介采取蒸揭与干揭相结合的方式,对无晕色危险的书页浸润湿揭,这需要在修复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最后,晕色问题,除揭取分离时需要注意外,为了尽量减少水分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干清洁的方法去除污渍,采用干补的方式进行书页补破。(四)试修鉴于对该类文献毫无修复经验,为了确保整个修复过程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正式修复前需要对我们的基本方案进行检验。2019 年 5 月底至 6 月初,我们先对第一册中破损程度较轻的两页信札进行了试修。这两页信札原已失胶脱落,夹在义学章程一书内,破损较轻,主要
13、是虫蛀,背面原粘贴失胶处有少量浆糊残留,书页颜色是较为艳丽的深玫红色,其中一页的上端褪色。根据义学章程书页上残留的淡红色,且此书无严重浸泡痕迹,可判断出信札纸张极易褪色,需要在修复时特别注意。因不涉及揭取,此次试修主要解决补破中的晕96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色和装帧形式问题,同时,熟悉挖衬技术,大致确定各部分尺寸、纸张选取、配染色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日常修复程序进行了纸张检测、书影拍摄、修复工作单填写、配纸等修复前的预处理工作,其次进行清洁、补破、压平、裁剪齐边,最后进行挖衬形成完整的单页(图 1、图 2)。因挖衬书页不同于传统的金镶玉有下边可供齐栏,为保证全书的整齐美观,在试修过程中,
14、我们在白纸上齐左下边画十字线用于定位并扎眼,以确定挖去衬纸的位置,将其作为模板为后续的全书装订时齐栏奠定基础,保证整书美观和阅读方便。图 1 试修书页之一图 2 试修书页之二试修完成后,书页补纸颜色搭配和谐,修后无晕色现象;衬后的书页整体平整,形式美观,初期提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试修目标基本达成。在得到主管领导的认可后,我们认为可以按照试修程序制定完整详细的修复方案开展修复。三、修复实施(一)修复过程在修复实施阶段,我们遵照审核通过的修复方案步骤逐一实施操作。整个修复过程包括预处理、书页修整、结构复原或重装几个阶段。1.预处理阶段修复的预处理阶段指在对文献进行修补操作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包括填写修复工作单、拍摄修复前照片、拆解并对单页文献排序、清洁、配料和准备07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工具等,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奠定基础。因书况复杂,很多步骤反复进行了多次。如修复前书影拍摄,在拆解前、拆解后都逐页进行拍摄,用于存档和后续排序、拼接残片等参考。清洁也分多次完成:第一次干清洁在文献拆解前,在通风橱内用羊毛刷对整书除尘;第二次整书拆解后逐页除尘,并用马蹄刀剔除蛀洞周边的昆虫排泄物;第三次在分离手迹纸张和衬书纸张时,刮除多余的浆糊残留和其他杂物;最后在单页修补时,根据需要和是否晕色,局部用毛笔蘸水去除水渍。再如,文献拆解也分多步:先将衬书拆解标序,把衬页与其上的手迹文献
16、一起逐页夹入吸水纸;逐页修补时再次分解,分别修复。其中同治年间公文抄本的书页粘贴于四川试牍一书前,多数书页经过托裱,因托裱用纸粗糙且已损坏,本次修复也需揭除。2.书页修整阶段书页修整阶段主要包括对拆解后文献各部分逐一修复,并根据需要增加护页、封皮、题签等,为最后的结构复原或重新装帧做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书页缺失部分的补破,针对书页撕裂或磨损导致纸张机械强度下降而进行的加固,针对结构缺失进行的材料增添,以及书页修补后的喷潮、压平、折页、裁剪齐边、锤平、蹾齐等处理,最终形成一页页平整完好的单页。在补破方面,针对手迹文献我们采用传统的手工修补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湿补、干补、双面补等不同形式。揭
17、取后的衬书无晕色问题,纸张性能稳定,主要的破损表现为虫蛀,我们分析后采用纸浆补书机进行修补。3.结构复原或重装阶段对于用于粘贴手迹文献的衬书义学章程双冷斋文集四川试牍,我们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结构复原,补配齐护页、封皮后均按原尺寸和装订方式恢复为四眼线装。对于手迹文献,我们采用挖衬的方式重新装帧,增加原信札的天头、地脚等容易出现磨损的部位。由于开本较大,我们将其装订为六眼线装,并增加包角。三册手迹文献原无封面,所以均手写题签,托裱后贴于封面。同治年间公文抄本在实施结构复原时,由于原书页数量达 92 页之多,如按原数量进行装订,整书过于厚重而影响外观和整体性,因此决定将公文改装为上、下两册
18、,既让其外观和谐统一,又使手稿和文稿厚度匹配。(二)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标序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外观看似散乱,但通过其内在逻辑判断,该文献之前17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粘贴时应该被人整理过。我们一般会在书页背面的右下角用铅笔进行标序,更改装订形式后整页外露且部分页面为双色字迹,因此不宜直接在原件上标序。我们将拆解下来的信札逐页夹入吸水纸,并用铅笔编列页码于吸水纸上。整个处理过程小心谨慎,避免顺序出错。2.备染修复用纸在古籍修复中,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成书的质量和效果。修复材料主要包括修复用化学品、纸(或纸板、纺织品)、黏合剂、颜料染料、丝线、其他辅助材料等。对于以纸张为主要组成部分的
19、古籍文献来说,配纸尤其重要。修复配纸应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主要补纸应选择质地、颜色、厚薄、性能与原书页相匹配的纸张,力求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其他如加固、镶衬、书皮、纸钉等处用纸也应与修复部位的需求相契合。经过对原书书页和库存修复用纸的检测、分析、比对后,我们选出各部位修复用传统手工纸和其他主要耗材(表 1)。表 1 清人手迹文献修复配纸一览表序号用途纸张品名加工处理方式1补纸Z001 竹混料、Z007 竹混料、Z008 竹混料、Z009 竹混料、P020 雁 皮 纸-1、P023 雁皮纸-4用国画颜料进行染色。玫红色系:曙红、大红、湖蓝、钛白、墨混合调配;大红色系:大红、墨混合调配
20、;棕色系:藤黄、赭石、焦茶、墨混合调配2衬纸Z016 连史纸3镶纸Z107 连史纸4 连接、加固P022 雁皮纸-3、P059 日本典具帖 5g5封皮用纸X025 四 尺 夹 宣-净 皮、X035 六尺单宣-净皮托裱6封皮托绢用纸耿绢 C-4 瓷青色托裱7包角耿绢 C-1 明黄染色8装订3#丝线标记处信札距书口和下脚的位置:书口处边宽 1.8cm,下脚 5.5cm9定位工具100g A4 打印纸10临时装具2.5mm 厚棕色无酸纸板 27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 部分手迹纸张颜色特别,库存成纸中没有合适的纸张备用,选配时,我们选择材质和厚度相近的纸张进行染色。首先将书页颜色大致
21、分为玫红、大红、棕色三种深浅不一的色调,用国画颜料曙红、大红、湖蓝、钛白、墨调出玫红色系,用大红、墨调出大红色系,用藤黄、赭石、焦茶、墨调出棕色系。其后,将待染纸张垫无纺布用羊毛刷进行刷染,上色后在染色纸一边的端头涂上浆糊,粘于细圆木棍上,拿住木棍慢慢抬起将染纸分离并搭在晾纸架上晾干。原手稿颜色即使同一色系也深浅不一,有的同一页色彩不均匀,有的两面颜色各异。为了染出与手稿相匹配的颜色,我们用国画颜料兑好颜色进行刷染时,有意用不同的力道刷染上色,使颜色附着不均匀,让染好的纸呈现深浅不一的状态;对于双面是不同颜色的纸张,我们根据原手稿其中一面相近的颜色进行选纸,然后从另一面进行染色,刷染时动作要轻
22、盈、迅速以保证颜色尽量只浸染一面,而另一面呈现出似染非染的效果。为了防止脱色,我们在颜料中加入适量明胶,并待染纸晾干后蒸一下固色。因此批手迹文献修复、装订所用纸张类别、质地、颜色较多,为保证后续选料简单明了、不易出错,特意根据修复对象制定了下料单,对所需材料的位置、名称、数量、材质、颜色、尺寸等指标都做好详实记录。染后注明所用颜色、纸张材质并分类存档,以备后用。3.补破补破时为避免晕色,我们多采用干补的方法对手迹文献进行修补。先选取相应颜色、材质的补纸,将补纸置于破洞上方,用水笔沿破洞边缘画线并按水线撕出相应的形状,将撕好的补纸正面向上垫于吸水纸上,在补纸背面刷稀浆糊,待多余的水分被吸走后,将
23、其粘贴于破损处,撕掉余边,使补纸大于破洞边缘12 毫米。补完后翻转书页,用毛笔尖蘸少许清水清洗较大蛀洞处补纸正面,反复两三次洗掉残留浆糊。整个过程要极小心,避免水分过多而浸润到书页,同时去除之前粘贴在正面用于加固的薄皮纸条(图 3)。对于情况特殊的单页,我们采取了针对性修复方法,如清末文稿第十二页双面有字,作者当时使用旧的名刺作为书写材料,为了保留其上姓名和背面文字,修复时我们将补纸粘贴于文字笔画较少的一面,并尽量撕掉遮盖到笔画的补纸,以保留文献的原始内容(图 4)。37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图 3 清末文稿第十页修复前后对比图图 4 清末文稿第十二页修复前后对比图 4.折页此批手迹文献中清末文
24、稿部分书页尺寸较大,修复前粘贴于双冷斋文集一书多页上,彼此相连,状如经折装,最大书页尺寸达到21.6 厘米99.8 厘米,47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需要事先根据每页文稿尺寸、文字布局和挖衬效果设计折页方法。通过商讨我们确定了折页原则,即折线应避开字迹,折后书页的篇名或篇首尽量在上或外露,挖衬后布局合理,符合传统文献天地比例和审美习惯。据此原则,最终形成从两面一折到七面六折不等的折页方式(图 5、图 6)。为避免折后书页背面向上,我们避开了偶数面奇书折的情况。部分书页三面两折太窄,只能两面一折。我们采用不对称折页方法,将篇名或篇首外露,以便阅读。图 5 清末文稿第一页展开前图
25、6 清末文稿第一页展开后5.挖、衬修复后的手迹文献纸张来源复杂,尺寸上高矮、宽窄皆不相同,我们通过调整每页天、地、边的尺寸,最终形成挖衬后规格相同的单页,以便装订。我们选取最高、最矮、最宽、最窄和最大数量的尺寸规格,据此确定挖衬后单页尺寸,既要57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避免尺寸最大的书页装订时被遮挡而影响阅读,又要兼顾尺寸最小的书页装订后比例适宜,还要考虑全书每页信札的摆放位置符合古文献天、地、边比例,品式合理、美观。每一页文稿都需仔细核查,对其尺寸认真记录,计算出文稿粘贴的合理位置。最后我们确定挖衬后单页尺寸为 35.4 厘米19.2 厘米,地脚尺寸统一为 5.5 厘米,距书口处留边 1.8
26、厘米,天头和书脑处尺寸根据书芯纸张大小调整。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 A4 纸上画出书芯距书口和下脚的坐标线,作为定位工具(图 7)。使用时对折衬纸,将定位工具夹于衬纸中,将修复后的手迹书页左、下边对齐坐标线,用针锥在书页四角的边缘处各扎两孔,挖掉中间重叠处衬纸(图 8)。由于手迹纸张厚度不统一,特别是清末文稿的部分书页多次折叠后形成较厚的单元,为了保持装订后整书平整,经过测算和试验,我们增加了衬纸的数量并根据需要进行双挖,即挖掉两层衬纸,将双挖书页尽量均匀分布于整书内。图 7 定位工具示意图 图 8 挖衬示意图然后,将挖好的衬纸衬于镶纸内,将书页对齐挖口,在书页背面点少许浆糊粘贴在镶纸上。对于
27、双面有字的书页,如在名刺背面书写的书页,我们依原样以书写面为正面,而在其背面无字一边或一角处点浆粘贴,使其可以自如翻开。对于清末文稿一书中反复折叠的书页,我们将折叠后的书页作为单元,在最下折面的背面点浆粘贴,使其打开后如蝴蝶蛰伏于书册上,既便于阅读,又不易变形。四、档案记录和总结本馆工作规程要求我们对文献修复工作做全方位记录,“全方位”是指文献修复档案的形成贯穿于整个修复活动:从修复前对待修文献破损情况的检查、修复方案的制定与审核、相关准备工作,到对修复过程的全程记录,以及修复工作完成后对修复质量的鉴定、修复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文献回库后的跟踪监测,等67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
28、等。从载体形式上看,包括:各类审核单、工作单、下料单的纸质和电子文档;修复前、中、后期的书影,以及重要技术操作过程、文献结构图等照片或手绘图;文献或技术相关影像视频资料;确需保存但无须或无法修复的从修复对象上拆解或脱落的文献组成部分,以及修复中使用的重要实物材料;等等。在修复工作的最后阶段,将这些档案整理存放,并编号保存,以供将来查阅参考。(一)工作记录我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主要包括修复方案审定单、下料单和修复档案工作单。在此批文献修复过程中,我们认真填写以上单据,详细记录修复过程,对文献的基本情况、修复前的破损情况、修复的方案、修复中使用的技术和材料,都逐一详细描述,形成较为全面的
29、原始工作记录。这批工作单不仅仅是工作记录的需要,也是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例如,该批手迹文献所用材料种类繁多,材质、颜色各异,我们通过下料单罗列出所需耗材数据,然后对照此表逐一选取相应的材料,使复杂的用料变得简单、有序和高效。再如,修复清末文稿同治年间公文抄本两书时,由于是两人合作完成,工作记录成为不同修复师之间交流、协作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这三类工作记录作为文字档案涵盖了修复前、中、后期,形成一条相互补充、佐证的重要档案,贯穿于整个修复过程,应以纸质和电子版形式进行异质化保存,提高其安全性。(二)图片记录图片记录是对修复实物最便捷、形象和生动的呈现。鉴于比赛的需要,且我们是第一次修复手迹类
30、文献,此次修复项目除进行常规的修复前、后照片拍摄外,在每个关键步骤、重要环节均对文献的不同形态、采用的技术手法进行了跟踪拍摄,让静态的图片在修复过程中因为阶段性的记录而串联在一起,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手迹书页与衬书分离后、破损严重而掉落的残片、折页前与展开后、拼接补破等重要修复步骤,以及制作定位工具、挖衬等技术手段,都进行了图片记录。这些图片既是文字档案的补充说明,也是修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视频记录视频拍摄呈现文献修复的动态过程,从领修文献、讨论制定修复方案、修复实施到整理归档的全过程的每个阶段,特别对工序反复、步骤繁杂的过程,通过影像进行记录和追踪,它既是对修复过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
31、重要技术的详细反映,为日后跟踪监测及同类型文献修复提供形象、直观的参考和依据。四川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要求参赛者提供修复过程视频,因此,我们对修复过程的主要步骤进行视频录制,还增加了领修、检视、制定方案、选取材料、蒸书页、分离书页、77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固色染纸、颜色比对等步骤的拍摄,视频容量达到 8.35G,占所有电子文档的61.85%。修复工作完成后,笔者对视频做了整理、归纳,从众多的视频中选取关键步骤进行剪切和编辑,最终形成一个简单记录修复过程的五分钟小视频。大赛后,小视频在业内群里广为传播,引发了同行之间的探讨,促进了业务和技术交流。(四)整理与归档整理与归档是修复工作中最后一个重要环
32、节,整理同时也是对修复项目的再次梳理。本次项目完成后,笔者对修复期间所有实物、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先按类别进行建档,再按照时间和工序归类,将各类电子文件统一编码命名、系统排列和打包存储。每份完整的档案盒里包括档案索引、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它们都编码归类存放于修复室的档案柜里。我馆历年所有修复档案分成常规修复和快修两大块,每大块下面再按照中文古籍、西文和近现代文献、书画舆图拓片等大型文献类型分别存放,每类下再依据修复责任人进行归档,档案号反映的是修复责任人和接修时间。将修复档案完整地保存下来,构成排列有序的档案系统,不仅是修复成果的表现,也是修复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的素材库,既便于文献回库后的跟踪监
33、测,也便于日后查阅参考和同行交流。五、结语此批手迹文献的修复对我们来说既是尝试也是挑战,笔者在完成第一册修复后参加了首届四川省古籍修复技术大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其后选送参加全国古籍修复技术竞赛中获得三等奖,这是对我们此次修复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完成周华庭藏札的修复后,我们相继完成了后两册的修复,并将第二册同治年间公文抄本改为两册装订。至此完成了周华庭藏札仁寿学堂章程同治年间公文抄本四川试牍清末文稿双冷斋文集六种书的修复,最后实现了变一为二、变三为六种七册的目标(图 9、图 10)。图 9 手迹文献与衬书对应关系图图 10 全部文献修复后870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清人手迹文献的修复通过本
34、批手迹的修复,我们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对文献修复的原则、修复流程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改进,也为今后本馆开展和完成其他复杂修复项目提供了经验。首先,该项目修复人员、编目人员、库房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和保证了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编目人员深度参与修复项目,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论证了三册手稿之间关联不大,推翻了最初认为三册成套的论断,并重新对三册无题名的手迹文献命名。修复基本完成后,邀请书法家为此批手稿书写题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深入了解并灵活运用文献修复原则。在装帧形式上,灵活运用“整旧如旧”“整旧如新”修复原则,按照文献实际情况完成最后的装订;在选择修复用
35、纸时,严格遵循修复材料“相似性”和“适宜性”原则,选择材质、颜色、厚薄等各方面最合适的纸张,使修后书页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在修复过程中,遵守“可逆性”与“最少干预”原则,选择传统的手工浆糊,并尽可能少用浆糊和水。再次,通过修复实践,我们认为对于信札、手稿等以散页呈现的文献来说,挖衬是最合适的一种装帧形式。它不仅让散页文献整理者的思路完美保留,也能将收藏过程中留下的时代烙印得以存储,实现了散页不散,完成了对每一件原始手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的最大保护和呈现。最后,在复杂的修复项目中,检验了本馆文献修复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为今后的修复工作提供范式。整个修复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本馆修
36、复工作规程开展各项工作,包含前期的反复研讨和审核修改修复方案,开展试修;在修复中期科学统筹各册文献的修复实施,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修复时间,并进行详细跟踪记录;在修复后期认真检验修复成果,做好验收工作;最后对所有资料和档案进行整理和存档。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严谨缜密、环环相扣,修复思路清晰规范、有条不紊。手迹文献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时期特殊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此类文献特别是名人手迹的价值,开始加大征集和收藏的力度。手迹文献保护和修复,除硬件条件的有力支撑外,还需要大力提高修复人员的相关技能,建立完善的手稿修复档案制度,同时也对整理人员具备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识别能力
37、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严格遵循修复原则的前提下摸索出的这套修复手迹、散页的方法,在本次修复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也在比赛和展出中获得同行的认可。但因笔者水平有限,修复此类文献经验尚970古籍保护研究第十辑浅,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手迹类文献还有待更多案例实践和时间检验,文章若有不完善和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张黎俐,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许卫红,四川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参考文献:1杜伟生.古籍修复原则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79-83.2侯富芳.手迹文献及其影印出版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9):40-43,46.3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本)M.2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刘建明.大国工匠:刘建明古籍修复案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5施文岚.馆藏珍贵信札价值及其修复与保护:以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修复为例J.图书馆,2018(7):109-111.6孙永平.王龙唱和词手稿修复工作札记J.图书馆界,2010(3):67-68.7李景仁,周崇润.谈谈名人手稿的保护J.图书馆杂志,2003(6):40-4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