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顺势而为:合肥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360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5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势而为:合肥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顺势而为:合肥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科技2023 年 5 月第 5 期新型研发机构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产业提质增效的主体力量,承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等的合作,围绕科技创新需求,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质量协同创新,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生态体系,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坚,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一尧基本情况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坚持投资多元化、模式多样化、运作市场

2、化,充分发挥汇聚创新创业资源、集聚高端人才团队、集成先进产业技术和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作用,主要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自 2012 年启动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来,合肥市建设了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共 35 家。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涌现出一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大先研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联合共建的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自 2012 年建设以来,科大先研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法定机构建设试点任务。

3、截至 2021 年底,科大先研院累计孵化企业 292 家,其中华米科技、东超科技等企业已成为行业知名企业。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是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创新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紧密融合的“科创+产业”生态体系,为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截至 2021 年底,合肥创新院累计培育孵化超 300 家高科技企业,发挥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工大智能院)是由

4、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的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合工大智能院围绕智能制造产业,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合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1 年底,合工大智能院累计培育 119 家科技型企业,总注册资本超 10 亿元,其中,5 家企业在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2022 年,合工大智能院“校企合作”改革模式成功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二尧主要做法与成效1.加强顶层设计袁规范管理考核为确保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合肥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合肥市科技创

5、新发展。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出台 合肥市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管理细则,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研发转化型、产业创新型和产教融合型三类,依据评估结果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优秀”、“良好”和“改进”三级,根据新型研发机构不同阶段,分存量项目和新建项目开展分级评估和分类管理支持。截至 2022年 10 月底,全市财政累计投入 60 多亿元用于支持与大院大所合作,累计代建综合办公楼、科研实验楼等基础设施超 100 万 m2。2.创新体制机制袁激活发展动力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合作共建新路径、新模式。例如:以科大先研院为代表,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模式,不定级别,不核顺

6、势而为:合肥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文/张 伟(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市县科技安徽科技2023 年 5 月第 5 期23安徽科技2023 年 5 月第5 期定事业编制,不纳入市财政预算,社会化运作;以合肥创新院为代表,按照“市院合作共建,股份公司运营”模式,实行“研究院+公司”的企业化运作;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代表,按照“省市校合作共建、开发区承接”模式,省属“三无”事业法人单位运营;以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为代表,按照“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模式,要求核心团队现金出资,市场化运营。3.加强目标导向袁推动科学化建设聚焦“解决产业关键技术的问题导向、产出创新成果的任务

7、导向、达到技术先进性的创新导向、实现产业效益的结果导向”四大导向,完善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孵化、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资金支持相挂钩。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集聚、研发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集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全市引才聚才的重要载体,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共集聚海内外研发人员 3036 人,其中院士 24 人、博士学历以上人员 1162 人、海外人才 161 人。二是产生了一批重大研发成果。新型研发机构在应用成果研究上不断突破,产

8、生了一批重大研发成果,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累计获得知识产权 2135 件,其中发明专利 628 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金额达 11.48 亿元。三是搭建了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搭建了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自建或共建研发平台 296 个,其中国家级平台 12 个、省部级平台 60 个、院士及博士后工作站 17 个。四是孵化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形成“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供给机制,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累计引进、孵化、培育企业 1068 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42 家,实现营收

9、 151.07 亿元。三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良好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大多集聚在高新区、经开区等,约占全市总数的 60%,而部分县区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仍为零。二是共建单位作用发挥不充分。合肥市大院大所合作项目普遍呈现政府投入大、校院方投入少的特点,高校院所重视及支持力度不够,与研发团队责任捆绑不足,导致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成效。三是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对财政资金依赖度较高、“自我造血”能力较弱,科技成果发现、转化渠道不够畅通,导致一些好的成果没有及时转化。针对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坚持以

10、问题为导向,深挖问题症结,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新思路新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1.推动高质量野双招双引冶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合肥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招引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的优质创新资源,科学规划,重点布局建设一批与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高层次、高标准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平台,深挖深引大院大所人才智力资源,大力招引紧缺型人才和技术,实现高质量“双招双引”。同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2.强化绩效考核评估推动高校院所优势资源真正落地合肥,通过约束核心团队人员在肥工作时间、要求

11、高校院所或核心团队现金出资等多种方式,定向、精准引入知名高校院所核心优势资源,并细化发展目标和年度发展指标,强化考核约束,确保项目提质增效。3.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对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的跟踪、挖掘、对接、转化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专班深入相关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服务,及时掌握最新研发动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项目库,协助对接科技中介、创投机构等,积极推动成果落地成立公司或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产业化应用,力争将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成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重要基地。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投资机制或投资收益反哺机制,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自我造血”能力。责任编辑院丁元欣 市县科技安徽科技2023 年 5 月第5 期2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